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全媒体时代是个大趋势,媒体融合发展是篇大文章。”[1]随着数字技术的更新迭代和高速发展,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和发展是历史的大趋势,是当下切实存在的现实情况,是任何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都无法忽视的时代背景。目前中国在校的大学生基本都是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或者本世纪初期,被称为Z世代大学生,即“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他们从一出生就开始接触网络,生活在互联网世界,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中国的发展而成长。全媒体时代,网络信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全媒体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崭新的境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困境,影响着大学生生活和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而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同时其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离不开全媒体,因此全媒体必然会对高校思政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为应对全媒体时代境遇的改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顺应形势发展,辩证看待全媒体时代下的思政教育,积极寻找办法解决新问题,着力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效能和质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可堪重任的时代新人。
2. 全媒体和全媒体时代
当前,国内外学界还没有正式提出关于全媒体的概念,所以对全媒体概念的应用主要是源自传媒界。随着人们对其关注度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全媒体的概念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开始在远程教育和高校教育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全媒体指的是一种全新的传播形态和融合发展的传播媒介,是信息传播可以采用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如通过声音、文字、图像、视频、网页等,利用不同媒介形态,如报刊、广播、影视、网站等,通过三网融合,使得所有用户可以利用多种终端来接收信息和发出信息,也就是5W。全媒体是当前人类可以掌握到的信息流手段最大程度的集成者,无论是从其所包括的传播内容﹑表现手段﹑媒介形态﹑载体工具等哪一项来看,都是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媒体不可比拟的,全媒体时代就是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
今天的人类社会,随着全媒体的出现和不断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活动早已经离不开全媒体,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全媒体通过整合各种媒介形态和传播渠道,将信息以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实现信息的高速传播、大范围传播和最佳传播效果,高度适应不同受众的需求使得海量信息以丰富的方式呈现给个人。全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获取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快速,信息的爆炸性增长也给社会带来了信息过载、内容良莠不齐等挑战。“在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变革,媒介融合、信息爆炸和传播速度的加快,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和条件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和多变”[2],全媒体时代的信息爆炸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价值和生态环境等都受到了影响。
3. 全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发展
全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全媒体技术的应用,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由单向度向多向度的转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出现了崭新的方式,实现课上课下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真正践行了“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全媒体时代信息的互融、共享、互补有效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3.1. 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平台制约
首先,相比于传统高校思政教育课堂以及其所利用的传统媒介来说,全媒体则更进一步突破了主客体之间存在的界限,进一步便利了师生之间的即时互动,学生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及时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同时使得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多样灵活。这种突破对于高校思政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直接影响到思政教育的效能。全媒体时代提供给了思政工作者条件和便利,例如教育者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学习通或者雨课堂等移动应用,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实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移动设备发送到大屏或者白板上,以便老师们随时可以关注到学生们的发言,为学生解惑。而且,这些移动应用都是支持同步弹幕发送,学生们可以同时发送自己的问题,突破了传统课堂上师生互动的限制,增强了互动的便利性。同时,一般来说高校的思政课都是人数相对比较多的大课堂,利用这些移动应用可以切实地保障每个学生的发言权,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将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告知老师,问题得到解答,想法得到分享,从而提高受教育者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全媒体极大地推动了高校思政课突破时空的限制,使得思政课不再囿于传统的线下课堂和特定的授课时间。高校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受到场域的限制,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主。全媒体时代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受教育者在技术的高速发展之下提升了受教育的真实性、交互性,深层次地提高了受教育者的体验感和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感。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束缚,教育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对受教育者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也可以随时随地展开学习。在全媒体时代,老师和学生们可以在家中或者宿舍里完成线上授课或学习,如采用钉钉、学习通和腾讯会议等移动应用,如哔哩哔哩、抖音、快手、微信等媒体平台,学生可以选择从不同的平台获取信息,师生可以在线上打开视频面对面或者打开语音去上课,老师可以用各种移动端在应用上发布日常学习任务和考试,学生们可以在家中通过手机或者电脑等完成作业和考试,极大地为思政课提供了时空便利。
