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家校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探索
Exploration of the New Model of Home-School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the Internet Era
摘要: 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为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力量。而家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越来越受到当代教育者和家长们的重视。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的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因此要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家校协同育人的过程,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更好地融合,提升教育的质量。本研究从家校协同育人的意义、问题以及策略进行分析阐述。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era has injected new strength into education reform.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whole education system, family education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contemporary educators and paren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rnet, the traditional model has been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education, so it is necessary to apply Internet technology to the process of home-schoo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chieve all-round education for all students,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achiev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fitness, aesthetics and labor skills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while better integr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family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This study analyzes and elaborates on the significance,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home and school.
文章引用:程悦, 廖倩. 互联网时代下家校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探索[J]. 教育进展, 2025, 15(1): 910-91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24

1. 引言

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实施”部分,新课标强调了家庭、学校、社会在协同育人中的重要作用[1]。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首要场所,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新课标鼓励学校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建立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融合的协同教育体系,携手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新课标也要求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支持,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以提升家庭教育的整体水平。例如,定期召开家长会,建立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首先,家校协同教育是“双减”政策得以切实执行的应有之义。家校协同育人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任务,旨在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造力。在此事业中,每个人都是重要一环。家校协同能更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发展。我国“双减”政策强调明确家校责任,创新沟通协同方式。此后,又提出监护人应承担家庭教育的法律责任,学校应与家庭协同合作。家庭角色已上升为国事,国家通过法律提升了家庭在教育中的地位,并强调家校协同。法律为家校协同育人及“双减”策略提供了坚实后盾[3]。同时,传统的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因此需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家校协同育人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符合教育改革的需求。再次,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家校协同育人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互联网,家长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教育资源,了解学校的教育动态和孩子的学习情况。同时,学校也可以利用互联网与家长进行更加高效的沟通和交流,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2. 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价值

家校协同育人的多维度优势与深远意义体现在:首先,它为学生构筑了全面成长的坚实基石,助力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这一模式促进了教育内容的无缝对接,实现了家校双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互补。最终,家校协同还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小学生的品德和行为养成深受家庭的影响。同时,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也离不开学校教师的系统化结构化教育和正确的示范引导[4]。学生的成长不仅涵盖生理层面的发展,更需重视心理健康的培育。家校合作对于共同守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家庭的情感支持与学校的理性引导相结合,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理解、鼓励的成长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家庭和学校在教育方法上各有特色。家庭教育通常更加注重个性化、情感化的教育方式,而学校教育则更加注重系统化、标准化的教育方法。家校协同育人能够融合这两种教育方法,为孩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这种多样性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在保持个性的同时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同时,我国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家庭是孩子最初习得生活习惯和道德观念的地方,而学校则进一步强化这些习惯并教授社会规则。两者协同,可以一致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和道德品质,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价值观。

2.2. 实现教育内容的衔接和教育资源的互补

家庭和学校分别拥有独特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家庭能提供情感支持、生活教育、价值观培养等,而学校则拥有专业的教育资源、系统的课程设置和丰富的教育经验。家校协同育人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为孩子提供更全面、更丰富的教育环境。同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叠,但侧重点不同。通过家校协同育人,可以确保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内容上相互衔接、相互补充,避免教育内容的重复或遗漏,使孩子在不同阶段都能得到连贯、系统的教育。

总之,家校协同育人通过明确教育目标、沟通学习进度、共同制定学习计划以及搭建共享平台等方式,实现了教育内容的衔接与教育资源的互补。这种协同育人模式有助于为孩子提供全面、系统、个性化的教育支持,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3. 提升学校的育人水平

学校是开展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力量。然而,部分学校的教育未能与社会及家庭教育紧密衔接,导致教育教学效果被削弱。在“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模式能帮助学校克服很多教育中的弊端,促进提升学校的育人水平[5]

首先,学校教育在某些时候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师长期在学校忙于教学,有时候会忽略社会上一些新的教育现状或者理念。通过家校协同可以加强教育监督。家长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监督者。通过家校协同育人,家长能够适时获取学校的教育教学动态,并对学校的教育工作贡献宝贵的反馈与建议。这有助于学校不断完善教育制度,提高教育质量。例如,家长可以将社会中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传递给教师和学校,便于学校及时做出一些调整。我国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但是在学校教育中,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在劳动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方面容易忽略,从而导致学生劳动意识和道德意识比较薄弱。因此,家长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向学校和老师及时提出建议,提高学校对其重视。

同时,家校协同可以提高教育针对性。有助于学校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情况,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学校能够依据学生的个体需求,设计定制化的教育计划,以增强教育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进而提升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

