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以唐朝为叙事背景的动画电影。影片从安史之乱入手讲述战争后整个长安陷入了混乱的局势中。电影中有两条故事主线。一是唐王朝因安史之乱由盛转衰的过程。二是李白与高适二人的人生境遇,都是一身才华,无处施展,处处碰壁。电影通过高适的角度回忆与李白的友情,侧面展现二人在历史洪流中对人生的抉择。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提出,《长安三万里》是中国电影人赓续历史文脉、谱写中国传统文化华章的一次成功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给中国电影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式[1]。片方邀请澳大利亚籍作家、评论家Linda Jaivin女士,她有一个汉语名字叫贾佩琳。她曾为华语电影《霸王别姬》《梅兰芳》《英雄》《一代宗师》等多部电影提供字幕的翻译工作。电影字幕翻译过程中,字幕译文的“长度”对观众的观赏体验起着关键作用。如果字幕过长,观众还没来得及阅读完字幕,电影的画面已经切换了。字幕译文的长度必须与电影画面同步,充分考虑观影体验,要达到字幕与电影画面同步,译者往往需要在准确性和可读性之间做出权衡,这对译者来说是一个颇具挑战的任务。在谈论字幕翻译的难度时,文化差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译者不仅需要精通两种语言,还要深入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体现在语言的表达方式、社交习惯、价值观念、历史背景等多个层面。某些词汇或表达方式在源语言中可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或情感色彩,而在目标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表达。译者需要找到恰当的方式来传达这种文化特定的意义,同时保持对话的自然流畅和译文的可读性。此外,不同文化中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对事物的象征意义、对文化意象的表达等,都可能成为字幕翻译的难点。译者必须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能够在两种文化之间架起桥梁,使得字幕不仅实现了文字形式上的对等,同时实现更高层次的对等。使译文读者能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理解和感受。因此,字幕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适应和再创造。译者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以提高自己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准确性和适应性。
2. 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的,该理论主要关注翻译中的等值问题,即如何在目标语言中传达与源语言相同的信息和效果。他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2]。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翻译应该追求目标语言中与源语言相同或相似的功能和效果,使目标语的读者与源语言读者达到对等的感受,而不是仅仅复制源语言的词汇、语法和结构。这种对等是动态的,因为它涉及到目标语言接受者的文化背景、阅读习惯和预期反应。因此,翻译时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特点,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以实现功能的对等。翻译时要考虑到源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功能,并在目标语言中找到能够实现相同功能的表达方式。同时要平衡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有时需要通过解释、补充或调整来确保文化层面的对等。在翻译过程中涉及到目标语言接受者对译文的预期反应,以确保他们能够理解并欣赏译文,产生与源语言接受者相似的反应。还应该兼顾目标语言的特点,如语言习惯、表达方式、审美标准等,以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和语境。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强调了翻译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翻译更加注重目标语言接受者的需求和反应。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参考框架。
3. 字幕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研究
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和分类
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terms)是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3]。根据美国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奈达的观点,文化依照其特征可分为五类: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4]。本文将根据这个分类,从宗教、物质、社会、语言、生态五个方面来解析电影《长安三万里》中文化负载词的字幕英译。
3.1. 宗教文化负载词
宗教文化负载词是人类精神信仰的特殊形式,在实践中自发地形成了一套神灵崇拜观念、民间神鬼信仰相关的词汇。在电影中提到的宗教文化包括佛教和道教。出现了道坛的场景,出现如“寻仙”、“问道”、“虚无”这样的词汇,本文选取电影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分析。
原文:高兄如此慈悲心肠。
译文:Brother Gao, such compassion.
慈悲,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汉字组成:慈与悲。“慈”指的是对他人的关怀、爱护。“悲”指的是对他人的痛苦和不幸表示同情和感同身受。综合起来,慈悲就是对他人痛苦和困苦的同情和关怀,以及希望他们得到幸福和解脱的心理状态。在佛教中,慈悲是非常重要的概念,被视为修行者的基本品质。佛教强调的慈悲不局限于人类,扩展到动物和植物,其它“有灵”物。在电影中诗人高适看见一只掉队的南归大雁,心生慈悲,不忍心用箭射死他。此句正是电影中杜甫称赞高适慈悲为怀的语境。“compassion”的含义为同情怜悯,有恻隐之心。符合英文读者的表达习惯,也便于了解佛教文化,实现了语义上和文化上合理的转换和传达。
原文:炼尔冰雪之容,延尔金石之寿。
译文:Refine your snowy countenance and extend your golden life.
