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道德的失范与重构——基于列维斯纳他者理论的分析
The Devi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eacher Ethics—An Analysis Based on Levinas’s Theory of the Other
DOI: 10.12677/ae.2025.151172, PDF, HTML, XML,   
作者: 游清意: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道德失范列维纳斯他者理论伦理重构Ethical Deviation Levinas Theory of the Other Ethical Reconstruction
摘要: 在列维斯纳的他者理论的视野下,教师道德失范主要表现为精神之欲的丧失和行为的偏差与越轨,其根源在于教师对学生“他者”绝对差异性的忽视。列维斯纳的他者理论为转化异化的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教师道德的重构需要在对他者的深刻理解和回应中进行。教师通过内在驱动的培育、价值立场的转向和手段方式的转换,与学生建立伦理性关系,实现教育之善。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vinas’s theory of the Other, the deviation of teacher ethics is primarily manifested as the loss of spiritual desire and the deviation and transgression of behavior, with its root lying in the teacher’s neglect of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of students as “Others”. Levinas’s theory of the Other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ransforming alienate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The reconstruction of teacher ethics requires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and response to the Other. Teachers,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nal motivation, the shift in value position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means and methods, establish an ethical relationship with students and achieve the goodness of education.
文章引用:游清意. 教师道德的失范与重构——基于列维斯纳他者理论的分析[J]. 教育进展, 2025, 15(1): 1238-124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72

1. 研究背景

1.1. 哲学演进:对传统哲学思维的反思与突破

在哲学发展的长河中,传统哲学思维长期受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模式的主导。从古希腊哲学开始,哲学家们就试图通过理性去认识世界,将世界视为主体认知的对象,这种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他人的独特性和不可还原性。例如,在笛卡尔的哲学中,“我思故我在”强调了自我意识的首要性,以自我为中心构建知识体系,将他人和外部世界纳入到自我的认知框架中。

随着哲学研究的推进,到了近代,现象学等思潮兴起,对传统哲学思维发起了挑战。现象学强调直接面对事物本身,试图打破主客二分的固定模式,关注到主体间的交互性和共在性。然而,在这些理论中,他人的地位仍然未得到充分重视,他人往往被视为与自我相似的存在,缺乏对他人绝对差异性的深入挖掘。

列维斯纳的他者理论正是在这样的哲学演进背景下应运而生。他深刻反思传统哲学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局限,提出“他者”是伦理学中不可还原的绝对存在。他者的绝对差异性超越了传统的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关系,挑战了自我的同一性能力。这种理论突破了以往哲学对他人的理解,不再将他人仅仅看作是自我认知的对象或与自我相似的主体,而是强调他者的异质性和不可知性,使哲学的关注点从自我中心转向对他人的尊重和责任,为哲学思考开辟了新的方向。

1.2. 社会需求:时代背景下伦理困境的回应

在中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进程中,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关键参与者,其道德状况备受关注。然而,当前教师群体面临着诸多挑战,出现了一些道德失范现象,引发了对新理论指导以实现道德重构的社会需求。

一方面,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显著提升。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引领者,肩负起培养学生品德、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重任。但部分教师受社会功利化思潮影响,过于追逐个人利益,如职称晋升和物质奖励等,忽视了教育本质。在教学中敷衍了事,缺乏对学生成长的真正关怀,这与教师职业道德背道而驰。同时,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信息爆炸时代学生思想活跃,教师需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然而一些教师自身价值观不坚定,面对多元价值观碰撞,无法为学生提供清晰导向,甚至传递错误观念,导致学生道德认知偏差。

另一方面,教师职业压力持续增大。教育竞争加剧、家长高期望和社会舆论监督,给教师带来巨大心理负担,部分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失去工作热情与耐心。例如对学生问题缺乏耐心解答,处理错误行为简单粗暴,影响师生关系,损害职业形象,不利于学生成长。此外,教育管理中部分学校过于注重量化考核和规章制度执行,忽视人文关怀。教师教学行为受行政命令和考核指标过度约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育人功能,还易引发职业倦怠和道德失范行为。

