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同样建立在语言对比的基础之上。一般认为母语与目标语的差异越大,对学习者产生的干扰就越大,越容易产生负迁移。“中介语”的概念是美国语言学家L. 塞林格(Larry Selinker) 1972年在其论文《中介语》中最先提出。所以中介语同时具备母语和目标语的特征。因此母语如何对学习者的言语习得产生影响,一直都是外语教学和二语习得研究关注的焦点[1]。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趋势化,对于二语习得的研究也愈发受到重视。其中“把”字句与“被”字句也是语法中的重点难点。虽然“被”字句并不如“把”字句那般热门,但是“被”字句这一特殊句式也颇受研究者的青睐。图1为近十年关于“被”字句的研究。
Figure 1. The last ten years of research on being worded sentences
图1. 近十年关于被字句的研究
从横向角度分析,从传统的语言类型学的角度看,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日语是典型的粘着语,印欧语系的语言是典型的屈折语。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语言使用不同的语法手段来表达相同的语法意义。所以母语的这种类型学特点会影响学习者在习得目的语时带有某种偏向。因此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在“被”字句偏误中产生的错误也不同,教师需要详细分析。而日韩留学生本身与中国相交甚密,许多国家的语言更是与汉语相关,如日语、韩语、越南语等。本文便以日韩留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研究日韩留学生在“被”字句习得时的偏误以及习得研究,由此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2. “被”字句相关研究
关于“被”字句的习得研究,佟慧君在《外国人学汉语病句分析》,一书中对被动句式进行了分析,此书列举了被动句式的四大偏误类型,在例句错误句式的同时补上正确句式方便比较,以被动句式的独特角度研究总结了病句的产生和杜绝方式。鲁健骥(1994)在《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中提出句式的误代是由于句式选择的错误而发生的误代偏误[2]。
祁晓倩(2008)在《对外汉语视角中的被动句研究》中也提出相似的研究内容[3]。而李大忠(1996)详细描述了留学生使用的汉语“被”字句的偏误类型,认为留学生使用“被”字标记被动句的意识比较强,存在不该用“被”字句处泛化的现象主要是受学生母语的干扰。之后关于“被”字句的偏误研究也越来越注重母语背景差异[4]。
彭淑莉(2010)通过中山大学中介语语料库(均为中高级留学生的自然语料),二是初级至高级阶段的语法测试语料,包括自由造句、情景造句、看图写话三部分。就“被……给……;被……所……;被……把……”就其所产生的偏误类型和原因进行分析研究[5]。
3. “被”字句常见偏误
“被”字句的基本句式是:N1 + 被 + N2 + V。V是动词或动词短语。N1、N2是名词或者是名词短语。N1是句子中的主语,一般是表动作行为V的受事,可以是指人也可以是指事物,往往是确指的。N2作为“被”的宾语是表动作行为V的施事。
根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被”字句习得的考察》中对“被”字句习得因素的探讨,认为汉语“被”字句受终结性、有指性、不幸性的限制[6]。与“被”字句相关的偏误需要分两部分进行分析:一部分是无被动含义,不该用而用了“被”的偏误句,它们不是“被”字句,只是误用了“被”字句的形式,一部分是出现偏误的“被”字句。这两部分各有特点,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学生对“被”字句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3.1. 是否带宾语
在“被”字后带不带宾语方面,汉语母语者以不带宾语居多,而外国学生以带宾语居多。说明汉语母语者倾向于使用“被”后不带宾语的“被”字句,外国学生更倾向于使用“被”后带宾语的“被”字句。究其原因是外国学生倾向于使用比较完整的结构,而汉语母语者则多用简化结构相关的语言信息出现在上下文中。
3.2. 动词后携带成分
在动词及其后带成分方面,汉语母语者以动词带补语最多,单独动词位居其次,动词带宾语最少;而外国学生以单独动词最多,动词带补语位居其次,动词带宾语最少。说明本族人倾向于使用动词后带补语的“被”字句。外国学生倾向于使用单独动词。汉语母语者和外国学生都不太使用动词后带宾语的“被”字句。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补语对于外国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语言表达,学生在一般情况下都会采用回避的策略。
