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黄帝内经》生命哲学观之身心医养结合的探索
Exploring 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Care Based on the Life Philosophy of the “Yellow Emperor’s Inner Canon”
DOI: 10.12677/tcm.2025.141050,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舒显竹, 朱晓华*:川北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中心,四川 南充;王 伟:南充市中心医院药剂科,四川 南充;王汝平: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四川 南充
关键词: 黄帝内经生命哲学身心健康医养结合Yellow Emperor’s Inner Canon Life Philosophy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ntegration of Medical and Wellness Care
摘要: 民众的身心健康乃至关重要之事。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医疗资源日益丰富,医疗技术持续进步,新兴康养院亦不断出现。然而,患者治疗与康复治疗的实际效果及体验仍有提升空间,亚健康人群优化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的落实也迫在眉睫。古老而经典的《黄帝内经》蕴含着跨越时空的生命哲学观,它引导人们依据自然法则养生治病,有机融合医疗与养生,以养生为侧重点,从而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并且为亚健康人群提供恰当的身心保健方法。基于此,依据《黄帝内经》的生命哲学观开展身心医养工作,旨在使其融入日常生活,达成医养一体化,增强其可操作性与有效性,进而积极推动民众身心健康事业的发展。
Abstract: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well-being of the public is of utmost importance. In this era of rapi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medical resources are increasingly abundant, medical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progress, and new wellness centers are constantly emerging. However,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the actual effectiveness and experience of patient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therapy. Moreover, it is imperative to optimize the lifestyles of sub-healthy individuals in their daily lives. The ancient and classic “Yellow Emperor’s Inner Canon” embodies a timeless philosophy of life, guiding individuals to maintain health and treat illnesses in accordance with natural laws. It seamlessly integrates medical treatment with wellness, emphasizing health preservation. This approach enhances patient cure rates, reduces recurrence rates, and offers tailore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care methods for sub-healthy individuals. Based on this, we implement wellness practices guided by the life philosophy of the “Yellow Emperor’s Inner Canon”, aiming to seamlessly integrate them into daily life, achieve a holistic approach to medical care and wellness, enhance its practicality and effectiveness,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advancement of public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文章引用:舒显竹, 王伟, 朱晓华, 王汝平. 基于《黄帝内经》生命哲学观之身心医养结合的探索[J]. 中医学, 2025, 14(1): 315-321.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5.141050

1. 引言

即使科技与医疗在飞速发展,但快节奏的生活也容易致使人们内外环境的平衡性较易被打破,一些时代性的疑难杂症仍不少。另诸如大病、重病、长期的慢性疾病等类的身心疾病患者每年给个人、家庭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与经济负担,也给国家、社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消耗与经济损失等[1]。治病以预防为先,国家当前提出的“大健康”“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健康中国”[2]等口号非常适宜现时民众的需要,预防疾病,促进健康能直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与难堪。瞩目共睹,民族医药在治疗重病、慢病以及一些急性疾病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医治疗多在气的层面(阴阳五行),西医治疗多在形的层面,气不可见,形可见,故中医的治疗原理与治疗方法对大部分民众来说,不太清楚或难以理解,甚至带有一定的偏见或遭到质疑,这对弘扬与传承中医文化极为不利[3]。面对棘手的疑难杂症,博大精深、万象囊括的中医或许能提供相关思路或相关的解决办法[4]。内涵广博精深的《黄帝内经》提供的生命哲学观能给以一定启发,而目前以此角度研究身心医养机制的文章鲜有。故以此为题,进行相关探索,以为促进身心健康事业迈向新台阶,为后世之治病与养生等提供相关理论依据,以及为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民族瑰宝中医的传承与发扬贡献绵薄力量。

2. 基本现状

2.1. 身心现状

我国每年在卫生上投资数万亿元,若遇到一些重大的传染性疾病或灾难等则更甚,预计到2030年我国卫生投入规模将达到15.3万亿元[5]。病苦不分年龄,几乎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其不仅给个人与家庭带来痛苦、影响,也对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有影响[6]。现新时代的人们,普遍物质条件较好,但其受到的来自自我与外界的压力较大,加上潜移默化习得一些不良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等,致使时代性疾病突出,如三高、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精神疾病(焦虑、抑郁等)、颈椎病、腰椎病、湿疹、脾胃病等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化。大多数国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而身心完全健康的人极少。因此,提倡注重身心健康尤为必要,并应积极给予适宜的解决方法。