列维斯纳的他者理论为解决这些困境提供了有益思考方向。它强调尊重他人绝对差异性,能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独特价值,推动教育公平和学生全面发展。在师生关系上,有助于教师理解学生“他者”身份,建立平等、尊重和负责任的新型关系,让教育回归以人为本,适应社会人才培养需求,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 理论逻辑:他者理论的伦理精神

2.1. 绝对他者:他者的绝对差异性

列维斯纳哲学的核心在于重新定义了“他者”的概念,将其置于伦理学的中心位置。他者不再仅仅是认识论中的一个对象,而是伦理学中一个不可还原的绝对存在。“绝对的差异,无法根据形式逻辑来想象,只能凭借语言创立[1] (p. 179)。”这种绝对性,是对他者差异性的深刻体现,它超越了传统哲学中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揭示了一种更为根本的伦理关系。列维斯纳强调他者的不可还原性,指出他者之为他者,正是因为其不可还原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使得他者完全处于自我理解和把握之外,从而挑战了自我的同一性能力。在传统的形而上学中,既有自我,也有他者,两者共处于一个关系之中,以自我为中心,把他人和世界都纳入到我的观照中。列维斯纳认为,“他异性只有从自我出发才有可能[1] (p. 11)。”在绝对他者的形而上学中,他者不再成为自我的表象,“绝对他者,并不与我构成一组数字[1] (p. 10)。”他者保持着一种固有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是绝对的,不可通过任何形式的认识或理解被消解。在列维斯纳看来,这种差异性是伦理关系的起点,是自我与他者相遇时必须首先被尊重的基础。

2.2. 他者之面容:他者的呈现方式

面容理论带着隐喻和抽象,承担着他对主体性、他人的异质性等问题的论述。这里的“面容”不是具体的、能被观察的对象,而是隐喻他者,是他者的呈现方式。列维纳斯认为面容的临显超越感性,感性不可能企及面容。因为感觉是完全内在的、同一的,而面容是外在性的、他异的、无限的,面容不能被同一[2]。他者的“面容”所展开的是一种双向的交流过程,这种交流超越了单纯的视觉注视,而是一种伦理上的“回应”。这种“回应”不是基于利益的交换或知识的传递,而是一种对他者存在的原初认可。在这一过程中,他者的“面容”抵制着任何形式的占有和同一化,它保持着一种不可侵犯的异质性。当我们注视他者的“面容”,我们所体验的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的观察,而是一种道德的呼唤,一种伦理的责任。这种“回应”具有原初的伦理性,它要求我们超越自我中心的视角,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接纳他者的差异性。

2.3. 被动性的主体:为他人负责

主体性始对自我进行废黜的结果,这种废黜通过欢迎他人而实现。“‘我’是比一切被动性都更加被动的被动性[3]。”这里的被动性不是主动性放弃,是一种自身之超越,表现为被困扰和吸收。面对他者,自我的同一性受到质疑、被困扰,自我的主体性不再是封闭和自足的,而是在与他者的相遇中不断地被重新定义。在这一过程中,伦理主体的建构不是基于自我意识的反思,而是在对他者的回应中得以实现。这种建构体现了一种伦理的主体性,即主体性在原初状态上就是伦理的,与责任的担负紧密相连“主体性根本上并非‘我思’,并非‘先验统觉’的统一性,而是对他人的服从——作为对他人的责任。”主体是在整个世界的重担之下,为一切负责。当主体遭遇(encounter)他者面容时,这种遭遇即刻将主体置于一种伦理的回应状态。他者的呼唤不是随意的请求,而是一种绝对的命令,要求主体必须作出回应。主体的每一次行为,乃至其整个存在,都可以被视为对这种呼唤的回应。这种回应不是选择性的,而是一种内在的、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它构成了列维纳斯对“责任”概念的核心理解:人类在本质上是对他者的呼唤作出回应的存在。这种责任不是外在的强加,而是内在的自觉。主体在回应他者的呼唤时,也在构建自己的伦理主体性。这种伦理主体性不是抽象的,而是在具体的、与他者的互动中得以体现和实现。

