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研究中国“双减”教育和美国快乐教育
A Comparative Study of “Double-Reduction” Education in China with the Happy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DOI: 10.12677/ae.2025.151176, PDF, HTML, XML,   
作者: 唐荣雪: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
关键词: 双减政策快乐教育教育公平Double-Reduction Policy Happy Education Education Equity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双减”政策,虽然学生的学业压力大大减轻,但也产生了新的问题。文章还讲述了美国的“快乐教育”,及其背后令人担忧的陷阱,引起了广泛关注。本篇论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关于中国“双减”教育和美国教育现状的探究。首先论述中国和美国教育现象产生的原因和问题。随后提出中国“双减”政策和美国快乐教育定义和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以及针对“双减”教育和快乐教育背后的不足提出有效对策。本文对中国“双减”教育与美国快乐教育现状展开探究,这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表达了对当前中国“双减”教育和美国快乐教育的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some problems have arisen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nd China has promulgated and implemented the “double-reduction” policy, which has greatly reduced the academic pressure on students, but has also created new problems. The article also describes the “happy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rying pitfalls behind it, which has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is essay, we will discuss three aspects of China’s “double-reduction” education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Firstly, it will discuss the causes and problems of the phenomenon of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ubsequently, it propos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double-reduction” policy and the defin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appy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s well as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he deficiencies behind “double-reduction” education and happy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ouble-reduced” education in China and happy education in the U.S. This resear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it expresses the thinking about “double-reduction” education in China and happy education in the U.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文章引用:唐荣雪. 对比研究中国“双减”教育和美国快乐教育[J]. 教育进展, 2025, 15(1): 1266-127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76

1.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大的压力和焦虑。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学生放学后由家长为其报读重点科目辅导班的趋势。家长们担心,如果孩子不上辅导班,成绩就可能上不去,从而落后于别人,甚至高考后考不上好大学。结果,学生既要完成学校的作业,又要上这些补习班,学习压力大大增加。除了孩子,家长也是左右为难。一方面,他们担心压力会给孩子的健康带来问题;另一方面,巨额的补课费用也让家长焦虑不安。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为了给学生减负,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即“双减”政策[1]。“中国政府实施了‘双减’政策,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减少并严格限制课外辅导班”。“对孩子健康和费用的焦虑减少了,家长却产生了新的焦虑。”[2]

“西方国家推行幸福教育是工业化的产物”。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加强,西方国家的财富迅速增长,为快乐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物质基础。通过对美国基础教育领域快乐教育实践的研究,我们也发现了其存在的一些问题。美国素有“梦想之国”的美誉,但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穷人往往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美国教育体制的不平等,快乐教育的隐患,美国教育体制倡导快乐教育的理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兴趣培养,但在现实操作中却暴露出很多问题。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贫困家庭的学生往往面临很大的困难,使得美国社会的阶层固化现象日益严重,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有责任关注这一问题。

双减教育旨在减轻学生课业和校外培训负担,强调教育的全面性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其理论依据在于教育的本质应回归育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而美国快乐教育则起源于斯宾塞的教育理论,强调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注重情感、社交和创造力的培养。两者在理念上有所不同,双减教育更侧重于减负和提质,而美国快乐教育则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快乐体验。通过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两者各有优势,应取长补短,寻求最优的教育模式。

2. 教育现象的成因

在中国,造成教育现象的原因不仅限于学校层面的问题,还有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望、唯分数论、教学培训机构的不当行为等。在美国,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家庭教育问题相对突出。

2.1. 过分强调考试分数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总是很高”。造成这种期望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育决定未来”的观念,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永远拥有美好的未来。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生通过中考后,将被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录取,这意味着分数决定出路。高学历是家长对子女的共同期望之一。调查显示,91.2%的家长希望子女获得学士学位,25%和22.5%的家长希望子女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换句话说,家长通常希望子女进入大学或学院,而不是高等职业院校。很多人认为职业教育是一条不归路,离开职业学校就意味着必须去工作。考大学的竞争一年比一年激烈。从2011年到2022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其中2022年增幅最大。2021年普通本科招生人数为444.6万人,本科录取率为41.6%。可以推测,每十名学生中只有四人能够进入大学并获得学士学位。“学生进入大学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导致家长对此越来越焦虑”[3]

