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联合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with Combined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I: 10.12677/tcm.2025.141059, PDF, HTML, XML,   
作者: 汪辉健: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广西 南宁;杨学义*: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西 柳州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联合疗法中医联合疗法综述Knee Osteoarthritis Combination Therap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ation Therapy Review
摘要: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是中老年人群中常见的慢性骨关节疾病,中医将其归为“痹证”范畴。近年来,中医在KOA治疗中表现出显著的疗效。随着中医治疗方法的不断丰富,为应对KOA各病程阶段和复杂病因,中医联合疗法逐渐成为主流趋势。根据治疗手段的不同,中医联合疗法包括中药联合、内外联合、外治联合及心理干预等多种模式。本文系统阐述了上述联合疗法的特点及临床优势,旨在为KOA的中医综合治疗提供实践参考,并为未来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探索新方向。
Abstract: Knee osteoarthritis (KOA) is a common chronic osteoarthritic disease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which is categorized as “paralysi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 recent year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as shown remarkable efficacy in the treatment of KOA. With the continuous enrich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methods,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various stages of KOA and its complex etiology, Chinese medicine combination therapy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stream trend. Depending on the means of treatment, TCM combination therapy includes various modes such as herbal combination,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mbination, external treatment combination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linical advantages of the above combination therapies, aiming to provide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comprehensive TCM treatment of KOA and to explore new directions for future clin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文章引用:汪辉健, 杨学义. 中医联合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J]. 中医学, 2025, 14(1): 381-390.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5.141059

1. 引言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作为一种慢性骨关节疾病,其主要发病人群为中老年人,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被归类于“痹证”范畴。在我国,中老年人KOA的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并且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显著上升的趋势,尤其是70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急剧升高[1]。KOA患者通常会遭受慢性疼痛的困扰,同时伴有活动功能受限,这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也给家庭以及整个社会增添了沉重的负担。伴随我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由KOA所导致的社会经济压力也在持续增大[2]。在KOA的早期临床治疗阶段,大多采用单一的治疗方法。虽然这些单一疗法在特定的情况下能够取得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但其适用范围以及能够覆盖的患者群体相对狭窄,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近些年来,随着中医治疗手段的持续创新与不断发展,将多种中医治疗方法联合运用已逐渐成为临床治疗的首要选择方案。通过多种中医方法的有机结合与协同作用,不但能够拓宽中医药在KOA治疗中的应用范围,而且还能够显著增强治疗效果,延长有效治疗的持续时间,进而更为有效地应对KOA复杂的病理机制以及漫长的病程变化。本文着重对中医联合疗法在KOA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总结,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以及切实可行的指导方向。

2. 中药联合

2.1. 气滞血瘀型

气滞血瘀型KOA主要呈现关节刺痛、屈伸受限等症状。在中医治疗策略方面,多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核心原则。华盛等[3]指出,针对气滞血瘀型KOA的治疗,需秉持消补并施、标本兼治的理念,在化解气血瘀滞之际,着重补益肝肾亏虚。其采用恒古骨伤愈合剂口服联合透药疗法,该药剂由三七、红花、人参、黄芪等成分组成。研究纳入120例气滞血瘀型KOA患者,历经24天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33%,相较于对照组的80.00%、仅采用透药治疗的透药组(70.00%)以及仅口服恒古骨伤愈合剂的口服组(76.67%),优势显著,经统计学检验,P = 0.002 (P < 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李佳澳等[4]研究认为,脉络瘀阻、血行不畅是致使KOA患者疼痛的关键因素。中药热敷通过局部施药,对膝关节疼痛及局部血液循环具有显著改善效果,且有助于强化内服中药的疗效。在其研究中,气滞血瘀型KOA患者在口服艾瑞昔布片基础上,服用身痛逐瘀汤(当归、桃仁、红花、牛膝等组成)服用方式为常规煎煮后口服,同时将身痛逐瘀汤装入纱布袋水煮加热,再用毛巾包裹置于患处热敷,每次热敷30分钟,每日1次。持续治疗8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4.59%,高于对照组的82.43%,经统计学检验,P <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湿热痹阻型