2.2. 医养现状

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的约占全国总人数的20%,此数值还会继续上涨,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7]。若人年老时也能有一个健康的身心,能自己照顾自己和自由活动,便是莫大的幸福。虽然我国的医院总数量在增加,医疗技术在不断提高,相关医疗资源也不断增多,但对于一些疑难杂症仍难以攻克。虽医养结合方面的研究不少,且一些新兴的医养结合医院逐年增多,但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尚存在诸多需要完善或改进的地方,如存在服务内容不够全面,医养理念尚待完善,医养技术尚待提高,费用较高,管理机制不够完善,部分患者或老者不太适应其环境等问题[8]-[10];新兴的康养业也还在起步阶段[11] [12],所以强调或实施以养为主或医养有机结合的机构仍较少,而能在平常生活中就顺利实施的则更少。“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13],治病重在预防,预防的关键在于遵从自然规律,使得身心不断的近道或合道,便是对身心的最好的保养。故治病重在养,三分医治七分养,医养理念应循此理。

3. 医学哲理:跨时空的生命哲学观

3.1. 道法自然,天人相应

“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14]“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15]“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16]等诸多经典中表明道与本命元神的不可琢磨性。“天命之谓性”[15],故人之神与天之道必相应相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7],道之流衍生化气象万类,人之神与天之道相通,属于道的层面,此外其下,必太极之气与物象万类,即天与人的气与象亦相应相通。太极之气,如日月星辰周流不息,从而有昼夜寒暑,日日如此,年年如此。一天有12时辰,一年有24节气、72侯,循环不息;人之阴阳五行、经络气血无不遵循此理。物象万类,如大自然中的有形有相之物类与人之脏腑等,无不循其阴阳五行之理而生长化收藏。《黄帝内经》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阐述了重要的医学哲理,《道德经》亦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7],均表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黄帝内经》中如“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18]“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13]“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18]“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如是则顺之而治”[18]“五脏者,所以参天地,付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18]“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在上者为阳”[18]等天地造化之自然玄机,不仅指出人体规律,且同时指出天地自然规律,以此指导治病、养生必有效应。高明的医者可通达自然、天地、社会、人事之理,遵道勤行。如“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5],善养生者喜怒得当、中矩不倚,故不乱自身气机、经络、脏腑等的运行规律及相应于大自然阴阳五行运行的规律,如“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之合中合道,无为而不自恃。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19],则自身调畅,抵抗能力自然强固。“恬淡虚无”者即“精神内守”(所谓的养神、守神,遵循自然无为之规律)也,身心不调者可调之;若违之,百药难施,或有治愈者,难免新疾。

3.2. 气机归顺,阴阳平衡

“百病生于气”[13]“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13]。七情六欲伤人最深,直接损伤人之脏腑;外感六淫且从外伤,失去治疗的时机或误治时才由表入里,发展严重。若人恬淡无私(心无病则无私,无私则无心病),且遵循自然规律而为,如此,一般的人事物伤他不得,基本能神安气宁、中和调顺,如此身心自然健康。若心中还有私心妄念,则心中便有一障碍(有心结则有气滞、气郁等),在生活中一碰到此障碍心即不平衡(气机紊乱),久之则出现相应的病理性躯体症状,气化形生、气聚成形,从而形成相应的病灶。或人不能寡欲清心,心态则难以平衡。心态不平衡,遇事生心动情绪,直接损伤气血、伤害脏腑,久之,阴阳五行明显不调,病即来。心动则气动,心滞则气滞,故知心为全身经络气机的总开关,故养生健体或治病调身必得调神安心(修身养性、恬淡豁达、调畅气机),此为主,治疗为辅(调畅气机、平衡阴阳五行)。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13]“夫四时阴阳者……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13]。大自然一气(亦为太极之气)流行,升降运化而分阴阳五行之气(故一气流行,细分而为阴阳五行之气;阴阳五行之气,实为一气,为之不同之流行运动而矣),一年四季寒热温凉、风寒暑湿燥等正是阴阳五行之气运行的体现,人体亦是如此,一气周流,如“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周于五脏”[18],若出现气之不畅,气滞、气结、气乱、气散、气虚、气逆等,气为血之帅,血行也不正常,则表现为不同的症状,久之可出现仪器可检测或肉眼可见的病灶。调畅气机,一气周流,能够平衡阴阳五行、疏通经络气血,其为养生或治病的一个重要理论与调治方法。

