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适应视角下翻译代偿策略分析——以《三寸金莲》英译本为例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nsation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culturation—Taking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Three-Inch Golden Lotus as an Example
摘要: 本文从文化适应视角出发,以冯骥才小说《三寸金莲》的英译本为例,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的翻译代偿策略及其产生的文化适应效果。研究发现,译者通过省略、替代和释义策略进行文化过滤;通过概略化、淡化和归化策略克服社会、语言和宗教文化干扰;采用释义和归化策略进行文化调试。通过这些策略,译者筛选掉与译语文化冲突或难以被读者理解的内容,消除交际中的文化障碍,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贴近译入语读者的阅读和表达习惯,从而促进文化间的沟通和交流,实现文化适应。揭示翻译代偿策略在促进跨文化信息交流与传递中的有效性,对于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促进译作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接受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 This study adopts a perspective of acculturation to analyze the translation compensation strategies employed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Feng Jicai’s novel The Three-Inch Golden Lotus and their impact on cultural adaptation.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translator uses strategies such as omission, substitution, and paraphrase for cultural filtering, while generalization, deculturation, and adaptation are employed to reduce social, linguistic and religious cultural interference. Additionally, paraphrase and adaptation are employed for cultural adaption. Through these strategies, the translator successfully screens out content conflicting with the target culture or challenging for the target readers to comprehend, and eliminates cultural barrier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ensuring that the translation remains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text while accommodating to the reading and expressive conventions of the target readers. As a result, the translation facilitate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achieving cultural adaptation. The study underscor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ranslation compensation strategies in promot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which is crucial for enhancing the acceptability of translations and fostering the global dissemination and reception of translated works.
文章引用:王立彤. 文化适应视角下翻译代偿策略分析——以《三寸金莲》英译本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 632-64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089

1. 引言

《三寸金莲》由中国当代作家冯骥才于1986年创作,是系列小说《怪世奇谈》的第二部作品。该小说以中国古代传统陋习缠足为主题,讲述了贫家女子香莲幼年缠足,后来因“三寸金莲”之宜而嫁入富家,又通过两次“赛脚”从失宠到得宠,继而成为缠足习俗捍卫者的故事。原文取材于天津的市井人物和世俗生活,在语言上极具天津方言特色,被认为是“津味”文学的代表作,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包含许多婚嫁、民俗相关的文化负载词,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该小说由David Wakefield (魏达维)于1994年翻译成英译本The Three-Inch Golden Lotus并于美国出版。魏达维曾师从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后进入密苏里大学历史系讲授中国史和日本史,期间完成了学术专著《分家:清代与共和时期中国的家产分割和继承》,在中国近代家族史研究领域深耕多年,因此他对《三寸金莲》中的时代风貌与文化传统具有独到的见解。魏达维的翻译不仅兼顾了准确性与可读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冯骥才带有“津味”的语言风格,值得深入研究。

目前,国内对《三寸金莲》英译本的研究主要从翻译变异中的地域性重构与空间生产、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功能对等和认知视域这几个角度出发,总体来说研究数量较少,对英译本中的翻译代偿策略及文化适应的研究十分有限。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语言的活动,因此翻译与文化密不可分。从文化适应视角研究翻译可以更好地分析语言转换产生的文化传递和与适应效果,为促进跨文化交流提供借鉴。因此本文运用文化适应理论,对该小说英译本中的翻译代偿策略进行分析,探讨代偿策略的使用及其产生的文化适应效果,旨在总结归纳翻译过程中如何通过采用不同的翻译代偿策略来实现文化适应,促进文化沟通交流。

2. 理论框架

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的直接转换,更是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各民族文化由于其独特的生活环境、物质生产、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呈现出鲜明的差异性特征。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尽力确保原作在目标语言中的全面再现,使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相融合,实现文化适应。

2.1. 文化适应理论

文化适应最初是人类学范畴的概念,指的是不同文化群体的人进行不间断接触时,一方或双方的原文化类型产生的变化。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概念逐渐被应用到社会学、教育学、翻译等领域。上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佐哈尔于基于俄国形式主义和捷克结构主义,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该理论把文化因素引入到翻译研究,强调文学翻译行为要与文化语境、社会条件、政治等诸多因素相结合,弥补了语言学翻译研究范式的缺陷,推进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随着翻译学科的发展,文化适应理论逐渐被引入翻译研究的框架,并得到了深入探讨。

翻译是译者不断自我适应、优化选择的结果,此处的“自我适应”包括文化适应[1]。刘宓庆在《文化翻译论纲》中提出,文化适应性是文化翻译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准确的文化意义(或涵义)把握;良好的读者接受;以及适境的审美判断。文化适应不意味着原语文化适应译语文化,也不意味着让译语文化适应原语文化[2]

