教育家精神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提升路径研究
A Study on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of College Counsel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ors’ Spirit
DOI: 10.12677/ae.2025.151103, PDF, HTML, XML,   
作者: 向 琼:湖北文理学院食品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湖北 襄阳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辅导员职业道德Educator Spirit Counselor Professional Ethics
摘要: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育家精神是教师精神内核与综合素质的高度凝练。作为高校全员育人中的重要一员,辅导员兼顾教师与管理双重角色,不仅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人才、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外部需求,同时还要兼顾促进自我发展、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内部诉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在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过程中,要坚持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引领自我成长,将教育家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
Abstract: Teachers are the foundation and source of education and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education. Educators’ spirit is the highly condensed core of teachers’ spirit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As an important member of all-staff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unselors take into account the dual roles of teachers and management, not only shouldering the external needs of training talents for the motherland and mee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but also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internal demands of promoting self-development and improving personal comprehensive quality. Knowledgeable people can become teachers, while well-behaved people can become role models for other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college counselors in the new era should persist in casting a strong teacher with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lead self-growth, run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through all aspect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make solid progress towards the strategic goal of building an educational power.
文章引用:向琼. 教育家精神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提升路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1): 751-75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03

1. 引言

2023年9月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即“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1]。教育部提出第四十个教师节主题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教师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建设与发展的价值引领和行为准则。作为同时兼顾教师与管理双重身份的高校辅导员,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其职能发挥的重要支撑,因此新时代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家精神贯穿其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对于构筑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作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的一员,结合本校辅导员队伍与自身工作时的相关经验。在本文中分析了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现状,探讨如何提升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道德修养的对策。

2. 相关研究评述

国内对于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的研究成果已经有许多,大多采取线上问卷测评、线下目标人物访谈、数据统计与模型分析等方式进行实证研究。耿爱英、孙恒分别对山东大学的在校学生以及在职辅导员进行样本抽取,而后进行量表测评和相关数据分析,了解学生对辅导员的现实期望以及辅导员对自身的素质要求[2]。刘纯姣选取了上海市11所高校的辅导员,并对这56名样本人员采用心理测量法进行测量分析[3]。谢小芬采取“线上 + 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证调查100名在职辅导员,对其开展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分析辅导员的人格塑造与职业道德现状[4]。通过对国内学者们的调研进行分析研究,从整体来看,大多数辅导员自身的人格塑造与职业道德素养呈现积极向上的良好状态。但也存在少数的辅导员职业道德缺乏,自身素质不高以及职业挫败与沮丧、职业倦怠。黄艳兰围绕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讨论辅导员该如何解决相关问题并得到能力提升[5]。夏玉涛与王泉也同样从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能力等角度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道德的困境与解决途径。

目前,在国外学校并未专门设置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位,但大多国外高校都设置有学生顾问这一职位用于管理学生事务的相关工作,其工作职能与国内高校辅导员存在高度重合。在日本,教师职业在备受尊敬的同时,社会也对教师教学能力与职业道德等方面提出了“理想教师”的职业要求,即教师要明确自身在国家教育事业中所处的重要位置,明确自身所担责任,热爱教育事业。美国在对于本国高校教师队伍的职业人格塑造方面,主要重视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与价值追求等方面。英国在关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视体现在学校对于教师队伍的大力培养,为教师们制定专业的职业目标,开展相关职业规划、技能培训以及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教师成为拥有职业自信与合格职业能力的高水平教师。

通过梳理可知,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现有研究主要有两项特点:一、大都将其放入整个高校教师群体考虑,未根据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特殊性进行研究;二、对高校辅导员的专项研究只讨论某个单一影响因素,未将内外部影响因素综合考虑,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不仅要注重外部环境的作用,更要注重辅导员自身内在因素的影响。只有对可能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素养的内外因素进行综合研究分析,才能更好地探究提升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的有效路径。

3.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现状

随着全国各大高校招生计划数量的不断增加,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规模也随之日益发展壮大。与此同时,国家对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愈加重视。其中,该群体的职业道德方面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笔者通过研读相关文献报告,与24位高校辅导员进行无结构访谈等方式,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了解、记录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的现状,从高校辅导员的招聘与选拔、管理与培养、考核与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3.1. 辅导员队伍的招聘与选拔方面

