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课堂:于漪课堂教学语言研究
Feeling Full of Classroom: Yu Yi’s Research on Classroom Teaching Language
DOI: 10.12677/ae.2025.151140, PDF, HTML, XML,   
作者: 蒋林雨欣: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于漪美育教学语言Yu Yi Aesthetic Education Teaching Language
摘要: 于漪是语文教育界的常青树,是语文教学的一代宗师。她的审美化教育主张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实施美育,主要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意象美、教师的口语美、师生对话的情感美、课堂营造的情境美等各个方面。在教学语言艺术上,于漪老师获得了很高的造诣,是一位教学语言艺术大师。本文从于漪老师所倡导的教师的口语美入手,结合一堂课的各个环节,研读于漪老师实际教学课例,分析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教学语言的艺术化运用,探究其中贯彻的教育理念并从中获得启示。
Abstract: Yu Yi is an evergreen tree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education and a master of Chinese teaching. Her aesthetic education advocat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every link of classroom teaching, mainly embodied in the image beauty of literary works, the oral beauty of teachers, the emotional beauty of teacher-student dialogue, and the beauty of the situation created in class. In the teaching language art, teacher Yu Yi has obtained very high attainments, is a master of teaching language art.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oral beauty advocated by teacher Yu Yi, combined with each link of a class, studies the actual teaching examples of teacher Yu Yi, analyzes the artistic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language in her Chinese teaching practice, explores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carried out in it and obtains inspiration from it.
文章引用:蒋林雨欣. 情满课堂:于漪课堂教学语言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1): 1021-102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40

1. 绪论

1.1. 研究缘由

作为“人民教育家”的于漪,是我国首批特级教师,是语文教育界的常青树和一代情感派大师。于漪老师的突出成就之一表现在教学语言上。在语文课上,她能够充分运用自身储备的知识,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她以科学规范为起点,用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引人深思的问题和恰到好处的点评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不断提高学生的智力与表达能力。于漪的教育实践和教学理论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她的课堂教学语言更是教育界研究的重中之重。

1.2. 研究现状

笔者将从目前“课堂教学语言”及“于漪课堂教学语言”两方面出发进行研究。

1课堂教学语言研究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越来越受重视,也出现了越来越多专门研究课堂教学语言的专著和论文。

我国研究教学语言历史悠久。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曾开设过“言语”课,专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国最早的教育学理论著作《学记》中就提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可谓继其志矣。”这些都是我国教学语言研究的萌芽,是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最初探索阶段。

近现代以来,涉及教学语言的研究也不在少数。如孙善祯《教师的语言修养》,早期的研究大多是对教学语言的经验性总结,描述教师教学经验。这类研究对指导一线教师教学有一定的帮助,但是缺乏理论的指导和反思,相对理论价值欠缺。

21世纪以后,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更加多元化,也日渐成熟,出现很多教师教学语言训练的用书,关注的视野更加宽广,如关注教师教学语言技能的培养训练。如孙菊如《课堂教学艺术》(2006)、杨欣《教学语言艺术》(2009)等。随着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些研究者关注到教师教学语言在新的背景下的变化,如郭友《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学技能与培训》(2004),刘阳《新课堂教学与语言艺术》(2009)等。研究者在延续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有了更加实用性的方向。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语文学科教学语言本身来讲,语言既是形式又是内容。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具有情感和美感功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美育,帮助学生培养基本的语言素养。

2于漪课堂教学语言

《中学语文教学探索》第一次对于漪的语文教学实践与思想进行了综合评述。这是最早出版的对于漪课堂教学语言进行系统论述的书,论述了于漪的课堂教学语言[1]。20世纪90年代,上海成立了“于漪教学经验总结”课题组专门对于漪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研究[2]。于漪《语文的尊严》第五章从珍视教学语言的价值、正确规范是底线、清晰动听易入耳、情真意切增温暖、启发思考激智慧、生动幽默添情趣、闪耀教学语言的光辉从这七个方面入手论述教学语言。现阶段深入研究于漪课堂教学语言的专著和论文较少,因此,深入剖析于漪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点。

