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方法介入高校思政课的功能价值与推进策略
The Functional Value and Promotion Strategy of Social Work Methods Involving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ss.2025.141045, PDF, HTML, XML,   
作者: 王慧敏, 马绪威: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关键词: 思政课个案工作社区工作小组工作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s Case Work Community Work Group Work
摘要: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要求思政课必须不断创新,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对象及理念上高度契合,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方法的运用,不仅可以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还拓展了教育场域,使思政课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需求。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有助于高校改善思政课堂环境,提升育人成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Abstract: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s, and require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s must continue to innovate and enhance the targeted and attra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s. Social work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highly fit in terms of goals, objects and concepts. Through the use of case work, group work and community work methods, it can not only enrich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also expand the education field and mak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s closer to social reality and the actual needs of students. The intervention of social work methods will help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s,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ng people, and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the people.
文章引用:王慧敏, 马绪威. 社会工作方法介入高校思政课的功能价值与推进策略[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1): 341-34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1045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摆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1]。当前顺应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趋势,加大学科交叉研究力度,引入其他学科方法创新思政课,是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之举,因为自己封闭起来,不和其他学科、知识、学术进行交流,就会使自己停滞不前,被时代抛在后面[2]。20世纪初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开始传入中国,社会工作逐渐在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学校社会工作就是其分支之一[3]。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契合、方法互补,将社会工作方法引入高校思政课,不仅能够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还能够拓展其教育场域,使思政课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契合

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自助的社会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育人树人的社会实践,两者高度契合,这种契合不仅体现在它们共同的工作对象和目标追求上,更深刻地体现在共通的价值理念之中。

2.1. 工作对象一致

社会工作的对象主要是有不同需要的人群,特别是那些面临生活困境或社会适应问题的个体、家庭和社区人群。在高校中,社会工作重点服务于有问题或有困难的大学生群体,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和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4],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针对大学生,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传授知识与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高校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聚焦于大学生群体,关注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在工作对象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2. 目标追求相同

社会工作是通过提供专业的助人服务,帮助受助者增强自我能力,使他们能够自主解决面临的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高校中,社会工作的目标聚焦于全面支持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旨在通过一系列专业方法和策略,帮助大学生有效应对和解决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实现自我潜能的最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致力于全面塑造大学生的品格与素养,引导学生恪守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目标层面来看,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工作目标都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高度契合性。

2.3. 价值理念共通

社会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理念上存在共通之处,两者都强调对个体自我发展完善的关怀和个体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一方面,二者都强调对个体自我发展完善的关怀。社会工作认为,不论个人社会贡献大小、社会地位高低,都有与生俱来的价值和尊严,每个人都有权利去决定自己的事和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健全人格,提升自身素质,培养个体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两者都强调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社会工作相信“每个人对自己负有责任”,都有权利、有义务去满足自己在生活、心理和社会等各种合理需要,在满足个人的需要时,也要为群体乃至社会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作为社会成员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使命,把个人发展与社会贡献有机统一起来,激发为社会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的内在动力。

3. 社会工作方法介入高校思政课的功能价值

社会工作方法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这些方法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专业的技巧,为个体、群体乃至社区提供全面服务与支持。思政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5]。将社会工作方法引入高校思政课,在思政课中充分展现其功能价值,必将为思政课注入了新活力。

3.1. 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实现全方位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6]。社会工作方法介入高校思政课,作为一种创新教育实践,其主要功能价值在于促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推动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社会工作方法强调以人为本,高校思政课借助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社会工作方法,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情感需求及价值观念,便于辨识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调整授课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更能触及学生心灵,让思政课真正入脑入心。社会工作的伦理原则强调尊重与接纳,即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价值和尊严,无论其社会贡献大小、社会地位高低。这一原则在思政教育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接纳学生的多样性,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同时,通过引入社会工作方法,搭建起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有效衔接的全方位育人平台,将家庭、学校、社会的资源进行整合,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助推思政课全方位育人,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2. 改善思政课堂环境,提升思政育人成效

社会工作方法介入高校思政课,以其独特的个案工作与小组工作方法,为改善思政课堂环境、提升育人效果开辟了新路径。一方面,个案工作方法强调个性化服务,注重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与需求。在思政课中引入个案工作,教师可以更加细致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情感变化及行为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思政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从而实施更加精准的教育干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高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小组工作方法则注重通过集体互动与协作,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在思政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灵活组建学习小组,通过小组互动、团队合作等方式,学生可以建立正向的社交网络,这不仅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还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通过这两种方法的介入,有效改善了课堂环境,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能够显著提升育人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3. 链接大小思政课堂,拓展思政课场域

