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热奄包疗法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Effect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Heat Therapy
DOI: 10.12677/tcm.2025.141038,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莫小琴, 吴春萍*:贵港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广西 贵港
关键词: 中药热奄包疗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t Therapy Clinical Application Research Progress
摘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患病率逐年增高,尤其是颈椎及腰椎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中药热奄包疗法具有药物治疗、温热、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等作用,对骨科、内科、妇科等疾病治疗疗效显著,是中医传统的外治法之一。而目前中药热奄包疗法操作规范、作用机制、评价标准等无统一标准,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因此,本文通过多角度探讨近年来中药热奄包疗法相关文献,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he prevalence of people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especially cervical and lumbar spine diseases, which seriously affect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Heat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the functions of drug treatment, warming heat, harmonizing qi and blood, fuelling and dispelling evil, and has remarkable curative effect on orthopedics, internal medicine, gynecology and other diseases. It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external treatment methods. However, at present, there is no uniform standard of operation, mechanism of action, evaluation criteria, etc., an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is limited. Therefo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t therapy in recent year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文章引用:莫小琴, 吴春萍. 中药热奄包疗法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中医学, 2025, 14(1): 241-245.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5.141038

1. 引言

古籍《灵枢·周痹》载:“故刺痹者……而通之”。说明了痹病的治疗需要通达方可起到作用。中药热奄包疗法常规操作是把制作的中药加热敷于患处,药物通过穴位作用透入经络,起到活血止痛、行气温经的一种外治方法。在疾病(骨科、内科、妇科等疾病)早期进行治疗更有利于减轻病情及促进疾病恢复。中药热奄包疗法有独特优势,能很好改善患者状态,且起效快、毒副反应少、费用低廉、操作简单,现已得到广泛应用。但中药热奄包疗法仍存在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操作规范不完善、评价标准不一等现状。为此,本研究通过对近些年中药热奄包疗法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研究及应用拓展思路。

2. 中药热奄包疗法作用

2.1. 古代医学对中药热奄包疗法认识

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史记》:“若太子病,所谓‘尸厥’者……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更熨两胁下。”记载了热奄包出现的雏形,用熨法治疗尸厥,采取熨敷治疗,经络疏通血行化瘀,使患者康复。战国至西汉时期,《素问·调经论篇》云:“病在骨,淬针药熨。”阐明了发病在骨与筋,可用行火针及药熨导邪外出。晋隋唐时期,《肘后备急方》云:“五尸者,……理当陆根,熬,以囊贮,更番熨之,冷复易。”五尸的表现是腹痛等,用热奄包熨之,可缓解腹痛等作用,至此阐述热奄包治疗有了更具体的描述。宋代,《圣济总录》:“治伤寒四肢厥冷,蒸熨方……蒸令极热,……互熨四肢。”阐述了用酒作为调剂,可以使热奄包治疗增强药效。明朝,《伤寒六书》:“阴毒病手足指甲皆青……脐中葱熨,……可灸二三百壮,……以复阳气。”论述了热奄包出现了更加丰富种类,如葱熨法和姜熨法。总的来说,中药热奄包疗法“行气血,营阴阳”,使药物药性直达病所,主要分为药物、温热刺激、经络腧穴等作用。

2.1.1. 药物治疗作用

中药热奄包所用中药性味多为芳香走窜之品,具有温经驱寒、活血通络之效。此类药物在放于人体某一特定区域,借助热奄包之热气,使局部毛细血管网扩张,加速血液循环,发挥其作用,达到温经、活血、调和气血、祛湿散寒、平衡阴阳、扶正祛邪之效[1]-[3]

2.1.2. 温热刺激作用

《灵枢·营卫生会》云“营卫和,则百病不生”,中药热奄包以温煦周身肌肤,使药性在机体行之,通过经络传导,调节卫气,和营血,至此提高了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4]-[6]

2.1.3. 经络腧穴作用

中药热奄包通过人体体表刺激穴位吸收药物,药物四气五味之性通过腧穴沟通体表与体内脏腑的联系,输注脏腑经络气血,相互贯通的特性和生理功能,刺激腧穴治疗,对局部器官、脏腑及相应经脉起到治疗疾病和调理脏腑气机作用[7]-[9]

2.2. 现代医学对中药热奄包疗法研究

近年来对中药热奄包疗法临床应用广泛,随诊对其深入研究,目前中药热奄包疗法主要有改善微循环、抗炎止痛、调节免疫等作用[10]

中药热奄包具有改善循环作用。中药热奄包作用过程中内有效成分通过穴位进入机体,热敷后改善机体的温度有助于扩张血管,使血运畅通,从而减轻疼痛[11]。热敷的中药热奄包使体表温度升高,可改变使皮肤及肌肉放松,加快细胞代谢,刺激肌表的感觉神经,促进淋巴液循环,提高机体对抗疾病;此外,中药热奄包内易挥发药物,挥发着透皮吸收较好,刺激皮肤增加细胞膜通透性,促进药物吸收发挥药效[12] [13]