1.3. 研究意义

于漪是语文教育界的楷模,她在初中语文教学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研究于漪的课堂教学语言,探讨教学语言的艺术,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学、丰富课堂,给更多一线教师提供有效的借鉴,帮助他们优化课堂教学语言,不断提升自我,也为笔者毕业后登上三尺讲台做好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准备。研究于漪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以期能为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提升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2. 以美开讲,导入语的形式多样

导入语是一节课的起始和开场,为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提供背景,是一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漪老师的导入语多种多样,从不拘泥于一种体式,或联系旧知识、或创设新情境,以变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1. 旧知为引,激趣导入

中小学生常有畏难心理,面对自己陌生的文本往往难以提起兴趣,于漪老师常以学过的课文为例进行引导,学生面对熟悉的课文和内容往往更有信心,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容易找到打开新知识的钥匙,从而带领学生走入新的课文。

1、联系背景,以旧促学

于漪老师善于抓住新旧课文内容上的连接点,能够让学生在复习巩固之前学过课文的基础上进入情境,从而更快接纳新的知识,为新旧知识间搭建起桥梁。

例如于漪老师在讲解《范进中举》时,导入时提到之前学过的课文《孔乙己》,让学生对之前学过的内容进行回忆,回忆《孔乙己》中提到的对封建制度、科举考试的批判和控诉,与《范进中举》课文建立联系,于漪老师在讲述时说道:“孔乙己是科举考试的败北者,范进是中了举、发了迹的考生。二人都是热衷于谋求功名利禄的,结果是一个爬了上去,另一个反而被吞噬了。”[1]带领学生回到《孔乙己》课文中营造的腐败社会、昏庸制度之中,让学生在旧知识中产生共鸣,搭建起通往新知识的桥梁。

除此之外,在学习《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时,于漪老师也让学生先朗读了之前学习过的《用诗歌做武器的人》,两篇课文都写作于同一时期,而学生在对先前课文学习之后已经能够感受到德国无产阶级的苦难和仇恨,在此基础上更能理解新课文的写作背景,从而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新课文的了解,以旧促学,深化新思想。

2、产生共情,以情启新

“共情”是指能够体会对方的情绪,获得相似甚至相同的情感体悟,于漪老师常以共情式导入,联系学生版以往学过的课文,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对新课文的学习兴趣。

例如于漪老师在教学《歌声》时,让学生回顾了之前学过的课文《记一辆纺车》,让学生回忆这篇课文托物言志的修辞手法,对延安精神的宣扬和赞美,让学生在之前的文章中回顾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于漪老师在导入中讲述道:“今天,我们再学这一组回忆散文中的一篇——《歌声》,这篇散文也着重写延安的精神生活,从歌声这一侧面热烈赞美延安‘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两篇课文精神上互相连通,互为补充,对延安的革命传统与作风做了比较全面的反映。”[2]

于漪老师这样的导入既能引起学生共情又具有育人性,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也能引发学生对延安精神的领悟,激发学生对艰苦革命岁月的了解和思考,引导学生学习先辈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中受到振奋和启发。

3、体裁比较,迁移学习

中小学的语文教材通常涉及到记叙文、应用文、议论文、说明文这几种文体,于漪老师在讲授时往往会关注到文体,或是用相同文体导入新的课文触类旁通,或是让学生从不同文体中比较异同从而加深理解。

例如学习《地质之光》时,于漪老师关注到初中学生对于报告文学体裁比较陌生的情况,在导入时联系之前学过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和《二十七号牢房》这两篇报告文学,让学生在迁移比较中寻找这种体裁文章的共同点,从而加深对报告文学的理解和掌握。除此之外,在学习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时,于漪老师也联系了之前学过的鲁迅的文章。学生对鲁迅这个作者并不陌生,但以往学的几乎是叙事、记人的文章,对于这种议论性质的杂文不慎了解,因此于漪老师联系同一个作者所写过的其他文章,更能加深学生对文体的了解。于漪老师让学生回顾了《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等等学过的几篇文章,并在导入中讲述到:“这些文章都是以叙事、记人为主的文章,而今天将学习的《论雷峰塔的倒掉》则是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杂文。”这样就联系了前后所学的知识,并且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体裁知识的了解。