根据彭淑莉(2008)的研究得知,面对6种不同类型的“被”字句,日,韩,泰,越南等国留学生明显对“被”字句掌握的程度要高于其他欧美国家留学生[7],并且由于受母语迁移影响,所产生的偏误也具有一定特征。因此本文主要以日韩两国留学生为主体,分别研究留学生对“被”字句的习得偏误,并以此来推进“被”字句对外汉语教学。
4. 日韩留学生“被”字句习得偏误
4.1. 日本留学生
一般情况下,日语被动句分为直接被动句和间接被动句两种。对于“被”字句的标记偏误,根据王振来所做的对日本学生的被动偏误分析,他认为以无生命体为主语的被动表述,因整体语义因素已含有被动语义,有利于形成无标记被动表述。无标记被动表述是客观陈述,把客观情况告知对方。无标记被动表述属于典型意合语言。而日本留学生在学习被动表述时经常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受母语语法规则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的影响,留学生造出的被动表述式,或多或少遗留其母语被动句的痕迹。学到被动表述,他们立刻去母语里找跟它对应那个句子进行类比,导致常常出现错误和偏差。
例:(1) *A我被他借走自行车了。B我的自行车被他借走了。
(2) *A这本书被我感动了。B我被这本书感动了。
(3) *A下水道一只猫的尸体堵住了。B下水道被一只猫的尸体堵住了。
很多日本留学生认为,如果一个句子表示被动,那就应当有表示这个语态的某种标志,基于这样的认识,汉语的无标记被动表述在他们那里就都成了有标记被动表述。
而日语被动态分为受害型被动态、受益型被动态和客观叙述型被动态。其特征就是通过被动表达方式表示直接或间接地承受他人行为的影响。其表达方式分为直接被动句和间接被动句。直接被动句又分为以人为主语的被动句和以事为主语的被动句间接被动句又分带宾语的被动句和由自动词构成的被动句。
汉日被动句差异
(1) 谓语动词差异
汉语中的“被”字句一般动词不单独出现,极少数也是单个单音节动词与被构成了固定词语,而且动词前要有状语成分或后续分句,一般多指不利的事,如被杀、被围、被控、被盗、被窃、被捕、被刺等。而日语由于是粘着语,所以形式上都是由单个动词充当,助动词所表达的语义关系在汉语中需要补充相应的词语来表达。
(2) 施受事差异
日语中一般施事为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无生命一般不作为施事。因为在日语中被动句表达一种动因,表达说话者的感受。但是汉语中并无限制,因此许多日本留学生学习“被”字句时便会经常出现偏误。
例:面包被我吃了。パンは私に食べられました。
日语常见用法:私はパンを食べました。
面对这类句子,日语一般以把字句居多,所以留学生会产生规避或滥用现象。
针对汉日“被”的差异,华东师范大学的陶琴对上海一些高校的中高级汉语水平日本留学生进行自然语料和问卷语料搜集,发现:
1. 日本学生在对汉语施事者为第一人称的被动句时,一般很少会用被动句,一般用主动句和“把”字句。且当施事者为无生物时,一般也不习惯用被动表达。汉语的直接部分受动句经常采用的形式是受事者的整体作定语,受事者的一部分成为主语。但是学生们一般不采用这种形式。而习惯用整体部分做主语。
2. 在汉语被动句中表示受动的时间副词、表示否定的副词一般放在“被”字前面,而表示状态的词语可放在“被”字前面。有时也可放在“被”字的后面。学生往往会分不清什么时候放在前面,什么时候放在后面。
3. 在分辨“被、叫、让、给”等介词时往往搞不清它们的异同点会出现使用上的偏差。
4.2. 韩国留学生
贾晓露(2012)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韩国学生的作文语料进行统计归纳,将韩语母语者习得被字句时产生的偏误分为被字句句内偏误和与被字句相关的偏误两大类[8]。刘畅(2018)统计分析了新HSK五级“完成句子”历年考试真题出现的错误,并设计了相应的问卷调查。通过考察韩语母语者各语法考点习得以及书写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调查发现关于“被”字句,韩语母语者主要在施事受事的排序、句式杂糅、应省略的施事未省略这三部分内容上产生偏误。
也有学者对无标记被动句进行了探讨。赵焕改(2007)通过对相关语料库的整理归纳,考察初高级韩语母语者在习得汉语无标记被动句时产生的偏误,研究发现韩语母语者无标记被动句主要存在3大类问题:误添“被”字、“受/受到/挨”遭受类被动句、“被”字混用以及因动词使用不当造成的偏误[9]。
首先韩语作为典型的黏着语,其被动表示法有自身独特的特点。韩语被动句主要有词缀型、词汇型和组合法三种被动表示形式。并且在语义上,韩语被动句主要表示中性义,表示贬义的占比很低,而汉语中的“被”字句一般以偏贬义,消极词汇为主,这一点两种语言有很大差异,学习者学习时也会出现误解导致误用滥用。
汉语的“被”字句中存在有标记被动与无标记被动两种状态,其中由于无被动表述的主语一般为无生命,所以一般不添加被动标记。所以对于母语者来说,这两种形态变化和主动句相差不大。然而在实践中却发现,这种区别在外国留学生眼中尤为显著,“被”字句对于留学生来说难度远远大于主动句。韩国留学生在学习时一般认为,如果一个句子表示被动,那就应当有表示这个语态的某种标志。所以汉语的无标记被动表述在他们那里经常就都成为了有标记被动表述。
例:(1) *这座房子是被他们盖的。
(2) *今晚的作业是被他写完的。
(3) *书法课是被李老师上的。