热奄包药物经皮肤渗入机体吸收后,可减轻炎症反应。经加热后的中药热奄包置于患处的肌肤,使肌肤吸收药物的有效成分,透入深部病变组织,刺激毛细血管扩张,降低血清中TNF-α、IL-1及IL-6的含量,减少炎性介质释放,促进渗出物的排泄、吸收、并减轻炎症反应[14] [15]

中药热奄包可以启动炎症过程,提升免疫功能,使组织具有更强修复能力。中药热奄包中的中药成分可以激活中性粒细胞,并释放溶菌酶启动炎症发应,促进淋巴细胞活化和巨噬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和细胞因子(TNF-α、FGF、TGF),共同参与并构成细胞形态及功能状态,有效地提高了局部组织修复能力[16] [17]

3. 中药热奄包疗法临床应用

中药热奄包疗法经过古代人民的不断探索和现代的不断研究与发展,发现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温经散寒、强筋健骨等作用,可用于内科、骨科、妇产科等疾病中。

3.1. 中药热奄包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

清朝吴尚先认为内服药有“异病同治”之妙,强调治疗中辨证施治重要性,内治与外治密不可分[18]。胡玉珍[19]通过中药热奄包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研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呼吸困难评分、血气分析、中医症候评分、肺功能、6分钟步行试验等,发现中药热奄包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呼吸困难,保护肺功能,提高通换气功能,并缩短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且无明显不良反应。邱诗琪[20]探究急诊腹痛患者中药热奄包治疗护理效果,160例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0例;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以及腹痛缓解程度、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了通过对急诊腹痛患者中药热奄包治疗护理能够有效地提高腹痛患者治疗护理效果,缓解患者的腹痛症状、提高护理满意度。林朝海等[21]对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治疗,发现中药热奄包联合治疗方案,能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使患者的不适症状得到良好改善,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强化患者的生活品质。说明在治疗内科疾病中中药热奄包有着通血脉、畅气机、调脏腑作用。

3.2. 中药热奄包在中医骨科疾病中的应用

在现代研究中药热奄包疗法在骨科疾病中应用较为广泛,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等骨科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徐丽丽等[22]用加味中药热奄包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为90.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3%,加味中药热奄包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确切,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疼痛。王照平等[23]研究表明化瘀理筋针刺法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联合组治疗后血清IL-23、前列腺素E2水平低于化瘀理筋针刺法组,说明了化瘀理筋针刺法配合中药热奄包可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及腰背伸肌群肌电图指标,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彭娟等[24]研究表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应用中药热奄包联合红外线照射护理利于减轻疼痛,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改善膝关节活动度,提高生活质量。说明中药热奄包在骨科疾病治疗中有着缓解疼痛、减轻炎症反应、加快患者康复进程等作用。

3.3. 中药热奄包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中药热奄包疗法在治疗妇科疾病中有温经通络、祛湿散寒、活血化瘀、调和气血的作用。

关楚华等[25]探讨腕踝针联合中药热奄包对妇科腹腔镜术后疼痛的影响,对照组予妇科腹腔镜术后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腕踝针联合中药热奄包早期干预治疗,结果术后24 h、术后48 h治疗组的非切口疼痛评分、非切口疼痛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组患者术后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腕踝针联合中药热奄包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非切口性疼痛,促进患者恢复速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病人的舒适度。路帅等[26]观察温经汤联合中药热奄包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疼痛相关因子及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实验中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β-EP、PGE2水平均升高(P < 0.05),PGF2α、DA、SP、5-HT及API、RI、S/D值均降低(P < 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 < 0.05),表明温经汤联合中药热奄包能够有效减轻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疼痛相关因子水平,促进内分泌及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趋向平衡。朱慧敏等[27]将乳腺增生症患者进行乳癖消胶囊联用中药热奄包治疗,发现中药热奄包组能够有效治疗乳腺增生症,缓解疼痛,且改善性激素水平。

3.4. 中药热奄包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

中药热奄包在治疗其他疾病治疗也有较好的疗效。黄勋等[28]探讨和分析采用中药热奄包治疗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寒型的治疗疗效,对患儿腹痛消失时间、食欲、体温、大便恢复正常时间比较,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研究表明中药热奄包治疗中寒型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安全有效,能明显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缩短治疗病程,缩小肿大的淋巴结,降低疾病复发率。袁艳丽等[29]芍药甘草汤联合中药热奄包可有效缓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炎症水平。张晟杰等[30]认为中药热奄包通过热刺激直接传入腧穴,达到祛风散寒、温经通络的功效,促使面神经功能得到恢复,改善面瘫患者的临床症状。

4. 讨论

在我国中药热奄包疗法在临床治疗各类疾病应用已久。中药热奄包疗法通过热源对机体的效应,直接作用与肌肤患处,将药物成分通过穴位透入机体病灶,对组织细胞代谢、传输功能调节,对病灶发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治疗作用。中药热奄包具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易接受、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等特点。但中药热奄包疗法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如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操作规范不完善、评价标准不一等。因此,需要深入研究中药热奄包疗法作用于每一类疾病的中药,结合现代化科技,中西医结合,寻求中药与疾病(如颈椎、腰椎疾病等)的契合点,研究机制、完善操作规范及标准诊疗方法,中药热奄包疗法应用治疗提供新方向。