2.2. 新知激趣,以趣触情

在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之外,于漪老师也关注到“新”,于漪老师常以新颖的古诗、优美的古诗词等等新知做引,用生动精巧的语言重重敲响课堂的第一锤。她以新颖美妙的语言、例子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在学生最好奇、最有趣味之时抓住关键点触类旁通,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自然而然被带动到课堂的学习中去。

1故事导入,吸引注意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运用故事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在兴趣之中自然能引发学生思考、求知,从而进入课堂。于漪老师教学《天上的街市》时,讲述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引导学生将天上的流行想象成牛郎织女在街上闲游,创设了美好的情境,引发学生在美丽的故事中去感受、体验。在讲授《藤野先生》时,于漪老师给大家讲解了鲁迅在日本求学时与藤野先生发生的几则故事,从故事中也能让学生体会藤野先生诲人不倦、治学严谨的精神。用故事导入虽算不上新奇,但于漪老师总能以生动的语言吸引注意,让学生在新奇的体验中激发求知。

2古诗词导入,文化浸润

于漪老师的古诗词导入有其创新之处,区别于单纯地让学生回顾“以前还学过这个作者的什么诗歌?”或是“还有什么描写春天的诗句?”这类常规的导入,学习不同体裁时于漪老师都善用古诗词导入,让学生在古典诗歌文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文化素质。

在学习《卖油翁》时,于漪老师首先让学生朗诵了《卖炭翁》这首诗歌,两篇课文写了同类的封建社会底层百姓,让学生领会不同文本对同类人物的描写;再导入《拿来主义》时,让学生吟诵古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等等优秀古典诗歌,从而体悟作者批判继承的思想。在看似毫不相关的文体中,于漪老师能够找到其中的共同之处,让学生在古典诗词的领悟和浸润中获得新的理解,在激发兴趣的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创设情境,激发热情

于漪老师在课堂上常从学生角度出发,营造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分享和讨论中进入课堂。例如在教学《雨中登泰山》一文中,于漪老师首先让大家分享自己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经历,接着用饱满的情感和生动的语言描绘祖国的山川河流,在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在教学《晋祠》时也用了相同方法,学生从青岛八大关说到甘肃敦煌,从西藏的拉萨说到浙江瑶林仙境,思绪飞扬,热情万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心绪[3]。于漪老师总能根据课堂所学的内容,触类旁通地敲打学生的情思,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 以美的提问,激发学生探求兴趣

文句往往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在教学中老师常用反问句和疑问句,反问句能够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疑问句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教师提的问题就是设置的悬念,促进学生思考。在实际教学中,于漪老师总能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一两个能牵动全篇的问题,并且用精妙且具有启发性的语言,在最合适的时间对学生抛出问题,抓住学生的心,启迪思维,激发他们强烈探求美的浓厚兴趣。

3.1. 教学语言常设问句

以于漪老师教学课文《晋祠》为例,可以很好地分析其提问魅力。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大多教学语言都呈问句,不仅有老师自己的提问,也有老师鼓励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自行提出的问题就是学生存在疑问的点,而引导学生解答也就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讲解晋祠的写作顺序时,学生回答是由高到低的,老师进行追问:“对不对?说明的顺序很清楚,由高到低。还有补充么?山怎样?”[4]简单一句教学语言包含了三个问题,首先询问其他学生答案是否正确,其次问学生“是否还有补充”是在暗示答案不够全面,最后引导问出“山怎样”是对第二个问题的补充,也为第二个问题指出了答题思路,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学生的思维也逐步深入。在解答“山如何”这个问题时,学生回答到了“抱在怀中”,于漪老师紧跟着同学们的回答做出双手环抱的动作,在点拨的过程中,老师常常借助肢体语言,帮助大家理解,也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