3. 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理论依据

家校协同育人的新模式研究,其理论依据主要根植于多个学科的深厚土壤之中,具体包括马克思的普遍联系观点、现代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以及信息技术理论等多个方面。

3.1. 马克思视角下的家校协同育人联系观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联系观,世间万物皆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无论事物内部各要素间,还是不同事物间,都存在着纷繁复杂的联系。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这些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且彼此间不可替代。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联系的客观性,来指导家校协同育人的实践。同时,需采取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策略,树立整体育人的观念,将家庭与学校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育人合力,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合实践需求的体制机制与法律法规要改革并构建新的,以完善制度。这启示看待事物要有发展眼光,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家校协同育人实践中,需实现从领导到教学的纵向协同,从组织机制联动到网络文化互动的横向协同,构建完善育人体系[6]

3.2. 现代教育理论以及心理学理论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育的全面性、个性化和终身性,家校协同育人正是基于这一理念,通过家庭与学校的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教育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家庭则提供情感支持和价值观引导,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心理学理论,特别是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为家校协同育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发展心理学指出,学生的成长受多种因素影响,家校协同育人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稳定、一致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其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心理学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家校协同育人通过加强家校沟通协作,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持。

3.3. 信息技术理论

信息技术理论为家校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创新思路。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家校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更加便捷高效。通过利用互联网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家校双方可以实时共享学生的教育信息和学习数据,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和学习策略。同时,信息技术还可以为家校协同育人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互动工具,如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在线家长学校等,进一步拓展教育的边界和可能性。

4. 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4.1. 缺乏共同的教育理念和目标

首先,在互联网环境中,家长和学校可能接触到不同的教育理念和信息,导致双方在教育目标上存在分歧。家长可能更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和应试能力,而学校则更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家校协同育人的方向不一致,影响合作效果。

其次,互联网作为信息的主要传播渠道,虽然为家校双方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但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问题[7]。家长和学校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可能会因为信息筛选、理解和接受程度的不同,导致对教育理念的理解产生偏差。最后,教育目标与社会环境的脱节。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教育目标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政策导向、市场需求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学校在教育目标的设定上与家长的期望产生偏差。同时,由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家校双方在教育目标上可能难以达成共识。

4.2. 责任划分不明确,家长参与度与积极性不高

目前,家校协同育人的相关制度和规定还不够完善,缺乏明确的责任划分标准和机制。这导致家校双方在教育责任上容易产生分歧和争议,进而影响协同育人的效果。在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责任划分可能变得模糊[8]。家长可能认为既然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教育资源,那么自己只需要提供基本的物质支持,而学校应该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然而,学校也可能认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首要场所,家长应该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这种责任划分的不明确可能导致家校之间的合作缺乏明确的方向和动力。

同时,现代家庭的生活节奏加快,家长在工作和家庭之间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因此,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家校协同育人的活动。此外,有些家长可能会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的职责,自己仅需起到辅助作用,这一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其次,家长与学校之间可能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分歧。一些家长可能更注重孩子的兴趣和个性发展,而学校则更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方式产生疑虑和不满,进而降低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3. 家长和教师之间存在沟通障碍

虽然互联网提供了便捷的沟通工具,但也可能成为家校之间的沟通障碍。一方面,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在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进行线上沟通时,信息的传递可能会受到误解或曲解。例如,教师的意图可能在文字表述中被误解,或者家长对教师的信息理解有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可能出现失真或延误,这都可能导致双方沟通不畅;另一方面,由于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教育背景、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可能导致双方在沟通时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加上部分家长可能由于年龄、教育程度或其他原因,对互联网工具的使用不够熟练,导致他们无法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这种技术上的不足使得双方难以在同一平台上交流,从而形成了沟通障碍。此外,家长和教师都需要面对更多的信息和任务,这可能导致他们在精力分配上产生不均。当双方都无法投入足够的精力进行沟通时,就可能导致沟通效果不佳。一些家长可能因为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无法及时回复学校的信息,也会导致家校之间的沟通不畅。

5. 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有效策略

5.1. 明确教育理念,制定共同的教育目标

5.1.1. 家校共筑个性化教育理念

学校应明确其教育理念,并通过各种渠道向家长传达,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目标和价值观。家长也应积极参与,与学校共同讨论和确定适合孩子的教育理念。学校可以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和讨论,共同制定孩子的教育目标。这些目标应该具体、明确,并考虑到孩子的个性、兴趣和需求。

5.1.2. 家校共育,强化合作反馈

制定合作计划,学校可以与家长共同制定合作计划,明确各自的责任和角色,确保家校之间的协同育人工作能够有序进行。加强反馈和评估,学校可以建立反馈和评估机制,定期收集家长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方法和策略,确保家校之间的协同育人工作能够取得实效[9]