3.2. 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效能
全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更具有隐蔽性和渗透性,可以通过年轻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式﹑所常用的平台和所熟悉的话语逻辑来潜移默化地实现传播价值导向的目的,从而减少了学生对传统刻板僵化的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和内容的抵触心理,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提高了思政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群体的吸引性和感染力。全媒体凭借其多种传播形式﹑手段﹑平台等,使得高校思政课形式更加丰富多元、内容更加丰富生动,线上线下相结合、课上课下相结合,图文影音相融合,打破了以往思政课程只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传统模式,如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视频来更真切地感受到教师所讲案例在真实生活的存在和发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与其他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不同,而是需要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使他们形成自身正确的三观和价值导向,这就要求它不仅仅能够在课堂之内,也能够在课堂之外对学生形成影响和引导,充斥校园生活的每一处角落和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瞬间。全媒体符合这一要求,对现在的大学生来说,手机、电脑和平板等移动终端存在于他们的每一个生活场景,在他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全媒体,他们的身上贴着全媒体时代的标签,所以思政工作可以借助于全媒体而存在和充斥于他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每时每刻,制作和传播有关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正确的价值导向,使得学生无论身处何处,都能通过各种移动终端接触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和信息,除了利用他们课程上的集中时间去学习,也可以利用到碎片化时间来进行学习,这样就会更有效地达到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的目的。
3.3. 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资源
全媒体也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资源,增加了思政教育工作的可选择性。一方面,全媒体使得教育者对进行思政工作有了更多的选择,高校本身或者是其中的每一位教育者个体都可以利用全媒体提供的便利来扩大和丰富自己的展开内容﹑形式﹑途径和受众。例如,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不同平台和各类网站搜集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信息,使其在教育过程中掌握更加丰富生动的素材和案例,增加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和趣味性,使学生从内心里更加喜欢上思政课,也更加信赖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本身也有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去选择自己更加感兴趣的教师﹑课程和平台,全媒体可以根据所把握到的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精细化地筛选,向学生推荐他们可能感兴趣的相关课程和授课者。比如慕课将各大高校录制的网络课程全部整合在了一起,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便利,使得学生不仅可以选择本校的课程来进行学习,也可以选择其他高校的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增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趣味性和探索性,提高了课程对学生的黏性。同时,每一个高校和每一位教育者的思政教育工作也可以被其他高校中的学生所选择,这无疑扩大了教育者个体的受众,使得其教育工作被更多受教育者进行接收和学习。全媒体最大化地实现了将现存海量资源进行实时整合和实时共享,更有利于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广泛性﹑覆盖性﹑针对性和趣味性。
4. 全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困境
进入全媒体时代,信息表达和传播在内容、形式、渠道和时空上都实现了全方位突破,“消除了信息发布者与接受者之间的时空鸿沟,所带来的后果是信息爆炸、数据泛滥和知识过剩”[3]。在全媒体时代,必须厘清全媒体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现实困境,如全媒体带来了信息多元化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迷失,主要体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的削弱、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的侵蚀以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更好技术要求等。
4.1. 削弱思政教育的价值认同
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日益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使得以结果为导向的工具理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和追捧,反观以目的为导向的价值理性却被人们所抛弃,这种现象在校园生活之中也存在着。高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倾向于在校课程成绩﹑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以及其他可以量化的方面,最后这些数据和图表成为评价一个学生在校表现最重要的指标。在这种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重要的不是他们学到了什么,而是最后取得了多少分数,所以课堂上他们更加关注的是学习通发布的签到自己有没有漏签,老师提问是自己发的弹幕有没有被看见并记录在日常成绩之中,而不是老师们到底讲了什么,自己有没有听懂和思考。过分依赖信息技术造成情感沟通缺失,削弱了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极致的便利使得人成为了科技的工具,造成无论线上线下的思政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彼此成为两个符号性的存在,没有亲近感和信任感。
全媒体时代呈现出“全员媒体”的特征,多元多角度的表达冲击了价值观,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力。同时,为了增加用户量和提升用户粘性,各大移动应用追求更加追求工具理论,通过大数据精准定位每个用户的不同喜好,从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等专门的小视频平台再到各大移动应用﹑浏览器和视频网站也都推出了自己的娱乐板块。由于借助大数据抓住了用户喜好,这种短平快的娱乐内容极为容易让用户上瘾,沉迷其中,娱乐取代理性,赫胥黎指出如果不警惕媒介垄断,人类将很有可能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在校大学生也不例外,全媒体时代给了他们信息便利和多元选择,如果他们沉浸在娱乐信息之中,放纵自己走向娱乐至死的道路,道德意识就会变得逐渐淡薄,价值观念逐渐扭曲,思想政治教育在他们看来就是一个用来修够学分和毕业的课程,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就会被削弱。