3.2. 以提问启发思维

在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时,于漪老师抓住一个“笑”字,询问“就在这冷酷势利、等级森严的环境里,一个‘笑’字引出了主人公的出场。为什么小伙计居然也可以‘笑’呢?是欢笑?是玩笑?是取笑?是讥笑?还是嘲笑?”[5]一连串的词语句包含情感,将封建制度下孔乙己的可悲可怜烘托出,学生关注、同情孔乙己的情感也就激发了。之后又进一步询问:“进一步想,孔乙己的悲剧是什么造成的呢?”于漪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从不自己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层层引导在这样的提问之中,老师教给了学生知识,更调动、激发了学生的“情”。因此,美的提问不仅给了学生知识,还给了学生思维的钥匙,有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浓厚兴趣。

4. 以美的朗读,增强熏陶感染

4.1. 美读激发情感

“美读”即表情朗读,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等多种形式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6]。于漪老师注重朗读,在教学中,执教者要先悟其情、领其旨,先声制人,学生才能模仿领其义,细细读来品其境。例如于漪老师在教学《清平乐》时,用到了别具一格的唱腔和抑扬顿挫的语言带领学生体会《清平乐》宁静细腻而不是磅礴气度的风骨。她将吟诵古典诗词和多变的唱腔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优秀古典文化的韵味。

不仅如此,于漪老师也非常重视对朗读的指导,例如在教学《木兰诗》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文中塑造的木兰身为女子但英勇矫健的形象,通篇运用了朗读教学法。出征前木兰的哀叹,指导学生用沉吟的方式读出想要替父出征的愿望;在行军路上的“旦辞爷娘女,暮宿黄河边……”又要以悲痛缠绵的情感读出对亲人的思念;在出征后还家的情节中的排比句式,让学生感受木兰归家后欢快轻松的情感。这篇经典的叙事诗具有不同的情感起伏,在朗读时老师十分注重让学生读出抑扬顿挫。

老师往往通过自由读、配乐读、表演读等等手段,让学生自己将所感受得的情感和意境融入语言中,将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婉转的声音展现出来。学生在于漪老师的课堂上,久而久之在充满韵味的朗读和体悟中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感受到语文课堂中浓重的典雅气息[7]

4.2. 借助手段创设意境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朗读教学也常借助录音、视频等手段辅助。于漪老师常常让学生在录音之中正字音,更要品读其意蕴,边听边想象,跟随语言感受一幅幅图景。例如在讲授《敕勒歌》时,带领学生边听录音边朗读,当听到“敕勒川,阴山下”,就带领学生想象眼前出现连绵的山脉、阴山脚下一望无垠的草原;当听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眼前又要浮现出草原与天际仿佛接壤,天空如一片巨大的帐子笼罩在草原之上的图景……在听录音的同时展开对画面的想象,借助多媒体技术营造情境,让学生感受意境。又如在讲授《歌声》时,老师播放了《国际歌》的片段,并告诉学生延安的歌声与《国际歌》的节拍一致,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歌声一直贯穿始终,有效地让学生加深理解。

4.3. 关注生活发现美感

课本教学之余,于漪老师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从细节之处发现语文美之所在。在于漪老师的一次课堂中,几只蝴蝶飞进教室,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面对干扰课堂的突发情况,老师先让同学们赶走了蝴蝶,又给学生出了一道字谜“蝴蝶飞进教室——打一词牌名”学生们困惑不解,讨论纷纷,老师在一片困惑中给出了答案“蝶恋花”,并解释道:“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8]在同学们的一片笑声中,于漪老师带领大家再次朗读《蝶恋花》,面对突发情况,于漪老师既能巧妙而机智地解决问题,又没有脱离朗读教学的任务,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从细节处得到提升。

5. 以美的讲析,加深学生理解

讲析是一堂课的中心环节,讲析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优秀的老师讲析往往是富有情感、打动人心的,能够引起学生共鸣,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就能受到教育。于漪老师把锤炼教学语言放在重要位置,视为教师的必修课,她认为讲析语言应力求清楚明白、优美生动,特别是要倾注真挚的感情。她老师的讲析语具有亲切性、情感性、艺术性几个特点,生动的讲析语贯穿整堂课,使得课堂也活泼亲切起来。

