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念内涵
1.1. 课程思政
随着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国家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推进要求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的培养。课程思政改革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系统工程,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重要改革,涉及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的更新与创新,是构建知识传授与价值培养、知识教育与道德培养统一的中国高等教育现代课程理念,是立足中国本土教育实践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通识教育改革[1]。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种使外语教学在完成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同时完成价值塑造的育人目标的中国式教育探索[2]。高校英语课程是大学必修课程,覆盖不同专业学生、涉及学生数量多,学时长,并且大学英语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能更好地发挥大学英语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互补的作用,使学生在吸收外国文化的同时能够坚定文化自信和理想信念。黄国文[3]指出“外语课程思政与其他专业课程思政相比,其特殊性在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的背后是外国的文化和一些与我们完全不相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并且青年一代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也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希望。当前处于信息时代,青年又是网络冲浪的主力军,且走在冲浪的最前端。互联网已然成为青年大学生了解国情国事的重要渠道之一,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当今青年必备的一项能力。大学英语作为高校教育中的基础课程,担负着对青年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凸显英语学科育人能力的必然选择。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尤其应当从课程思政作为出发点,科学设计教学模式,提升批判思考能力,更加客观中性地描述中国的国际形象,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国家形象,从而建立文化自信。
1.2. BOPPPS教学模式
BOPPPS教学模式于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加拿大,是一种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具有极强的实用性且有效率的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教学设计框架。BOPPPS模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尤为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而且,BOPPPS模型通过六个环节间的相互配合、协调与修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4]。其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六大环节:导入(Bridge-in),教学目标(Objectives),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BOPPPS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一种教学设计的框架,在具体实践BOPPPS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实际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BOPPPS教学模式传达课程中蕴含的丰富思政资源。
当前涉及BOPPPS教学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职业教育和外语方面,但是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多集中于混合式教学与产出导向法进行研究,基于BOPPPS教学模式进行具体实证研究的案例还较少。因此本文将思政元素融入BOPPPS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教授大学英语课程,以期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2. 教学过程
2.1. 教材分析
本文选取《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4 (思政智慧版)》(第四版)为研究所用教学教材。该教材在继承原有版本特色的基础上深入落实课程思政,全面优化教材设计的成果,提升了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和时代性,体现我国高等外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与新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多维度彰显了中国文化,并且不同分册还专设特色板块,集中呈现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相关内容,更好地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
教学设计所选内容为《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4 (思政智慧版)》(第四版)第六单元:“Energy and food crises”。本单元包含三部分内容:Section A “The coming energy crisis”,探讨了能源革命的历史、现代社会对能源的需求、以及化石燃料和核能的利弊,并且强调了寻找和开发新的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的必要性,以应对能源枯竭和环境问题的挑战。Section B “A worldwide food crisis?”讨论了全球食品供应和价格上涨的问题,并探讨了可能的解决方案。Section C “stories about China-An important milestone in China’s solar energy development”,主要讨论了中国在甘肃省敦煌市建立的一座光伏热能发电站,这是中国在新能源技术方面的一项重要成就。强调了中国在可持续能源技术发展方面的贡献,并展望这些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前景,有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Project部分引导大学生增强保护资源和粮食的意识。
2.2. 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选取教材第六单元:“Energy and food crises”中Section A “The coming energy crisis”以及Section C :stories about China部分,“An important milestone in China’s solar energy development”进行课堂设计。这两篇文章主要讨论了能源枯竭和环境问题的挑战,以及中国对能源枯竭和环境问题的挑战做出的中国回应,给出的中国答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能源与粮食危机”具体教学文本中的思政元素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结合中国具体事例给出具体实例,在BOPPPS教学过程中,强化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反馈,让当代青年大学生更直观地感知中国力量,树立真正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
3. 基于BOPPPS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设计
整个教学活动基于BOPPPS教学模式下的六个环节开展。
3.1. 目标(Objective)
具体课堂教学设计时,需确定本课的三层育人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并在课程教学过程通过教学设计,达到以上三层目标。
