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实习实践课程中的融入与探索——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Integr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actical Courses—Taking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辽宁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本专业实习教学的特点,总结了在企业参观实习过程中开展思政教育的优势,并发掘可供教学的相关思政元素。此外,突出工业博物馆对实习环节中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探索课程思政在实习课程中的实施与考核方法,为科学地加强思政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uring the practice course for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aoning and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e teaching in this major,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dvantages of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visiting and practicing enterprises and explores the releva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for teaching. In addition, it highlights the important role of industrial museums in th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xplores the implementation and assessment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practice course. It can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cientifically.
文章引用:朱庆岩. 课程思政在实习实践课程中的融入与探索——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 教育进展, 2025, 15(1): 864-86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18

1.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不断涌现出一系列新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如:“OBE理念”、“新工科”、“教育工程认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1]。近年来,党中央提出思政教育理念应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用以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2]。其中,思政课程建设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3] [4]。而课程思政建设则是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相统一的教育理念,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加强对学生的价值教育[5]

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类课程必不可少。其中,实习类课程是本专业学生与企业接触较为密切的必修实践课程,是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有效途径,在提升学生对专业认知程度、以及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程度、甚至是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等方面不可或缺[6]。此外,与《课程设计》《综合训练》等其他实践课程相比,实习类课程在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促进就业或继续深造方面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各大高校也在积极努力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共同搭建实习实践基地、校企协同育人基地等平台[7] [8]

目前,辽宁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已经与多家大、中型国有及私人钢铁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签订了校级和院级实习实践基地协议。但在之前实习基地的建设中只注重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以满足“新工科”和“教育工程认证”的要求,并未考虑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其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许多历史变革和社会责任,为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辉煌的贡献。随着《大国重器》《大国工匠》《钢铁脊梁》和《超级装备》等纪录片的播出,展示了制造业作为国民支柱产业,是保障经济有序运行及社会安稳的重要基础[9]。这些企业历程所包含的工匠精神和科技强国理念也在社会层面产生共鸣,可以作为工科类专业丰富且具象化的思政元素,为课程思政融入实践类课程提供了便利条件[10]。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培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2. 实习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现状

2.1. 思政理解不足

目前,参与材料专业实习的指导教师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教师是校内本专业的实习带队老师,这类教师的主要特点是年轻化,教师的平均教学经验不足5年。由于带队教师教龄普遍偏低,他们对外地实习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也对旅途的舟车劳顿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是较少的教学经验也使得他们对实习教学的方式和内容理解不足,特别是对近几年新提出的课程思政理念。虽然学校组织教师进行过相关培训,但多数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仍处于字面层次上。普遍认为弘扬中国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课程思政的重点。同时也不能做到在教学环节中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使得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融合生硬,出现假、大、虚、空的教学现象,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想认同。第二类教师则是各大企业的工程师,虽然他们对现场生产工艺流程和设备非常熟悉,能详细讲解专业技术知识,也能向学生介绍少许企业文化和个人发展规划等内容,但同样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不足。

实习课程的另一个主体是学生本身。近些年,由于钢铁行业生产环境较差,学生对前往钢铁企业参观的重视程度不高。部分学生不愿吃苦受累,认为实习就是在工厂随便看看,以拿到相应及格学分为目的。另外,由于学校加大了对考研的宣传力度,学生不能将精力放在实习过程上面。而实习的体验过程恰恰是了解钢铁企业发展历程、体会企业文化和精神、感悟技术创新和科技强国的最佳途径,这些影响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与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2.2. 思政教学内容与管理不足

当前各个高校都在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但由于建设时间较短,尚没有形成完善的、优质的思政案例库供教师参考和使用。各个老师根据自己的课程特点及擅长,开发形式多样的思政元素。这导致思政案例参差不齐,甚至还有生搬硬套、张冠李戴的情况发生,专业知识不能与思政元素进行有效的融合,使得课程思政效果不明显。此外,由于课程思政理念添加到人才培养计划仍处于起始阶段,而且课程思政教育又要求以“隐形”的方式融入到课程当中。这种隐性的思政元素将导致不能对课程思政效果进行准确的评价,引起理念与评价之间的矛盾。

