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阿Q正传》作为鲁迅的经典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独特的文化价值[1]。小说描绘了农民阿Q短暂而不幸的一生,他面对贫困与压迫,惯用“精神胜利法”麻醉自己,最终因被冤枉参与抢劫案而冤死。通过塑造阿Q这一兼具喜剧与悲剧色彩的形象,深刻批判了以“阿Q精神”为代表的国民劣根性,强化了反封建反礼教的主旨。《阿Q正传》在世界享有声誉,有近40种不同文字的译本。其中杨宪益夫妇译本(简称杨译本)和蓝诗玲(简称蓝译本)在传播过程中较具代表性。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于1952年重新翻译了《阿Q正传》(The Real Story of Ah-Q),由外文出版社1953年出版。此后几十年,杨译本一直都是国内的权威译本。2009年11月,企鹅出版社推出英国汉学家蓝诗玲(Julia Lovell)的《鲁迅小说全集》(The Real Story of Ah-Q and Others Tales of China)是鲁迅作品外国译者的代表。选择两译本既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又具有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产出译本的可比性,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本文将基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对比分析杨译本和蓝译本两者的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平均句长等文本特征,结合翻译目的论三大原则进一步探讨两译本在翻译风格上的异同。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翻译目的论最早由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其包含目的、连贯和忠诚三原则,译者会依据不同目的在词汇、句法等方面做出不同选择,从而形成独特风格。因此,本文选取杨译本和蓝译本,结合翻译目的论三大原则,尝试对译本进行数据统计和初步的成因分析。
文本数据解读相比于简单评述更具说服力。鉴于此,笔者搜索整合作品译本,按以下步骤分析和解释数据。首先分别将文本语料进行降噪处理,借助Tmxmall在线对齐网站实现中英文本的段落对齐,并直观对比发现值得探讨的问题;然后对相关数据进行文本数据挖掘(涉及相关性分析、对比分析、主成分分析);最后通过词汇与句子层面的统计数据对比不同点并做出解释。
由于各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笔者借助主成分分析,计划用较少的综合指标将关系紧密的变量变成尽可能少的新变量,进一步凸显两译本风格差异。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常用的降维技术,用于将高维数据投影到低维空间,以便更好地可视化和分析数据的结构。借助spacy分别得到主成分散点图1及特征贡献热图2。图1中有两个数据点,分别代表两译本。两数据点在主成分1 (Principal Component 1)和主成分2 (Principal Component 2)上的位置不同,表明这两译本在某些特征上存在差异,证明译本对比研究具备现实意义。如图2所示,PC1和PC2表示主成分分析后的两个主成分,数值越大,表示该译本在该主成分上的贡献越大。由此可知tokens、average_sentence_length和flesch_reading_ease这些对PC1的贡献度较大,下文将对其着重解读。
Figure 1. Principal component scatter plot
图1. 主成分散点图
Figure 2. Feature contribution heatmap
图2. 特征贡献热图
2.2. 数据来源
笔者用Python提取杨译本和蓝译本,并进行了文本预处理,包括去除特殊字符与停用词等降噪步骤。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使用哈工大停用词表作为筛选停用词的标准,并且定义实词为名词(含专有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动词、数词(noun, pron, adj, adv, verb, num),定义词汇密度为去除停用词后的形符与所有形符的比。经过文本处理和宏观统计产出以下数据:形符数(tokens),类符数(types),标准类符形符比(sttr),实词密度(entity_density),平均词长(average_word_length),句子数量(sentence_count),平均句长(average_sentence_length)和可读性(flesch_reading_ease)等数据指标。
Table 1. Vocabulary and Sentence Statistics of Two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Real Story of Ah-Q
表1. 《阿Q正传》两英译本词汇句子统计
译本 |
形符 |
类符 |
标准化 类符/形符比 |
实词密度 |
平均词长 |
句子数目 |
平均句长 |
弗莱士 易读指数 |
杨译 |
17,829 |
2318 |
37.72% |
