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动态更新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Dynamic Update Strategy of Teaching Content
摘要: 文章针对军队院校课程教学内容更新认识上内涵不清、资源上渠道不畅、流程上链路缺失、过程管理不规范、途径上手段不配套等问题,结合军队院校课程特点和规律,阐述了课程内容更新的基本原则和更新策略,以满足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核心需求。
Abstract: This paper addresses issues existing in teaching contents in military academies, such as ambiguous connotation in understanding the update of course teaching contents, restricted channels for resources, missing links in workflow, non-standard management in processes, and inadequate means in approaches.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courses in military academies, it elaborates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update strategies for course content to fulfill the core needs of capabilities for winning local war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information.
文章引用:张丽霞, 冯辅周, 江鹏程. 教学内容动态更新策略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1): 508-515.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1070

1. 引言

2019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陆军步兵学院时强调,军队院校要紧贴形势任务需要,狠抓实战化教学改革,优化学科布局,完善专业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时俱进[1]。2020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军队院校教育条例(试行)》,针对推进院校教育内涵式发展以及加强院校建设做出了诸多要求。在教学建设方面,尤为突出地强调了要注重教材建设,建立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更新机制。该条例将教学内容的更新机制作为纲领性文件将习主席的指示要求明确落实到具体要求上。我军院校建设体系重塑后,在院校教育领域鲜明立起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将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作为关键举措,使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紧密贴合现代战争需求和部队实际,确保学员学到最新、最实用的军事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学效果和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军队院校教学评价工作规定》明确提出了将教学内容动态更新作为军队院校专业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为此,迫切需要深入开展军队院校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策略研究,重点突破部队作战训练成果和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研究,建立院校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资源池,形成相应的教学内容更新管理制度与措施,引导广大教员积极投身课程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研究与实践中,提升不同类别课程的教材和课堂教学质量,最终在促进教员队伍自身素质增强的同时,整体提升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2. 现状分析

随着科技的进步,军队院校积极将前沿军事技术纳入课程教学内容,例如,在通信技术,无人平台运用、网络安全等领域,及时对教材和教学案例进行更新,确保学员掌握最新的军事技术。一是响应实战需求。以实战为导向,根据现代战争作战需求和作战样式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例如将联合作战、信息作战、特种作战等内容纳入课程教学中,提高了学员的实战能力和综合素质[2]。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和引进新兴力量教员以及加强部队和院校的人才交流,将最新的军事动态和军事科技以及作战实践经验融入教学中,促进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三是促进合作交流。与部队、科研机构进行广泛的合作交流,通过参与部队跟演跟训、调研等活动,了解部队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同时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3]

尽管院校在教学内容更新方面于理论和实践层面均获取了一定程度的进展,然而从整体状况来审视,所达成的效果仍未臻理想之境,教学内容动态更新的节奏尚难以契合军队教育深化发展的需求。问题如下:

一是教员在更新意识和能力方面有所欠缺。一方面,部分教员安于现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自我提升动力不足,跨学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匮乏,不愿积极探索新知识与新教学方法,导致教学缺乏创新性,例如,在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教员不主动学习在线教学平台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制作等新技能,仍然依赖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另一方面,院校对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宣传力度不足,教员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院校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需求。这使得他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更新上缺乏明确的方向,无法根据院校的教学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院校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教员如果不了解这一目标,就可能在教学中仍然以理论灌输为主,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使得教员对教学内容动态更新的意愿不强烈。

二是资源整合困难。从院校教学管理机关来看,其中一部分院校教学管理机关未能充分认识到将战训成果引入课堂的重大意义,没有认识到其可以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驱动力,引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这使得院校在获取战训成果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难以及时有效地将最新的战训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其二,相关部门习惯于等待上级部门的安排、依靠外部力量提供资源、要求部队主动输送成果,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多种渠道获取资源并进行整合。从专业教研室来看,其一是教研室加工能力有限,专业教研室对部队战训成果常常只是把简单的引用、事例介绍以及技术说明,研究和加工处理能力不够深入透彻。其二是教研室整体设计能力欠缺,在将教学资源应用于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的整体规划设计上存在显著欠缺,导致教学资源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方法、教材等一线教学关键要素的融合程度较低,没有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教学体系,导致资源整合效果不佳,难以发挥出战训成果对教学的有力推动作用。

三是转换机制不够顺畅。首先,科研成果、部队战训成果转化在进行推广应用时未做规范要求,分类规范和要求不够具体明确。其次,科研成果更注重理论创新和学术价值,很多属于探索性成果,而教学更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应以知识的基础性和扩展性为主[4],哪些科研成果可以进课堂需要有相关的法规制度来进行保障。此外,战训成果是部队在实战化演习和训练实践过程中的积累和总结,需要进行系统梳理,根据其中的规律和特点,提出更具深度的启示与建议,找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才能让战训成果融入到教学中,而目前完成这些工作缺少有效的转化平台。