2.4. “我”与他者:非对称的伦理关系

传统的形而上学追求同一性,例如在胡塞尔的主体间性中,“我”与他者处于同一对称关系,他者应具有主体的特质,这是一种互惠关系。我们经常希望事物要具有意义,我们必须是意义的拥有者,这是一种独断的所有权宣言。

列维纳斯的目标是超越同一性,转向一种非对称的伦理关系,即主体对他人绝对负责。“我”承担的是一种单面的、无限的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基于利益的权衡或契约的约定,而是一种原初的、无条件的伦理承诺。责任,就保持道德责任而言,是无意义的。责任所面对的一面通过无意义或是潜在的未完成的意义呈现和携带意义。换句话来说,责任的真正意义在于其对“无意义”的承担,即面对他者时所展现的一种开放性和接纳性。这种非对称的伦理关系要求主体放下对意义的独断拥有,而是在对他者的无限责任中寻找道德的意义和价值。只有“我”将他人置于“我”之中,“我”才能在他人手上。

3. 实践样态:教师道德失范的表征

道德失范指作为存在意义系统的道德价值及其规范要求,或是紊乱或是缺少有效性,不能发挥正常的整合调节作用,表现出道德价值混乱、道德行为失范现象[4]。道德失范隐含着两方面的破坏:行为层面的越轨和精神层面的失落。

3.1. 精神之欲的丧失

3.1.1. 教师陷入私欲漩涡——“人”的双重消亡

教师作为个体,同样拥有追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教师追求私利的行为,如果未损害公共利益或学生正当利益,且手段合理合法,是可以得到一定理解和认可的。然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追求私利时,必须更加审慎和自律。教师的道德责任和对学生的关怀应当始终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这意味着教师必须确保这种追求不会转化为对学生的利用或对教育伦理的背离。然而,人性的弱点之一是将他人作为实现个人欲望的工具,这种倾向表现为把手段异化为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对学生承担责任的动机并非出于对学生福祉的真切关心,而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各种需求。责任感,这本应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却时常被扭曲为一种自我中心的态度。这种“责任”可能仅仅是为了遵守规则、满足监督要求、响应校长的期望,或是为了争取荣誉、职称。在某些情况下,这种责任感甚至被降格为一种交易行为——承担责任以换取福利或服务,往往导致手段与目的的根本偏离。在教育的崇高使命中,这种行为使得师道黯然失色:“我”作为“谋杀者”蔑视了对他者“你不得杀人”的伦理价值,引发了“人”的双重消亡——既指学生,也包括教师。

(1) 学生他者性的消亡

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这项工作不仅复杂且层次丰富,要求教师在知识传递、道德引领、个性培养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的投入与努力。然而,在现实的学校情境中,一些教师对学生成长诉求的冷漠拒绝,这从根本上说是对他者责任的放弃,导致学生在师生交往中的“缺场”。在列维纳斯的伦理学中,“面容”是理解他者的关键,它常被描述为“易受伤害者”,代表着他者的绝对差异性和不可还原性。他者是脆弱的,因为作为他者的身份容易被我们忽视或是扼杀。当教师沉迷于个人私利时,本应用于关注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时间和精力被错误地转移,成为“谋杀者”无视道德召唤,拒绝了与学生“面容”相遇的伦理机会。学生在无限期盼中失去了作为“他者”应有的尊重和地位,从而在教育交往中变得无形。

(2) 教师主体性的消亡

教师的沉迷私利,是自我物化的体现,这种态度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教师主体性的消亡。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他们的发展需要得到关爱、教育和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责任构成了教师存在的根本基础。教师的主体性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对学生的无限责任中得以体现和塑造。因此,如果教师否认这一事实,那么教师实际上否定了自己作为教育者的存在意义。对学生成长诉求的冷漠拒绝,等同于对教师自身责任的背弃,那么教师的存在就毫无意义。