目前辅导员招聘基础要求报考者政治面貌为党员,学历要求基本为硕士及以上。少数本科学历的辅导员主要是因为参加工作比较早、学校专项计划、优秀毕业生留校、少数民族辅导员等[6]。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91名专职辅导员(包含副书记)中仅有7名为本科学历,其中3名为学校格桑花支教活动优秀毕业生留校,2名为退伍士兵,2名博士配偶安置。大多数高校在招聘时未对报考者所学的专业进行要求,专业需求倾向不明显。同时,各高校辅导员招聘并未统一命题出卷,各校的选拔笔试与面试中,考核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个人综合素质能力、辅导员专业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与时政热点五类。但具体考查内容存在随机性和侧重不一,考察范围相对宽泛,未突出将职业道德列为重点考查内容,因而最终选拔出来的辅导员人选的职业道德还有待进一步考查[7]

3.2. 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与培养方面

高校辅导员兼顾管理和教学双重角色,既要从事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同时又要承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个人科研工作,也就是“双肩挑”。日常工作任务压力大,“现在的辅导员要接收来自各个部门的工作安排,明面上各二级学院辅导员只归属校学生处管理,但招生就业部门、心健中心等部门的任务安排也需要接收,甚至学生外卖丢了后勤保卫处都要求辅导员一起去查监控(2017年入职,硕士,在职事业编)。”多头管理与安排不利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建设。1984年各大高校开始设置辅导员相关的培训项目与课程,经过这几十年来的不断演变与发展,培训的主题由单一变多元,培训的内容也逐渐丰富精彩,相关培训制度也日趋完善。培训内容的多样性让辅导员们有了更多选择,但同时选择职业道德相关培训的概率也随之变小[7]。队伍年轻化也是辅导员群体的一大特征,一方面是由于高校在招聘时设置了年龄要求;另一方面是该群体转岗、升迁、离职等原因造成。人员流动不仅带来选聘、培训成本的增加,还会造成群体职业认同感下降、职业道德水平不高等问题[8]

3.3. 辅导员队伍的考核与发展方面

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对高校教师的师德禁行“红七条”进行划分,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对于师德师风问题的管理、监督与激励方面制订具体考核办法[9]。高校对于教师群体的考核与激励一般集中在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而对于辅导员来说,这两部分的满意度都不是很高[10]。与此同时,辅导员的付出与回报通常也不匹配,在高校里辅导员群体的整体收入都偏低。“我可以这样说,辅导员的工作量绝对是对得起工资的,那些琐碎的无法被计入的工作量,在评优评奖方面又没有任何优势了,所以能坚持5年不走的辅导员都是靠热爱和道德在坚持(2015年入职,本科,现已转岗行政)。”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出发点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现实的任务分配与职责划分,与原本的岗位设置存在不匹配、不和谐问题。同时辅导员队伍的职称上升空间有限,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缓慢。现如今的高校中,辅导员绝大多数都是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10]。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近5年来被聘为副教授的辅导员只有3个,教授更是为0,这也是研究提升辅导员群体职业道德素养的重点。

4. 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存在问题及成因

时代不断发展,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也随之面临诸多新困境。因此找出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所产生的原因并最终找到对策,对于推动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将相关问题进行了整理分析,为后续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提升对策方面提供有价值和有针对性的参考。

4.1. 辅导员自身职业道德水平良莠不齐

从对待职业道德态度方面来看,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就业市场供需失衡,当前就业竞争压力大。因此有部分在岗辅导员因为想要暂时性“上岸”,将其视为短期跳板,抑或是只为了进入高校这个“舒适区”,从而获取他们所认为的“福利”。“对于硕士来说,当辅导员已经算是个不错的职业了。(2022年入职,硕士,在职事业编)。”其次,受个人职业规划、生活成本与家庭因素等影响,入职动机不纯,职业追求与辅导员育人初心不同轨。“为了能有寒暑假,能回家照顾父母孩子,安安稳稳过日子(2014年入职,本科,在职事业编)。”但就他们自身而言,对辅导员这个岗位缺乏职业认同感,个人的职业道德修养程度不高,更有甚者对其存在相当大的认知误区,没有把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及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作为工作的行为准则[11]。从职业道德提升动力方面来看,与高校其他群体相比较时,辅导员所产生的心理失衡。辅导员日常工作相对繁琐,既要与上对接各个行政部门安排的事务性工作,“又要24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行为、情绪、学习等多方面,这使得我们日常工作负担大,很难抽出多余精力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方法、新理念进行探索学习(2017年入职,硕士,离职辅导员)。”在科研方面与专任老师有所差距,这难免会让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受到打击,从而产生“得过且过”的想法。进而对于提升自我职业道德的动力不足,出现自由散漫、缺乏奉献精神等不良行为。