对于辽科大材料专业的本科生,其在大二期间要参与《认识实习》课程,而到大四时会参加《生产实习》课程。由于进行《认识实习》课程时学生并没有学习过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不能掌握专业知识,此时的课程内容多以参观生产车间为主。而到了《生产实习》课程,则会安排学生有更多机会与企业工程师进行当面交流。在生产车间参观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车间正在生产并伴随较大噪音,企业工程师和带队教师除了要对生产工艺进行讲解外,更关注的则是学生的安全。与企业员工不同,对参观实习的学生无法使用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只能进行实习安全培训的方式管理学生。通过讲解企业实际发生的典型案例,提高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自我安全防护意识。此外,在与企业工程师交流期间,学生更关心的是入职企业后的工资待遇以及个人发展空间,对企业中需要的职业素养、团队协作以及企业发展面临的难题不感兴趣。在这些方面缺乏指导老师有效引导,限制了思政教学进行,对此仍需要进一步的总结探索和组织协调。

3. 实习教学中开展思政教学的优势

对于具有钢铁行业背景的高校来说,前往钢铁制造企业进行参观是实习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前文提到,在实习过程中通常注重的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把产品生产工艺流程、设备性能及操作作为重点教学的内容,而忽略了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缺少思政教育这一重要教学内容。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引入思政教育有待加强和探索,积极挖掘钢铁企业中的思政元素。在本人看来国有钢铁企业对于开展思政教学是具有一定优势的。

首先,钢铁产业是国家重要的支柱型产业,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央、国钢铁制造企业甚至伴随着新中国一起成长,并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些企业曲折的发展历程和伟大功绩可以作为切实的课程思政元素,带领学生体会过去的辛酸历程、艰苦奋斗、责任担当和时代精神,并在心中萌生出肩负“大国重器”、挺起“钢铁脊梁”的新时代使命感。其次,随着钢铁企业的发展,这是几代人为之付出努力和拼搏的结果,他们不仅仅是靠个人职业道德所约束,更是对家国情怀信仰以及科技强国精神的完美体现。为表彰其中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职工和团队,授予其劳动模范、先进个人或集体等称号。这些鲜活的案例也可以作为课程思政元素,用来弘扬劳模精神、奉献精神和工匠精神。第三,为彰显“百年峥嵘、见证初心”,许多央企和大型钢铁企业都创建了自己的工业展览馆和博物馆。其中展示了许多珍贵且具有时代特色的文物、照片和影像资料,并配备了专业的讲解员。

这些真实的展示有效地传播了钢铁文化,为开展工业遗产保护与研究做出贡献。同时也为我们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实习期间学生将通过“看、思、悟、行”,充分发挥钢铁文化在育人过程中润物无声、直抵人心、深沉持久的优势,以文化认同推动思想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使学生成为中国钢铁文化的见证者和守护人。

4. 思政内容融入实习课程探索

4.1. 提升思政素养,积极发掘思政元素

思政素养的提升,主要在于教师对思政元素的发掘和运用,其次在于学生对思政元素的认同和理解。同时也要让教师和学生认识到课程思政不是教学内容的负担。合理、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能够从思想和人文的角度提升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当前,辽科大材料专业两个实习课程分别在鞍钢、建龙北满特钢和中国一重进行实地参观和学习。基于近三年的实习经历,发掘出了许多可作为思政元素的地方。