四是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机制和渠道尚未有效建立。一方面,院校机关没有制定明确的工作流程和规范,以引导系室有序地开展部队战训成果收集工作。这使得系室在行动时缺乏方向感,不知道从何处着手、以何种方式去收集战训成果。另一方面,院校机关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无法与部队建立稳定的联系渠道。这导致系室在收集战训成果的过程中,难以获取部队的支持与配合,无法及时了解部队的最新动态和成果产出情况。此外,院校机关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教学内容动态更新检查考量和激励引导等机制不健全,使得系室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难以持续有效地开展收集工作。

五是评估机制不完善,缺乏对教学内容动态更新效果的有效评估机制。这使得难以精准地判断更新后的教学内容是否切实满足教学中的学习需求以及部队的实际需求。一方面,没有明确的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来衡量教学内容动态更新的效果。无法确定更新后的教学内容在知识的新颖性、实用性、与部队需求的契合度等方面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这使得教学内容的更新缺乏方向性和针对性,难以保证更新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评估方法和手段。没有科学合理的方式来收集和分析学生、部队等各方对教学内容更新的反馈意见,也无法对更新后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果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这使得无法及时发现教学内容更新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难以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改进。

3. 教学内容动态更新的原则

一是科学性原则。更新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科知识体系和军事教育规律,学科知识体系是经过长期积累和验证形成的,符合学科知识体系能确保教学内容具有严谨的科学性,避免出现错误或不准确的知识传授给学员。同时系统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员建立完整的知识架构,便于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另外,按照学科知识体系更新可以保证学科的核心知识得以传承,使学员能接触到学科的经典理论和重要成果,而结合新的研究进展和实践需求进行内容更新,又能推动学科知识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二是实用性原则。教学内容与部队需求结合,能针对性的培养出具备实际作战能力、后勤保证能力等各方面符合部队要求的专业人才,从而更好理解现代战争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出科学有效的作战策略,快速适应现代战争形势和应对多样化任务要求。

三是前瞻性原则。具有前瞻性的教学内容能让学员提前接触到未来可能出现的军事技术、作战理念和作战模式,培养具备前瞻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使军队能关注和研究新兴的军事技术,推动军事技术的不断进步,并为军事技术的研发提供方向和需求,跟上甚至引领军事发展的潮流,保持竞争力。

四是协同性原则。应建立院校与部队、科研机构等的协同机制,共同推动教学内容更新,促进教师、学员、部队教官等多方参与[5]

4. 教学内容动态更新的实践探索

4.1. 解决教学内容更新认识上内涵不清的问题

深刻认识教学内容的内涵与外延至关重要,这涉及到究竟是从数量上进行更新,还是从知识的内在结构以及质量方面进行更新的重要考量。

对于教学内容的更新,首先要明确其内涵,即不仅仅是简单地增加新的知识点或案例,更要关注知识的内在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同时,外延方面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还应拓展到学科前沿动态、实际应用案例以及部队的实际需求等方面[6]

从数量上进行更新可能只是表面上的扩充,而从知识的内在结构和质量进行更新则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实用性。这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学科知识体系,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以及部队对人才的实际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

例如,在军事院校的教学中,对于某一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如果仅仅是增加一些新的战例或技术数据,可能只是在数量上进行了更新,但如果能够深入分析这些战例背后的战略战术思想、技术应用的创新点,并将其与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有机融合,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教学内容的质量,那么就是从内在结构和质量方面进行了更新。

4.2. 解决教学内容更新资源上渠道不畅的问题

信息资源供给是教学内容更新的“营养池”,决定了教学内容多样性、全面性、持久性和稳定性,是教学内容更新机制的首要环节。围绕部队战训成果获取,提出以下建议:

4.2.1. 建立组织领导机构

明确职责分工。设立专门的教学资源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教学资源建设工作。确定各成员的具体职责,如资源收集与筛选、技术支持、质量评估等。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及时解决资源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强化决策指导。对教学资源建设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包括资源建设方向、重点领域、投入预算等。指导制定教学资源建设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确保资源建设工作有序开展。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资源建设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

4.2.2. 建立内容体系

确定资源类型。明确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类型,如教材、课件、案例、视频、试题库等。针对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特点,确定相应的资源重点和特色。充分考虑军队院校的特殊需求,纳入军事特色资源,如战例分析、军事应用等。