5.1. 亲切性的讲析

于漪老师始终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将学生视作朋友,放下教师中心的架子,在课堂中与学生一同探究、思考,寻找答案。

于漪老师课堂中的语言充满亲切性,如她在讲授课文《春》时,教学语言给人如沐春风的亲切感。她讲述课文说道:“悄悄地,悄悄地,不知不觉的,人们在不知不觉当中,小草就这样钻出来了呀。它嫩嫩的、绿绿的,在园子里、田野里、草地上大片大片的满都是哇。”追问学生时所用的语言:“还做什么啦”“喔,对哦!捉几回迷藏。然后还写?”;“喔,是这样写道的呀。”[9]这篇课文面对的是初一年级的学生,老师采用了更加贴近儿童心理的语言,使用多个语气词“喔”“哇”“啦”等等,给人生动亲切之感,仿佛正在与学生捉迷藏一样。还运用故意拖长腔的方式来赞叹学生的回答,仿佛老师也被学生的回答所震慑,为学生的回答做出正向回应,给学生极大的鼓舞和积极性。

教师的讲析语言会对课堂教学质量产生很大影响,更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于漪老师的语言极具感染力和亲切性,为学生所喜爱,将上她的课作为一种艺术的享受。教学是一种双边互动,老师不断强化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和形象性,在感化学生内心的同时也提升他们思考的能力、强化其情感体验。

5.2. 情感性的讲析

于漪老师的讲析语绘声绘色、饱含情感,在文本和学生心灵之间搭上一座桥梁。于漪老师从任教伊始就十分注重讲析语的打磨,在教学的讲析中更是倾注满腔热情。在刚成为教师时,为了追求教学的语言美,她将教案写下并力求背诵,努力改掉不够规范的口头用语,让讲析语铿锵有力,给课堂带去丰富的美感。1977年于漪老师主讲的《海燕》课堂在电视上播出,其丈夫评价她:“你是用生命在歌唱”,道出了她课堂语言酣畅淋漓、充斥美感的境界。

例如于漪老师讲解诗歌《过零丁洋》,对于初中生来说,诗歌较为晦涩难懂,体悟作者那种以身殉国的报国志向更是困难。老师运用:“文天祥感慨国家命运,心潮汹涌澎湃,心存救亡报国志和以身殉国的决心。”[10]激发学生报国爱国之情,在同学们心中激起“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的忧国之痛与豪情壮志。

又如于漪老师讲解课文《荔枝蜜》,在讲到课文主旨的关键段落时,她紧紧抓住关键词“颤”,并询问学生:“颤是什么意思?为何会‘颤’流露笔端的是怎样的思想情感?”几个提问让学生心中激荡起涟漪,学生回答之后,老师又发自肺腑地赞叹道:“多可爱的小生灵!”接着融情于理,进行了议论和抒情,将倾注于蜜蜂的深情全都表现了出来。于漪老师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字词,深入地进行讲解,适时点拨学生,把文章中“闪耀思想火花”之处点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感染熏陶。

5.3. 艺术性的讲析

于漪老师的语文课堂上处处充斥着艺术的韵味和美的意蕴,她的讲述语极具艺术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悟课堂的魅力。

她在讲述课文《变色龙》时,学生浏览完文章之后只觉得好玩,并未关注文章的主旨和写作的意义,老师就带着学生找出《变色龙》中具有艺术性的手法,让学生抓住“变”这个字,找出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变”的次数,以及是如何“变”的,并让学生留意人对狗的称呼和比较有表现力的几个动词。她讲解道:“主人公处理此案件反复无常,变了五次,表现在对狗的称呼上,一会儿‘疯狗’一会儿‘名贵的狗’,一会儿‘下贱坯子’,一会儿‘娇贵的动物’,真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句简单的讲析语用到了排比对仗几个修辞手法,让课堂也变得生动有趣,充满艺术性。