湿热痹阻型KOA的典型症状表现为关节呈现红肿热痛,且皮肤温度较高。在中医治疗原则上,多侧重于清热祛湿、通络止痛。杨建澳等[5]提出,湿热痹阻型常因骨性关节炎引发急慢性滑膜炎及关节内积液,致使患侧膝关节局部出现肿痛、轻微发红发热、触痛及活动受限等症状,其治疗方法应遵循利中兼补、补中兼渗、兼顾气血的原则。在临床实践中,采用活血利水消肿方内服(黄柏、苍术等组成),同时在患侧膝关节外敷五味骨疽拔毒散(由山药、冰片、南星等组成)。经临床观察,该联合疗法的临床有效率达到96.67%,相较于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联合外用扶他林)的80.00%,具有显著优势,经统计学检验P = 0.0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王艺苑[6]认为,素体阳亢的患者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后,易从阳化热,湿邪黏滞且与热邪相互夹杂,侵袭筋骨而引发此证型。其采用热痹清颗粒联合自制清热止痛膏对湿热痹阻型KOA患者进行治疗。热痹清颗粒由生石膏、土茯苓、知母等组成,自制清热止痛膏则是将生石膏、赤芍等制成药粉后,与蜂蜜、凡士林、蒸馏水等混合后敷于患膝。临床结果显示,该治疗方法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P <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王桂珍等[7]运用黄芩清热除痹胶囊(由黄芩、栀子、威灵仙等组成)联合芙蓉膏外敷(由芙蓉叶、藤黄、天南星等组成)对湿热痹阻型KOA患者进行治疗,其总有效率为96.7%,优于对照组(口服氨基葡萄糖联合美洛昔康分散片)的76.7%。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在总有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P = 0.023,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寒湿痹阻证

寒湿痹阻型KOA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关节冷痛且沉重,遇寒症状显著加重,得温则有所缓解。在中医治疗理念中,多遵循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法。此证型主要是因风寒湿邪侵袭膝关节,致使寒凝经脉、血瘀气滞。姜洪顺[8]选取108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4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塞来昔布胶囊进行治疗,观察组则运用温络疗痹汤(由附子、川芎、红花等组成)内服,并联合驱寒化瘀贴外敷的方式进行干预。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炎性因子及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2.6%,相较于对照组的75.93%具有显著优势;并且,观察组的WOMAC评分以及TNF-α、IL-6、IL-1等炎性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P < 0.05)。卓彩琴等[9]也对92例寒湿痹阻型KOA患者进行了研究,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联合散寒壮骨方(包含桂枝、生白芍、细辛、独活等)口服的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热奄包热敷,两组疗程均设定为4周。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1.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74% (P < 0.05);同时,治疗组患者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的平均服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 0.05)。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WOMAC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CRP水平均有所降低,其中治疗组的WOMAC评分和中医证候总积分降低幅度更为显著(P < 0.05)。

2.4. 肝肾亏虚证

肝肾亏虚型KOA患者的典型症状表现为关节隐痛,常伴腰膝酸软无力,且在劳累后症状加剧。在中医治疗策略上,多以滋补肝肾为主要原则。柴喜平等[10]开展的研究中,将116例KO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即注射玻璃酸钠注射液并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片;观察组则运用益肾健骨丸(其成分包含蛤蚧、鹿鞭、丹参等)内服,同时配合强筋益肾健骨膏外敷,整个疗程持续12周。该研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WOMAC评分、ISOA、中医症状积分、SAS评分、SDS评分以及临床疗效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不良反应情况予以监测。结果发现,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而观察组在各项评分上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从临床疗效来看,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1.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0%,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此外,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伊文刚等[11]将80例肝肾亏虚型KOA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独活寄生汤加味(由独活、桑寄生等组成)口服,每日早晚温服200 mL;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自拟方(包括威灵仙、珍珠透骨草等)进行膝关节局部外敷,初次外敷时长为2 h,若无异常情况,则后续每日1次,每次6 h。两组的治疗周期均为4周。通过观察治疗前后的VAS和WOMAC评分变化以及判定临床疗效,结果表明:治疗组临床控制14例、显效21例等,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临床控制8例、显效16例等,总有效率为85.00%。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P < 0.05)。并且,治疗后两组的VAS和WOMAC评分均出现下降趋势,其中治疗组的评分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2.5. 气血虚弱证