构建资源框架。设计合理的资源框架结构,便于资源的分类存储和检索使用,可以按照学科门类、课程体系、教学阶段等进行分类,建立层次分明的资源目录,为资源添加详细的标签和描述信息,提高资源的可发现性。

注重资源质量。制定严格的资源质量标准,确保资源的准确性、权威性和实用性,建立资源审核机制,对新纳入的资源进行严格审查,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资源不予采用,定期对现有资源进行评估和更新,淘汰过时、质量不高的资源。

4.2.3. 确定方法途径

内部开发与整合。鼓励教员结合教学实际,自主开发教学资源,如编写教材、制作课件等。整合院校内部各部门、各学科的现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开展教学资源建设竞赛和评选活动,激发教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外部引进与合作。与地方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引进优质的教学资源。购买专业的教学资源数据库和软件平台,丰富资源种类和数量。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研讨会等,获取最新的教学资源和信息。

外部信息利用。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拓展资源获取渠道。建立在线教学资源平台,实现资源的数字化存储、管理和共享。运用智能推荐算法,为教员和学员提供个性化的资源推荐服务。

4.2.4. 明确标准要求

资源格式标准。统一教学资源的格式要求,确保资源在不同设备和平台上的兼容性和可播放性。制定常见资源格式的规范,如文档格式、图片格式、视频格式等。提供资源格式转换工具和技术支持,方便教员进行资源格式转换。

资源使用标准。明确教学资源的使用权限和范围,防止资源的滥用和泄露。制定资源使用的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确保资源的安全和稳定使用。对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和统计分析,为资源建设和优化提供依据。

资源更新标准。规定教学资源的更新周期和频率,确保资源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建立资源更新的责任机制,明确资源更新的责任人、时间节点和工作流程。对资源更新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确保资源更新工作落到实处。

4.3. 解决教学内容更新流程上链路缺失的问题

教学内容更新流程上涵盖教学内容获取、筛选、加工、应用、评价等全链路环节,缺少任何一环,将致使部队建设的新成果不能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通过设计教学内容更新链路的每一环节,并建立全链路环节标准化流程,可以有效地推动教学内容资源的获取、筛选、加工和应用等环节落地生根,为军队院校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同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和操作规范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4.3.1. 教学内容资源获取环节

明确资源获取渠道。确定内部资源开发的途径,如鼓励教员自主创作、组织教学团队合作开发等。梳理外部资源引进的渠道,包括与其他院校合作、与科研机构交流、从专业数据库采购等。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在线学术平台、开放教育资源网站等,但要注意资源的版权和质量。

制定资源获取计划。根据教学需求和课程设置,制定详细的资源获取计划,明确所需资源的类型、数量和时间节点。分配资源获取任务,落实到具体的人员或部门,确保资源获取工作的有序进行。建立资源获取的反馈机制,及时调整获取计划,以满足教学内容更新的实际需求。

规范资源获取流程。确定资源获取的申请、审批、采购或下载等流程,确保资源获取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对获取的资源进行初步筛选和分类,去除不符合要求的资源,提高后续环节的效率。建立资源获取的档案记录,包括资源来源、获取时间、使用权限等信息,便于资源的管理和追溯。

4.3.2. 教学内容资源筛选环节

制定筛选标准。明确教学内容的适用性标准,如与课程目标的契合度、与学员实际水平的匹配度等。确定资源的质量标准,包括准确性、权威性、时效性、完整性等。考虑资源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建立筛选机制。组建专业的筛选团队,由学科专家、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员和教学管理人员组成。采用多种筛选方法,如专家评审、同行评议、学员反馈等,确保筛选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对筛选出的资源进行分类和标注,为后续的加工和应用环节提供便利。

更新筛选标准和机制。随着教学需求的变化和学科发展的动态,及时更新筛选标准,确保资源的质量和适用性。总结筛选工作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筛选机制,提高筛选效率和准确性。

4.3.3. 教学内容资源加工环节

确定加工方式。根据资源的类型和特点,选择合适的加工方式,如编辑、整理、改编、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制定加工规范和流程,确保加工后的资源符合教学要求和标准。注重资源的版权保护,在加工过程中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提高加工质量。加强对加工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加工能力。建立质量监控机制,对加工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资源的质量。邀请专家对加工后的资源进行审核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实现资源共享。将加工后的资源上传至教学资源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建立资源共享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员积极参与资源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定期对共享资源进行更新和维护,确保资源的时效性和可用性。