教师应当培养自律自强的精神之欲,追求超越物质利益的精神价值。当教师丧失了这种精神追求,转而沉溺于功利性目标,不仅导致学生在师生交往中的“缺场”,也是对列维纳斯他者理论中“非对称性”“面容”和“无限责任”等核心概念的背离。这种背离不仅损害了学生的成长,也导致了教师自身的精神空虚和道德退化。

3.1.2. 教师精神自由之困——“真我”的迷失

在物质主义和不断增长的社会压力面前,教师的精神自由遭遇了严峻的考验。随着教育内卷化的加剧,社会和家长们对教育的关注度及对教师的道德标准被推向了新的高度。这种趋势不仅考验了师生道德共同体的凝聚力,更使得教师的道德行为在互联网的放大镜下受到更加严格的审视。在追求精神性“真我”的同时,教师必须在个人利益与道德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虽然教师职业被外界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但他们内心依旧保持着平凡,拥有着普通人的弱点。面对内在的挣扎或外在的压力和诱惑,一些教师可能会失去“化知为德”的自由,对教育使命感到困惑[5]。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教师会片面强调“普通人”的身份来消解“教育者”的角色,视而不见学生道德越轨行为,采取“逃避犯错”的策略合法化逃避自己育人工作,为自己打造无差错的牢笼。

3.2. 行为的偏差与越轨

3.2.1. 教师言说的遮蔽效应:他者之声的隐匿

(1) 单边独白:教师化身为道德权威

教师在道德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价值观念的引导者,对学生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具有深远的影响。然而受主体性思维、影响,部分教师将学生视为意向性对象,形成单向的认知性关系,便会将学生降格为被动的客体。在与学生的相遇中,他们倾向于将学生对象化,总是将已显现的作为显现的全部内容,忽视掉溢出的那部分。这是一种“占有”式的物我关系,教师站在工具价值的立场,把学生当作一个真理接收器。教师站在自我的立场,化身为道德权威,居高临下地为学生预设单一的道德价值体系,进行权威式的单边独白言说,使学生听从他们的判决,这也是保罗·弗莱雷所批判的“它滋生于对死亡而不是对生命的热爱[6]。”这类教师秉持的是科学主义的态度,认为自己站在纯粹客观的立场上传播真理。这种“上手状态”,未能充分认识到多元文化和不同伦理思想的重要性,忽视了他者的差异性和独特价值,使得他者的异质性逃离。在实际的教育场景中,单边独白式的教学行为屡见不鲜。例如,在道德故事的讲解中,教师往往强调一种特定的道德取向。这种教育方式可能导致学生在道德选择上的自主性受限,教师通过循循善诱,使学生落入预先设定的道德框架,而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多元价值。如果学生没有按照教师的预设框架做出选择,可能会被视为道德教育的失败。这种道德教育方法实际上是一种霸权行为,它迎合了固定的道德价值取向,消解了学生作为他者的异质性,剥夺周围潜在的社会空间之社会化[7]