“冰雪容”出自典故道家经典《庄子·逍遥游》中的“肌肤若冰雪”,意为神仙肌肤若冰雪,用来歌咏神仙长生不老的典故。“金石寿”有多种解释,无论是从道教服食金石丹药长生之术看,还是道家的道法自然,长寿养生的角度看,或者“金石同寿”即以金石为喻,愿人与金石同生同老,长寿延年来解释,都在表达美好的祝愿,且在电影中李白皈依道教,道长将道箓授予李白,礼成之后道长对李白说的一番话,正是愿他修行得道。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观众来说,并不能理解这层文化内涵。要翻译字幕中佛教与道教教义中表哲学意味的文化负载词,还要考虑字幕的长度,画面的瞬间切换。译者此处用“snowy”和“golden”两个颜色词做了修辞处理。“snowy”在这里译者用它来形容“气质”,这是一种隐喻,将人的气质与冰雪的洁净相联系,传达出了一种修仙得道、仙风道骨的超然气质。“Golden”用来形容美好或光辉的事物,译者用它来形容“寿命”,这也是一种隐喻,寓意长寿并且美好的人生,如同金石一般长久。
3.2. 物质文化负载词
物质文化负载词主要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服饰、饮食、居住、交通、建筑物等实体性文化传承的词汇。电影中大量的建筑物名称。译者采取的音译文以及音译直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既保留了本土特色的读音,配合电影画面的呈现,使译文呈现了一定的中国文化色彩。详见表1。
Table 1. Comparative table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material culture-loaded words
表1. 物质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对比表
原文 |
译文 |
翻译策略 |
泸水关 |
Lushui Pass |
音译 + 直译 |
黄鹤楼 |
Yellow crane Tower |
直译 |
长安城 |
Chang’an |
音译 |
不同翻译策略各具特点,适用于不同的翻译场景和文化交流需求。“泸水关”译为“Lushui Pass”采用了音译结合直译的策略这种翻译方法。音译保留了原词汇的发音特点,有利于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和语音特色;而直译则传达了词汇的具体含义。这种相结合的策略适用于那些在目标语言中没有直接对应词汇,同时又想保留原名的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情况。“黄鹤楼”译为“Yellow Crane Tower”译者对整句短语都进行了直译。直译是直接将原文的意思翻译成目标语言,不改变原文的结构和意义。这种策略适用于那些在目标文化中已经广为人知的文化符号或地标,如“黄鹤楼”,在中文和很多中文文化圈之外的文化中都有一定的知名度,直译可以快速传达其含义。“长安城”译为“Chang’an”采用音译策略,将原词汇的发音用目标语言的文字表示出来,尽量保持原词的音节和发音。这种策略适用于那些在目标语言中没有现成的对应词汇,且原文的发音对其文化和历史有重要意义的情况。例如,“长安”作为中国古代都城的名称,其音译“Chang’an”在电影中的发音对其文化和历史有重要意义,保留了这一名称的本身发音特点。总的来说,选择哪种翻译策略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文本的类型、以及目标读者的预期。每种策略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优势,译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了灵活选择。
3.3. 社会文化负载词
社会文化负载词类指的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国家层面的政治制度,社会层面的风俗习惯。这部电影叙事主线讲诉了唐王朝因安史之乱由盛转衰的过程。本文选取几个具有特色的词汇加以分析。
原文:持节
译文:Imperial envoy