4.3.4. 教学内容资源应用环节

融入教学过程。将筛选和加工后的资源有机地融入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课件中。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引导学员积极参与资源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评估应用效果。建立教学内容资源应用效果的评估指标体系,如学员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实践能力等。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如问卷调查、考试测评、实践考核等,全面评估资源的应用效果。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资源应用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持续改进。总结教学内容资源应用的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资源的获取、筛选、加工和应用环节。关注教学需求的变化和学科发展的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资源,保持教学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加强与其他院校和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的教学内容资源建设经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4.4. 解决教学内容更新过程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过程管理是指使用一组实践方法、技术和工具来策划、控制和改进过程的效果、效率和适应性。教学内容的过程管理是一组将输入“岗位需求,装备技术,军事理论等实践过程”转化为输出“对岗位需求,技术理论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和拓宽”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借鉴PDCA (Plan、Do、Check、Act)循环构建课程更新过程管理机制,明确各级在PDCA循环中的职责任务,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闭环回路。分以下四步进行:

4.4.1. 计划阶段(Plan)

课程需求分析。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员共同对部队需求、学科发展趋势、学员特点等进行深入分析,确定课程更新的方向和重点。收集部队反馈、调研行业动态、分析学员学习情况等,明确课程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需求。

制定更新计划。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制定详细的课程更新计划,包括更新的目标、内容、方法、时间安排等。计划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明确各阶段的具体任务和责任人。

明确职责分工。明确各级在计划阶段的职责,如教学领导机构负责整体规划和决策,学科带头人负责课程更新方向的把握,教员负责具体内容的设计等。

建立沟通机制,确保各级之间信息畅通,共同推进课程更新计划的制定。

4.4.2. 执行阶段(Do)

按照计划实施。教员根据课程更新计划,认真实施课程内容的更新,包括教材修订、教学方法改进、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化等。教学管理部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如组织培训、提供资源等。

记录执行过程。详细记录课程更新的执行过程,包括遇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果等。为后续的检查和处理阶段提供依据。

4.4.3. 检查阶段(Check)

自我检查。教员对课程更新的执行情况进行自我检查,对照计划目标和标准,评估更新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上级检查。教学管理部门对课程更新情况进行检查,包括听课、查阅教学资料、组织学员座谈等。评估课程更新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外部评估。邀请部队专家、行业专家等对课程更新进行外部评估,从实战需求和行业发展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综合各方意见,形成课程更新检查报告。

4.4.4. 处理阶段(Act)

总结经验教训。对课程更新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总结,形成可借鉴的案例和方法。将好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推广,避免重复犯错。

持续改进。根据检查结果,对课程更新计划进行调整和完善,制定下一轮的课程更新计划。持续改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对在课程更新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

4.5. 解决教学内容更新途径上手段不配套的问题

依托数字化校园,针对不同类型课程,建立其教学内容更新策略和机制,论证提出教学内容管理与动态更新软件开发需求,在合适时机由机关组织开发全院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软件平台。

5. 结论

军队院校本科课程教学内容动态更新是适应军事科技发展的需求、满足部队实战化需求、促进学员综合素质提升,增强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举措。如何让学员有效掌握本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技术方法并加以运用,服务于部队现代化建设,教学内容的实时更新是关键。本论文立足教学内容更新的现状,以动态更新的原则为指导思想,基于创新导向,突出创新性、实践化和前瞻性的教学内容更新策略,有利于解决当前课程教学内容更新过程中存在的更新内涵认识不清、资源获取渠道不畅、过程管理不规范、手段方法欠缺等问题,有利于促进军队院校人才培养满足部队多层次人才培养需求,增强部队军事竞争力。

总之,教学内容的更新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系统工程,首先上级机关根据未来战争趋势和国家安全,确定教学内容更新的方法和重点,制定战略规划并合理分配资源,其次,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涉及多个部门,例如教务、科研、教保等部门,通过建立统一的教学标准和评估体系,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最后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需要基层单位进行落实,这种落实需要从政策宣讲、激励机制和文件培训等方面进行推动,从而激发基层教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王士彬, 尹航. 习近平视察陆军步兵学院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http://www.81.cn/xxqj_207719/tsysb_207739/qjxsd/9665221.html, 2019-05-21.
[2] 王文文, 唐振宇, 崔春之. 作战指挥类课程教学内容更新机制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22, 45(2): 112-115.
[3] 舒龙龙, 周耐根, 王雨, 等. 材料类专业中科研融入教学法的应用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2): 189-191.
[4] 唐仁华, 夏力农, 欧名贤. 新工科背景下《基础工程》课程教学内容更新与教学方法改革[J]. 长沙大学学报, 2020, 34(2): 45-48.
[5] 王新文. 新时代我军军事高等教育发展管见[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23, 46(3): 42-45.
[6] 刘宁波, 周志远. 对接部队岗位需求推进教学内容更新建设的思考[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 21(19): 275-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