小学和初中教育对学生的教育前途影响很大,因为这些决定了学生能否进入名校或名牌高中。家长非常关心孩子的教育、学习成绩和成绩。为了提高子女的学习成绩,大多数家长都会让子女参加一些专业课程的课外补习班。调查显示,在实施“双减政策”之前,31%的小学生从未上过课外辅导班。这意味着三分之二的小学生参加过或正在参加课外辅导班。32.9%的学生上过一节课外辅导课。上过两节课的占17.8%,上过三节或三节以上的分别占6%和2.2%。根据以往的研究,中国学生参加课外班的压力太大。

2.2. 培训机构的不当行为

高昂的学费,让很多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孩子无力承担越来越高的学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导致中高考时,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的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使得寒门难出贵子,这无疑是分化了社会阶层,增加了阶层壁垒,长此以往,势必是国家发展前进道路上的这无疑是分化了社会阶层,增加了阶层壁垒。再者,在资本的涌入下,教育行业也不缺钱,很多教育行业的龙头为了争夺优秀教师,直接花重金挖名师,这样一来,公办学校的优秀教师资源流失,这些优秀教师资源进入教育机构后,就从公办资源变成了少数交得起高昂学费的民办资源。

很多一线城市的学费已经炒到了每节课1000元。很多家庭寄希望于孩子,不惜举债、节衣缩食为孩子交学费,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民生问题,使得教育这座大山越来越大,让人越来越喘不过气来,长此以往,极易成为棘手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须“快刀斩乱麻”,从根源入手,减少培训机构的上市融资和审批,强制规定培训机构的教学时间,组织好课后服务,让孩子没有时间去校外参加课外活动。教培行业销售严重扰乱市场,造成大规模恐慌。

2.3. 单一的教育评估方法

家长焦虑的很大一部分是如何进行教育评价。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学生的分数被认为是判断学生好坏的最重要部分。因此,这让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感到紧张。如果成绩不是评判孩子的主要因素,那么家长的压力就会相应减轻,家庭教育的氛围也会更加宽松和谐。这就要求教育评价应多元化。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是摆在中国教育体制面前的一个典型问题。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素质教育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但素质教育评价仍存在诸多问题:素质教育评价的功能定位模糊,实施素质教育的相关技术不发达。因此,教育评价仍然采用单一的评价模式,分数是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学生的考试成绩仍然是学校关注的焦点[4]

“应试教育”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在应试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学习模式以死记硬背、死读书、读死书为主,创新不足。教育评价手段单一,学校成了按照单一模式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没有得到彰显和重视,这样的教育会阻碍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在培养青少年创造力方面存在不足。

美国的一些教育现象与此不同,究其原因,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文化背景。美国文化强调个人主义、注重自由、尊重个体差异的价值观对快乐教育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文化背景鼓励人们追求自我实现和个性发展,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快乐教育的理念,认为教育应该尊重个人的选择和兴趣,而不是强迫他们接受固定的教育模式。

第二,家庭教育观念。在美国,家庭教育观念也是快乐教育产生的重要原因。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应该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而不是在紧张焦虑的环境中成长。这种观念逐渐成为主流,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快乐教育在美国的普及。

第三,学校制度因素。美国学校制度中也有很多有利于实施快乐教育的因素。例如,学校通常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探索和发现自己的兴趣。此外,美国的教育体制相对灵活,学校和教育机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育方法,这也有利于快乐教育的实施。

3. 双减教育与快乐教育的发展

美国快乐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在快乐教育目标个性化、教育内容多样化、教育方式趣味化、教育体系系统化等方面的有效经验,为我国基础教育“双减”政策提供了有益借鉴。

3.1. 双减教育与快乐教育的定义

2021年7月,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双减政策是指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包括课堂时间和课后作业,同时减轻学生参加课后辅导班的压力。该政策有三个目标。一是消除目前教育培训中存在的混乱现象,促进教育公平。其次是整顿教育观,包括四点:整顿教育偏见、整顿不良竞争、整顿过度学习、整顿过度超前学习。最后一点强调学生要全面发展。双减政策旨在“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使家庭作业更加科学合理,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求,学生返校学习更加有效,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得到全面规范”。学生过重的家庭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成本负担、家长相应的精力负担将在一年内有效减轻,三年内明显减轻,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将明显提高。

