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伦社区”: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养老社区模式探索
“Kanglun Community”: An Exploration of the Smart Elderly Care Community Model Based on “Internet+”
DOI: 10.12677/ar.2025.121011, PDF, HTML, XML,   
作者: 沈子柔: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会计学院,上海;王思怡: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关键词: 养老生活养老社区老龄化“互联网+”Life for the Elderly Care Elderly Care Community Aging “Internet+”
摘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养老需求持续提升,为响应国家人口老龄化战略,建设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本文研究近年来中老年人的养老情况,收集整理现有国内外养老院的具体资料以及实地考察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建立“康伦社区”模型,保障老年人高质量、有尊严的养老生活的目的,从而推动适老化改造和老龄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intensification of the aging process of the population in China, the demand for the elderly care has continued to rise, in response to the national population aging strategy and the construction multi-level old-age service system,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lderly care situation in recent years, collects and sorts out the specific information of exist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nursing homes, as well as conducts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so as to propos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Kanglun community” model to ensure the elderly high-quality and dignified life, so as to promote the aging-friendly transform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aging cause.
文章引用:沈子柔, 王思怡. “康伦社区”: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养老社区模式探索[J]. 老龄化研究, 2025, 12(1): 81-87. https://doi.org/10.12677/ar.2025.121011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态势严峻。据2024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60岁及以上人口29,697万人,占比21.1%;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人,占比15.4%,已步入中度老龄社会。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发生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养老问题复杂艰巨,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成为重大民生工程。

在此背景下,2024年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为养老领域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该意见明确发展方向,强化资源投入,推动产业融合与创新,有力保障智慧养老社区建设,促进老年人福祉提升[1]

近年来,“互联网+”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在养老领域亦备受瞩目。其凭借信息高效传递的优势,可精准对接养老服务供需,借助智能设备实时监测老人健康,提升照护精准度,同时丰富老人的社交娱乐生活,降低运营成本,有效提高养老服务质量与效率,为老年人营造优质便捷的养老环境[2] [3]

基于上述形势,本文基于“互联网+”构建“康伦社区”智慧养老社区模型,进而提出对现有养老模式的改进建议与方式,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兼具理论与实践层面的重要意义[4]

2. 智慧养老社区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养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智慧养老社区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服务模式,得到了国内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1. 发展现状

2.1.1. 国内发展现状

中国发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关于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意见》等条例为智慧养老社区的发展提供了政治支持。智慧养老产业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养老服务效率、降低养老成本,不但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推动经济增长[5]。2017年我国智慧养老服务产业规模为3.2万亿元,到2022年将突破5万亿元。目前,我国智慧养老产业正在形成以政府、社区、家庭三方为平台,多种形式参与的智慧养老生态圈。杨柯等认为,在我国新型养老产业发展面临较大压力的状况下,出现了社区养老,它综合了其他养老模式的优点,是当前我国主要的养老服务机制之一,其定义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同时能享受到来自家庭和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上海徐汇区已经开始大力推进社区养老模式,但是这样还是将养老服务定格在社区物业的普遍性,没有对老年人的具体情况有独特性的改善和针对性的人文关怀措施[6]

2.1.2. 国外发展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的智慧养老服务发展已久,已形成比较完善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智慧养老”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提出。Sharkey指出,为了使社区护理得到良好的效果,服务内容要持续改进,服务员应以服务社区为手段,充分利用社区的养老资源,帮助社区老年人安享晚年,帮助社区老年人安享晚年。此外,还有一些传统的老年公寓、疗养院等机构,也开始逐步向智慧养老社区转型,引入智能化设备和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和老年人的生活体验。如美国的太阳城中心老年中心社区、日本静冈县热海老年公寓项目,从这些例子中能看出智慧社区的雏形[7]

2.2. 发展趋势

随着老年人生活品质的持续提升,智慧养老社区愈发聚焦人性化设计,以满足多样化需求。智能家居系统普及,使老人居家生活更便捷;社区内医疗、康复、娱乐等设施不断完善,保障身心健康。未来,其将与医疗、教育等多领域深度融合,借综合性平台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服务。

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智慧养老社区重视可持续发展,在规划、建设、运营中充分考量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实现多方效益统一。其发展不仅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推动养老产业规模扩张,还以创新模式引领产业朝精细化、个性化迈进,助力产业高质量转型。

3. 实地考察研究

3.1. 上海地区

在静安区的某养老院,以医学护理为依托衍生出一系列养老设施,其核心关注点在于老人的健康状况与身体状态。作为医保非公立单位,它具备多样优势:提供不同价位的居住环境,能满足不同经济层次老人的需求;共享的医疗设施配备齐全;且护理人员数量较为充足,能给予老人较好的日常照料。此外,养老院还会定期组织社会人士前来陪伴老人,提供丰富的情绪价值与人文关怀,同时设有常驻人员保障相关服务的持续开展。