4.2. 侵蚀思政教育的生态环境
首先,全媒体时代下信息量快速发展,信息大爆炸进一步加剧,我们的各种移动终端每天都会接收到数以万计的各类信息的狂轰滥炸,信息数量居高不下,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信息内容真假难辨,给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同样也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网络的虚假信息具有一定的传导性、匿名性、碎片化等特点,虚假的信息极易对个体产生误导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每个人都有条件﹑有可能在网络世界制造和传播信息,使得网络谣言泛滥成灾﹑肆意传播,这对还未进入社会的在校大学生来说很容易产生错误的引导,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其次,畸形网红文化也会误导在校大学生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追求。全媒体时代下,网红层出不穷,从最初的人扩大到物,网红文化已经逐渐充斥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对待网红和网红文化时要辩证地去看待,加以辨别。一方面,有些网红和网红文化对大学生有着积极正向的影响,如知识科普网红通过各种平台向广大网友普及自己领域的专业知识,各大官方也纷纷建立自己的账号,结合当下潮流和时事热点,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发布相关内容,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和关注。另一方面,畸形网红文化则会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和负面引导,如一部分用外貌来吸引粉丝和打赏的网红肆意创造容貌焦虑和外貌歧视,使得在校大学生,尤其是女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外貌焦虑。同时,网红文化具有商业性,追求经济利益,会对大学生的消费观产生误导,也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冲击,影响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就业观念。
4.3.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全媒体应用不足
在全媒体时代,高校也与时俱进在持续推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算法推荐等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纵深融合发展,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依旧有待深化。”[4]全媒体极大地方便了现代人们的生活,但在利用全媒体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思政教育者自身也存在着不足。以短视频为例,首先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对待短视频平台的认知和观念存在偏差,他们中大多数人更倾向于将平台当成是以娱乐目的为主的,而没有重视,忽视了短视频平台可以在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短视频平台本质上可以作为一个工具,没有好坏优劣的属性,主要在于人们怎么去利用它们。其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利用短视频的过程中存在着技术上的欠缺。当下的大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受到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培养,教育有意识去应用新兴媒体来丰富思政课,但是因为技术欠缺导致不能熟练地使用新媒体。高校思政工作者对全媒体技术在教学育人的应用仍处于摸索阶段或仅停留在概念层面,从而导致对大学生在网络上的情感表达、心理诉求等关注度不够,在课堂上所能供给的教育内容也就无法真正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新需求。
5. 全媒体时代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能的优化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做好全媒体时代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要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坚定思政工作的使命和担当,立足实践从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打破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困境,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效提质,发挥其教化育人的最大效用。
5.1. 全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激发学生内生动力
全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工作要激发学生内在动力首先是要坚持学生至上[5]。为国家培育人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务和职能,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主,坚持学生至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更需要学校和授课教师时刻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状况﹑现实需求和思想动向,不能仅仅把学生当作被动的﹑简单的接受教育的客体,开展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优化和改进教学结构,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感受到教育者们面对学生时的重视程度,从而激发学生群体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更加活跃和自觉地参与进思政教学实践活动中来,自觉自愿接收教育者所灌输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评判标准,培育和践行正确的道德观念,成为国家所需的德才兼备的后备军。
全媒体技术的融入,极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网络、社交媒体等新兴渠道为思政教育带来了多形式的教学内容。坚持学生至上要深入到学生群体当中,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认真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及其产生的背后深层原因,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并予以表扬,同时也看到他们身上的不足,有耐性地引导他们去改正,引导他们正确地去看待外部世界﹑理性地审视自身。教育者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而展开思政教育工作,因人而异,不以偏概全,从而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更加关照大学生个体的心理诉求、思想需要,“有的放矢地”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设计,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网络信息的冲击下保持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与个性化需求,定制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强化学生体验。