美国的“幸福教育”并非新兴概念,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他认为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美国现代“幸福教育”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社会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情感健康、社交技能和心理健康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此期间,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如何将情感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己的情绪。由此产生了“幸福教育”的概念,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情商来促进身心健康和生活满意度。这一理念在教育领域迅速传播,并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一部分[5]

3.2. 教育目标方面

双减政策的目标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课外负担,特别是减少学生对课外培训的依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在教育方面,注重均衡发展,力图通过这一政策干预,缩小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6]

快乐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和满意度,通过创造性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它强调个性化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和情感幸福。它认为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探索自我,发展个人兴趣和才能[7]

3.3. 实施手段方面

双减政策通过政府立法和政策引导,严格规范学校教育和校外培训机构,包括限制作业量、调整考试制度、严控校外培训等。同时强调规范和统一管理,确保政策的全面落实和效果。

快乐教育注重教育实践和教师专业发展,鼓励学校和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设计课程和活动。快乐教育注重教育实践和教师专业发展,鼓励学校和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设计课程和活动,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学习、合作学习、情感教育等,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学习。

3.4. 成效与挑战

“双减”政策已实施两年多。家长因“择校热”和“作业负担过重”带来的教育焦虑得到缓解。研究证实,首先,减轻了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通过压减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规范非学科类培训市场,使得学生可以更加专注于学校教育,减少了额外的培训支出和时间精力投入。这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效果。然后,还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双减政策推动下,学校更加注重课堂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管理规范,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减负能积极改善学习,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然而,一些形式的家长教育焦虑依然存在,并在小范围内蔓延,学生负担过重、教育焦虑盛行成为我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大障碍。从“双减”政策实施前的“学区房热”、“择校热”、“培训热”,到“双减”政策实施后的“高端家政”,“高端家政”已成为中国优质均衡发展的一大障碍。“高端家政”“众筹家教”“游学”“在线课堂热”“鸡宝宝”“虎妈狼爸”。“虎妈狼爸”一直是中国式教育的代名词,也是家长们无处安放的教育焦虑。基于历史经验,不少家长对政策的最终效果仍持怀疑态度,担心孩子成为政策的牺牲品,部分家长考虑以“众筹家教”“一对一”辅导等方式来应对。于是,教育焦虑成为中国家长真实的心理写照,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和全周期[8]

从表面上看,中国的教育是高压的、分数至上的,而美国的教育是快乐自由的、轻松愉快的。它不仅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快乐教育”强调学生的情感健康和幸福感,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通过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增强其学习动力,而且还鼓励创新和个性发展,“快乐教育”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创新思考。但美国教育在快乐和优质的表象下,通过看似快乐轻松的公立教育,和昂贵的私立教育,实际上已经暗中完成了社会分层。大多数老百姓的孩子,在这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中,自然沉淀了下来。欧美国家,平民家庭的孩子,上公立中小学,上社区大学/州立大学,继续成为平民,继续为孩子的私立学校交学费;精英阶层的孩子,上私立中小学,上精英大学,继续在竞争中成为佼佼者,继续为孩子的私立学校交学费。美国所倡导的减负教育、幸福教育,最终压缩的只是中产阶级及其后代的生存空间。美国教育的“游戏规则”,我们心知肚明。

4. 对教育问题的建议

家长对中国双减政策的焦虑来源不仅来自于家长的主观期望,也来自于家长身边的客观存在。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孩子自由时间的增加、家庭教育时间和机会的增加,都直接影响着家长的焦虑。为了减少焦虑,改变父母的教育方式、学校教育和评估方式可能会取得有效的效果。以下是一些建议。

4.1. 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家长是焦虑的主体,改变家长的思维方式对减轻焦虑有好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性格、心理和精神健康负有责任。由于父母是子女教育的关键人物,他们应该更好地理解教育的目的,并对子女提出合理的期望。如果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成绩,把目标定得过高,就会给学习上的孩子带来过大的压力,从而导致不良情绪问题的产生。成绩好但心理有问题的孩子并不是家长所期望的。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个人发展,而不仅仅是成绩。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因此,根据孩子当前的发展水平制定合理的期望和目标似乎更为有效。家长必须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让孩子成为学习机器。

