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区域合作与共赢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各国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促进中国与世界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其价值和作用日益凸显。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在全球舞台上地位的不断提升,学习汉语的人数持续增长,汉语学习需求的激增以及汉语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增强,这些都对国际中文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巴蜀地域文化
2.1. 概念界定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化教学是不可忽视的一环,是促进学习者了解中国文化、适应当地生活、培养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素。而地域文化,是“中华大地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发展而来的,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具有明显的地域性”[1],记录了地区乃至国家发展的历史脉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
中华文化和而不同,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形成了巴蜀文化、岭南文化、江南文化、北方文化等多个文化区。其中,“巴蜀”指中国西南地区以四川盆地为核心的四川省和重庆市一带,巴蜀地域文化则是“包括四川省与重庆市两者及邻近地域在内的、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主体的、包括地域内各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自古至今的地区文化的总汇”[2]。
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大致可以将巴蜀文化分为以下几个专题进行教学:语言文化,主要指巴蜀方言,包含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层次;历史文化,包括历代文学、史学、哲学等;饮食文化,主要指麻辣鲜香的川菜文化;艺术文化,包括绘画艺术、戏剧艺术等;民俗文化,包括巴蜀人民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旅游文化,包括旅游景点、旅游符号等。
这些文化以当地的地域特色反映了巴蜀人民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是留学生与当地人进行交际、融入当地生活必须学习和了解的内容,也是巴蜀文化教学的主要部分。
2.2. 研究现状
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但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自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受到关注,而地域文化教学,尤其是巴蜀文化的教学研究,尚未得到充分的关注。目前针对对外汉语巴蜀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巴蜀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巴蜀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主要探索如何从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维度促进巴蜀文化的教学。何春艳(2024)以成都师范学院“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为例,建议采用地域文化为纽带、文化体验为桥梁、多元文化视角和创新教学手段的策略[3];尹兴艳(2022)发现《HSK标准教材》中对于丰富的巴蜀文化只提及了饮食和茶馆文化,她结合实践经验,对巴蜀文化教学的内容选择、呈现形式、文化态度等方面提出了适当建议[4];刘银霞(2018)设计了四个巴蜀文化的专题课程,包括文学、饮食文化、艺术文化和方言文化,每个专题都有相应的体验活动,并给出教学建议[5]。
2) 巴蜀文化教材的研究
针对巴蜀文化教材的研究,主要探讨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写原则的确定。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西南科技大学的邵宏熙。2023年,他针对中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设计了《川茶新语》,包含“川茶简介”、“成都茶馆”等章节[6];同年,他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出利用移动终端平台结合VR和AR技术开发国际中文教育巴蜀文化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并从开发目标、基本功能、内容设计等3个方面对国际中文教育巴蜀文化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进行开发建构[7]。
不难看出,针对对外汉语巴蜀文化的研究大部分研究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层面的深入探索,研究的覆盖面也还不够广泛。造成如此现状的一大原因就是教学实践不够,研究缺乏足量的研究对象。
2.3. 理论基础
1) 跨文化交际意识理论
1979年,西方学Hanvey提出了“跨文化意识”的概念,该理论强调个体识别并尊重文化差异的重要性。简而言之,跨文化意识是一种思维模式,它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得到增强,使人们理解并接纳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文化的教学,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紧密结合,实现两者的有机整合。
2) “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理论
1984年,张占一从功能角度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内容划分成“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类,“知识文化”是不会直接影响信息传递的文化知识,而“交际文化”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直接影响交际效果的文化知识。交际文化隐含在语言系统中和文化背景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换而言之,要促进跨文化交流、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必须学习和了解目的语的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
3. 巴蜀文化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3.1. 培养汉语交际能力
范开泰先生在《论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中指出汉语交际能力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汉语语言系统能力、汉语得体表达能力以及汉语文化适应能力。其中,汉语文化适应能力是指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理解和适应中国文化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培养汉语交际能力的关键。当一个人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时,失去熟悉的语言符号、文化氛围,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截然不同的风俗习惯,可能会产生焦虑、沮丧的情绪,这就是“文化休克”。文化休克是对目的语文化不适应的结果,会使学习者对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产生排斥感,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
巴蜀文化绵延至今,它与中原文化有很强的共性,但也有其特殊性。如麻辣鲜香的川菜、源于先秦的坝坝茶、休闲娱乐的麻将等,这些独特的文化保存了巴蜀人民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也反映了巴蜀人民悠闲的生活方式和及时行乐的心理特征。巴蜀地区人们的地域归属感强、方言普及率高,人们尤其年长者多使用方言,留学生初到四川极有可能因为语言障碍、饮食不适应等因素发生文化休克。