5.2. 明确家长的主体责任,提高家长积极性与参与度

家长是小学生的第一监护人,因此在家校协同育人中家长承担着重要责任。但是部分家长对于这一责任缺乏认同感,认为教育的全部责任仅在于学校。因此,明确家长在家校合作育人中的职责至关重要,对促进家校协同育人理念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5.2.1. 完善家校育人制度,明确责任划分

学校应制定明确的家校协同育人政策,明确学校、教师和家长在协同育人中的责任与角色,确保各方对各自的任务有清晰的认识。其次成立由家长代表、教师代表和学校管理层组成的家校协同委员会,共同商讨和制定家校协同育人的具体计划和措施,确保责任划分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建立信息透明机制,学校应及时向家长通报教育教学的相关情况,包括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学生评价等,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明确自己的责任。

5.2.2. 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家长参与度

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家校协同平台,方便家长随时了解学校的教育动态、孩子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以在线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提高家校协同的效率。推广在线教育资源,向家长推荐优秀的在线教育资源,如教育网站、学习APP等,让家长在家也能辅导孩子学习,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学校与家长之间可以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共享学生的学业数据、行为数据等,让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为家校协同育人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加强对家长的培训,通过举办家长学校、教育讲座、家长读书会等形式,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和育儿能力,让家长更加了解教育的重要性和家校协同育人的意义。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如志愿者活动、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等,让家长亲身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增强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提高家长的参与感和归属感[10]

5.3. 建立高效的沟通渠道,实现有效沟通

5.3.1. 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强化家校沟通及交流

在传统的家校沟通中,多以电话或者信息的形式进行,这种方式对于工作繁忙的家长和教师来说,不仅费时耗力,而且在沟通过程中容易导致误解对方的信息,从而降低了沟通的质量。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教师与家长间的沟通渠道日益丰富,如通过视频通话实现面对面交流,或是利用网络平台举办线上家长会,这些方式在疫情时期尤为凸显其家校协同育人的高效性。线上家长会与家访不再受限于地理位置和人数,能够按需灵活组织,从学校、年级到班级层面均可实施,既节省了家长的出行时间,也鼓励了更多家庭成员的参与。此外,教师可以集合多学科教师,与孩子的家人及孩子共同进行教育对话,并借助互联网定期召开线上家长会,让家长能够远程参与学校教育活动,与教师及管理层建立直接沟通桥梁。

5.3.2. 借助互联网的便利,进行高校家访

在家校共育的体系中,家访作为一种关键性的交流途径,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传统家访方式要求教师亲自走访学生家庭,以深入掌握学生的基本背景与多元因素,进而设计出既科学又具针对性的教育策略。然而,这一模式面临效率瓶颈,难以在有限时间内最大化沟通成效[11]。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革新了家访形式,使其更高效科学。教师可通过电子邮件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学习动态和作业完成情况,家长也能回复孩子在家情况。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内容丰富,可附图片图表。此外,教师可创建在线群组管理学生作业,发布信息,家长可提问交流。为处理个别问题,双方可一对一即时聊天。对于深入沟通,视频会议成为理想选择,模拟面对面交谈,增强沟通亲切感,还可邀请学生加入讨论决策。

总之,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探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明确教育理念、制定共同的教育目标、明确家长的主体责任、提高家长积极性与参与度以及建立高效的沟通渠道等措施,新模式实现了家校之间的无缝对接和协同育人。实践表明,新模式不仅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优化了教育环境,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因此,未来应继续深化家校协同育人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探索和完善新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同时,也需要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马建明. 核心素养导向下项目化学习的再认识[J]. 江苏教育, 2023(2): 81-84.
[2] 梁曼. “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9): 89-92.
[3] 刘源炜. “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路径研究——以济南市10所初中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财经大学, 2024.
[4] 文维毅. 小学家校协同育人及其实践路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大学, 2021.
[5] 全素伟. “互联网+”环境下家校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3(3): 139-141.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549.
[7] 艾顺刚. 见所未见, 未来已来——人工智能引领教育出版创新的大趋势[J]. 科技与出版, 2018(6): 61-64.
[8] 戴斌荣, 杜思佳, 邱慧燕, 等.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家校协同预防的现状及对策[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 44(10): 23-29.
[9] 赵文政, 张立国. 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国式基础教育现代化: 机遇、挑战与对策[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 44(1): 3-9.
[10] 罗枭. 在线教育资源在中西部农村中小学课后服务中的利用现状与优化[J]. 电化教育研究, 2022, 43(6): 61-67.
[11] 周彦君. “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有效策略初探[J]. 智力, 2022(3): 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