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静脉内平滑肌瘤(IVL)是一种少见、特殊的子宫肌瘤亚型,其病理学为良性,但具有恶性肿瘤相似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肿瘤可沿静脉系统延伸至盆腔静脉、卵巢静脉、下腔静脉甚至右心房及肺动脉。局限于盆腔静脉的IVL,临床症状不明显,易漏诊误诊,若肿瘤侵袭至心脏、肺动脉等,可出现胸闷、憋喘、呼吸困难等不适,严重者出现心梗、心脏骤停等后果。IVL首选的治疗方案是手术切除,手术的彻底性是决定术后复发的关键。本文就2例盆腔IVL患者进行阐述,以引起临床及影像科医师重视,避免漏诊、误诊。
2. 病历资料
2.1. 病例简介1
患者1,女,47岁,因“发现盆腔包块1月”入院,B超示:右侧附件区混合回声团,大小约6.0 cm × 5.9 cm × 4.1 cm,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内回声不均匀,CDFI:边缘见点状血流信号,伴周边组织水肿增厚、回声增强,范围约12.3 cm × 9.4 cm × 4.2 cm。CT示:右侧附件区一囊实性占位,哑铃状,最大界面约12.7 cm × 6.5 cm。盆腔增强CT示:右侧附件区见巨大囊实性团块影,实性部分呈间隔、壁结节影样,明显强化,截面积6.6 cm × 11.5 cm,病变上极达右下腹,下极达子宫直肠陷凹,内侧与子宫分界不清,考虑囊腺瘤(或囊腺癌)可能性大。患者无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等不适。拟行腹腔镜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镜下见右侧宫颈阴道旁多发肌瘤样物融合,呈蠕虫样侵及右侧宫旁静脉,逐一取出,另见左侧宫旁血管内可见移动质硬肿物,术中切断左侧子宫动脉见静脉内瘤栓,呈串珠样,逐一取出。超声医师行术中检查发现卵巢静脉、宫旁静脉断端及残留处、髂静脉、下腔静脉、心脏内均未发现不均质回声团或低回声团。术后病理示(见图1):子宫多发平滑肌瘤,并见静脉内平滑肌瘤(IVL,大者直径2.5 cm),送检(左、右侧宫旁静脉内瘤栓)均为IVL,免疫组化结果:SMA (+),CD10 (−),Desmin (+),Ki-67 (阳性率 < 1%)。
2.2. 病例简介2
患者2,女,32岁,因“发现子宫肌瘤2年”入院,B超示:子宫前壁见直径约10.1 cm不均质回声团,边界欠清,右侧缘见4.5 cm × 3.1 cm液性暗区,透声差,内见条状高回声,左侧缘呈弯曲条状,外突,似血管走行,CDFI:内见条状血流信号,RI:0.41,考虑血管内平滑肌瘤或肉瘤可能,右侧壁见5.3 cm × 4.3 cm × 5.9 cm不均质回声团,外突,边界欠清,以囊性为主,CDFI:实性部分内见条状血流信号。盆腔增强CT示:子宫右前壁团块影,考虑肌瘤变性。患者无下腹痛,无经期改变等不适,拟行开腹探查术,术中剥除肌瘤时发现子宫肌层静脉内见蠕虫样结节,向左侧宫旁静脉内延伸,拉钩头端处铺垫湿纱布,放置左侧髂总静脉处,钝性阻断髂总静脉,小心抽出蠕虫样结节(见图2、图3),末端表面光滑即为完整,探查余子宫肌瘤周边血管、宫旁血管、髂血管、下腔静脉等未见异常,开放髂静脉。术中冰冻示IVL,与家属沟通,考虑患者无生育要求,遂加行全子宫 + 双附件切除术。超声医师行术中腔内超声检查,卵巢静脉断端及残留处、髂静脉、下腔静脉、心脏内均未发现不均质回声团及低回声团。术后病理示(见图4):(子宫前壁肿物)平滑肌瘤,考虑IVL,术后病理免疫组化结果:SMA (+)、CD10 (灶+),Desmin (+),Ki-67 (+,约5%),FH (+)。
Figure 1.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findings of patient 1’s parametrial mass (HE × 100)
图1. 患者1送检宫旁肿物术后病理所见(HE × 100)
Figure 2. Intraoperative images of patient 2
图2. 患者2术中图片
Figure 3. Intraoperative images of patient 2
图3. 患者2术中图片
Figure 4. Pathological findings of patient 2’s parametrial mass after surgery (HE × 100)
图4. 患者2送检宫旁肿物术后病理所见(HE × 100)
3. 讨论及文献复习
