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实务领域老年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及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Challenges and Pathways of Social Work for the Elderly in the Field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DOI: 10.12677/ar.2025.121013, PDF, HTML, XML,   
作者: 张苗苗: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社会工作社区老龄化Social Work The Community Aging
摘要: 我国已正式进入老龄社会,老龄化已成为基本国情,庞大的老龄群体的养老问题将不可回避。随着经济发展中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上的供给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旺盛的文化养老需求对我国养老事业提出了新要求,加强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社区基层老年社会工作,培育养老新路径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基于社会工作实务视角,探索当前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社会工作的现状,以及如何有效参与社区养老服务,解决社区养老工作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积极老龄化,使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Abstract: China has officially entered the aging society, aging has become a basic situation, and the pension problem of the huge aging group will not be avoided.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material living standard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material supply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elderly care needs of the elderly, and the strong cultural demand for the elderly care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elderly care in China. Strengthening social work practice, developing community-level social work for the elderly, and cultivating new paths for the elderly have become one of the hot social iss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ocial 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tive aging, as well as how to effectively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elderly care services and sol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ommunity elderly care work, so as to promote active aging and make the elderly learn and act for themselves.
文章引用:张苗苗. 社会工作实务领域老年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及路径研究[J]. 老龄化研究, 2025, 12(1): 96-101. https://doi.org/10.12677/ar.2025.121013

1. 引言

当前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老龄人口不断增多,已经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我国社区基层养老领域面临着挑战和问题,同时也存在着机遇。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社区老龄人口的养老、教育、服务等工作都尤为重要,为了丰富老年人口的精神文化生活,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积极构建成熟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开展丰富多样的老年文化活动,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营造老有所养的社会氛围。

2. 老年社会工作概述

2.1. 老年社会工作的含义

老年社会工作是一项针对老年问题而专门设立的专业服务活动,它起源于老年人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与困境。在这项服务中,受过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者遵循专业的价值理念,灵活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旨在为在生活中遭遇困难、暂时失去社会功能的老年人提供解决方案,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并促进更多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实现个人发展。根据我国政府的界定,60周岁及以上的公民被视为老年人。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在生理机能、心理状态、家庭环境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他们对居住环境和所需服务的需求也各不相同。老年群体互助体系为老年群体构建家庭之外的支持网络,社会工作者发动老年人组成各种小组[1]。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聚焦于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鉴于老年人在生理与心理层面的特殊性,以及他们在社会中所处的独特地位,老年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会面临诸多特定挑战。这些挑战不仅体现了老年社会工作的独特性,也使其与其他领域的社会工作相区别。

2.2. 老年社会工作的特点

老年社会工作的对象主要是老年人及其家人,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及社会处境的特殊性,使得老年社会工作者会遇到许多特定的问题,这也是老年社会工作区别于其他领域社会工作的特点。第一,服务对象常受到年龄歧视的影响:社会上对正常的衰老常有恐惧和误解,对老年人群体经常抱有偏见。第二,社会工作者易于对服务对象产生反移情:表现为对老年人缺乏耐心和关怀,还会表现为对老年人过度保护,想要“拯救”老年人。当挽救老年人的努力失败后,社会工作者很容易把挫折感转变成对老年人的愤怒和敌意。第三,社会工作者易于产生替代性创伤:社会工作者看到由生到死的不可逆转,有可能会产生深深的无力感。目睹服务对象经历的死亡和丧失,可能会引发社会工作者自己的死亡焦虑和哀伤反应。最后,服务对象的问题常需要多学科合作:老年人的问题常常错综复杂,涉及许多方面的工作,做老年人工作需要多学科合作,并懂得协调、配合不同学科共同开展老年人服务。

3. 老年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

3.1. 角色理论概述

角色理论强调,当个体的身体机能退化,年龄增长时,往往会面临个体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的转变与丧失。该理论认为,一个人能否顺利且成功地适应老年生活的各种挑战与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深深地取决于他们如何灵活调整自身状态,并有效地适应这一人生阶段所带来的各种角色上的转变以及不可避免的丧失。换句话说,个体在老年时期所体验到的生活满意度的高低,与其对由年龄增长所带来的角色转变所展现出的适应能力有着极为密切且直接的关联。这种适应能力不仅关乎个体能否顺利接纳并融入新的社会角色与身份,还直接影响到他们在老年生活中的幸福感与心理状态的稳定。

3.2. 活动理论与撤离理论

活动理论积极倡导了一种观点,即老年人在生活中所体验到的满足感与满足感程度,与他们持续保持的活动水平之间存在着一种显著且积极的正相关关系。该理论强调,那些能够维持较高活力水平、积极投身于各类社会活动的老年人,往往能够更加顺利地适应老年阶段的种种变化与挑战,他们在心理上往往更加健康,生活满意度也更高。这些老年人通过持续参与社会活动,不仅能够保持身心的活跃,还能够促进社交网络的维系与扩展,从而在晚年生活中收获更多的乐趣与成就感。