3.3. 脏腑调和,身体康健

五脏六腑分别对应于金木水水土五行,相互之间生化克制以致平衡。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心为君主之官,肝为将军之官,脾为仓廪之官,肺为相傅之官,肾为作强之官,五脏之间相互协调配合。五德仁义礼智信分别对应木金火水土五行,仁属木,义属金,礼属火,智属水,信属土,故言养五德即是养五脏之气。“主明则下安”[13],本命元神当令者,五德兼备,体全自然用备,即能率性而为,其具足的德行自然流露而为全然之德(德行具足)。如此又进一步言明了养生或调理之大法,即培德以正心安神、固脏宁气、中和调顺。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度百岁乃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无有终时,此其道生”等[13]。人能尊道贵德,即认识自然规律并按其行之,不断提升认知并改正错误的观念与缺点,才能提升道与德,知行并重。自然规律包括宇宙自然规律、社会人生规律,即大自然造化、运行原理及规律,社会运行发展之规律,人之身心运行成长规律等(如人体气机运行规律等)。能直接作用于人之身心的内外环境,如心态(心境)、情绪、饮食、起居、劳作、环境等[20] [21]。以上均为平时生活中应学习或注意的。如此,才能基本身心调适或康健。

4. 实践运用:医养结合

真正的治病是借助外力而调动自身的内生之力,即祛邪扶正。药物、针灸、砭石刮痧、推拿按摩、祝由、手术、音乐等皆是辅助之力,重要的是患者自身的精气神(生命力量)的强弱。提倡三分医药七分养,意即以养为主,以医为辅,积极调动自身的自愈力、免疫力,促进快速恢复健康。改变心态、生活方式等是减少疾病复发率的重要因素,如研究较多的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肿瘤等等已被证明[22]-[26]

4.1. 治已病

辨证施治。中医治疗讲究“辨证论治、归经落脏”,从“望闻问切”进行判定。“望”主要是望病人的神色、气色、脸色、情绪、高矮瘦弱、整体气质或个性等。“闻”主要是闻其声音(音色、强弱、宗气足否、少气否等特点),闻气味(局部或身上散发出来的味道),或闻其它异常的声音。“切”即切脉,切脉可以反映出其疾病情况,也能反映一些个性特征等。“问”则问诊,仔细问诊以确诊医者的判定,也给病人以慰问与信心,且也能对“望闻切”难以判定的病因或病情等再作进一步的信息收集以诊断。总之,诊病不仅仅是在察病人患了什么病,更是在全面搜察其所在病因,从其性格、气质、长相(神色)、脸色、声音、气味、脉搏等及人际关系、压力情况、工作居住环境、天地气运等予以综合判断,故《黄帝内经》不仅言医理,还涉及社会、心理、政治、天文(气候)、地理、易经(天地气运)等,这些都会影响人身心状态。医务工作者,应如实全面分析,并给予合理诊治、护理[27]

改变生活方式。“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度百岁乃去”[13]“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故半百而衰也”等[13],可知生活方式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状态、衰老程度与寿命的长短。一个人长期的生活方式及其心态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体质,并能判定其可能会有患某种疾病的趋势。亚健康者与患者通过调整其生活方式,可以改善亚健康或促进疾病更好的恢复。同时可采用针灸、医药、刮痧、推拿按摩、音乐(樂)、情志、心理等疗法及现代科技疗法,促进其恢复健康状态[28]

以养为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13],排除先天体弱者,对一般人来说若心无私欲、正气充满,则外之六淫邪气无门而入。治病养生只要遵循自然规律,人本身强大的自愈力就会被调动起来,促进恢复健康[20]。故养即是遵从自然规律,如效法大自然之无私无欲,遵从大自然一年四季之气候,不违时令,饮食劳作规律,时时调治情志情绪以应自然人文社会等。心神(心君)为一身之主宰,主明则下安,神明心通则气血畅通,养神治病在临床中也起到成效[29]-[31]

4.2. 治未病

养神。养神是最高级的养生方法,能时时养神者,即达“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之境,如夫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6],心应万事万物而不违道不逾矩;如老子所言:“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17]般天真无邪、思想纯粹。但对一般人来说,难以做到时时养神,若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4],不断向天地自然、向圣人学习,也渐趋于道。而《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13] 16字即是最高级的养生方法—养神,也是众多经典的核心与凝练。具体时间如下:有事时则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心无旁骛、不断习练、积极正面、无过无不及;无事时则平和清净、心若虚空、安住当下,戒杂念乱想、戒骄戒躁、戒过于悔恨过去或过于担忧未来,此即是养神守神。神之调病来得最快,神则神速也,因神(心君)当令,全身气血经络则自然运行调节。临床实践中如一些癌症患者借助药物等辅助进行调神,突破传统“重形轻神”的治疗瓶颈,促进治疗与预后[32]-[34]