(2) 对称式对话:教师追求于对称式回报

胡塞尔的现象学提出主体间性的概念,强调了“我–你”关系在对话中的自觉转向。与单边独白不同,对话强调“我”与他者是平等的参与者,共同构建一种互为主体的关系,即“同一关系”。马丁·布伯在其对话理论中提出认为唯有对话的语言才是真正的语言,唯有对话的关系才是真正的关系[8]。在现代教育领域,对话理论的影响日益显著。这是因为对话式教育反对传统的独白式教学,主张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意义之溪流淌在双方的对话中,让知识的交流成为双向的互动,从而提升学生作为他者的地位。然而,尽管对话式教育代表了向更加平等的教育模式迈出的重要一步,但是并未彻底解决自我中心地位的问题,自我以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出现。“同一关系”试图建立一种平等关系,将他者纳入到自我之中。正是因为对话强调自我与他者的平等关系,才无法突出他者的优先性,他者并未赢得与自我平等的地位,这种“同一”反而消解了他者的差异性。列维斯纳基于对话理论批评道:“在哪儿存在,不就已经占据了他者的地盘了吗[9]?”这是因为对话与独白都凸显了“我”对言说的主导性,对话的进程都处于自我的掌控之中,迫使他者心甘情愿地按照所预先设计的轨道向前发展,最终得出“我”预期的结果。如果学生未能给出教师预期中的满意回应,比如在提问时无人回答或是回答不符合期望,教师会将这场“失败的对话”的责任归咎于学生,认为是学生是使对话中断的罪魁祸首,意义之溪就此断流。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也常常能观察到追求对称式回报的教学行为。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期待学生能快速给出他预期中的答案。当有学生回答后,教师会马上评价:“不错,你答对了,就是这样。”然而,如果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的期望,教师就会皱起眉头说:“怎么连这都不会啊,认真听我讲。”然后再次重复自己想要的答案。这类教师认为对学生的回应不应是单向度的,他们追求对称式回报,将他者变成“另外一个我”,违背了列维斯纳提倡的非对称伦理关系,即“我”对他者的单边责任。

3.2.2. 教师角色的道德悖论——教育伪善滋生表面“在场”

在管理效率考量下,学校管理层倾向于采用师德量化考核和“一票否决”制度,将师德规范中的“应该做”转变为“必须做”,在管理的便利性面前牺牲了师德的内在性和灵活性,忽略了教师在价值引领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0]。这种工具化的倾向,削弱了教师作为道德引导者的角色,可能会诱发教师教育伪善现象:教师在物理空间上的出席掩盖了他们在精神和情感层面与学生及教学内容的脱节。这种表面的“在场”,并未伴随着对教学目标深层实现所需的“身”与“心”的综合投入。

为了适应外界对师德形象的期望,一些教师可能将自己的道德表现塑造成符合大众或上级部门认可的模式,将课堂化为舞台,进行各种“华丽表演”。教师的言行举止成为向量化考核作得精彩表演,而非建立在“真、善、美”的价值尺度上。在公开示范课上,部分教师为了展示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师德风范,精心设计了每一个教学环节,包括生动的讲解、丰富的多媒体展示以及与学生看似积极的互动。课堂上气氛热烈,学生回答问题踊跃,一切都显得那么完美。然而,在这堂课之前,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多次排练,要求学生按照预设的答案回答问题,甚至对学生的表情和动作都进行了指导。而在平时的课堂中,这位教师则很少花费心思去设计教学,对待学生也比较冷漠,缺乏耐心。一旦脱离考察的“监控”范围,教师则会呈现出另一幅面貌。这样缺乏内在真诚性的行为,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致使教学育人的纯粹性被打上了阴影,教师的道德行为也会被贴上伪善标签。

4. 应然路径:师德建设的主要路径

4.1. 内在驱动的培育:精神自主的唤醒

4.1.1. 激发对教育之善的精神欲望

在列维纳斯的哲学体系中,“需求”与“欲望”构成了一对富有深意的对立概念。“需求”往往根植于自我中心的视角,将“我”囚禁于“私”的牢笼中。为了满足自我需求,“我”不得不走向他者,与之建立关系。然而,在这种关系中,“我”往往将他者视作达成目的的工具或养料,通过支配他者来实现自我需求的满足。一个人如果始终局限于自身,只关注个人利益,那么他将无法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人类必须超越对需求的执着,向着更高层次的欲望迈进。这里的“欲望”并非指涉自然本能或身体愉悦的一般性需求,而是指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形而上学的渴望。“形而上学的欲望望着满足之彼岸的他者。”欲望超越了肉体的束缚,放下了自我中心的执着,将目光投向了外在的、绝对的他者,并对他者怀有无限的向往和渴望。

