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当今社会,各种抑郁、逆反、焦虑等心理和情感问题层出不穷,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伴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关注个体情感发展和生命意义为导向的“情感教育”“生命教育”逐渐占据大众视野,人们极力呼吁改善这一现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与内容部分提到“要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1]。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的标准和要求。“诗言志,歌永言”,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最重要的就是传情达意,抒情言志,它不仅是连接我们与古人情感交流的桥梁,还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素材。而在初中语文古诗词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存在严重的重知轻情现象,这一教学现象无疑是有很大缺陷的。基于此,我们认为情感教育很重要,教师应该在情感教育方面多下功夫。
2.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伴随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情感教育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2]。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教学内容单一、学生感悟力不足、教师专业素养差,存在严重的重知轻情现象,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不容乐观。
2.1. 教学内容单一,重知识传授,轻情感体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规定了语文课程教学除了包含知识技能、方法技能等方面的目标外,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3]。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
中考试题对古诗词的考察仅停留在基础知识上,除了背诵、默写就是诗句赏析,能够达到理解和记忆的要求即可,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掌握程度。这也导致教师侧重研究考试的题型,一味地按照教材和参考资料讲解知识内容,甚至出现了“考试考什么上课就教什么”的功利性教学,不愿意花时间在古诗词的鉴赏、品味和感悟上,忽视对古诗词情感资源的挖掘。杨文颖在《情感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推动》中就谈到“老师的作用仅仅是将参考书或者是学习资料书上的内容转化在幻灯片上,然后原封不动地读给学生听,要求学生将重点知识死记硬背下来,课下检查背诵。”[4]李敏选取了山东省东营市S中学的12位语文老师,对他们进行访谈,得出“老师把诵读仅仅当作是学生字词正音以及背诵的工具,忽视了诵读在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歌独特魅力方面的作用。”[5]这样的教学环境早已将情感丰富的语文学习变成了机械枯燥的理论讲解,古诗词也慢慢变成了提高成绩的工具,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荡然无存,重知轻情已经成为了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一个主要问题。
2.2. 学生感悟力不足,情感共鸣差
初中阶段作为学生情感发展的转折期,思维的发散性、灵动性与创造性都为理解古诗词创造了条件。但是初中生的社会经验较少,情感体验能力较差,很难与文本产生深层次的共鸣。
一方面,初中阶段有着大量的课业知识,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精力都是有限的,对古诗词的学习仅限于课堂和教材,较少联系到日常生活。情感教育区别于一般教学,关键在于给学生创设出体验情感的情境,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这样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情感没有被充分激发,很难对古诗词有一个系统的感悟。“受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的制约,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更偏向理性思考,而较少涉及情感层面。”[6]相较于晦涩难懂的诗歌,反而数学、化学、物理等应用性的知识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古诗词距今时间久远,是诗人特定的人生经历的写照,而生活在新时代的学生认知发展还不完善,社会经验较少,缺乏品读鉴赏能力,时空上的距离让学生很难体会那个时代的心境,读不懂、理解不透,也很难内化为个人情感。欧阳诗晴以福州屏东中学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对收集来的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学生想象受限,很少能够在脑海中形成诗词的画面,并且多数学生表示体悟不到诗词的情感。”[7]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从情感着手,不定时更换教学场所,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出思维想象的空间,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各类古诗词不同的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建功立业之豪迈、亲情友情之真挚……从情感中体会到古诗词学习的趣味,培养感悟力和鉴赏力。
2.3. 教师自身能力不足,情感素养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要想学生有情首先教师要有情[8]。但是绝大多数教师还停留在传统教学层面,局限于古诗词的内容分析上,情感素养较差。
一方面,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在备课时多将重点放在古诗词内容的识记和背诵上,忽略了文学鉴赏和创造的过程。课堂上教师专攻教学技能,语言体态、板书板画、提问导入这些逐渐成为了他们关注的重点,而对文学常识知之甚少,缺乏对文本的深入探究和思考,对古诗词的内容分析并不深刻,只是循规蹈矩,按照教师用书来教,自己也是一知半解,并不能全面地解读诗歌;另一方面教师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带有个人的主观性,对于诗歌情感的理解或多或少就会夹杂主观情感,并不能完全体会到诗人在当时的情境下创作的真实感受,很难共情。卢家楣谈到:“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着严重的重知轻情的教学失衡现象,以致广大教师对教学中的情感现象了解不多,对教学中情感教育目标要求模糊,并不能设定出符合古诗词教学要求的情感目标,对教学中操纵情感因素实现情感目标问题更是把握不住。”[9]所以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对道德情感理论的学习,为教学所用,让学生感受到蕴含在古诗词中的真切情感,内化于心。
3.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及意义
从目前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的情感都不达标,一味地学习基础知识,忽略了情感的需求,实施情感教育已经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需要。
3.1. 符合语文课程的标准和要求
新课标不断改革,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贯彻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这里的人文性强调的是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而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落实情感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受到熏陶和感染,提升审美情趣和鉴赏品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2022年修订)》还进一步提出“语文学科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几个角度来确定教学目标”“应该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1],所以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关注到情感层面,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真切情感,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实施情感教育是语文课程的标准和要求,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3.2. 有利于提高古诗词教学的质量
《尚书·舜典》:“诗言志,歌咏言。”古诗词最重要的就是抒情言志、表情达意。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古诗词的情感要素被淡化甚至于漠视,重知轻情已经成为了教学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学生大多认为古诗词晦涩难懂,很少有人出于兴趣想要主动地学习,只是为了应对考试简单地记诵,仍停留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而情感教育可以很好地解决现存的问题,将情感教育融入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从情感入手,感受语言、意境、情感所构成的整体美,培养审美思维。这有利于促进其对作品的理解,体会诗人的心境,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丰富个人的情感体验,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古诗词教学的质量。