文化适应包括通过文化过滤、克服文化干扰和进行文化调试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相互交叉、相互作用。文化过滤指对翻译作品中的异域文化进行识别、筛选和过滤的过程。在翻译之前,原作一般都要经过文化过滤,只有顺利通过“文化海关”,才有可能得到下一步具体的翻译。而在实际的语言转换中,原作中的个别细节如果与译语文化存在冲突,也会受到疏密程度不一的文化过滤:或淡化,或改写,或删除[3]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学习者易于无意识地将民族的文化习惯和文化模式套用到所学语言上去,从而发生文化干扰[4]。翻译中的文化干扰体现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意识文化等各个文化层面,且具有地域性、时代性、或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等特点[3]。文化干扰可以分为五大类: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生态文化指自然环境,包括地理特征、生物多样性和气候条件。语言文化涉及词汇随时间空间演变而获得的特殊文化含义。宗教文化反映了各民族基于自身文化背景对宗教信仰的选择、吸收和融合,形成的独特的宗教文化体系。物质文化广泛指代各文化中特有的物质产品,它们蕴含着各自民族的文化特征。社会文化则包括文化传统、地域特色、道德规范、行为习惯、思想意识和社会阶层等多个方面,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

文化调试是指将不同的文化进行重新再组合的过程,是不同文化间相互接触、碰撞、融合、排斥、适应并趋向统一的过程。文化调试通常包括“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直译、意译等翻译方法[5]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地域文化,因此在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文化适应理论为中国历史文化相关的文学翻译提供了更多维度的视角和方法论支持。这一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精神,还要考虑到目标语言文化的特点和接受者的预期。通过适应性翻译策略,可以有效地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独特魅力传达给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因此本文从文化适应视角出发对《三寸金莲》英译本进行解读,能够更好地分析这种适应性翻译产生的文化交流和对话的效果,有助于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力的提升。

2.2. 翻译代偿策略

翻译代偿,即翻译补偿,指的是用译语语言形式补足在转换原文语言形式时造成的损失。当出发语文本(emitting language text)的某些成分因某种原因在接受语(receiving language)中没有等值成分(equivalents),而无法通过其他手段传达时,可以使用补偿手段[6]

在翻译过程中,原文的信息、意义、语用功能、文化因素、审美形式及其功能会不可避免地丧失,这就是翻译损失。翻译损失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首先,不同民族语言文化必然存在差异,因此在语言沟通和文化交际过程中一定会不可避免地产生隔阂。其次,翻译作为一种语际信递活动,是两次交替的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但自然语言之间的转码不同于数理符号之间那种纯粹科学性的运算过程,也并非是完全对应的纯机械性符号转换,语际翻译过程存在诸多的干扰因素,如译者会受母语思维方式干扰、受具体的社会与文化环境的束缚[7]。因此,以上两股力量对翻译过程施加的合力,必然使译文蒙受多层面的损失,对这些不可避免的损失进行必要的补偿不仅是理所应当的,也是译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古代中西译论中,关于翻译补偿研究的内容相当少,直到20世纪上半叶才有所改观,80年代后期研究翻译的学者才开始用较为严谨的方式对补偿这个概念进行界定,但不同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工作者对补偿的性质未达成广泛共识,对于补偿概念的界定也不一致,提出和应用的补偿策略和方法也不尽相同[7]

在早期的翻译补偿研究中,翻译理论家们在著作中提及了补偿概念,但未能形成系统化的专题研究。奈达从功能对等的视角对翻译补偿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可以把对同构缺失的补偿作为准确再现原文意义的手段[8]。根据哈维的说法,翻译补偿是一种通过特定于目的语言或文本的手段在目标文本中重建类似效果来弥补源文本效果损失的技术[9]。纽马克提出翻译补偿“据说是在一个句子的一部分失去意义、声音效果、隐喻或程序效果时,在另一部分或在一连续的句子中得到补偿”[10]。他将补偿的定义划定得较为宽泛,指出补偿在译文中不一定发生在和原文相对应的位置,并且他结合文本类型和功能翻译研究提出,应按照不同文本类型及其主要功能采取不同的补偿措施。

国内翻译补偿相关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柯平指出,由于文化差异,原语和译语符号很难完全对应,为了在译语的语法和习惯用法范围内传递最关键的意义,并尽可能实现原文与译文的等值,采用变通和补偿手段是必要的[11]。柯平将翻译代偿的手段细分为包括加注、增益、视点转换、具体化、概略化、释义、归化和回译在内的八种。

夏廷德从语言学和审美层面分析了补偿手段,认为补偿包括词汇、语法、语篇等方面。除了柯平提出的八种手段外,还有增加对比度、注释和替换等方法[8]。审美形式功能补偿可以跨越不同语言层次,对文化性审美损失可保留原文意象并解释内涵,或移植原文后添加注释。审美形式空缺则用相似形式替代,文化性损失宜在词句层面补偿,语言风格和韵律损失宜在语篇层面补偿。

3. 《三寸金莲》英译本中翻译代偿策略分析

《三寸金莲》取材自天津市井生活,整部小说中包含大量衣食住行、语言文化相关的文化负载词,在英译过程中,译者为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采取了不同的翻译代偿策略,具体可以从文化层面、语言层面、情感层面和策略层面进行分析。

3.1. 文化层面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汉语表达中蕴含着许多独有的文化负载词,这些文化词汇在译入语中难以找到对应的表达,因此需要采取如释义、概略化等相应的翻译代偿策略进行翻译,达到文化适应的效果。

