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负面影响及优化策略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Network Culture on Adolescents’ Moral Character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DOI: 10.12677/ass.2025.141060, PDF, HTML, XML,   
作者: 张 岚:重庆三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关键词: 网络文化青少年思想品德Internet Culture Teenagers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摘要: 网络文化的崛起是信息技术革新、网民群体活跃及资本驱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展现出娱乐泛滥、兴趣社群集中、虚实结合、高度互动等特征,并伴随着泛娱乐化、虚无主义及相对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逐步渗透并可能深刻影响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当前,借助新媒介技术的迅猛推进,网络文化已深入现实生活的多个层面。作为一把双刃剑,网络文化既满足了青少年的内在需求,也带来了诸如自我认知混乱、阻碍核心价值观及思想品德培育等负面影响。为此,思想政治教育需与网络平台携手合作,应当通过优化网络文化内容,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强化网络平台监管,净化青少年网络空间、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增强信息辨别能力等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对网络文化的自觉引导。
Abstract: The emergence of Internet culture is a consequence of advancement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vibrancy of Internet users, and the impetus provided by capital. It is characterized by an influx of entertainment, a focus on interest-based communities, a blend of virtual and real-life elements, and a high level of interactivity. However, it is also accompanied by unfavorable social tendencies such as pan-entertainment, nihilism, and relativism, which have gradually infiltrated the spiritual realm of young people and may exert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m. Currently, with the swift progression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Internet culture has permeated numerous facets of real life. Serving as a double-edged sword, Internet culture not only fulfills the internal demands of young people but also introduces negative impacts, including confusion in self-awareness and obstacl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values and ideological virtues. Consequent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eds to collaborate with online platforms. It shoul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chieve conscious guidance of online culture by optimizing online cultural content, establishing correct value orientations, strengthening the supervision of online platforms, purifying the online space for teenagers, improving teenagers’ media literacy, and enhancing their ability to discern information.
文章引用:张岚.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负面影响及优化策略[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1): 480-48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1060

1. 前言

青少年群体不仅是网络文化蓬勃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点关注对象。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均深切关注青少年的成长轨迹,致力于满足他们在这一关键时期的发展需求与成长渴望,以期助力他们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的好不好。”[1]网络文化为青少年打造了一个宽广无垠的心灵展示舞台,以其新颖独特的表现形式,深深吸引了青少年对乐趣的本能追求。然而,鉴于网络文化内容的纷繁复杂以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它在为青少年带来丰富体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为了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高度自主的教育实践,我们必须深切关注并紧跟网络文化的蓬勃发展趋势,同时紧密贴合青少年的成长需要,为他们提供明确且具有引导性的方向指引。

2. 网络文化的发展现状

网络文化现状展现为多元化、快速扩展及高度互动。随着互联网技术普及,网络空间成为新文化产生地,匿名性、便捷性和互动性促进社群形成。网络文学、视频、音乐和游戏等文化形式蓬勃发展,其中网络文学市场持续扩大,并呈现出海趋势。然而,网络文化也面临虚假信息、恶意言论和文化冲突等挑战,如广州覃某编造谣言事件。因此,思政教师和网络平台应携手共同对网络文化加强监管和引导。

网络文化,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展现出全球性与跨文化交融、即时快速传播、高度参与互动、匿名虚拟并存、多样包容及持续创新变革的独特魅力。它不仅跨越地域界限,促进文化多样性,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显示,我国网络文学出海市场销售规模已超过40亿元人民币,海外访问用户达2.3亿,自主研发游戏在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连续4年超千亿元人民币。同时,网络文化通过用户积极参与和即时反馈机制,加速文化迭代,如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数字文化新业态的营业收入已飙升至4.16万亿元,实现了惊人的增长。此外,其匿名性与虚拟性为用户提供了自由表达的空间,而多样性与包容性则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网络文化的快速迭代,以其日新月异的速度和无限的创新潜力,对青少年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含积极的正面效应,也不乏潜在的负面挑战。面对这一现状,学校、社会与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三大支柱,都应当深刻认识到自身在塑造青少年健康网络文化观念中的关键作用,并肩负起不可推卸的责任。

3.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负面影响

根据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0%。虽然该报告未直接提供29岁以下网民的具体占比,但鉴于青少年是网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近年来青少年网民比例一直相对较高,可以推测青少年网民在整体网民中仍占有显著份额。青少年群体是网络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关键驱动力,他们的道德观念及生活方式深受网络文化的深刻影响与广泛渗透。网络文化已紧密地交织于青少年的日常之中,成为了青少年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在网络空间中展现的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存在一定的偏差。面对这一现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不能忽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深远影响,也不宜采取一味否定的态度来对待网络文化。相反,我们应当建立在尊重青少年身心成长规律与教育原则的基础之上,巧妙地融合网络文化的元素,对青少年进行积极的引导与教育。