“持节”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官员或使者所持的信物,象征着其所代表的权威和使命。古代使者持节出行,代表皇帝行使一定的权力,传达皇帝的命令,必执符节以为凭证,才能进行各种官方活动,如宣慰、册封、和亲、巡视等。译者将其译为“Imperial envoy”,这个译文准确地传达了“持节”所代表的意义,即该人物是皇帝派遣的使者,拥有传达皇帝意志和命令的权力。在古代中国的外交和内政中,“持节”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和象征,表明该人物不仅是一个普通的使者,而是具有特定权力和身份的官方代表。该译文能够使英语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相同的理解和感受。它不仅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而且还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特色。
原文:探花
译文:Picking flowers
“探花”指进士及第后有隆重的庆典。活动之一便是在杏花园举行探花宴。事先选择同榜进士中最年轻且英俊的探花使。遍游名园,沿途采摘鲜花。然后在琼林苑赋诗,并用鲜花迎接状元。译文“Picking flowers”可以被看作是对原文“探花”的一种创造性的翻译,它试图在目标语言中传达出原文的意境和文化。虽然“Picking flowers”在字面上并不直接对应“探花”的历史和文化含义,但在电影中营造了传达细腻情感的意象。用电影画面结合字幕以及旁白使观众看到一位骑着马的青年才俊,沿途欣赏花朵并进行采摘的场景。这种意象在功能上与“探花”相似。在电影中,借助旁白对“探花”以此进行的释义,营造了文化氛围。在这种情况下,“Picking flowers”作为一个具有相似色彩的短语,可以在目标语言的语境中起到类似的作用。尽管“Picking flowers”在字面上与“探花”不同,但从文化意境和和语境适应性来看,它可以在某些情境下被视为功能对等的翻译。这种翻译在保留了原文情感和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为目标语言的读者提供了一种新颖而贴切的体验。
3.4. 语言文化负载词
语言文化负载词包括成语、歇后语、典故、古诗词等,体现了中国民族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国家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体现。本文分别选取成语典故、四字词、古诗词翻译进行讨论。
3.4.1. 成语典故翻译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其本身也是一个成语。以“围魏救赵”为例:
原文:…lead your army to attack the Tubo troops in the west, forcing their main army to turn back.
译文:引军出关,西击吐蕃,围魏救赵,逼迫长安城外的吐蕃大师回师,解长安之围。
如果从字面意思出发进行翻译。反而无法使读者,特别是非中文母语的读者理解语境,他们不曾接触过中国传统文化,无从知晓这个成语的来源,也无法和电影中的情节联系起来。这里译者对译文的处理,并没有直接将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翻译出来,没有实现字面上的对等形式,但是功能上实现了对等。使得译文读者和源语言的读者产生同样的效果。要翻译围困魏国从而救赵国的含义,即使从字面进行翻译,也需要再进一步阐释为什么围困了魏国,赵国就可以得救,在国外观众的思维中,并不了解我国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赵国魏国曾同属于晋国。三国分晋独立后,魏国攻打赵国,赵王只能向齐国求救,允诺赠与中山弹丸之地。如果进行字面直译,又需引出齐国,增加了译文的难度,使得这一译法难以在一两句的范围内就说清楚内容。所以译者在这里顺应电影的情节,将电影的情节与译文内容统一起来。用西击吐蕃解长安之围的情节传递围魏救赵的含义。
3.4.2. 四字格翻译
四字格,又称为四字结构,通常由四个汉字组成。四字格并不等同于成语,但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叠。
原文:叩天子门,成不世功业。
译文:Serve the emperor, make my name.