42.2% |
4.02 |
863 |
20.66 |
77.98 |
蓝译 |
16,539 |
2752 |
42.61% |
43.38% |
4.08 |
904 |
18.3 |
70.13 |
3. 译者风格数据分析
3.1. 词汇层面数据统计与比较
在词汇层面,我们主要从类符、标准类符/形符比(STTR)和平均词长三方面来分析两位译者在词汇层面呈现的风格特征。运用相关性分析,计算和可视化数据,集中不同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详见图3。据图可知:形符与句子数量有很强的正相关性(0.99),即词汇总数与句子数量成正比。平均词长与弗莱士易读指数呈负相关性(−0.85),即词汇越复杂,阅读难度越大,与表1数据分析结果一致。形符(Token)是指文本中所有出现的词,类符(Type)指文本中不同的词,即不重复计算的形符数[2]。Baker教授提出,类符与形符的比值可以体现出译者用词的多样性,类符/形符比越大,文本所用词汇越丰富。Scott在此基础上提出标准化类符与形符比(STTR),即计算每1000个单词的类符与形符比,最后再将得到的全部结果取平均值。标准化类符与型符比被认为是较为可靠的词汇密度的测量工具[3]。用上述方法计算的结果见表1。
蓝译本类符有2752个,高于杨译本的2318个,蓝译本平均词长高于杨译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蓝诗玲使用的词汇丰富度高,同时预示着她的写作风格:善于挑选不同的词汇营造意境、表达情感。标准类符/形符比的统计数据也验证了这一发现:蓝译本为43.38%,明显高于杨译本的42.2%,说明杨译本的词汇变化相对较小,重复率较高,文本风格可能偏向简洁明了或较单调。
例1:……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杨译:.... simply doing odd jobs for others: were there wheat to be cut he would cut it, were there rice to be ground he would grind it, were there a boat to be punted he would punt it.
蓝译:If someone was needed to harvest wheat, he harvested wheat; if called upon to husk rice, he husked rice; if a boat wanted poling, that’s what he did.
杨译使用了“cut”(割)“grind”(舂)以及“punt”(撑)等直接对应原文动作的英文单词,用词较为单一。按照原文的句式顺序对应翻译“只给人家做短工”,充分体现尽最大可能在内容和形式上忠实于原文。反观蓝译同样选择了对应的英语动词,如“harvest”(收割)“husk”(去壳)以及“poling”(撑船)。值得注意的是,“harvest”比“cut”更能体现收割小麦的整体过程;而“husk”则特别指出去壳这一具体操作,与中文里的“舂米”更贴切,用词更加生动、灵活,一定程度上提升译本词汇丰富度。在处理首句时,蓝译调整句式结构,不拘泥于原文语序,而是采用if句式将someone融合到每个分句中,能够使句子表达更加简洁明快,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Figure3. Correlation matrix
图3. 相关性矩阵
3.2. 句子层面数据统计与比较
在句子层面,我们主要从句子数目与平均句长,结合弗莱士易读指数来分析两位译者在句子层面呈现的风格特征。文本的复杂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平均句长方面得以体现。一般而言,句子越长,句式结构会越复杂[3]。同时,弗莱士易读指数(Flesch-Reading Ease)可以客观衡量文本易读性。其基于文本的句子长度和单词的音节数,通过一定的算法,得出一个分数来表示文本的难易程度[4]。分数越高,代表文本越易阅读,对读者的英语阅读水平的要求也更低。
蓝译本的总句数为904,杨译本的总句数836,杨译本和蓝译本的平均句长分别为20.66和18.3,蓝译本的平均句长明显短于杨译本,这也显示出译者各自的风格,杨译本善用长句,蓝译本则善于使用短小简洁的句式。此外杨译本弗莱士易读指数为77.98,蓝译本弗莱士易读指数为70.13,仅从语言难度而言,蓝译本相当于美国7年级及以上阅读水平,杨译本相当于美国 8 年级及以上阅读水平,杨译本文章句式结构较复杂,蓝译本阅读难度更低。
例2:有人说:有些胜利者,愿意敌手如虎,如鹰,他才感得胜利的欢喜;假使如羊,如小鸡,他便反觉得胜利的无聊。
杨译:There are said to be some victors who take no pleasure in a victory unless their opponents are as fierce as tigers or eagles: if their adversaries are as timid as sheep or chickens they find their triumph empty.
蓝译:There are, it is said, some victors who delight only in victory against worthy adversaries; to whom the conquest of the weak or stupid is as dust or ashes in their mouths.