师生之间的伦理互动并非源自外部的强制要求,而是根植于教师的内在欲望。这是一种自发的,源自教师对教育之善的欲望,它引导教师朝向他者——即学生,展现出一种形而上学的追求。然而,师生间的伦理道德实践若是降维至需求层面,那么这种关系就会沦为功利性的交换。在需求的层面上,一切似乎都成了达成目的的工具,这种态度削弱了教育的伦理维度,使得教育之善变得模糊不清。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必须激发对自律与自强的欲望,推动教师不断追求教育的高尚理想——走向教育之善。教育之善仅存在于教师与学生的生命个体之间,这种欲望不掺杂任何因素,摒弃了“等价交换”的思想。形而上学的欲望是无限的、超越的,它所追求的善永远无法被完全满足,正如列维纳斯所言,“它所欲望之物不能满足它,而是不断加深它”。

4.1.2. 积极性的妥协与改变

在教育内卷的大环境下,我们期望教师在面对外界压力时能够展现出坚韧与积极的态度,以克服现实社会对个体教师产生的不利影响。尽管这一理念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却面临着不少挑战。在现实中,部分教师会采取一种“避免犯错”的防御性消极策略,以此作为自我保护的机制。这种消极策略不仅体现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更是渗透到其工作态度与教育理念之中。然而,这并非意味着教师在个体层面上无能为力。实际上,教师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与现实进行有效的协商与对话。齐洛克对此现象的总结提供了深刻的见解,“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亦无法回避现实;我们所应做的,不是简单地克服或消灭问题,而是学会向其让步,认识其多维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暂时的和解[11]。”也就是说,在面对教育实践中的困境时,应采取一种“积极性妥协”的态度。这种积极性妥协并非放弃原则,而是在深刻理解教育环境的复杂性与挑战的基础上,寻找创造性的应对策略。在这一过程中包含两个关键步骤:首先,是对“逃避犯错”错误观念的清晰认知,包括其内涵、影响范围及潜在危害。其次,教师应对自身的现实状况进行准确评估,包括自身的处境和破解困境的能力,以此为定位探索解决之道,减少乃至转变“避免犯错”观念的负面影响。

“反者道之动。”尽管个体在社会结构中会受到规则与资源的限制,但他们同样拥有利用这些规则与资源来引发变革的能力。教师不仅是社会结构的参与者,更是其潜在的改变者。通过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现有规则与资源,教师能够在教育领域内激发积极的变革。

4.2. 价值立场的转向:伦理主体的觉醒

“占有”与“同一”关系的产生源自于教师对自身角色的理解偏差,错误地将学生定位为“被占有者”或是“被认识者”。根据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学生作为“他者”具有绝对差异性,具有一种超越性,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更高的维度,地位高于“我”。因此,学生不能被教师“占有”或是“认识”。这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和构建师生关系,从旧有的“占有”或“同一”模式转变为一种基于尊重的伦理实体。

列维纳斯视“他者”为伦理关系的发起者,“他者”的陌异性构成了对“自我”自发性的根本质疑。这种由他人的出现所引发的对自我自发性的质疑称为伦理。伦理作为维系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与共生的基本准则,是一种源自个体内心深处的自我觉醒与反思。这种反思源自于对内在道德自觉的觉醒,并伴随着一种对自我行为的主动与自愿的约束。教师要实现伦理主体的跃迁,首先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异质性”,使同一性的概念不断遭遇挑战。作为他者的学生,其自身具有特定的秩序,教师不必“削足适履”,强迫学生与“我”步调一致。当学生在提问时无人回答或回答不符合期望时,教师不应当将此视为对话的失败,而应当将其视为进一步探索和理解学生观点的机会。教师可以反思自己的问题是否足够清晰,或者学生是否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支持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自我”必须对“他者”的异质性表示欢迎,促使“自我”从同一性的封闭循环中解放出来,向着一种更为开放和责任性的伦理存在转变。在这一过程中,“自我”学会了在与“他者”的相遇中重新定义自身,从而实现了一种基于差异性和他者性的伦理关系——主动地承担责任。