正心修身。七情六欲伤人最深,如一些常用词“失魂落魄”“肝肠寸裂”“伤心欲绝”“撕心裂肺”“心如槁木”“心惊胆战”“心烦意乱”“心浮气躁”“意懒心慵”等所表现的那样,重者如“双目失明”“一夜白头”,甚者悲伤或绝望至形神分离而亡。对于一般人一些不如意之事常常会导致心态的波动,长期累积可致阴阳五气不调、脏腑不和,一些慢性病就表现出来了,急性病也常由于累积到一个点而突然爆发出来。若是正心修身、养心养生,则如“心明眼亮”“侠肝义胆”“肝胆相照”“沁人心脾”“心平气和”“一心一意”“冰心一片”等正是正心合道的一个表现或状态。心正则身正,要想身体健康就要护持好心念,保持良好的心态,如此气机和顺、经络通畅、脏腑协调、骨正筋柔,此为诚于中,形于外。心若不静,动情绪妄念,则气机不循正常路径而紊乱,则气脉或阻滞、或乱行、或消散等,继而出现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的病症,故言“正心”“静心”的重要性[35] [36]

动静相宜。躯体需要动静相宜,气血调畅。一个人难以长期保持某种姿势或姿态,期间身体会不自主的变换动作,其为自然调节;若人为过多的久坐、久站、久动等,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劳损;若长期不动,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气滞血瘀,甚者肌肉萎缩、无力。故身体需要动静相宜,以保持气血通畅、筋骨肌肉强健。所有的运动均主张在养神守神的基础上进行活动[37],即以平静或微微愉悦的心态进行锻炼,以达气血调畅末梢之效,起到更好的锻炼效果。若是心不平或是带着情绪运动或是精气神疲惫不足,则锻炼的效果不仅不好,反而可能受伤或受损,或厌倦锻炼,甚至形成一锻炼就出现负面的条件性情绪反射,导致对身心的不利。一般主张适合自己身心状态的锻炼方式,动静结合、无过无不及,如站桩、太极拳、八段锦等,及适当的行走、跑步等比较适合国人,主要是疏通气血、强健筋骨肌肉,有条件还可以结合现代运动疗法等进行综合锻炼[38] [39]

5. 结语

“形神合一”“形神兼备”“身心一如”“肌肉若一”等状态,乃是良好身心状态的自然展现。养生或治病皆需兼顾形与神,且应着重关注心神的重要性。养神功夫在于平日的积累,能够达到恬淡虚无、清心寡欲境界者,其养神功夫造诣颇高。无论是养生还是治病,均应重视心性的调养以及心态的平衡。养神乃身心健康的根本所在,养生者或治病者若仅着眼于身体层面,犹如在细枝末节上下功夫,无法触及根本。对于普通民众养生预防而言,应以调养心性为主,同时遵循自然规律兼顾身体的健康。针对亚健康或患病者,以养神(养生)为核心,结合适当的医疗手段,或许能够取得惊人的成效,甚至可能调理好仅靠医药难以治愈的疑难杂症,从而根除病根;反之,若只医不养,治疗效果难以保证,偶尔虽可治愈,但更多情况是治愈后容易复发,病根难以祛除。因此,倡导医养结合的治疗方式,遵循自然规律,纠正错误的心念、思想、行为以及生活方式等,持续修正身心,使其趋近或契合自然规律,如此自然会愈发健康,这也是《黄帝内经》所倡导的适宜医养方式。