这些句子都存在问题,而其中也可以对“被”字句一些情况进行说明(1)无标记被动一般不存在感情色彩,表示对情况的说明。(2)有标记被动一般表示不如意,消极色彩,虽然如今也存在一些积极色彩,但大多有标记被动都以消极色彩为主,且有标记被动一般表示对情况的叙述。而韩国留学生对于“被”字句的了解不够准确,便易出现泛化现象,无论是否有标记,都使用“被”字来表示被动。
王振来(2004)等人通过对韩国留学生学习被动表述偏误进行初步分析,有目的性地搜集病句,并进行归纳和分析。将韩国留学生偏误分为五种类型,即:1) 增添。无标记被动表述不需要标记词“被”却增加了“被”;2) 遗漏。留学生在运用被动表述时,经常缺少成分而造成句子错误;3) 替代。用不正确的成分替换了正确的成分;4) 词序错误。由于被动表述形式和主动句不同,所以学生常常会弄错词序;5) 语用错误。学生有时会造出不符合中国文化习惯的句子,有的还出现逻辑错误[10]。
而韩国留学生造句的多重偏误主要表现在主语偏误、动词误加及动词误代三个方面上[11]。其中动词误代是韩国学生最普遍的偏误。汉语的“被”字句的动词大多为处置性动词,而韩语中并未有如此规则,所以很多韩国留学生在造句时便经常出现处置性动词与非处置性动词混用,多加误加等错误。
例:*他考试没及格,被爸爸妈妈批评挨打。
批评为处置性动词,但是挨打并不是,韩国留学生将其误用,造成偏误,也体现出对“被”字句习得出现问题。
5. 不足与建议
5.1. 不足之处
目前已有的研究对“被”字句研究较细致,从偏误的成因,学习者的国籍,汉语水平,语言环境等等,都有细致的研究。然而对于“被”字句教学,关于此的研究还不是很多,而且大家各抒己见,且没有实际理论应用进行支撑。现有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和测试题,缺乏自然语料的收集和分析。并且相关的纵向研究较少,不能充分追踪学习者习得过程的动态变化。因此在教学应用研究方面相对薄弱,对语料库的应用研究不足。
之前的研究中也存在过分关注形式偏误,对语用偏误研究不够深入一些问题。对于教师而言,要将其应用到教学中去,将研究成果转化到教学中并形成针对性建议。
5.2. 相关建议
5.2.1. 语法语用建议
教师可以从母语迁移方向考虑,针对日本学生要注意日语被动态“られる”与汉语“被”字句的对应关系,以及注意纠正受日语影响产生的施事省略倾向等问题。而韩语被动句可表达自然变化,而汉语“被”字句强调外力作用。同时日韩都存在他自动词构成被动现象,而在汉语中被字句为及物动词问题。
5.2.2. 教学建议
同时教师可以从对外汉语教学中获得实际经验,比如教师进行“被”字句教学时面对施受关系,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教师可以采用举例并通过例子对比说明,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被动句,而什么情况下不可以,并采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这样可以使留学生清晰易懂。
对于日韩留学生而言,“被”字句主要难点集中在习得的混淆偏误上,教师面对这种情况更应重视,在“被”字句的初级教学阶段,要尽量采用最典型的“被”字句,也就是带有包含结果情状并带有不幸语义的“被”字句,来加强和加快学生对终结性的认识。在后期,要逐渐增加创造类结果指向动词和动作动词的“被”字句。
“被”字句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所以对于“被”字句这一典型句式,应遵循循序渐进的顺序进行讲解,首先讲解有标记的“被”字句,之后再讲无标记的意合被动句,由易入难进行教学,避免学生对于“被”字句产生畏难情绪。而学生对于有标记与无标记被动的混淆,教师可以多加练习,以练代讲,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感受无标记被动的使用情境以及用途,同时教师发挥辅助作用,实时纠正偏误,以此来促进学生对于“被”字句的习得。
6. 结语
韩国留学生会出现偏误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目的语知识掌握不够,另一方面是母语的负迁移。而日本学生的偏误也与此相关。由于日韩与中国自古交往密切,虽然有黏着语与孤立语之分,但是一些词汇、语法仍息息相关,所以日韩留学生在习得汉语时所犯的错误更具有典型性,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而母语的负迁移的影响会明显作用于有标记的形式。不同于其他留学生所犯的一些错误,通过各类研究证实,日韩留学生在“被”字句习得时,所犯的错误具有共通性,且习得偏误十分相似,产生的原因大致相同。所以只要研究日韩留学生习得偏误的共同点和相似点,并确定如何正确对待这些偏误,在习得教学中加以改进,便能够促进“被”字句这一大难点的习得。同时也要注意,初级对外汉语教学阶段,要尽量采用最典型的“被”字句。
致 谢
在完成本论文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和帮助,我要向他们表达最诚挚的感谢和敬意。同时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对本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通过阅读与领会我也学习到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