4.3. 手段方式的转换:植根于良心的回应

伦理建立在他者先于自我的基础上。“通过他者的途径并不原处地存在于我向他者言说,而是我对他或她负责(回应)。那才是原初的伦理关系[12]。”他者的面貌先于我的自由而存在,这一事实要求我们在教育中重新审视传统的言说手段——独白与对话。独白与对话均不足以为他人赋予优先权,它们不能单独承担起教育的全部责任。唯有植根于良心深处的回应,才能使意义之流在自我与他者之间自由地流淌。回应的“应”可作“响应,应和”之意,《战国策·齐策》中“齐王不应”,《资治通鉴》中“应者近万人”,《史记》中“佣者笑而应”等都是此意。“应”在中文里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还有“感应”之意,这层意思也回答了“我”为什么要回应他者——他者的变化我能都感应到,我与他者休戚相关。因此,回应改变了我与他者的关系结构。

他者为先的思想,其实在先秦哲学中已有所体现。孔子以“仁心”为核心,致力于推广仁政,强调了承担对他人的责任。这种责任感在“仁以为己任”中得到了体现,展示了一种根植于内在良心的回应。在良心的驱动下的回应是一种自然而然流露。这种回应不是被迫的服从,而是源自内心深处的本能欲望,它如同生命之水自然流淌,无需任何外在的强迫或推动。当教师的回应被良心所引导,他们的言语和行为便成为对学生最真诚和自然的关怀,这种关怀不带有强制,不带有任何预设的期望,而是出于对学生福祉的本能关注和道德责任感。“责任不是从外部强加给某人的义务,而是我对我感觉到的关切的一种要求的回应[13]。”责任与回应,本质上是一致的:反应即是“回答”,承担责任即是准备做出回应。因此,“回”与“应”是超越了信息交换的联系,他通过感应展现了一种深刻的责任性。

5. 结语

教师道德失范仿若一股暗流,悄然侵蚀着教育的基石,它致使教育的本真意义被遮蔽,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受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他者理论恰似一盏明灯,照亮了教师道德重构之路。它促使教师深刻反思自身角色,从根本上重视学生的“他者”地位,理解并尊重学生的绝对差异性。教师得以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重塑教育理念,将对学生的关怀从表面深入到本质,从单向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双向的精神互动,从而构建起健康、积极的师生关系。

然而,教师道德重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自身、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教师应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持续提升对教育之善的追求,积极践行道德责任。学校应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机制,注重人文关怀,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社会则应营造尊师重道的氛围,倡导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唯有各方携手共进,才能实现教师道德水平的持续提升,推动教育回归其纯净的育人本质,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培育出德才兼备、富有担当精神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列维纳斯. 总体与无限[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10-11, 179.
[2] 孙亚娟, 段雪玲. 基于列维纳斯他者伦理学的师幼关系构建[J]. 教育评论, 2017(6): 52-56.
[3] 列维纳斯. 论来到观念的上帝[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9: 114.
[4] 高兆明. 制度公正论——变革时期道德失范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45.
[5] 佘万斌, 王鹏. 从本体论到生本性: 师德建设的价值取向转换——基于列维纳斯“他者”视角[J]. 教育学术月刊, 2022(6): 12-18.
[6] 保罗∙弗莱雷. 被压迫的教育学[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9.
[7] 李洁, 田静. 教师道德主体性的体现: 对“他者”负责[J]. 教学与管理, 2016(7): 11-13.
[8] 马丁∙布伯. 我和你[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6: 30.
[9] 吴先伍. 他者理论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186.
[10] 蔡霜, 黄道主. 教师师德失范的表征与规避路径——基于“他者性伦理思想”的分析[J]. 教师教育学报, 2022, 9(4): 37-47.
[11] 斯拉沃热∙齐洛克.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M]. 季广茂, 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 40.
[12] Levinas, E. (1993). Outside the Subject. The Athlone Press.
[13] 埃里希∙弗罗姆. 自为的人——伦理学的心理探究[M].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社公司, 1988: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