5.2. 全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培育高素质思政教育人才队伍
目前在许多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没有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没有在媒体技术应用和媒介素养方面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出要求。“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要能够创新观念,丰富技术手段,利用互联网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再加工,以广大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6]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突破困境的关键点在于主动顺应时代发展变革,适应新时代对于思政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的新要求,提升使用全媒体进行教育教学的素养与能力。思政教师一定要对全媒体有认知能力,提高使用全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甄别能力,在坚持正确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方向的基础之上对全媒体信息进行解读,抵制网络信息对思想政治教育权威内容的削弱与消解。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键在于人,在于建设一支质量优良的思政教师团体。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不仅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看到时代发展对自身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可以通过搭建教师交流全媒体学习平台,开展全媒体技术培训,让思政课教师掌握基本的必备的现代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提升全媒体使用技能,增强对全媒体的把控能力,让自身思政教育工作走出课堂,走向网络世界,因为他们的被教育对象是网络世界的原住民,如果要使自身思想教育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他们必须走入他们教育对象的常在邻域,在网络世界中继续思政教育工作,与网上错误的意识形态相斗争,对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进行批判,规正网络舆论,减少网络世界中的消极内容和负面影响。
5.3. 全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
尽管在全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了许多难以预料的新情况新问题,但是全媒体带给思政工作的新机遇和便利性也是同样不容否认和忽视的,所以高校和教育者要积极整合现有的各种有效资源。首先,抓住全媒体时代下的发展机遇,利用全媒体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和社会联系起来,利用社会各界有效资源,做到高校与社会合力育才,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克服以往学而不行动﹑知而不作为的思政教育模式。其次,利用全媒体提供的技术支持,打破各高校、思政教育机构之间的地理限制,通过各种平台和移动终端,整合和共享海量思政教育资源,实现其价值最大化,促进各高校﹑教育机构之间共同育才。各高校﹑思政教育机构之间凭借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便利,合力搭建整合和共享各方教育资源的线上平台和线下机构。在搭建新平台时要注意克服此前相关平台出现的弊端﹑不足和存在的缺失,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无法形成实时互动、缺乏沟通交流等。
全媒体与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高校思政教育要辩证看待互联网,善于利用全媒体,除了大力推进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外,还可以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守正创新,探索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手段来优化思政教育工作。例如,着力培养理论基础扎实﹑有个人特色的优秀思政工作者,打造校园思政教育网红,结合当下年轻人喜爱的话语逻辑和行为方式,借助于各大平台制作和发布思政教育视频或者开通思政教育直播,使得高校思政工作更加接地气﹑通人气。同时,校园思政教育网红的受众不仅仅局限于在校大学生,而是所有互联网用户,这对肃清网络环境,树立正确价值观念,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一个有利的网络环境则会推动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大力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大力借助短视频平台,打造优秀的短视频制作团队,包括资深的思政教育者和相关技术工作者,制作和发布内容丰富生动的思政教育短视频,形成系统的高校思政短视频教育资源网,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快速发展。
5.4. 全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发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
列宁提出要把正确的思想灌输到受教育者的头脑之中,因此“要在全媒体时代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质供给”[7]。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育之下,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大国风范,中华民族具有了独特的民族气质,中华儿女的身上也流淌着文化赋予的良好思想修养和谦和包容的品质,这是中华儿女特有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财富,也是世界文化宝藏,所以,在全媒体时代下,面对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局势,通过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使受教育者坚定文化自信,培育自身优良思想道德品质。在思政课课堂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底蕴中增强思政课的历史厚度,利用思政教育的理论观点,将主流意识形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融合,更广泛地凝聚学生思想共识,引领主流媒体的价值观念。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创新方式方法,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例如,近年来掀起了汉服热,人们纷纷着传统服饰﹑进行传统礼仪,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上也随处可见博主们发出自己穿着汉服的视频,很多学子在毕业典礼上也是穿着华服出席典礼,就连今年在西安举办的中亚国家元首夫妇举行欢迎仪式和欢迎宴会上礼仪人员都是穿着汉服,这背后无不体现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重视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尊重自己的历史。认识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高校思政工作要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夯实历史文化底蕴,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