而了解陌生的文化就是缓解文化休克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学习巴蜀方言,学习者可以尽快地消除沟通障碍,结交当地的新朋友,更快地与当地人建立社交联系,从本地人的视角去了解巴蜀文化。通过了解四川多样的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有利于学习者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激发对巴蜀文化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当地生活,促进目的语的学习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2. 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理解。文化教学不仅是消除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关键,更是汉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教学作为文化教学的重要方面,其重要性不容忽视。然而,目前地域文化教学尚未得到充分重视,课程设置不完善,地域教材数量有限,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巴蜀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有助于消除跨文化交际障碍,还能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一方面,巴蜀文化蕴含丰富的历史和人文资源,通过将其融入对外汉语教学,可以加强地域文化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为巴蜀文化教学研究提供丰富的案例,从而逐步提升巴蜀文化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教学实践有助于丰富地域文化教学的内容和经验,改善教学方法,促进校本教材和教学资源库的开发,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
地域文化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将进一步拓宽了文化教学的研究广度,丰富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完善国家中文教育课程体系
3.3. 促进中华文化传播
“文化符号是文化传播最重要的载体之一,符号承载着民族文化的意义,探索文化符号的传播有利于构建文化传播学科的理论体系。”通过经典的文化符号传播,可以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传递给世界。[8]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代表文化之一,巴蜀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生活方式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渠道。
以熊猫这一文化符号为例,熊猫因其稀有性和可爱的外表在国内外都备受追捧,而四川作为全球最大的大熊猫栖息地和保护基地,凭借各种文创活动和旅游活动为四川文旅打造了熊猫文化的名片,使熊猫这一中国的代表性符号在在国内外都备受欢迎。
因此,巴蜀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有助于加强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理解度,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递中国声音,构建更丰富、更生动的中国形象,使更多元、更立体的中华文化呈现在世界面前。
4. 巴蜀文化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建议
4.1. 加强巴蜀文化教材的编纂和开发
教材是教学的三要素之一,是教师开展教学、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工具,一本教材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教学的质量高低。但目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材的质量参差不齐,在地域文化知识的编写上仍有很多不足。文化教学发展的这三十多年来,文化教材呈现出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但大多数中国概况类文化教材,如《中国文化》《中国概况》等,都存在地域文化知识分布、内容选取不够均衡的问题,如在地域分布上重沿海、轻内陆,文化内容选取上缺乏实用性和趣味性。
一册教材的篇幅有限,很难在内容选取上包罗万象,所以我们亟需专门的、系统的地域文化教材。但目前全国出版的、可使用的地域文化教材寥寥无几,对外汉语巴蜀文化教材仅有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的《成都印象》和四川大学出版的《走进成都》。这两册图书各有优缺点,《成都印象》内容全面,但全册图书价格不低、使用成本略高;而《走进成都》的定位更像文化读物,适用性不够广。巴蜀文化教学需要更多可供选择和使用的教材。
因此,要促进巴蜀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首先应建立统一的教材编写规范,确定教材编写原则,开发更多高质量的巴蜀文化教材。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涵盖不同的学习阶段,为巴蜀文化课堂提供更科学、更有针对性的文化教材,为师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从而提高巴蜀文化教学的质量。
4.2.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廖傲梅(2021) [9]的研究显示,留学生最希望采用“亲自体验式”教学方法,但目前高校的课堂教学仍以理论教学为主,课外实践活动开展次数有限。为了提高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并促进巴蜀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我们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一方面,可以利用小红书、公众号等多媒体资源,营造课堂情景,并在线上发布推文和短视频,将巴蜀文化以专题分类,将知识碎片化,并形成体系,为学生提供线下复习和自学的资源。另一方面,四川大学的李韵老师提出了“中文+”的教学模式,也就是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利用四川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组织多样的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文化情境中互动学习。
部分高校已经成功尝试了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在教授川菜文化时,组织了文化实践活动,带领留学生参观川菜博物馆并亲手制作四川名菜,不仅使学生在讲解和交流中锻炼了听说能力,更让他们在真实的情景和实践中了解了川菜的历史和文化底蕴。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实地体验“坝坝茶”来学习四川茶文化,观看川剧、欣赏蜀锦来体会巴蜀艺术文化等,不断进行实践尝试,将理论教学融入到学生的实际体验中。
这种课堂 + 课外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有助于为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情景,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巴蜀文化,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4.3. 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目前,川内部分高校开设了巴蜀文化相关课程,如四川大学的《巴蜀文化》《四川方言》,西南财经大学开设的《四川旅游文化》《四川话》等。但一方面,并非所有高校都为留学生开设了巴蜀地域文化课程;另一方面,多数高校还是以培养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为主,文化课程起辅助作用,在课程设置、学分设置上都还有待完善。
要促进巴蜀文化教学,就必须为教学留出合理的课堂时间和空间。我们可以通过适度增加巴蜀文化在文化课程中占比、开设专门的巴蜀文化课程增加巴蜀文化的课时;通过提高巴蜀文化课程学分来加强学生对巴蜀文化学习的重视。同时,教师和学校必须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导向,平衡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加快完善课程设置,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5. 结语
学习地域文化是留学生克服沟通障碍的重要途径,促进留学生对巴蜀文化的学习能帮助留学生了解世界文化差异以及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将巴蜀文化融入国际中文教育,不仅能促进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素养的提升,更能帮助巴蜀文化走出国门,将中国文化更丰富的内涵传递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