第一,这些钢铁企业都是在建国前后成立的,拥有辉煌的历史成就,历届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企业现场视察。鞍钢被誉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和“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科技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中国一重作为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的核心研发制造基地,在重型机械制造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制造业第一重地,被称为“制造工厂的工厂”。建龙北满特钢的发展较为波折,企业性质也由国营转型到民营,但也为国防军工提供过“八个第一”的关键性特殊钢材料,被誉为“祖国的掌上明珠”。第二,自企业创办以来,荣获很多奖项和称号,如: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国家科技进步奖等。也培养出了很多劳动模范,如:孟泰、雷锋、郭明义等。第三,经过多年的沉淀,根据企业的特点,形成了各自的企业文化。鞍钢的核心价值观为“创新、求实、拼争、奉献”;中国一重的企业精神为“以一为重,永争第一”;建龙北满特钢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分别为“诚信、规则、团队、卓越、共赢”和“只争第一,点滴做起”。这些真实的人和事都可以作为思政教育的典型案例,用来满足在实习中开展思政教育的要求。

4.2. 合理利用资源,建立思政教育基地

为了加强宣传,每个企业都建设有各自的展览馆或博物馆,馆内配套齐全,极具特色和现代科技感,并存放着大量实物、照片或者影像资料,为学生实习参观提供便利。学生通过解说和观看了解企业过去的艰辛、现在的辉煌以及未来的方向。与现场车间相比,博物馆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对思政教学的实施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这些博物馆也是国家级或省部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列入国家工业遗产名录。在传播钢铁文化、树立钢铁精神和形象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人才培养输送基地”的基础上,继续与企业建立“思政教育基地”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4.3. 增加思政考核内容

每年辽科大材料专业近300名学生需要参与《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课程,传统的实习评价和考核内容主要包含实习日记、实习报告以及对企业生产工艺流程方面的考试等。为了评价和考核课程思政的实施的效果,体现思政教育意义,应增加思政方面的考核内容。例如:1) 通过实习对企业作出的巨大贡献有何感想;2) 通过实习对“工匠精神”和“科技强国”有何体会;3) 通过实习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有何想法。此外,为体现思政教学的持续改进,也要不断收集和整理教师和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反思改革,以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5. 结语

实习课程作为钢铁背景高校开设的学科实践课,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实习课程开展思政教育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调研结果,分析了当前《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建设不足的问题,并结合实习课程期间要到企业参观的教学特点,对课程思政的融入进行初步探讨。提出要有效发挥企业博物馆和展览馆的硬件优势,合理运用企业拥有的辉煌历史发展进程、荣誉和精神、典型的人物事迹等思政元素,加强课程思政的考核和评价机制,使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充分结合,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希望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感受工匠精神、社会责任和科技强国所带来的精神熏陶,从而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和自信程度,为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关晓艳, 崔思文, 李园园. 材料类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 高等教育, 2023(8): 45-47.
[2] 董会, 张晓磊.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科专业生产实习瓶颈与改革[J]. 高教学刊, 2024(18): 152-155.
[3] 佘双好. 全面认识五年来高校思政课深刻变化及其重大意义[J]. 思想教育研究, 2024(5): 3-4.
[4] 吴宏政, 罗媛媛. 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问题”的意义、类型与原则[J]. 思想教育研究, 2024(3): 96-102.
[5] 蔡静, 张玲佳.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路径探析[J]. 高等教育, 2023(12): 86-87.
[6] 支少瑞. 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重构的探索与实践[J]. 高等教育, 2023(10): 73-74.
[7] 朱盛铭, 樊琳琳, 张文艳, 等. 材料专业产业班生产实习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山西青年, 2024(7): 57-59.
[8] 韦俊, 刘建峰. 课程思政视域下《认识实习》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 40(2): 7-9.
[9] 陈鹏武, 徐东华, 魏安, 等. “工匠精神”融入金工实习教学的实践研究[J]. 时代汽车, 2024(12): 88-90.
[10] 于成文, 尹兆华. 新时代钢铁行业背景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探究[J]. 思想教育研究, 2024(3): 12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