4.2. 多样化的教育评估方法

合理、多样的教育评估方法对于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具有重要作用。功利主义教育(即只注重分数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和家长都是不健康的。双减政策的目的是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但高中教育仅以分数衡量学生的现象并没有改变。因此,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多元评价方法,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本质素质教育涉及人格、心理、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如何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当前需要探讨的难题”[9]

4.3. 学校的责任

学校和家庭都是儿童教育的重要场所,都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双减政策的目的之一就是将教育责任还给学校和家长。因此,有必要在家长和学校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是缓解家长焦虑的有效方法。学校可以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解决教育问题。家长要有家庭教育意识,必要时向学校寻求帮助[10]。此外,“学校应提高教学质量,改进作业内容”。“学校和教师要精心选择家庭作业的内容,做好题型的设计和批改,增加创新题、思考题,减少机械题、死记硬背题”。课外延时服务,如绘画、体育、作业辅导等,也可以减轻家长辅导、接送孩子的压力。

面对美国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要改变美国教育现状,谋求教育公平与改革,必须从制度层面寻求改革。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贫困地区学校的教育质量。美国政府通过提高教师工资吸引更多的人投身教育行业。长期以来,教师的工资水平一直被认为是影响人们选择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提高教师待遇,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包括提高教师工资、提供奖励和福利等措施。这些政策的目的是提高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选择从事教育工作。美国政府还应鼓励技术创新,提高教学效率,减轻教师工作量。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利用在线教育平台、虚拟教室等技术手段,可以让教师同时教更多的学生,从而缓解师资不足的问题。

第二,推行“快乐教育”要谨慎,确保不会削弱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竞争力。快乐教育不等于不教育,不等于放任自流,不等于教师无所作为。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逐步提高学习成绩。

最后,要为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努力学习。让贫困学生有学上,确保贫困学生有机会上学,最大限度地保证所有孩子都有一个公平的教育起点。美国教育体制中幸福教育的弊端,以及穷人难以获得努力学习机会的现实,使得美国社会的阶层固化现象日益严重。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有责任关注这一问题,呼吁政府和社会共同推进教育改革,让更多的孩子在公平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5. 结论

中国的“双减政策”和美国的“快乐教育”虽然在目标、实施、效果和挑战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在如何提升学生的教育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却有着共同的关注点。每种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关键在于如何根据具体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灵活调整和实施,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合理有效地实施“双减”政策,是减轻受教育者学业负担、增加受教育者自由支配时间、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个人兴趣爱好的政策保障,是落实快乐教育理念的前提。快乐教育以“快乐、兴趣、自主、创新”为范畴,通过快乐的教学过程,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导向、以自主选择为目标、以激发教育对象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模式。在实施快乐教育的过程中,美国遵循个性化的教育目标、多样化的教育内容、趣味化的教育方式、系统化的教育体系,我国基础教育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教育目标从“知识技能”到“立德树人”,教育内容从“统一化”到“人文价值发展”。“大一统”到“多样化”,从“灌输式”到“幽默式”,从“标准化”到“趣味化”“系统化”。教育体制从“标准化”到“差异化”的转变,为“双减”政策的落地生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我国基础教育“双减”政策的实施,是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转型、丰富和发展幸福教育理念的政策实践和理论延伸。这一政策的实施,立足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适应教育对象的成长规律,满足教育对象的合理关切,在优化顶层设计的同时,激发教育对象的探索兴趣,让自主学习成为教育对象的内生动力,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自由发展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张志勇. 全国“双减”改革蓝皮书[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22.
[2] 汤勇. 面向“双减”的教育[M].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2.
[3] 黄可. “双减”时代如何育儿——父母高效教养手记[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2.
[4] 王道俊, 郭文安. 教育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
[5] 斯宾塞. 斯宾塞快乐教育书[M]. 北京: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9.
[6] Cooper, J.M. (2006) Those Who Can Teach. Houghton Mifflin College Div.
[7] Dewey, J. (1916)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ational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Education.
[8] Guo, Y. (2022) Parental Anxiety and Alleviation under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Journal of Yibin College, No. 6, 21-36.
[9] Yea, Z. (2019) Re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System. Shanxi Education Press.
[10] Zhang, H.K. (2016) Study on the Contrast Between Parents’ Expectation and Students’ Behavior. Studies Weekly, No. 9, 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