3.1. 易引发青少年的自我认知混乱

“有两种方式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了一场滑稽戏。”[2]若盲目追随网络文化潮流,以至于忽视了中国文化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的核心目标,网络文化可能会蜕变为一种空洞无实的展示,最终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引。许多青少年往往仅沉迷于网络文化带来的短暂愉悦之中,秉持着“娱乐至上”的心态,缺乏从中汲取深刻精神滋养与力量的意愿。然而,青少年的自我认知过程,既需要深入内心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也需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现实世界是最高的实在,是其他一切的基础[3]。网络文化,作为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本应助力青少年进行自我发现、个性塑造与自我实现,促进他们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大家庭。但如果网络文化与现实脱节,即便在虚拟世界中塑造的理想化自我形象再完美,如果缺乏深刻的自我认知,个体的认知成长依然会受到限制。此外,近年来,“虚拟偶像”风潮盛行,这些由人工智能技术创造的虚拟形象外貌精致,能进行实时语音互动,甚至涉足直播和音乐领域,深受部分青少年喜爱。部分青少年开始质疑自身现实价值,模仿虚拟偶像的言行举止和外貌,导致自我认知混乱。他们难以分辨真实自我与虚拟影响,心理健康受损,现实人际交往障碍加剧,本体安全感严重缺失。

3.2. 不利于核心价值观和思想品德的培养

在数字化浪潮汹涌的当下,一种过分追逐流量的趋势日益凸显,这致使网络文化原有的开放性和创新性特质被低俗化与过度娱乐化的内容所侵蚀并逐渐掩盖。置身于如此网络文化氛围中的青少年,其核心价值观不可避免地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异化影响。“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同时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4]在青少年心智尚处稚嫩、未臻成熟的时期,他们很容易沉迷于娱乐与消遣的漩涡之中难以自拔。难以敏锐地察觉到网络文化中潜藏的过度娱乐化倾向,这种倾向往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因此,他们可能会不加甄别地全盘接受这些影响,并逐渐养成遵循这些观念的习惯。部分青少年在吸纳了这些消极的价值观念后,无疑会对自身思想品德的培育以及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带来负面的影响。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5]高质量的中华传统文化正面临被低俗乃至恶劣文化排挤乃至取代的严峻考验,与此同时,集体主义精神也遭到了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的深刻腐蚀,原本秉持的以人民利益为重的创作原则被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价值观所替代。这些现象的核心在于文化观念与核心价值观的偏离甚至异化。在网络文化中,娱乐性被过度地低俗化、恶俗化,而青少年正处于身心成长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尚缺乏足够的辨别力与判断力,这无疑对他们正确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4. 增强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实效的对策建议

4.1. 优化网络文化内容,树立正确价值导向

优化网络文化内容,树立正确价值导向,是提升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据《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报告》显示,超过70%的青少年每天上网时间超过2小时,网络内容对其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文化内容的筛选与引导,推广正能量、积极向上的内容,如历史、科学、艺术等优质网络课程,以及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视作品。同时,应加强对网络游戏的监管,限制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的传播,确保青少年在网络空间中接触到的是健康、有益的信息,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促进其全面发展。

4.2. 强化网络平台监管,净化青少年网络空间

强化网络平台监管,净化青少年网络空间,是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达1.91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6.8%。然而,网络空间中存在的虚假信息、网络暴力、色情低俗内容等问题,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网络执法体系,如2023年全国网信系统查处各类网上违法违规行为,关闭下架违法网站14,624家,处置违法违规账号127,878个。同时,推动网络平台落实主体责任,完善内容审核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信息,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清朗、健康的网络空间。

4.3. 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增强信息辨别能力

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增强信息辨别能力,还需注重家庭与学校的紧密合作。家庭是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应树立榜样,引导孩子正确、理性地使用网络,共同参与讨论网络热点话题,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学校则应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开设专门课程、融合学科教学等方式,系统教授青少年媒介知识、信息筛选技巧和网络伦理规范,提升其媒介使用能力和信息辨别水平。同时,鼓励青少年参与社会实践,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加深对媒介素养的理解和应用,形成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这种家庭与学校的联动教育,将为青少年打造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助力他们在数字时代健康成长。

4.4. 融合线上线下教育,实现品德教育全面覆盖

融合线上线下教育,实现品德教育全面覆盖,是适应新时代青少年成长需求的有效路径。线上教育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资源,打破时空限制,为青少年提供丰富多样的品德教育课程和活动,如在线道德讲堂、网络志愿服务等,增强教育的趣味性和互动性。线下教育则通过学校、社区等实体场所,组织面对面交流、实践活动,如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参与社会公益项目,加深青少年对品德教育的体验和感悟。通过线上线下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拓宽品德教育的渠道和形式,还能促进青少年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中的深度融合,实现品德教育的全面覆盖和深入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 结语

“当前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6]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当主动探索和释放自身的内在能力,全力投身于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伟大事业中。他们需具备明确的自我认知,树立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从精神层面而言,网络文化如同一面映照社会风貌的明镜,成为了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精神与文化滋养源泉。因此,应当将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共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支撑与保障。

参考文献

[1]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 人民日报, 2022-04-26(1).
[2] 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M]. 章艳, 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162, 170.
[3] 昝玉林, 涂美焕. 网络文化视域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刍议[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 39(2): 92-97.
[4] 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2-05-10(2).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8: 163.
[6]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大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71,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