杨译更倾向于直接翻译原文中的比喻和形象,如“有些胜利者”、“愿意敌手如虎,如鹰”、“他才感得胜利的欢喜”等部分几乎是逐字对照中文来翻译的。通过使用“as fierce as tigers or eagles”和“as timid as sheep or chickens”这样的表达,保留了原文中对于对手强度对比的形象描述。蓝译采用意译的方式,“delight only in victory against worthy adversaries”概括性表达原文的意象,未直接翻译出具体的动物形象。用“dust or ashes in their mouths”来形容征服弱小或愚蠢者的胜利,更容易被英语母语者所接受。杨译倾向于使用异化翻译策略,注重译文的准确性和清晰度,贴近原文的表述方式来传递源语言文化特色。蓝译更倾向于使用归化翻译策略,更多地考虑到了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和表达偏好,通过适当调整句式以求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易于读者理解。
4. 从目的论角度解读两英译本风格异同的成因
4.1. 目的原则
目的原则即在翻译中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以目的语言或译文读者为主,使译文更通俗易懂[5]。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方法和策略,所以说译者会根据目的语特点适当调整翻译的策略及方法,在此过程中,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得以凸显。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语言的使用有着深刻的影响。杨宪益作为中国学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倾向于保留原作文化色彩,尽可能全面传播中国文学特色和文化内涵。蓝诗玲是一位英国翻译家、作家和学者,更加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她的目标是让目的语读者无障碍地阅读并享受作品,将中国文学作品转化为能被西方文化所接受的文学作品。
例3:……古人云,“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待”……
杨译:The ancients say, “A scholar who has been away three days must be looked at with new eyes.”
蓝译:... his possession of a new jacket meant that a reassessment was perhaps in order.
杨译保留习语的具体含义,注重文化的忠实再现,让目的语读者能够接触到中国的传统智慧,并且通过上下文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含义。反观蓝译在处理成语、典故或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时,采用选择直译或提供注释,以确保通俗易懂,达到“让鲁迅走向更多的读者”的目标。
4.2. 连贯原则
连贯原则在于译文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能够让接受者理解,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杨译和蓝译均做到译文的连贯通顺,但侧重点不同:杨译尽量贴近原文,翻译过程中可能面临一些挑战,读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蓝译更注重译文在目标语言文化中的自然流畅,通过适当的语言调整,使得译文更容易被接受。此处分析上文已涉及,故不再展开。
4.3. 忠实原则
忠实原则在于译文应该忠实于原文,但忠实程度和形式是由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的。无论如何,译者会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信息、风格和文化内涵。某种程度上,杨译忠于原文语言,而蓝译忠于原文思想。杨译强调的是语言层面的忠实,即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语言特征,包括词汇选择、句式结构等,最大限度地传达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例如“Finish off the whole lot of them … curse them! … I would like to go over to the revolutionaries myself.”为了传递讽刺效果,杨译使用了非常强烈、几乎到了戏剧化的词语来表达不满或愤怒,这可能不是真的想要采取行动,而是通过夸张来凸显自己的情感,与原文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蓝译则侧重于思想层面的忠实,即准确捕捉并传达原文的核心意义、情感态度等深层信息。“It’ll do for the whole rotten lot of them! … I’m going over to the revolutionaries as soon as I get the chance.”相比于杨译,蓝译并未采用夸张的词语传递情感,而是更加侧重语义及思想的传达,原文写作风格的忠实效果欠佳。蓝译虽然在部分翻译上可能会调整原文表达形式,但可以确保译文在新的语言环境中仍然通顺易懂,依旧易于接受。
4.4. 小结
从翻译目的论的三大原则——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来看,《阿Q正传》两英译本风格差异主要源于各自对目标读者定位的不同。杨译更注重文本忠实性和文化信息的完整传达,力求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和文化背景,主要使用异化的翻译策略;而蓝译则更注重文本思想的传达和流畅易懂的英语表达方式,主要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必要时调整结构,具备更强的目的性和连贯性。因此,两者风格上的异同反映了不同的翻译目的,分别是基于忠实于原语文化和适应目标语言文化的考量。
5. 结语
本研究基于《阿Q正传》的两个英译本文本数据,从翻译目的论切入对比了两个译本的翻译风格,并结合目的论三大原则剖析风格异同的成因。研究发现两个译本在词汇密度、平均句长等语言风格特征方面均有明显差别。杨译翻译策略趋于异化,蓝译则趋于归化。杨译本用词简单,多用短句、简单明快,忠实原文的表达及语言风格,更适合美国8年级及以上阅读水平。蓝译本用词丰富,多用长句、生动灵活,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与语体风格,更适合美国7年级及以上阅读水平。此外,差异的成因可能与语言水平、主观偏好、时间因素等有关,由于篇幅受限,笔者未能逐一分析,后续将结合译者生平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