无论是热爱自然田园,或是渴望建功立业,抑或是关心平民百姓……这些真挚的情怀、高尚的品格有利于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唤起对古诗词的热爱,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领略其核心精神,促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3.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
学生的成长不仅是知识与能力的提升,还需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成熟,情感、意志等非认知因素在学生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初中阶段学生认知心理都不成熟,正处于敏感和矛盾期,更需要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关注他们的情感特点,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而古诗词中有着丰富的情感内容和深厚的情感底蕴,“不仅培养着学生的理性思维,还培养着学生的感性思维。”[10]如曹操在《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李白在《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展现了其乐观积极、直面苦难的理想信念;又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彰显了他忧国忧民,心系祖国的爱国情怀……通过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古诗词背后所蕴藏的情感,体会到诗人的心情与志向,受到情感的熏陶,深化对社会、历史和人生的感悟。同时能够积极学习他们身上的优良品质,促进学生的个体成长。
只有知、情、意、行全方面发展的人才能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以古诗词为抓手,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高尚情怀,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理想人格。
4. 初中语文古诗词情感教育的策略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深化知识理解的同时,丰富其情感体验,完善他们的人格发展。这里给出了初中语文古诗词情感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
4.1. 反复朗读,入情入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2022年修订)》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1]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朗读指导,让学生发挥在朗读中的主体作用,激活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11]。
叶圣陶说过“教学千法,读为一法”,因此古诗词的情感教育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内容,在读中品味语言魅力,在读中体悟情感内涵。朗读技巧上,教师要加强朗读指导,要求学生适当地控制语调和语速,注意停顿和重音,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如教学《天净沙·秋思》一课,教师可以先范读让学生明确这首诗悲哀与萧瑟的感情基调,接着借助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自由朗读,当学生读到“古道西风瘦马”一句,展现出一幅这样的画面:萧瑟的秋风中,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借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情绪,优化课堂的教学氛围。最后进行全班齐读,让学生入情入境,走近诗人马致远的世界,体会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朗读形式上,教师要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如比较朗读、专题朗读等,加深对诗词情感的深层理解。比较朗读,可以设置生生、师生之间的朗读任务,并评价朗读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培养良好的语感,体会音乐美;还能主动思考,发现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引发对诗词情感的进一步体会。专题朗读,确定好情感主题,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朗读交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发挥想象,感受画面美,在体验和联想中深化对古诗词的思考,将诗人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
4.2. 抓住精妙的字词,品味语言
古诗词中的每一个字词都是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富有哲理的,语言也是凝练、生动而形象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精妙的字词,从炼字、叠词、拟声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特色,充分感知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在实际课堂上,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字词,尤其注意寻找诗眼,如曹操的《短歌行》中,“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忧从中来”等句子都可以捕捉到这首诗诗人的情感主要是“忧”,学生明确了这样的感情基调,对整首诗内容的理解也更透彻。作品中的叠词也要注意,相同的字重复使用,体现古诗词韵律美感的同时,也增加了情感的强度。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七组叠词读来朗朗上口,音乐性吸引学生深入其中,感受凄清寂寥的氛围,体会作者空虚寂寞、哀愁悲凉的心情。另一方面在语言上,要注意观察诗词格律,是否对仗押韵;要关注直接抒情、托物言志等抒情方式,把握用典、衬托等表现手法,从这些方面对语言进行赏析,品味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以点带面,发掘整个古诗词的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的一词一句都是诗人情感的凝练,诗人所表达的不仅是自身对美的事物的欣赏,更是内心情感的真实抒发。教师要指导学生找出关键字句,分析其内涵,把握它们的语言特色和语言风格,进而理解古诗词的内涵,领悟背后所传达的主旨意蕴。
4.3. 关注意象,体会意境
袁行霈先生曾说:“中国诗歌艺术的奥妙,从意象上可以寻到不少。”[12]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众多意象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意境。
古诗词的情感不是直接展露出来的,往往由意象营造的意境所传达。单单依靠文字描述,学生很难体会古诗词的意境,这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先总结出常见意象的象征内涵,如月亮代表思念、柳树代表送别、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长此以往,学生在古诗词学习时也会抓住意象,通过常见意象来推测其他意象的含义,在脑海中形成相应的画面,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如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烟草、风絮、梅雨”三种意象,体会诗人是如何将自己的愁具象化,通过描绘的江南暮春烟雨之景来营造凄迷的意境,表达内心的闲愁。在学习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首先让学生找出这一句中分别有哪些意象,分析风、天、猿、渚、沙、鸟多个意象综合在一起的作用,尤其要让学生在感受这副清冷惨白的意境中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慨与悲叹之情。此外为了检验学生对意象的使用效果,可以设置同题材同作者的文本,让学生找出其中的意象,鉴赏古诗词,得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结语
培根在《谈读书》中提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古诗词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发展。本文先简要分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严重的重知轻情现象,对此我们提出情感教育,强调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及意义,最后给出了反复朗读入情入境、抓住精妙的字词品味语言、关注意象体会意境三种相应的教学策略。对初中语文古诗词进行情感教育,确保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情感认知能力也能逐步提升,这是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是适应新时代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