4.2. 高校对辅导员队伍职业道德建设有待加强

从高校辅导员队伍人员配备方面来看,按照相关规定,学校应按总体师生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按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足额配备到位[12]。近些年来,虽然大部分高校对于辅导员招聘数量逐增,但远跟不上学生扩招的速度,因此依然有很多学校未达到教育部要求的1:200的正常比例。辅导员队伍人员配置与实际在校学生数量不匹配,多头管理、层层加负、工作任务重。辅导员“不仅需要带远超200个的学生,还要身兼数职从事其他事务性工作,真的忙不停(2020年入职,本科,在职合同制,博士配偶)。”长此以往很容易就会出现职业倦怠感。从职业道德评价机制方面来看,当下大多数高校已经开始重视辅导员队伍职业道德的提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现行的职业道德评价机制陈旧、相关举措落实不到位、职业道德评价所占比重不断削减、评价过程形式化等原因,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道德评价机制依旧脆弱难立[13]。从激励制度方面来看,辅导员的价值诉求与岗位实践的差距过大[8]。在大部分高校中,辅导员具有教师与管理双重角色,处于管理与教学的交叉部位,长期地位模糊,晋升空间也相对有限[11]。“有时明明做了很多繁杂的工作却依然得不到认可,很多学生和老师还以为我们辅导员天天没事干,有些任务明明是上面要求但在执行过程中挨骂的还是我们(2018年入职,硕士,在职事业编)。”导致这一群体职业归属感不足、自我评价普遍偏低,因而也不断降低对自身职业道德发展的要求。这一连锁现象使其产生“疲软”心理,影响和限制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导致辅导员群体出现“躺平式”工作现象。

4.3. 社会对辅导员职业存在认知偏差

当今社会互联网信息技术发达,网络信息质量不一,社会大众价值观的多样性和不稳定性也逐渐显现出来。受不良信息与风气影响,当前社会中的功利风气、拜金思想对辅导员产生不良暗示及影响。长期下来,总会有意志不坚定者会被这些外界因素所干扰和影响[14]。例如曾有报道:“某高校一名辅导员为了让自己的工作成绩突出,更快地得到工作职务上的晋升,在开展学生工作的时候,大搞形式主义,工作成效就是拍个照片发个宣传就敷衍了事,‘惠生’举措都未落到实处,没有真正地进课堂、进活动、进社区、进宿舍去了解和培养学生。”在这一事例中,该辅导员开展工作不再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只是为了一己私利在“表演”工作。如此行为已经违背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与守则,也与辅导员最开始的工作初心与使命背道而驰。从社会公众对辅导员职业的认知方面来看,即使国家已经在大力进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宣扬高校辅导员的努力与成就,肯定高校辅导员们的工作与价值。但社会中仍然存在一部分人,他们否定、诋毁高校辅导员的努力,总是以某一不好的负面例子来以偏概全,笼统评价整个高校辅导员群体。当接收到的信息片面、不准确或带有倾向性时,人就容易产生认知偏差,“从众心理”会让个体放弃自己的观点,和群体保持一致,从而盲目跟随,导致认知偏差被强化[15]。“我听过很多人说我们辅导员是学生的‘在校高级保姆’,想当年我可是校学生会主席加上党员身份才有资格报考(2020年入职,硕士,离职辅导员)。”他们全然忘记了高校辅导员也是经过层层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正是这一部分社会公众对高校辅导员存在的职业认知偏差,导致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不少优秀的人才受到影响,逐渐丧失工作热情与信心,甚至放弃该职业另谋出路。

5. 教育家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提升

5.1. 强化价值引领,铸牢职业信仰之魂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是新时代教育家所需要具备的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加强道德学习,坚定职业信念是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提升的基础前提。当今这个时代对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新要求与新期待,不仅包含了本职工作是否能够高效率完成,还要不断学习高校教师职业准则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储备。当代辅导员在不断强化价值培养与职业信念过程中,应时刻牢记将所学所思落实到自身职业道德建设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勤学笃行、求是创新”是新时代教育家所需要具备的育人智慧与躬耕态度[1]。紧跟时代特色、不断创新思维是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提升的必然要求。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师德内涵价值也会随着主流价值观产生变化,如何将发展迅速的数字化时代内涵与传统师德师风问题结合研究,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应紧抓“互联网+”的时代特点与主流价值内涵,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创新“因材施教和精准施策”教育理念,勇于躬耕“个性化、精准化”育人实践,引导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11]。从认识“培养什么人”这一首要问题,把握“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课题,进而达成“为谁培养人”的最终目标。