相比之下,撤离理论则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这一理论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可能会主动选择,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是渴望减少与社会的广泛交往,逐步从原有的社会角色中撤离出来,逐渐退出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撤离理论并非完全否定这种退出的消极性,而是认为这种退出对于社会整体而言同样具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它认为,老年人通过减少社会活动的参与,可以为年轻一代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与机会,同时也为自己提供了一个更为宁静、专注于个人兴趣与内心世界的晚年生活。这种撤离并非逃避,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选择,旨在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3.3. 延续理论的解析

延续理论则认为,老年并非一个孤立的阶段,而是人生之前阶段的自然延续。老年人若能继续从事他们一生所热爱的活动,往往能够更好地适应老年生活。例如,中年时期社会生活活跃的个体,在老年时期若能保持这种活跃状态,往往会感到更加幸福。延续理论强调,人们在年老时并不会自然而然地退出工作和社会生活,而是会根据自己的满足感选择继续或终止某些生活方式。

4. 当前老年社会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困境

4.1. 服务对象常受到年龄歧视的影响

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对正常衰老过程的恐惧心理与诸多误解,这种心态往往将老年人群体置于偏见的阴影之下。这种恐惧与误解,其根源在于人们对未知变化的天然抗拒以及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切忧虑。具体而言,人们往往担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会逐渐衰退,记忆力会减弱,行动会变得不便,这些老年人特有的生理变化引发了广泛的不安[2]。同时,误解则在于将衰老简单地等同于疾病、无能或依赖,这种简化的理解忽视了老年人在智慧积累、人生经验、情感深度等方面的独特价值与卓越贡献。

进一步而言,这种对衰老的恐惧与误解,在无形中塑造了对老年人的一种系统性偏见。这种偏见不仅在日常交往中微妙地体现出来,如低估老年人的能力、忽视他们的真实需求、限制他们的社会参与机会,而且深刻地影响了公共政策、社会服务以及资源分配的决策过程。例如,它可能导致针对老年人的福利政策不够完善、健康服务的设计未能充分贴合其实际需求,以及社会环境建设缺乏适老化考量,从而加剧了老年人在社会中的边缘化。从逻辑层面深入分析,这种偏见实际上是一种基于刻板印象的歧视,它无视了每个个体衰老过程的差异性,以及老年人在不同生命阶段所展现出的多样性和潜力。正确的态度应当是正视衰老是生命不可逆转的自然过程,认识到每个老年人都是拥有丰富人生经历的独特个体,应被赋予尊重、理解和支持。通过倡导积极老龄化的理念,我们可以促进老年人的福祉,实现社会的包容与和谐,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在尊严与幸福中度过晚年[3]

4.2. 社会工作者易于对服务对象产生反移情

在处理与老年人服务的关系时,社会工作者可能会遭遇一种称为“反移情”的心理现象,这一现象在老年社会工作实践中尤为显著,且呈现出多样且相互冲突的表现形式。反移情的一种体现是对老年人缺乏必要的耐心与深切关怀,这通常源自于社会工作者内心深处对衰老过程的恐惧、误解或未解决的遗留问题,致使他们在情感层面难以与老年人产生共鸣,难以深切理解并回应其需求和情感。在此情境下,社会工作者可能会展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忽视老年人的细致需求或情绪起伏,甚至倾向于以过度理性或技术导向的方式提供服务,从而削弱了服务中的人文关怀元素。

另一方面,反移情还可能以过度保护的形式呈现,即社会工作者倾向于将老年人视为需要全面依赖的弱势群体,过度干预其生活,试图“解救”他们。这种过度保护的做法不仅限制了老年人的自主性与自我实现的可能性,还可能剥夺了他们通过个人努力来改善生活状况的宝贵机会,从而阻碍了其积极老龄化的进程。当社会工作者努力挽救老年人的尝试未能如愿时,他们可能会将内心的挫折感转化为对老年人的愤怒与敌意,这进一步凸显了反移情现象的复杂性与危害性[4]。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处理与老年人的关系时,需时刻保持警觉,以专业的态度与技巧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反移情现象,确保服务过程充满尊重、理解与关怀。