在KOA的证型中,气血虚弱证的症状表现缺乏典型性,通常呈现为关节酸痛、隐痛,且常伴随倦怠乏力、头晕目眩以及面色少华等体现气血亏虚的特征。在中医的治疗理念里,对此证型多遵循补气养血的治疗原则。王川等[12]针对66例气血虚弱证型KOA患者展开了深入研究,运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3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健康宣教以及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的治疗手段,而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额外加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其组成为黄芪、桂枝、芍药等)进行干预。经过研究分析发现,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膝关节VAS评分以及WOMAC评分较对照组而言,展现出显著的改善态势,这充分表明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在气血虚弱证型膝骨关节炎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刘铭柏等[13]则以34例KOA气血虚弱证KOA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养血方(由当归、熟地黄、桂枝、鸡血藤等组成)与蜡疗相结合的治疗方式。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的sFas和sFasL含量进行了精准测定,并在完成4个疗程的治疗后对疗效进行了全面评定。结果显示,养血方联合蜡疗的治疗方法或许是通过抑制血清sFas及sFasL含量,进而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

3. 中医内外联合

3.1. 中药联合针刺

针刺在KOA的治疗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机制,其能够通过抑制炎症介质与MMP的分泌,阻碍软骨细胞的异常分化,改善软骨的退变状况,促进抗氧化剂的释放,以及调整痛感传导和脑区调控通路的结构与功能异常等途径,实现对KOA的有效治疗[14] [15]。针刺疗法涵盖多种形式,诸如毫针、温针、电针、火针、浮针、针刀、刃针等,其治疗理论依据包括经络理论、经筋理论以及筋膜理论等。从治标角度而言,选取阿是穴、犊鼻穴、内膝眼、阳陵泉、鹤顶穴等穴位,旨在祛除病邪、疏通痹阻;而治本则选取足三里、脾俞、肾俞、关元等穴位,以达到固本培元之效。近年来,以肌筋膜理论为指导的中医针刺治疗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肌筋膜触发点与疼痛的产生紧密相连,通过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能够松解肌肉挛缩状态,促使筋膜及肌肉恢复至正常的生物学状态,进而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梁辉等[16]开展的研究中,将基于肌筋膜理论指导下的针刺法与蠲痹汤加减治疗相结合作为观察组的治疗方案,经过1个月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AS和WOMAC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这充分表明该联合疗法在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方面效果显著,同时还能够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起到改善作用。经筋刺法运用针刺补泻手法,促使经筋气血充盈旺盛,保障经脉畅通无阻,从而实现温经通脉、驱散风寒的功效。李文雯等[17]在对115例KOA患者进行的临床观察中,采用具有清热化湿、宣痹通络功效的宣痹健膝汤,联合经筋刺法发挥蠲痹解毒之效。治疗后,治疗组的骨保护素(OPG)、骨钙素(BGP)水平相较于治疗前显著升高,且高于对照组;IL-6、IL-1β、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2. 中药联合推拿

推拿治疗KOA主要通过调节外周、调控中枢神经系统以及调整生物力学等多个途径进行干预。其能够有效缓解膝关节疼痛,并对认知、情绪功能相关脑区的变化起到调节作用,同时还可以调节膝周肌肉的生物力学平衡,对于舒缓挛急紧张状态效果显著,进而改善关节活动障碍,纠正膝关节失稳状态,恢复正常的下肢力线,有助于促进患者步态的康复。鉴于KOA呈现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理特点,依据中医的辩证分型选取合适的中药,并联合推拿治疗,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其复杂的病理变化过程[17]。在针对寒湿痹阻型KOA的治疗中,谭桂兰等[19]采用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通络功效的经验方化瘀通痹方,结合经痹点推拿、夹胫推肘牵膝、平衡整膝等推拿手法进行综合治疗。治疗后结果显示,观察组的WOMAC僵硬、疼痛、关节功能评分以及Lequesne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膝关节内侧、外侧间隙大于对照组(P < 0.05),膝关节间隙角小于对照组(P < 0.05)。这充分表明该联合治疗方案在改善寒湿痹阻型KOA患者的关节功能和结构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彭晓东等[20]提出,KOA患者由于肾精气逐渐衰退,导致髓海失养,且常常伴有气血不畅的情况,久而久之形成血瘀之证。采用六步手法(通脉、疏络、理筋、关节整理、疏通)推拿治疗能够增强补肾活血方的疗效。经过8周的治疗后,发现治疗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1),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水平及红细胞聚集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1)。这一结果说明该联合疗法在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和氧化应激反应方面效果显著。