5.2. 提升队伍素养,健全评价激励制度

教育家精神参与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提升建设必然是一个长期工程,是否有能够持续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选、育、用、留”的制度保障就显得十分重要。高校应该结合国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规定,统筹安排,整体规划。严格把关辅导员“入口”,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职业道德与专业能力培养。根据相关政策与本校实际情况,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规划与未来发展提供相关政策文件支撑。为辅导员提供与职业道德相关的外出培训,有针对性的专题学习机会,使其能够有对外平台进行沟通交流,学习经验、开阔视野,了解当前国内外教育趋势与发展动态[16]。支持辅导员积极开展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题、高校资助、协同育人等相关的实践特色项目,激发高校辅导员工作热情,踊跃在实践中探索创新[13]。同时高校需完善辅导员职业道德考评体系,考核评价应综合多方面因素,综合评价辅导员职业道德状况,实行辅导员职业道德量化评价,并将其纳入工作调动、提拔与评奖评模的评价指标。对拥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高校辅导员给予精神与物质双重奖励;对职业道德有欠缺的人员,首先给予改正机会,如有执迷不悟者,应加大惩罚力度,真正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从个人职业发展和物质激励反馈两方面激发辅导员职业道德提升的内在驱动力,从而更好地保证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的持续性发展。

5.3. 弘扬尊师重教,营造良好社会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7]。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引导良好社会风气。“对恶意诋毁、抹黑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黑粉’要有所回击,不然大家不受保护,都没有安全感(2015年入职,本科,在职事业编)。”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必惩。让辅导员们能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形成一股强劲的社会规则约束力。引导纠正社会公众因为认知偏差而对高校辅导员队伍产生的错误认知和群体误解,对于高校辅导员给予足够的尊重,提升该群体的自我价值感与职业归属感。树立典型模范,强化榜样引领。教育部门与高校应该通过举办“辅导员技能大赛”、“辅导员育人故事大赛”等方式,选拔和培养一批具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能够践行立德树人和教育家精神的“最美辅导员”。通过各类媒体平台宣传他们的故事和精神,营造良好的教育工作氛围,发挥优秀模范在该群体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带领辅导员群体逐步形成“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同时发挥对广大学生的积极引领作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应有力量。

6. 结语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新使命、新期待,高校辅导员队伍在职业道德修养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高校思想教育的科学进步与教育强国工程的建设。因此扩大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大高素质辅导员的人才培养,提升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水平,既满足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党和人民立足于新时代对现代高质量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其中,将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提升也是建设教育强国过程中的新尝试、新突破。针对现实生活与工作中已出现和尚未显现的问题,应从实际出发,通过社会、高校和辅导员自身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切实解决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提升过程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氛围,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晋升和激励机制,有效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道德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强调: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N]. 人民日报, 2023-09-10(001).
[2] 耿爱英, 孙恒. 大学生期望与辅导员现实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11(19): 44-47.
[3] 刘纯姣. 上海高校优秀辅导员人格特质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2): 84-86.
[4] 谢小芬. 解析高校优秀辅导员的核心特质——基于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的实证分析[J]. 思想理论教育, 2016(5): 104-107.
[5] 黄艳兰. 新时代地方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及对策[J].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学报, 2023, 35(1): 104-108.
[6] 丁凯, 丁成, 马丽. 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探析——基于全国325所高校辅导员招聘条件要求文本分析[J].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3, 15(6): 25-32, 92.
[7] 李静, 任林芳, 李明忠. 1949-2014年我国高校辅导员政策文本分析[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 37(8): 16-22.
[8] 征春秀. 高校辅导员职业流动的行动逻辑——基于2012-2016年E高校辅导员职业流动数据的分析[J]. 思想理论教育, 2018(3): 90-94.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Z]. 教师[2014]10号文件, 2014.
[10] 褚诗茜, 白玲.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路径优化研究——基于安徽省21所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的文本分析[J]. 教育与职业, 2024(20): 67-74.
[11] 冯亮. 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互联网+”时代视角下的探索[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 40(1): 12-17.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3号, 2017.
[13] 张俊卫.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J]. 大学, 2020(11): 68-71.
[14] 宋梅. 综述新时代下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理论[C]//2020年南国博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 2020: 166-170.
[15] 王林松, 王庆功, 张宗亮. 社会认知偏差: 群体性事件生成的社会心理启动根源[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4): 11-18.
[16] 蓝荣聪. 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内在逻辑、价值使命及实践路径[J]. 高校辅导员, 2024(3): 23-28.
[17] 习近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 2018-09-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