5.4. 语言营造意境美

于漪老师的讲析语言能够营造意境,让学生体会语文课堂的魅力,引发学生想象,从而因势利导,将学生带入课堂情境中。在讲述课文《雷雨》时,她用不同的语言描绘了雷雨到来前的五幅图景,分别概括了五个画面的特点,将学生带入了雷雨的意境中去;在讲述《李愬雪夜入蔡州》时,她以生动的语言:“行军:雪夜行军,天黑难行,真是‘神旗冻定马无声’;然而正是出奇制胜的好时光,出其不意,攻其无备。”“‘莫敢违’‘人人自以为必死’,莫敢违,可见军纪严明,这是取胜的必要条件。”[11]营造了军中严肃的气氛和战争紧张的意境;在讲述朱自清的《春》时,有用诗情画意的语言,让学生闭眼想想自己身处鸟语花香的自然景物之中。在于漪老师生动的语言感染下,学生总能不知不觉进入情境,仿佛身临其境,受到鼓舞和感染,不仅学习效率得到极大提升,语文课堂的审美性也大大地增强。

6. 以美的收讲照应开头,激发余兴

课堂的收束也是一节完整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点睛”是结尾的神圣使命,于漪老师能够在课堂结束时运用好最后几分钟,匠心独运,让整堂课的知识得到总结和升华,使整个教学结构浑然一体、严谨完整。于漪老师的收讲往往精简明了,让学生迅速明白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能对课堂学些内容进行梳理和升华,收束性的语言在课堂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6.1. 语言力求精简

课堂上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时复杂的,所以更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梳理,总结性的语言已经是对课堂中的点拨进行总结,因此更加要求语言的精简和准确,让学生抓住重点,明确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于漪老师在教学《晋祠》时,引导学生对“作者是如何渲染树的?”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在学生激烈的讨论和争辩后,老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了总结:“由地下到天上(手从下而上示意),又从天上写到地下,天上地下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描写,因此能够使读者如见其态(板书:比喻多角度)。不仅是说明,而且用比喻进行多角度描写,这样就寓艺术魅力于说明之中。清楚了没有?”语言讲述力求简练清晰,将学生零散的讨论结果进行整合,并且配合板书与肢体语言,不断对学生进行强化,力求让学生弄懂每个问题。

6.2. 结语进行升华

课堂是一个育人的场所,语文课更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从课文中升华至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价值观,教育学生做一个积极的人。

7. 小结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语言,教学语言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大舞台得以体现其价值。于漪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的语文教育家,她的教学语言追求艺术的境界,在科学规范、感情真挚、启发思考、节奏鲜明的教学语言观指引下,善于运用教学语言传递情感、制造美感、启迪智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正是艺术创造的结晶,不仅大大增强了语文教学效果,也使课堂成为一场视听盛宴。

参考文献

[1] 上海教育学院中文系. 于漪教案选——特级教师教案选(一) [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 144.
[2] 王博文. 中学语文名师阅读教学课堂提问艺术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呼和浩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2.
[3] 李卓妍. 于漪语文情美教学艺术研究[J]. 文学教育(上), 2022(7): 107-109.
[4] 施蕾. 让“美”渗入语文课堂——从美育角度探索于漪教师的阅读教学课堂[J]. 文教资料, 2014(14): 30-31.
[5] 黄慈翔. 关注细节读出精彩[J]. 文学教育(上), 2011(4): 42-43.
[6] 刘喆. 于漪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聊城: 聊城大学, 2022.
[7] 刘桢. 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扬州: 扬州大学, 2023.
[8] 徐梦欢, 屈玉丽. 于漪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J]. 文学教育(下), 2022(10): 149-151.
[9] 程聪.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J]. 文学教育(下), 2020(8): 52-53.
[10] 谢雨晨. 从于漪老师的语文教育教学看其践行的教材观[J]. 文学教育(上), 2019(7): 68-69.
[11] 上海教育学院中文系. 于漪教案选——特级教师教案选(二) [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