3.3. 中药联合灸法

艾灸以其温通经络、祛散寒湿的独特功效,在寒湿痹阻型KOA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对于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以及改善四肢活动功能方面成效显著。内外膝眼作为人体阴阳之气出入与汇聚的关键部位,是寒湿之邪侵袭膝关节的常见路径。魏飞飞等[21]将艾灸施于膝关节周围穴位,并联合使用口服祛寒除湿方(组方为羌活、独活与麻黄等组成)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检测发现联合治疗组的TNF-α、hs-CRP、IL-6水平明显低于单纯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的组别,这充分证实了艾灸与中药内服联合应用在减轻寒湿痹阻型KOA患者炎症反应方面的优势。相较于传统艾灸,透灸具有灸量充足、施灸时间长以及热力能够深层透达的显著特点。丁小姣等[22]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即选取膝关节附近穴位进行常规针刺后,将点燃的6段短艾条放置于艾灸箱内,并用滤布覆盖艾灸箱,使灸箱覆盖膝关节持续40分钟,每日进行1次,每周实施5次,同时联合口服芪附麻辛桂姜汤,持续治疗4周后,对患者的炎症水平、膝部疼痛程度、关节功能状况以及生活质量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这种联合疗法在各项指标上均优于单纯采用透灸治疗的方式,进一步凸显了艾灸与针刺、中药内服相结合在寒湿痹阻型KOA治疗中的协同增效作用,为临床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了有力的实践依据,值得在相关领域进一步推广应用与深入研究。

4. 中医外治联合运用

中医外治法源远流长,涵盖针刺、针刀、灸法、推拿、按摩、刮痧、贴敷等多种形式,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广泛且疗效确切,对于KOA的治疗效果已得到充分验证。多种外治法联合运用,能够针对不同病情的KOA患者发挥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尤其适用于病情复杂多样的个体。针刺疗法在KOA治疗中的有效性已被众多临床研究所证实。朱嘉民[23]采用了一种综合针刺方案,先选取患侧梁丘、血海、鹤顶、足三里进行温针灸,留针30分钟,随后在此基础上运用“两针四穴”透刺法,对患侧阴陵泉、阳陵泉、内膝眼、犊鼻进行针刺并留针30分钟。经该针刺联合治疗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表达显著降低,这表明联合针刺疗法相较于单一针刺方法,疗效更为突出,能够更有效地调节机体的炎症反应,从而缓解KOA症状。古宾的研究中[24],选取足三里、内膝眼、阳陵泉、犊鼻穴实施温针灸,并在此基础上联合揿针治疗,揿针选取上述穴位以及肝俞、肾俞、梁丘和血海穴。通过这种联合针刺方式,能够有效缓解局部肌肉痉挛,松解肌群,促进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骨骼达到筋骨平衡的生理状态,进而改善膝关节的功能和稳定性,为KOA的针刺治疗提供了多样化的思路和方法。骨科熥药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医外治方法,是将中药打碎后加入50度以上白酒搅拌均匀,装入布袋中慢火蒸煮,然后将药袋置于膝关节进行热敷治疗。王骐等[25]的研究发现,针刺与骨科熥药联合应用时,可显著提升寒湿痹阻证KOA患者的步态稳定性,增强各屈伸肌群的力量,进而有效改善患者的行走能力。火龙灸是一种具有温通经络作用的中医疗法。计颖颖等[26]将草乌、川乌、怀牛膝等中药研粉,加入食醋和蜂蜜调制成膏,涂抹于膝关节周围穴位后用湿毛巾覆盖,再将95%酒精喷洒在毛巾上点燃,当皮肤出现灼热不适时即用湿毛巾灭火,如此重复3次。该火龙灸法联合中药熏洗能够通过抑制Wnt/β-catenin通路活性,达到修复软骨损伤的目的,从而对风寒湿痹型KOA起到治疗作用。孙氏九步八分法是在传统宫廷理筋术基础上简化改良而来的一种推拿手法,包括下肢按拿、点穴、拿捏、㨰法、推髌屈伸膝、归合顺散等操作步骤,具有祛标、和筋、调本等多种功效。赵倩倩等[27]将该推拿手法与刺络药物罐疗法联合使用。具体操作是将竹罐放入中药液中煮沸后,在膝关节周围进行放血,然后留罐10分钟,每5天进行1次,共治疗6次。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这一联合治疗方案充分发挥了推拿手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以及刺络药物罐疗法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优势,为KOA的治疗提供了一种高效的综合治疗模式。