基金项目

南充市社科研究“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项目:基于《黄帝内经》生命哲学观的身心医养机制的研究(NC23C111)。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陈天红, 刘燕. 城乡医疗保险整合后农村居民慢性病经济负担现状[J]. 卫生软科学, 2019, 33(8): 54-57, 63.
[2] 张乐. “健康中国”战略下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体医”融合路径解析[J]. 当代体育科技, 2021, 11(24): 196-198.
[3] 王红玲. 深入推进中医药传承保护发展[J]. 团结, 2019(2): 64.
[4] 吕泽康.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诊治疑难病经验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5] 万泉, 翟铁民, 李岩, 等. 新中国70年卫生投入回顾与展望[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9, 12(11): 1-5.
[6] 陆林. 保证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J]. 健康中国观察, 2022(8): 33-35.
[7] 于一凡.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交通对策[J]. 城市交通, 2022, 20(4): 8.
[8] 高鹏, 杨翠迎, 周彩. 医养结合与老年人健康养老[J]. 财经研究, 2022, 48(4): 124-138.
[9] 孙菊, 韩文晶. 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对老年人医疗费用的影响: 效应测度与机制分析[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3(5): 51-64.
[10] 尹成芬, 董碧蓉. 如何实现医养结合战略[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23, 26(3): 294-297.
[11] 颜林林. 基于地方性知识价值评价的临沂寨后万村景观提升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22.
[12] 朱文姝. 基于数字经济视角探究农村经济发展有效途径[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 34(18): 33-36.
[13] 山东中医学院, 河北医学院. 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上册[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1, 2, 4, 10, 20, 22, 51, 101, 297, 352, 407.
[14] 王瑞. 孟子译注[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340.
[15] 蒲晓娟. 大学∙中庸译注[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75, 206-207.
[16] 唐燕. 论语译注[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16, 51, 130.
[17] 岳昌强. 道德经译注[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27, 70, 122.
[18] 山东中医学院, 河北医学院. 灵枢经校释[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284, 416, 451, 492, 745, 802.
[19] 山东中医学院, 河北医学院. 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下册[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1066.
[20] 董善京, 张思森. 从中国古代哲学观谈中医养生[J]. 中医学报, 2020, 35(10): 2110-2114.
[21] 王瑞卿, 张洪雷, 张宗明. 《黄帝内经》健康人文思想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 26(11): 1636-1637, 1722.
[22] 耿若琳. 内镜下结直肠腺瘤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石河子: 石河子大学, 2022.
[23] 胡娜妞, 李春燕, 虎银凤, 等. 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准备服务需求指标体系的构建与信效度检验[J]. 上海护理, 2023, 23(4): 28-33.
[24] 李昂, 郭晓蕙, 张俊清. 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反思糖尿病管理[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0, 28(3): 180-184.
[25] 马巾茹, 柴红, 宫璇, 等.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3, 51(5): 533-537.
[26] 谈望晶, 朱向东, 安耀荣, 等. 基于《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的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的调治与保养[J]. 时珍国医国药, 2018, 29(5): 1178-1180.
[27] 徐桂华. 中西医结合高等护理教育模式改革与研究[J]. 中医教育, 2002, 21(5): 31-32.
[28] 杨春, 李长君, 崔勇, 等. 俄罗斯康养医疗旅游发展回顾及其中俄合作前景探讨[J]. 黑河学院学报, 2023, 14(10): 68-71.
[29] 何崇. “神”探蕴[J]. 中医药导报, 2019, 25(16): 8-14.
[30] 张延丞. 《黄帝内经》养神理论与应用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31] 毛安琪. 基于多元融合方法挖掘何晓晖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特色[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3.
[32] 刘海涛, 田建辉, 刘嘉湘. 调神防治癌症八法[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 34(5): 2270-2273.
[33] 石劲敏, 肖芸, 卓鹏伟. 陈熠调神解郁法治疗癌症验案二则[J]. 中医文献杂志, 2023, 41(6): 55-58.
[34] 杨美清, 姚嘉良, 田建辉. 田建辉调神法治疗癌症经验举隅[J]. 国医论坛, 2021, 36(2): 51-53.
[35] 江畅. “修身成人”的现代意蕴[J]. 伦理学研究, 2022(4): 1-8.
[36] 张其成. 静以修身 稳住健康的“根基” [J]. 中医健康养生, 2020, 6(8): 30-33.
[37] 汪锦城, 杨燕, 张逸雯. 由“广步于庭, 被发缓形”探讨《黄帝内经》运动养生思想[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3, 38(7): 3129-3132.
[38] 郭凤红, 范鹏, 刘冬银, 等. 基于“形神兼顾、动静结合”理论防治颈椎病刍议[J]. 中华全科医学, 2023, 21(5): 861-863, 885.
[39] 席崇程, 谢颖, 田栋, 等. 浅谈《庄子》与《黄帝内经》养生思想之相通性[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43(11): 892-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