知识目标包括掌握能源相关的核心词汇和表达,如renewable energy, fossil fuels, nuclear power, energy crisis, sustainability等,并能在语境中正确运用。了解能源革命的历史背景,认识现代社会对能源的巨大需求,以及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能够分析核能作为能源的利与弊,理解如何应对能源枯竭与环境问题的挑战。理解能源议题与全球化发展的联系,尤其是中国在能源转型中的关键角色。
能力目标包括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关于能源话题的辩证写作,展示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讨论和演讲中通过对核能和能源转型问题的辩证分析表达观点,提高表达和交际能力。
思政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能源意识,绿色生活意识,以及通过分享中国在能源转型中的实践和贡献(如三峡工程、风能和太阳能产业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和制度自信。树立能源意识,理解能源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背后的全球合作需求,厚植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
3.2. 导入(Bridge-In)
课前,学生在U校园观看单元导学微课,提前熟悉单元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话题的学习兴趣;课前三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书中pre-reading activity: Questionnaire “How energy-conscious are you?”。开始课堂后,教师播放一段中国有关新能源推广的补贴优惠政策报道,然后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一:What’re your Questionnaire results? Do you think it’ s true? Why?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能源意识分布情况。通过问题2:How many of you have adopted an eco-friendly lifestyle, and in what way?让学生思考绿色生活方式,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了解学生是否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以及如何践行的。之后,教师展示一段关于能源开采以及燃烧化石对人类健康问题的影响以及核能的不当使用对全人类造成的悲剧(福岛核爆事件)视频,询问学生从片段中能得到何种信息,然后引入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文本Section A “The coming energy crisis”。
3.3. 前测(Pre-Assessment)
首先,教师通过提问“What do you know about energy sources”,引导学生进行开火车的词汇接龙游戏,可以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自学情况,及时优化调整教学活动,以对词汇部分授课时长进行控制(适当增加或减少)。
其次,教师通过U校园发布“人类是否应该对能源秉持什么样的态度”的讨论对学生进行测试,对前测发现出来的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加以肯定,错误的加以更正引导。这一课堂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对该话题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学习看到并掌握与同学间的能源词汇信息差,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3.4. 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
文本阅读:引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Section A “The coming energy crisis”获取有关能源危机的词汇,并训练学生的略读和寻读能力。教师分配两次阅读文本的任务,第一遍要求学生关注文章总体,第二遍阅读完成后学生被要求完成书中的Reading comprehension questions。之后,教师叫起前测中没有接上龙的几位同学分别总结文章结构和回答阅读理解问题。
批判思考: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开展批判思维风暴并回答以下问题一:Do you agree with the author that the world may experience an energy crisis in the near future? Why or why not? 二:World oil prices keep changing all the time. 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cause the fluctuations in oil prices?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依次分享交流结果,此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开阔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特定案例讨论与辩论:引导各组学生选择两活动其一就文中提到的能源问题“化石燃料的使用、核能的利弊”等进行小组讨论并总结和分享观点或者就特定的能源危机案例进行讨论,如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事故并分析其影响和教训。讨论结束后各组回归课堂分组汇报。汇报之后,教师补充总结,并引出我国在能源危机方面的所为,并通过视频展示Section C部分的中国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全人类共同面临的能源危机背景下,中国的做法——我国给出的中国方案。如在甘肃省敦煌市建立的光伏热能发电站,这是中国在新能源技术方面的一项重要成就。强调了中国在可持续能源技术发展方面的贡献,这不仅是对中国的贡献,更是对全社会全世界全人类做出的贡献,实现民族自信真正的“内化于心”,并且增强能源保护意识与绿色生活意识,实现“外化于行”增强民族自豪感。最后,教师提问学生“能源的保护是否是中国一个国家能完成的?”引导学生回答出“人类共同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3.5. 后测(Post-Assessment)
课堂的最后8分钟,对学生进行课后测试,了解学生对课上内容的掌握情况。通过U校园设计抢答,让学生翻译课文中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子。再让学生以“能源危机”为话题思维发散构思一篇议论文,可以聚焦缘由或解决方案亦或结合中国事例进行阐释然后让学生列出大纲进行分享。此过程使学生跳出教材文本,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与自己的思考相结合,锻炼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总结提炼归纳能力,还让学生清晰认知自己本次课程学习所获,更好的把控知识。
3.6. 总结(Summary)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后测结果,带领学生总结课程内容。从关于能源危机的词汇习得到文本的理解与结构分析;从批判思维训练到案例辩论讨论,最终引出我们的中国具体事例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国的贡献,牢固树立深切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最后教师通过U校园发布线上自评表,让学生对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养成自我反思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及习惯。
4. 结语
本研究以BOPPPS教学设计为模型聚焦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对《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4 (思政智慧版)》第六单元“Energy and food crises”中Section A“The coming energy crisis”and Section C: stories about China部分,“An important milestone in China’s solar energy development”进行课堂设计。本文思政教学设计严格按照BOPPPS模型设计,实现了学科自身的育人功能的同时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助推了学生的价值塑造和思想品德培养,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今后大学英语课程开展中,教师更应利用多渠道有效将思政融入知识,将知识融入课程思政,把握好知识与思政两条教学主线,实现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