5. 其他联合疗法

5.1. 中医与关节腔注射联合

关节腔注射作为治疗KOA的常用西医手段,其注射药物种类多样,如玻璃酸钠、PRP、臭氧水、高渗葡萄糖等,这些药物在KOA的治疗中发挥着抗感染、润滑关节以及促进软骨细胞生长与修复等重要作用,为缓解患者症状、改善关节功能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临床研究领域,诸多研究成果凸显了中西医结合治疗 KOA的优势与潜力。消瘀通膝汤熏蒸与关节腔内PRP注射联合应用于KOA的治疗时,展现出对血清CS846、MMP-13水平的抑制作用,从而有效抑制膝关节软骨的降解过程[28]。这一联合治疗方案巧妙地融合了中药熏蒸的活血化瘀、温通经络功效与 PRP 的促进组织修复特性,从分子生物学层面为KOA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延缓软骨退变,保护关节结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关节功能的长期稳定性。通络蠲痹汤联合医用臭氧水关节腔注射在KOA治疗中也表现出显著疗效[29]。该联合疗法不仅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还能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改善骨代谢水平,进而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其中,通络蠲痹汤通过其独特的中药配伍,发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活血化瘀之效,与医用臭氧水的抗炎、镇痛及促进组织再生作用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KOA的病理环节,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综合治疗策略,有望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关节活动能力,增强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此外,健步汤联合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在肝肾亏虚型KOA患者的治疗中也取得了良好效果。该联合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膝关节积液中炎性因子TNF-α、IL-6的水平,同时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发现,患者皮肤温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这表明健步汤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滋补肝肾、强筋壮骨,与玻璃酸钠的润滑关节、缓冲应力作用相结合,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炎症反应,改善关节内环境。

5.2. 中医与治疗仪器联合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持续进步,多种治疗仪器在KOA的治疗领域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与深入研究。其中,冲击波治疗技术在作用于肌肉组织时,能够于不同组织界面引发各异的机械应力效应,进而产生减轻KOA疼痛症状、提升膝关节活动度以及促进软骨细胞修复与重塑等积极功效。王利波等[30]的研究成果显示,体外冲击波与电针联合应用的治疗方式,可协同发挥作用,有效松解挛缩的膝关节韧带,显著促进膝关节活动度的恢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膝关节KL分级较高的患者群体中,该联合治疗的效果更为突出,这为中重度KOA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有望改善这部分患者的关节功能与生活质量,减轻因疾病进展导致的关节功能障碍所带来的诸多不便与痛苦。复合超声关节治疗仪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设备,具备同步开展超声及电刺激治疗的功能,其通过将低强度聚焦超声与经皮神经电刺激有机结合,为KOA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冯树豆等[31]研究中,将中药组方制成粗粉后外敷于KOA患者的膝关节部位,并同时运用复合超声关节炎治疗仪进行低强度聚焦超声与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研究结果表明,该联合治疗方案不仅能够有效调节患者血液中的TNF-α水平,还能显著改善患者在日常活动中的疼痛体验,其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纯采用中药外敷的组别以及单纯使用复合超声治疗的组别。这一研究成果充分证实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在KOA治疗中的优势与潜力,为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了有力的实践依据,有助于进一步提升KOA的治疗效果,增强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与依从性,为患者的康复带来更多希望。红外线理疗设备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向患处发射红外线,使局部组织受热,从而达到缓解疼痛以及促进组织修复的目的。刘晓星[32]的研究选取了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等功效的中药,如伸筋草、透骨草、花椒、艾叶、红花等,将这些中药采用75%酒精浸泡7天制成药酒后,使用无菌纱布浸泡药酒并敷于KOA患者膝关节的患病部位,在此基础上联合红外线治疗。临床研究数据显示,相较于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的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0.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74%。这一结果充分表明,中药外敷与红外线联合治疗能够显著增强治疗效果,为KOA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关节功能,从而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提高其生活质量。电磁波治疗仪通过对人体组织产生热效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并改善关节功能。而魏氏伤科手法则着重于通过对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以及关节间隙进行精准调整,有效缓解关节软骨所承受的压力,降低关节摩擦系数,进而促进关节液的循环,加速炎症物质的吸收过程,从而达到减轻疼痛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的治疗效果[33]。魏氏伤科手法与电磁波治疗仪的联合应用,能够充分整合二者的优势,实现协同增效,有效缓解KOA患者的疼痛症状,并在抑制炎症反应方面表现更为出色。