1896年Hirschfeld最早描述IVL,1907年Durch在尸检中发现首例沿髂内静脉累及心脏的IVL,其组织病理学为良性,但具有恶性肿瘤相似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目前IVL起源存在两种学说:1、起源邻近子宫平滑肌瘤或子宫肌层;2、起源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在分子层面上,Ordulu等[1]认为12q15-qter的过量表达和(或) 14q24-qter的缺失可能对平滑肌瘤向脉管内浸润和增殖起重要作用。EdytaBarna等人[2]研究表明:IVL的miR-182-5p的表达量显著比子宫平滑肌瘤高,而多种研究表明miR-182可影响细胞增殖并且促进癌症转移及上皮-间质转化,间接推测其可能参与平滑肌瘤转移形成IVL的过程。Zhang等人[3]比较IVL和子宫平滑肌瘤的差异表达基因(DEG),发现两种疾病的DEG都与类固醇刺激、细胞外基质和细胞黏附的失调有关,提示IVL与子宫平滑肌瘤可能存在相似的基因网络失调。因此,大多数国内外学者更加支持第1种学说,本文2例患者均存在子宫平滑肌瘤及IVL,考虑子宫平滑肌瘤以息肉形式拉伸入至血管内并形成IVL的可能性大。
2016年,MA [4]等人根据肿瘤进展情况将IVL分为4期,I期:肿瘤仅局限于盆腔;II期:肿瘤扩散至腹腔但未达肾静脉水平;III期:肿瘤累及肾静脉及下腔静脉,甚至延伸至右心房,但未达肺动脉水平;IV期:累及肺动脉和(或)肺转移。IVL临床表现不典型,I期可表现类似子宫平滑肌瘤临床症状如:月经紊乱、经量过多、盆腔压迫等;若肿瘤继续延伸至下腔静脉可出现下肢水肿,肝脾肿大,甚至腹水等,当右心腔甚至肺动脉出现肿瘤时,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充血性心力衰竭甚至猝死。本文两例患者病灶局限于盆腔(I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因子宫肌瘤或盆腔肿物就诊,若术前未行充分影像学评估,易造成临床医师漏诊、误诊。
目前,超声是最常用的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检查,盆腔IVL超声特点[5]:肿块呈迂曲“蚯蚓状”或“血栓状”低回声结节,内回声相对均匀,边界清晰,壁呈光滑纤细高回声,宫内肿块及宫外肿块似连通。累及大静脉时,可见随血流摆动边界清晰的条索状低回声,若累及右心房时,呈“蛇头形”或“息肉状”。Wang等人[6]认为盆腔超声应重点关注宫旁血管、髂静脉、卵巢静脉等部位。患者1超声示右侧附件区混合回声团,伴有周边组织水肿增厚、回声增强,可提示宫旁血管出现回流受阻。患者2超声示子宫前壁不均质回声的左侧缘呈弯曲状,可提示病灶侵袭血管内。两例超声均提示病灶为混合回声或不均质回声,考虑血管较细,肿瘤的低回声与脉管壁及液体回声相混淆,不易区分,且胡麦果等人[7]认为:局限于子宫肌壁间的IVL内部回声不均匀,多见裂隙状的无回声,认为常规超声(CU)联合超声造影检查(CEUS)能提高IVL的检出率。患者2超声考虑IVL或子宫肉瘤可能,近年有研究表明[8]: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与IVL的MRI图像均表现为边界不清及血管侵犯(即“蠕虫样延伸”征)特点,但ESS的DWI弥散受限明显,IVL少见弥散受限。CT静脉造影(CT venography, CTV)可立体呈现血管内肿物的全貌、走行及与管壁的关系[9]。大多数学者通过免疫组化发现IVL通常表达雌、孕激素受体(ER, PR)、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结蛋白(desmin)、钙结合蛋白(calcium-binding protein)、CD31、CD34,而细胞增殖相关核抗原(Ki67)指数较低[10] [11],本文两例病例术后免疫组化均符合上述所述,但病例2患者的Ki-67相对较高,提示细胞增殖活性高,而后续是否追加治疗、术后随访时间、术后复发概率还待进一步研究。
IVL首选治疗方案是手术彻底性切除,对于无生育要求患者,尽量选择全子宫 + 双侧附件切除术。子宫肌瘤剔除术仅适用有生育要求患者,若IVL病变广泛累及大血管、心腔或肺部时,可行全子宫切除术 + 双侧附件切除术[9],以避免术后复发危及生命。影响IVL预后的主要因素是手术的彻底性,保留卵巢患者术后复发率较高,也有研究表明[12],病理提示富含细胞IVL,术后复发率高,建议术中切除双侧卵巢并严密随访。本文2例患者均行全子宫 + 双附件切除术,此类患者复发率低,即使复发肿瘤通常生长缓慢,在不危及生命安全下,可密切观察,同时也可行抗激素治疗。
4. 结论
盆腔IVL是一种罕见的平滑肌瘤亚型,其发病机制不明确、临床症状不典型,易造成漏诊及误诊。临床对有子宫肌瘤病史、手术史患者发现盆腔肿物、静脉及心脏肿物时应警惕IVL。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案,需根据肿物的位置、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等决定术式。IVL的术后复发率高,需长期密切随访。
声 明
该病例报道已获得病人的知情同意。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