然而,对比浦东新区大团镇的某养老机构,情况则大不相同。这里既有食宿等基础养老设施,也配备了基础的管理照料人员和医务人员,但服务极为有限,难以覆盖到每一位老人。受资金链不足的制约,其只能勉强维持基础服务,如提供一片空地供老人聊天、督促老人活动等。

在医疗方面,这里的工作人员更多履行的是类似护工的职能。由于人手匮乏,甚至不得不采取一些看似缺乏人性的强势手段,如使用束缚带、进行软禁、设定强制规定等。但在当下贫富差距持续存在、资源倾斜愈发极端的背景下,这又是在有限条件下的无奈之举,反映出养老服务领域存在的资源不均衡及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突出问题,亟待关注与改善。

3.2. 其他地区

本次对安康市某镇的养老机构展开实地考察。

一家2021年建成,由民政局和镇政府出资的医养结合试点机构,虽定位普惠型有床位,但人员不足。护理员与老人同住套间,可文化素质低,难共情老人,无法提供精神陪伴,全面照顾欠佳。

另一家曾管理混乱,现经改革,有专业医疗巡检、康复护理,护理员按比例配备且巡夜。但服务对象多为低保户等兜底人群,素质普遍低,管控困难,虽通过分区管理等措施提升了部分服务质量,但整体管理仍面临挑战,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4. 模型研究设计

4.1. 研究设计的前期准备

4.1.1. 问卷调研目的

在进行“康伦社区”模型设计之前,开展了全面的问卷调查。针对不同年龄阶层,包括老年人以及青、中年人群,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各年龄层对于养老院和智慧养老社区的看法、需求以及期望等信息,从而为模型的构建提供充分的依据,确保模型能够切实满足不同人群的实际需求[8]

4.1.2. 问卷内容设计

针对老年人,问卷围绕日常生活状态、社交偏好及对智慧养老社区的认知与接受意愿等方面设置问题,如询问最需要什么、日常活动状态、对智慧养老社区的听闻及转化意愿等,以此获取关键信息。

针对青、中年人群,先简单阐述智慧社区概念,随后从是否知晓智慧养老社区、认为其重要功能、入住或送长辈入住意愿、费用定价看法、应提供的服务及周边配套、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设置问题,了解他们作为未来可能的使用者或决策者的看法与期望,为模型构建提供依据。

4.2. “康伦社区”基本模型的构建

科技应用上,构建集成医疗、养护等综合模式。借助智能床垫、手环等设备实时跟踪老人的生理指标,异常时报警,数据传至云端分析处理后供医生远程诊断并给出建议,还能为患慢性病老人制定健康管理计划,且利用BIM可规划最短急救路径[1]

健康教育方面,社区定时开展活动提升老人的健康及养生意识,借助现代通讯开展心理讲座,依据健康数据由专业人士制定个性化锻炼计划预防疾病[9]

社区基础服务上,完善服务体系,搭建网上学习平台、设立娱乐空间、开设医务室等,满足老人的不同需求。

与外界联系时,高校合作安排志愿者陪老人聊天等提供情绪价值;与医院合作定期带老人体检;与其他社区合作开展交流活动;与旅游团合作制定旅游路线并安排医生随行,全方位保障老人的生活质量与健康。

4.3. 模型构建依据与优势分析

其模型构建基于对各年龄阶层人群需求的深度调研,涵盖老年人对健康、社交、精神文化等需求,及青、中年对社区功能、费用、服务等期望,如依据老年人健康监控需求设置智能设备跟踪功能,按青、中年对网络服务需求搭建网上学习平台。

同时,该模型整合多方面资源优势。科技应用上,借助智能设备与建筑信息模型实现健康监控与紧急救援;服务方面,融合医疗、娱乐、教育等形成完善体系;对外合作上,与高校、医院等合作拓展资源渠道[10] [11]

通过上述精心设计,“康伦社区”致力于打造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养老社区模式,满足不同人群的养老期望,顺应养老事业发展需求。

5. 分析推理与改进措施

5.1. 老年人的需求剖析

从模型之中,我们可以简单地将老年人的需求分为两种:物质性和精神性。如图1所示。

Figure 1. Elderly care needs of the elderly

1. 老年人养老需求

就物质性而言,实地采访发现,多数老年人对自身老年物质生活大体满意,衣食住行方面无显著问题。不容忽视的是,无论是老年人所居住的社区环境,还是各类养老设施的配备情况,在适老化设计这一关键环节上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这种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生活的便利性与舒适度,亟待在后续的养老模式优化与社区建设过程中加以完善与改进。

而精神性需求方面,现代社会物质需求渐获满足,精神需求愈发受关注。调查显示,老年人相比其他兴趣爱好,更渴望他人关注,这种关注可来自子女、后辈或义工志愿者。经历社会变革的老年人,思维仍留存乡土社会习惯,难以适应信息时代被落下的落差感,致使其对关注度需求更高。且因壮年时精神滋养匮乏,多数老人缺乏工作外的兴趣爱好与文化熏陶,老年时精神世界易空虚,而当前老年化教育尚未全面铺开,难以满足其需求。