5.3. 中医联合康复训练

在KOA的病理进程中,患者常呈现出肌力减弱以及肌力不平衡的状况,进而导致关节稳定性降低。而有效的康复训练措施能够显著提升肌肉力量,进而增强关节的稳定性,这对于KOA的治疗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赵奇林等[34]提出,KOA的症状主要体现为肌肉病变与血液循环障碍,尤其侧重于肌肉的病理生理改变。其核心病因病理机制在于患肌的形成,即由于缺血缺氧所引发的病理性紧张状态下的骨骼肌改变。陈洁等[35]在研究中选取内膝眼、犊鼻、阳陵泉、足三里作为主穴,并以阿是穴及所属经络的络穴作为配穴,实施隔姜灸20分钟,治疗间隔为隔天一次。同时,要求KOA患者配合进行静蹲训练。研究结果表明,隔姜灸联合静蹲训练法能够显著降低WOMAC评分以及股四头肌萎缩程度,提升临床疗效,进而有效提高患者的步行速度。在针刀治疗方面,指导患者进行髋关节外展训练、直腿抬高训练以及深蹲训练等康复训练措施,能够有效缓解疼痛程度,改善临床症状,同时降低股四头肌超声剪切波弹性模量[36]。黄仁坤等[37]针对60例KOA患者开展了分组对比研究。其中观察组采用刃针肌肉能量技术联合壮医药线点灸的治疗方案,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电针治疗,两组均每周治疗3次,持续4周。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WOMAC评分以及血清5-HT水平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在各指标上的表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5)。此外,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到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 (P < 0.05)。

5.4. 中医联合手术

对于中、重度KOA患者,临床治疗方案往往倾向于采用药物联合关节镜技术、关节置换术等手术疗法,旨在更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赵玉果[38]以128例接受关节镜微创术治疗的寒湿痹阻型KOA患者为研究对象展开深入研究。结果显示,术后服用关节克痹丸的观察组,其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以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后口服甲氨蝶呤片的对照组。这一发现表明,关节克痹丸在改善患者术后中医证候表现以及减轻炎症反应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寒湿痹阻型KOA患者关节镜术后的药物选择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有助于优化临床治疗策略,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进程,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

谢洋等[39]在关节镜微创手术术后第7天,针对患者患肢的梁丘穴、阳陵泉穴、足三里穴实施温针灸治疗。温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具有扶正驱邪、活血化瘀的独特功效,能够有效减轻术后关节肿胀、僵硬等不适症状,同时减少关节镜术后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常见并发症的发生。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充分发挥了关节镜手术精准治疗与温针灸中医康复的优势,两者相辅相成,互补不足,为患者术后的康复锻炼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有助于患者更快地恢复膝关节功能,提高康复效果,缩短康复周期,使患者能够早日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李文华等[40]采用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痛安汤的综合治疗方案,以促进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临床研究证实,痛安汤在缓解II/III级KOA患者因瘀血阻络所引发的疼痛、痉挛、肿胀等临床症状方面疗效显著。这一联合治疗模式不仅通过关节镜手术对关节内病变组织进行直接清理,还借助痛安汤的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作用,从整体上调节患者的身体机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术后疼痛和肿胀,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为II/III级KOA患者的术后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