基金项目

贵港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号:贵科计2119015)。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宣晓菁. 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40例[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4, 31(3): 555-557.
[2] 林珊珊, 林雨清. 中药热奄包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疗效及护理要点[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24, 30(12): 72-74.
[3] 杨检妹, 刘蓉, 陈波. 醒脑启阖调枢针法配合中药热奄包外敷治疗中风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 2024, 22(13): 146-150.
[4] 张美红. 中药热奄包治疗联合中医护理在小儿腹泻中的应用[J].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4, 46(2): 15-16.
[5] 刘翠翠. 子午流注针刺法联合热奄包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 光明中医, 2024, 39(7): 1374-1376.
[6] 陈红美, 吴晓艳, 杨思翼. 中药热奄包外敷治疗腹腔镜子宫肌瘤术后腰痛临床研究[J]. 新中医, 2024, 56(5): 128-132.
[7] 刘蓉. 中药热奄包联合艾灸对肛肠病术后尿潴留、疼痛水肿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新疆中医药, 2024, 42(1): 43-45.
[8] 王凤, 盖晓丽, 王德强. 基于经络腧穴理论探讨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处方思路[J]. 中医外治杂志, 2023, 32(5): 118-120.
[9] 潘玮, 程淑鑫, 林云铃, 等. 常规护理联合中药热奄包循经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J]. 福建中医药, 2024, 55(1): 71-72.
[10] 高凡. 中药热敷包治疗早期风寒湿痹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硕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
[11] 苏子容, 朱佳佳, 刘瑞. 中药热奄包对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观察[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4, 31(1): 129-131.
[12] 庄惠玲, 许秋月, 林丽云, 等. 穴位按摩配合中药热奄包疗法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血流动力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1, 41(18): 3913-3917.
[13] 吴砚, 姜新龙, 叶雨文, 等. 中药热奄包联合功能锻炼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4, 31(1): 118-120.
[14] 苏四霞. 中药热奄包联合中医情志干预在脾虚胃寒证慢性胃炎中的应用效果[J]. 实用临床医学, 2021, 22(4): 65-67, 71.
[15] 李海波, 何小华. 热熨包外敷联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 光明中医, 2023, 38(13): 2576-2579.
[16] 何丽, 李红, 潘妍, 等. 葛根芩连汤加减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急性肠胃炎临床疗效及对血清PCT、hs-CRP、IL-6水平的影响[J]. 四川中医, 2021, 39(12): 106-108.
[17] 王萍, 周行艳. 温针灸结合中药热奄包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炎症因子和凝血功能的研究[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3, 7(4): 128-131.
[18] 彭方雄. 浅谈吴师机“外治之理”“外治之药”论[J]. 时珍国医国药, 2001, 12(3): 239.
[19] 胡玉珍. 中药热奄包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研究[J]. 中外医学研究, 2023, 21(4): 1-5.
[20] 邱诗琪. 急诊腹痛患者中药热奄包治疗护理效果研究[J]. 智慧健康, 2022, 8(30): 275-278.
[21] 林朝海, 李海棉, 柯艳玲.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配合中药热奄包治疗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的临床分析[J]. 中外医疗, 2023, 42(20): 1-4, 9.
[22] 徐丽丽, 韦又萍. 加味中药热奄包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 江西中医药, 2023, 54(9): 47-49.
[23] 王照平, 何嘉, 杨亚军, 等. 化瘀理筋针刺法联合中药热奄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J]. 中华全科医学, 2024, 22(5): 733-737.
[24] 彭娟, 黄欣. 中药热奄包联合红外线照射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及功能恢复的影响[J]. 医疗装备, 2023, 36(16): 124-126.
[25] 关楚华, 莫晓程, 徐翠平. 腕踝针联合中药热奄包对妇科腹腔镜术后非切口疼痛和舒适度的影响[J]. 黑龙江医药, 2022, 35(5): 1045-1048.
[26] 路帅, 温志刚, 孙红燕, 等. 温经汤联合中药热奄包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疼痛相关因子及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河北中医, 2022, 44(4): 586-589.
[27] 郝赟, 朱慧敏. 中药热奄包治疗乳腺增生症护理观察[J]. 山西中医, 2020, 36(4): 61-62.
[28] 黄勋, 周海燕, 陈黎, 等. 中药热奄包治疗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寒型[J]. 吉林中医药, 2023, 43(5): 542-545.
[29] 袁艳丽. 芍药甘草汤联合中药热奄包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中的应用[J]. 河南医学研究, 2023, 32(18): 3395-3398.
[30] 张晟杰, 李嘉, 张雄, 等. 温针灸配合中药热奄包治疗面瘫验案[J]. 中国民间疗法, 2023, 31(14): 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