5. 发展老年社会工作的建议及路径

5.1. 完善老年社会工作评估体系

老年人评估依据不同目的可分为三类:社区居家养老评估、机构养老评估以及老年个案管理评估。进行老年人评估时,主要方法包括准备适宜的物理评估环境、选择恰当的评估时机、明确解释评估目的、确保评估信息的保密性,并通过细致观察来收集评估所需的信息。老年工作者首先要对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能力进行评估,主要关注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吃饭、洗澡、如厕等。通过评估,可以了解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是否需要他人的帮助或照护。其次在身体健康状况方面,老年工作者要注意其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状态,不仅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了解其疾病控制情况和治疗需求,还要评估老年人面对生活压力和挑战时的应对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并及时给予帮助和治疗。最后是老年人的社会行为能力评估,了解老年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角色适应情况,以及其对自身角色的认知和满意度。评估老年人的社交活动参与度、朋友数量、与家人和亲友的关系等,以了解其是否存在孤独感或社交隔离等问题。

5.2. 营造和谐的老年社会工作发展环境

鉴于老年人在身心及社会生活方面所展现的独特特点,他们面临着一系列特定的问题与需求。老年人个案工作是一项专业化程度极高的服务领域,它聚焦于老年人因年龄增长而带来的多方面挑战[5]。营造和谐发展的老年社会工作环境,强化多维度支持体系对于促进老年社会工作发展环境至关重要。首要的是,巩固政策法规基石。需不断构建并优化相关政策法规框架,确保老年社会工作领域有坚实的法律支撑,推动为老服务稳健、规范运行。其次,拓宽资金筹措路径以强化老年社会工作。政府应增加财政拨款,并激励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探索包括社会捐赠、企业合作在内的多元化资金来源,为老年社会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再者,深化社区融合与参与。应积极动员社区居民及志愿者力量,通过组织健康宣教、文化娱乐活动等形式,增进社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认知与支持[6]。最后,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利用多样化的传播媒介,如宣传版面、横幅标语、新媒体平台等,广泛展示老年社会工作的成效,提升公众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并促进老年社会工作繁荣发展的积极氛围。

5.3. 提供个性化的老年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首先,在日常生活辅助层面,社会工作者提供老年人全方位且细致的志愿服务。协助他们处理家务杂务,例如清扫、烹饪及洗衣,确保他们的居住环境既整洁又舒适;同时,帮助他们进行日常购物,保证他们能获取生活必需品及营养食品;还包括陪同就医及体检,有效减轻其生活自理的压力,提升其生活质量。

其次,为老年人解决日常难题提供专业建议与援助,是社会工作服务的另一关键部分。针对老年人在生活中可能遭遇的财务管理、法律咨询、健康管理、心理调适等问题,提供详尽的咨询与指导。通过耐心倾听他们的需求与疑虑,为他们量身打造解决方案,助力他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增强自主生活能力[7]

再者,社会工作在教授老年人新技能或强化现有技能时,重视个性化教学与逐步引导。根据老年人的兴趣、能力及需求,设计多样化的培训课程,诸如计算机操作、智能手机应用、书法艺术、园艺技能等。通过面对面的指导、动手实践及互动交流,逐步帮助老年人掌握这些技能,既丰富其晚年生活,又提升其社会参与度与自信心。

最后,社会工作者提供专门的社会照护评估、干预及康复计划,以满足老年人在身心健康方面的特殊需求。通过全面的身体评估与心理健康筛查,精准掌握他们的身体状况与心理状态,进而制定个性化的照护计划与康复策略。这涉及物理治疗、康复训练、心理咨询、营养咨询等多个方面,旨在帮助老年人恢复或提升身体机能,改善心理健康,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

6. 结语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年社会工作在当今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老年社会工作不仅关注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还致力于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他们的社会参与和心理健康。老年期作为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具有独特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点。在老年社会工作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和偏好,提供全面、个性化的服务。同时,我们还需要积极应对资源有限性、服务需求多样性、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挑战,为老年人创造一个温馨、和谐、有尊严的生活环境。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相信我们一定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养老服务,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老有所依”。

参考文献

[1] 唐兰叶. 发展性社会工作取向下老年社会工作初探[J]. 黑河学院学报, 2022, 13(7): 73-77.
[2] 晏翠耀, 李振鑫. 不断提升社会工作在养老事业中的专业作用[J]. 中国社会工作, 2021(26): 40.
[3] 许国梁, 朱祥磊. 超越老化理论视角下老年社会工作个案辅导服务实践思考[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2, 42(9): 2296-2300.
[4] 李芳. 老年社会工作的他国镜鉴与引申[J]. 重庆社会科学, 2016(1): 62-67.
[5] 唐钧. 社会工作与老年服务[J]. 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2018(6): 53.
[6] 王迪斯. 发展老年社会工作的几点建议[J]. 中国社会工作, 2024(17): 48.
[7] 孙钦荣. 老龄社会下各主体对老年社区工作的认知[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 38(1): 24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