6. 讨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疗效与安全性的综合评估可知,中医联合疗法在KOA的治疗中展现出显著优势。相较于单一的中医治疗手段,其有效率得以显著提升;与单纯的中西医治疗手段相比,中医联合疗法的总有效率亦具有明显优势。中医联合治疗KOA具备诸多优势特性,包括易操作性、经济性、安全性以及确切的疗效性。其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内外治疗方法,并且拥有深厚的指导理论基础,既充分彰显了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又巧妙地吸纳融合了现代医学的先进理念与技术,展现出较强的创新性与发展潜力。然而,目前该领域仍需开展大量高质量、长期的临床观察研究,以进一步夯实其理论与实践基础。同时,制定规范的中医联合疗法临床指南对于推动中医联合疗法的稳健发展至关重要,这将有助于统一治疗标准、规范操作流程,提高临床治疗的一致性与可靠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群体。近年来,慢性病的高发态势以及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给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临床医生不仅要致力于满足患者个性化的有效治疗方案需求,还需高度重视医疗费用的合理控制,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医联合疗法的临床推广,与我国“关注基层卫生、强化成本核算与控制”的中国特色健康经济学理念高度契合。通过推广中医联合疗法,能够在保障治疗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促进中国特色健康经济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战略价值。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唐承杰, 张挥武, 刘晶晶, 等. 盐酸氨基葡萄糖片联合中药制剂制香片预防及治疗轻中度膝骨关节炎的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 2024, 19(11): 1687-1691.
[2] 沈凌, 韩菲. 罗浮山风湿膏药联合硫酸氨基葡萄糖治疗风寒湿痹型膝骨关节炎临床观察[J]. 药物评价研究, 2024, 47(4): 823-830.
[3] 华盛, 欧梁, 何瀚威, 等. 恒古骨伤愈合剂内外并用治疗气滞血瘀型膝骨关节炎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24, 32(8): 39-43, 47.
[4] 李佳澳, 关玉波. 身痛逐瘀汤内服联合中药热敷治疗气滞血瘀型膝骨关节炎临床研究[J]. 广西中医药, 2024, 47(1): 12-15.
[5] 杨建澳, 周正新, 朱磊, 等. 活血利水消肿方内服联合中药外敷治疗膝骨关节炎(湿热痹阻型) 疗效观察[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 36(10): 1980-1985.
[6] 王艺苑. 热痹清颗粒联合自制清热止痛膏治疗湿热阻络证膝骨关节炎[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9, 31(6): 1130-1132.
[7] 王桂珍, 刘健, 黄传兵, 等. 中药内外合治湿热痹阻型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J]. 安徽医药, 2015, 19(8): 1581-1584.
[8] 姜洪顺, 毛晓晖, 金盛. 温络疗痹汤联合驱寒化瘀贴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效果观察[J]. 中国乡村医药, 2022, 29(8): 27-28.
[9] 卓彩琴, 周卫国, 胡彦兴, 等. 热奄包联合散寒壮骨方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46例[J]. 福建中医药, 2023, 54(4): 10-12.
[10] 柴喜平, 李盛华, 柳海平, 等. 益肾健骨丸内服联合强筋益肾健骨膏外敷治疗膝骨关节炎肝肾亏虚证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0, 27(10): 37-41.
[11] 伊文刚, 张向东, 赵明宇. 自拟方外用联合独活寄生汤加味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及对VAS、WOMAC 评分的影响[J]. 中医研究, 2023, 36(2): 23-26.
[12] 王川, 朱明双. 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66): 267-268.
[13] 刘铭柏, 刘少津, 朱根福, 等. 养血方联合蜡疗治疗膝骨关节炎气血虚弱证的临床观察[J]. 河北中医, 2018, 40(8): 1142-1145, 1150.
[14] 汪敏杰, 孙大卫, 杭明辉, 等. 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世界中医药, 2024, 19(13): 2011-2017.
[15] 黄仁坤, 卢玠桦, 甘雪军, 等. 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 27(1): 66-69.
[16] 梁辉, 洪武智, 张雯婷. 基于肌筋膜理论指导下的针刺联合蠲痹汤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 34(16): 64-67.
[17] 李文雯, 胡业华, 杨倩, 等. 宣痹健膝汤内服联合经筋刺法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研究[J]. 河北中医, 2024, 46(7): 1107-1111.