5.2. 中青年人的看法及顾虑分析

Figure 2. Positive views of young people on elderly care living

2. 青年人对养老生活的正向看法

从问卷情况看当代中青年人对智慧养老社区的感受,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对未来养老生活的想象,其中互联网搭建最受认可。鉴于网络依赖性,受调查者强调网络软硬件更新搭建,认为网络既能解决老年健康问题,又能满足精神需求,使其与时代接轨。同时,他们希望除老年娱乐设施外,增添如KTV、动漫店等符合年轻人审美的设施,以丰富娱乐性,提升养老生活质量。如图2所示。

然而,智慧养老社区虽理想,但涉及改造成本,不少人担忧高昂养老费用问题,且其兼具居家养老与养老机构性质的复合型结构,在实际操作中能否有效融合二者优点尚待解决。如图3所示。

Figure 3. Negative concerns of young people towards smart elderly care communities

3. 青年人对智慧养老社区的负面顾虑

5.3. 改进措施和建议

5.3.1. 对“康伦社区”模型的改进

1) 需求适配优化

进一步深化对各年龄段人群需求的调研,尤其是老年人精神层面需求,如增加心理咨询、文化传承等特色服务,确保模型能更精准适配不同需求层次,实现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全面满足。

2) 科技应用深化

强化智能设备与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健康监测精准度与实时性,拓展远程医疗、康复指导等功能。同时,优化网络平台,保障信息传递高效、稳定,为老人提供便捷的线上服务体验。

3) 合作资源拓展

拓宽与高校、医疗机构、社会组织等合作领域与深度,引入更多专业资源,如邀请高校专家开展老年教育课程,联合医疗机构建立更完善的健康管理体系,丰富服务内容与品质。

4) 成本效益考量

在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注重成本控制,合理规划资源配置,探索多元化盈利模式,如开展老年用品销售、特色旅游项目等,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养老服务更具经济可行性与可推广性。

5.3.2. 基于研究对现有养老模式的改进建议

1) 关注老年人精神需求

鉴于老年人精神世界易空虚,应丰富精神文化活动,如增加文化讲座、艺术创作课程等,鼓励志愿者多陪伴交流,填补其精神滋养空缺。

2) 优化适老化设计

针对居住社区和养老设施在适老化设计上的缺失,从建筑布局、设施配备等方面进行改进,提升老年人生活的便利性与舒适度。

3) 完善娱乐设施配置

参考中青年建议,除常规老年娱乐设施外,适当增添符合多元审美的设施,如KTV、动漫店等,提高养老生活的趣味性。

6. 总结

智慧养老社区基本设计虽契合当代人的养老设想,但实操存在问题。依据问卷意见,社区建设需在保持优势的前提下更具灵活性,随时代变迁而调整。娱乐设施要贴合各辈老人的需求爱好,可定期问卷调查了解。周边设施宜采用半固定半流动招商模式,维持适度流动性。

“康伦社区”作为智慧养老社区模型,改进阶段需要更多的样本与意见。未来,可借助互联网深化社区服务,如远程健康监测、线上精神文化活动等。通过持续优化,希望能构建更完备的理论模型并落地实践,真正打造出满足多元需求、适应时代发展的智慧养老社区典范。

参考文献

[1] 向家莹. 数字化模式全面赋能“智能 + 养老”破题养老痛点[EB/OL]. 经济参考报.
https://m.gmw.cn/baijia/2021-05/26/1302319815.html, 2021-05-26.
[2] 王菲菲. 银发经济下, 抗衰老产业的兴起和现状[J]. 大社会, 2024(1): 58-59.
[3] 段晓瑞. 关爱“一老一小”擦亮幸福成色[N]. 云南日报, 2024-04-08(03).
[4] 陈金义, 吴玉霞. 提升社区养老服务供需匹配度研究[J]. 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 2023(2): 164-166.
[5] 石腾飞. 智慧社区养老多元主体演化博弈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23.
[6] 杨柯, 郭峰.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建筑与文化, 2024(8): 116-118.
[7] Sharkey, P. (2006) The Essentials of Community Care: A Guide for Practitioners. 2nd Edition, Palgrave Macmillan.
[8] 缪慧. 我国平台经济领域“守门人”制度引入之证否[J]. 中国流通经济, 2023, 37(7): 104-115.
[9]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J]. 轻工标准与质量, 2024(1): 17-19.
[10] 吴慧英. 借鉴国外经验探索以标准化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C]//中国标准化协会. 第十四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 2017: 648-652.
[11] 夏艳玲. “放管服”改革背景下我国养老服务规制研究[J]. 经济体制改革, 2020(4): 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