译文“Serve the emperor”很好地传达了原文“叩天子门”的意义和情感。叩天子门,意味着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而后文的“成不世功业”则表示成就非凡、流传后世的功绩。译文通过“Serve the emperor”表现了效忠于皇帝的行为,而“make my name”则表达了通过服务皇帝而成就显赫名声的愿望,这与原文的意思相吻合。此外,译文中使用了“make my name”这样的表达,简洁而富有力度,既表达了对功业的追求,也带有一种个人抱负和自我实现的意味,这在情感上与电影中主人公的雄心壮志是相符合的。因此,这个译文在保持电影角色的精神的同时,也适应了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实现了功能和情感上的对等。
3.4.3. 古诗词翻译
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社会和情感内涵。由于古诗词往往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意象和象征意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深入了解古诗词的意义和特殊内涵,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尽可能地传达原诗的意境和美感。在处理古诗词所包含的文化信息时,译者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认知和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调整,以便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并能够引起目标读者的共鸣。
原文: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译文:Heaven gave me talent for a reason, spent now, riches return in season.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来分析,译文对原文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进行了有效的传达。原文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表达了一种自信的观点,即认为天赋才华必定会有用武之地。译文通过“Heaven gave me talent for a reason”来传达原文的观点,强调天赋才华是有其目的和理由的,这与原文的意境相符。原文中的“千金散尽还复来”则表达了一种对财富的豁达态度,即使财富耗尽,也能够重新获得。译文通过“spent now, riches return in season”来传达作者这一观念,强调财富的流失只是暂时的,适当时机财富会再次归来,这与原文的情感相吻合。译文中使用了“for a reason”和“in season”这样的表达,简洁而富有哲理,既表达了对天赋的认可,也表达了对财富的乐观态度,这在情感上与原文的自信和豁达是相符合的。并且译者在译文中,“reason”和“season”形成了英文的押韵,这种处理方式为英文读者提供了一种韵律上的美感。译文在形式上尽量保持了与原文的对等。原文是两句诗,译文也是两句英文诗句。每句的长度和结构都相对均衡,使得译文在视觉上也与原文保持一致。因此,这个译文在保持原文精神的同时,也适应了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实现了功能和情感上的对等。从押韵、意境传达和形式对等三个角度都表现得相当出色,既忠实于原文的含义,又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和审美需求。
3.5. 生态文化负载词
生态文化负载词来自生态文化包括地理环境、天气和气候、动植物、江河湖海等。
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译文:There’s a North Sea fish, that’s called Kun. It transforms into a bird, that’s called the Eagle.
译文将“北冥”译为“North Sea”,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了文化差异,因为“北冥”在中华文化中是对一个神话海域的称呼,传说中阳光照射不到的大海,是道的象征。这种译法可以让英语读者理解原文中“北冥”是一个遥远且神秘的地方。“鲲”被音译为“Kun”。这是一个保留原文特色的选择,因为“鲲”在英语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音译既保留了原文的发音特色,也为英语读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名词。鲲鹏二字的翻译,采用了不同的策略。鲲鹏是传说中的大鱼和大鸟。鹏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鸟,由鲲变化而成。译文在这里采用了意译的策略,将神话中的“鹏”译为“Eagle”。虽然“鹏”在中文神话中是一种非常特定的神鸟,但在英文中并没有直接对应的神话生物。将“鹏”译为“Eagle”是在英文文化中寻找一个对等的表达,因为“Eagle”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力量和自由,与“鹏”在中华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有一定的共通性。译文在传达原文信息过程中,特别是在处理文化差异和神话元素时,采取了一些变通和补偿的策略,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在于原文中的文化和神话元素在目标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表达。译者采取了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策略,既保留了原文的某些特色,又对目标语言的读者做出了适当的补偿和解释,从而在功能上达到了对等的效果。
原文:交交黄鸟,止于棘。
译文:The yellow birds flit and perch upon the jujube tree.
“黄鸟”指的是“黄雀”,如果只考虑形式上与原文对等,要涉及具体的鸟类名称,因为在英文中“黄雀”有多个种类,每一个特定的鸟类都对应着一个单词。译文选择了“yellow birds”来翻译“黄鸟”,这样的选择可能是因为“yellow birds”在英文中更为通用,而且能够传达出黄雀的颜色特征。译文将“棘”译为“jujube tree”,这是一个具体的植物名词,“棘”是一个古汉语词,虽然在英文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jujube”是对应的植物,且在英文中也有一定的认知度。这样的翻译保留了原文中的植物意象,并且为英文读者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概念。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来分析,译文在传达原文信息时,尝试保持原文的意境和意象,同时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和表达方式。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和自然意象。
4. 结语
在奈达功能对等视角下,电影字幕英译的目标是实现语言和文化的对等,使译文观众能够获得与源语言观众相似的观影体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译者应遵循功能对等原则,准确传递电影作品所隐含的文化内涵,同时考虑到译文的审美标准和表达习惯。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应根据源语言的内涵意义进行重组,以最自然对等的语言进行表达,确保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此外,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以适应译文观众的审美与欣赏习惯,尽可能保持电影文本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平衡。通过这些努力,电影字幕英译能够更好地满足译文观众的需求,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