[18] 周航, 许辉, 周运峰, 等. 推拿治疗膝骨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257-4260.
[19] 谭桂兰, 彭婧嫔, 杨晓玲, 等. 化瘀通痹方联合手法推拿治疗中期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及相关机制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24, 30(3): 343-347.
[20] 彭晓东, 刘源, 孙彦鹏, 等. 补肾活血方联合六步手法推拿治疗原发性膝骨关节炎的研究[J]. 中医研究, 2024, 37(9): 30-33.
[21] 魏飞飞, 黎斌. 祛寒除湿方联合艾灸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效果观察[J]. 中国乡村医药, 2023, 30(18): 34-36.
[22] 丁小姣, 刘明, 宁容容, 等. 透灸结合芪附麻辛桂姜汤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J]. 中医学报, 2023, 38(8): 1765-1770.
[23] 朱嘉民. “两针四穴” 联合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C]//中国针灸学会. 2024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 北京: 中国针灸学会, 2024: 5.
[24] 古宾. 基于“筋骨平衡理论”分析温针灸联合揿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 24(15): 37-39, 59.
[25] 王骐, 吕晖, 孙兆天, 等. 针刺联合骨科熥药对膝骨关节炎寒湿痹阻证患者步态特征的影响[J]. 北京中医药, 2024, 43(7): 766-771.
[26] 计颖颖, 张礼娟, 赵增趁. 中药熏洗联合火龙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24, 32(11): 27-31.
[27] 赵倩倩, 江加深, 钟学伟, 等. 刺络药物罐疗法联合九步八分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 2024, 32(11): 59-63.
[28] 陈卫华, 庄卫生, 黄韶辉. 消瘀通膝汤熏蒸联合关节腔内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效果[J]. 河南医学研究, 2024, 33(15): 2830-2835.
[29] 楚洪涛, 王权亮, 陈喜凤, 等. 加味通络蠲痹汤联合医用臭氧水关节腔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 34(12): 41-44.
[30] 王利波, 邵鸿飞, 董云, 等. 体外冲击波联合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效果[J]. 河北医药, 2024, 46(3): 388-391, 395.
[31] 冯树豆, 黄磊, 王恒, 等. 复合超声关节炎治疗仪联合中药外敷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观察[J]. 光明中医, 2024, 39(19): 3902-3905.
[32] 刘晓星, 王立娜. 中药塌渍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对风寒湿痹型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 现代养生, 2024, 24(19): 1465-1467.
[33] 李勇, 丁旭童, 杨宇峰, 等. 魏氏伤科手法联合特定电磁波治疗仪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疗效及对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大医生, 2024, 9(6): 111-113.
[34] 赵奇林, 万群, 温馨胜, 等. 基于气血新论分析浮针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初早期) 的思路和诊疗策略[J]. 江西中医药, 2024, 55(8): 55-57, 61.
[35] 陈洁, 赵黎菁, 沈琦. 隔姜灸联合静蹲训练法治疗缓解期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疗效研究[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24, 38(9): 86-88.
[36] 庄杜津, 喻仁宇, 刘晶. 针刀联合功能训练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效果[J]. 中国医药科学, 2024, 14(12): 171-174.
[37] 黄仁坤, 卢玠桦, 杨学义. 刃针肌肉能量技术联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 33(16): 2250-2254.
[38] 赵玉果, 叶向阳, 程省. 关节克痹丸联合关节镜微创术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临床研究[J]. 新中医, 2024, 56(9): 115-119.
[39] 谢洋, 杨卧龙, 李光政, 等. 温针灸联合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 中外医学研究, 2024, 22(4): 30-33.
[40] 李文华, 柴源, 韩杰, 等. 痛安汤联合关节镜清理术治疗Ⅱ/Ⅲ级膝骨关节炎临床观察[J].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 26(1): 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