学校思政课建设强调以“大思政课”为引领,旨在构建全面育人的新格局。社区工作方法介入高校思政课,其可以链接“大思政课”与“小思政课”,将教学触角延伸至广阔的“社会大课堂”,拓展了思政课的场域,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具体而言,社区工作方法的介入打破了传统思政课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壁垒,将思政课的学习场域拓展至广阔的社区。知识的传授不再是局限于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听之间,而是转变为走出教室,深入社区,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学习、感知与体验。学生通过参与社区服务、社会调查、时政宣讲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社会问题相结合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加深了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培养了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4. 社会工作方法介入高校思政课的推进策略

在推进社会工作方法介入高校思政课的策略中,主要聚焦于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以及社区工作方法的实际应用,旨在深化思政教育的个性化、互动性与社会化进程,共同构建全面育人的新格局。

4.1. 运用个案工作方法开展个性化教学

个案工作方法是社工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帮助遭遇困难或需要帮助的个人或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实现对人的尊重和肯定的过程[7]。个案工作方法的核心原则是个别化,也称为个性化服务,其针对每一位受助者的独特情况、需求、能力和问题提供服务。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思政课中,要求老师秉持尊重、理解的态度,关注个体的独特性与差异性,通过个案辅导和资源链接,帮助学生辅导学业、矫正偏差行为、生活困难帮助以及越轨行为预防等问题,让学生克服困难并恢复正常社会功能。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信任基础。老师应全面了解学生,通过真诚地沟通和交流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支持,愿意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困惑和问题。老师可以通过定期的个别访谈、课后辅导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在访谈中,老师应秉持真诚、倾听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其次,要尊重个体差异。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这包括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进度,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最后,通过一对一的交流、心理访谈等方式,帮助学生识别并克服个人在学习、思想或行为上的障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促进自我认知与自我成长,使思政课成为学生心灵健康成长的重要阵地。

4.2. 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发展互动式课堂

小组工作方法,也称为团体工作方法,它以团体或小组为对象,并通过小组或团体的活动为其成员提供社会服务。它强调小组中成员之间进行有目的的互动互助,发挥团体动力,帮助小组成员改善其社会功能,促进其转变和成长[8]

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团队协作能力不足等问题在高校思政课堂中普遍存在,针对这些问题,思政课通过引入小组工作方法,构建朋辈互助小组开展互动式课堂,成为解决该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首先,确定目标做好小组规划。老师需要先明确朋辈互助小组的目标,如提高团队协作能力、解决课堂参与度低等问题,随后可以通过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具体需求和兴趣点,设计小组活动和内容。其次,组建朋辈互助小组。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通过随机分配、兴趣匹配或能力互补等方式组建小组,鼓励学生之间建立积极的互助关系,明确小组的共同目标和任务。再次,开展互动式课堂教学。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最后,对小组评估与反馈。老师定期对小组活动和学习成果进行评估,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程度,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给予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确保互助学习小组和互动式课堂的有效开展,达到提升思政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4.3. 运用社区工作方法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将社区工作方法融入高校,即要开展社区式学校社会工作,社区式学校社会工作就是运用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原则、方法和技术,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学生工作,强化学校与居民的联系,以及学校与社区的沟通[3]

社区工作方法能够将思政教育的视野拓展至校园之外,强调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以构建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一方面,学校应进行社会资源整合与利用。学校应深入分析当前可用的社会资源,如社区、社会组织、大中小学校等,并积极与这些资源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应制定具体的资源整合和利用计划,确保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例如与社区、社会组织、大中小学校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将思政课延伸到社会,将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注重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和沟通,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同时,与社区、社会组织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此外,还应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通过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环境,推动思政课全面育人新格局的构建。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和沟通,建立家校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 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N]. 人民日报, 2024-05-12(1).
[2] 冯刚. 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高质量发展[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7): 1-6.
[3] 范明林, 张洁. 学校社会工作[M]. 上海: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5.
[4]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 编.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3.
[5]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6]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016-12-08.
[7] 沈光辉. 社会工作概论[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4.
[8] 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 [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