1

原文:历史干它嘛了?上起太后妃子,下至渔女村姑,文的李清照,武的梁红玉,谁不裹?猴不裹,我信。[12]

译文:So what difference does history make? From the empress and imperial concubine to the village girl and fisherman’s daughter, from the great poetess Li Qing-zhao to the military heroine Liang Hong-yu, who didn’t bind her feet? Only the she-monkeys, I’d guess. [13]

原文此处描述了中国古代女子裹脚的历史悠久,只要是女性就都无法避免裹脚。李清照是宋代著名诗词家,宋词婉约派代表人物;梁红玉是宋代著名的抗金女英雄,曾将从北方入侵的金军阻击在长江南岸达四十八天之久。她们都是中国古代杰出女性的代表,几乎家喻户晓。然而对于目的语读者而言,她们是相对陌生的,因此译者采取了释义的翻译代偿策略,分别解释说明了“文的”是指“the great poetess”;“武的”是指“the military heroine”,简要介绍了两位历史人物的背景信息,便于目的语读者迅速理解原文内涵。

2

原文:佟忍安看到这层,铺子里绝不放真货,一码假的,好比诸葛亮摆空城计,楞一兵一卒不放。[12]

译文:Tong Ren-an never sold any originals in his shop, everything was forged. He was like the great general Zhu-ge Liang orchestrating false visions to fool the enemy. [13]

原文此处描述了古玩店“养古斋”老东家佟忍安一辈子秉持的交易原则:他认为古董真假难辨,鉴别古董的技术中有太多是非曲直。于是他在自家的古玩店中只放赝品,真品则放入库房,从不轻易示人。如此故弄玄虚,就如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虚张声势,骗过司马懿的情形。由于文化差异,目的语读者难以理解“空城计”这一相对复杂的文化负载词的准确内涵,因此译者在此处采用概略化的代偿策略,译作“the great general Zhu-ge Liang orchestrating false visions to fool the enemy”。译者并未逐字逐句翻译“空城计”或“一兵一卒”,而是在保留原文实质内容的前提下,用省略、概括的方式明晰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即“诸葛亮制造假象骗过敌人”,使译文意义更加明晰,解构更加精炼。

3

原文:大脚姑说,“你没听过支歌,我唱给你听——裹小脚,嫁秀才,白面馒头就肉菜;裹大脚,嫁瞎子,糟糠饽饽就辣子。听明白了吗?”[12]

译文:Miss Bigfoot continued, “Have you ever heard this song? Let me sing it to you. Bind your feet small, A scholar you shall marry. Then you’ll eat white bread, meat, and veggies. Bind your feet big, A blind man you shall marry. Then you’ll eat cornbread and hot peppers daily. Do you understand?” [13]

原文描述的是香莲裹脚之后,邻居大脚姑前来探望她。大脚姑因为自己的脚没有裹好,不是当时审美标准下的“三寸金莲”所以觉得自卑。在她见过香莲刚裹好的小巧玲珑的双脚时,内心极为羡慕,然而此时香莲向大脚姑抱怨自己裹脚疼痛难忍,大脚姑便给香莲唱了一首通俗的民间歌谣。歌词中,译者将“白面馒头就肉菜”译作“Then you’ll eat white bread, meat, and veggies”,将“糟糠饽饽就辣子”译作“Then you’ll eat cornbread and hot peppers daily”。馒头是中国北方人民常食用的一种主食,在英文中可以译作“steamed bun”,白面馒头在古代只有家境优渥富人才能经常吃到,因此作者为了弥合饮食文化差异,使目的语读者可以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采取了替代的补偿策略,将白面馒头译作“white bread”;糟糠饽饽是用杂粮制作而成的主食,常出现在贫苦人家的餐桌上,译者同样采取替代的补偿策略,将其译作“cornbread”,减轻了读者的阅读障碍,使读者更易理解原文文化内涵。

3.2. 语言层面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直观地展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采取归化、省略和淡化等翻译代偿策略以克服文化干扰,将原文的文化内涵准确传达给译入语读者。

4

原文:天津卫有句俗话:谁和洋人顶上牛,自有好戏在后头。[12]

译文:There was then a popular saying in Tianjin: “If with the foreigner you go toe to toe, there will later be quite a row.” [13]

此例中,天津方言“顶上牛”,来源于中国北方的一种骨牌游戏,也叫“顶牛”。游戏的规则就是利用手中的牌进行对抗,久而久之“顶上牛”就引申成“争持不下或相互冲突”的含义。译者采取了归化的代偿策略处理这一俗语,译作“go toe to toe”,虽形式与原文不一致,却表达了相同的含义,有利于目的语读者理解这一天津方言的内涵。

5

原文:香莲想起身试试,身子一立,只觉自己好赛给挂在杆子上,摇摇晃晃,脚发空又发紧,赶紧收拢脚尖,⼈就往前栽,差点来个马趴,脚跟一使劲,人又往后仰,险些来个老头钻被窝。[12]

译文:Fragrant Lotus wanted to rise and try. Once standing, swaying unsteadily, she felt like she was hanging from a pole, her feet tensing and untensing, struggling to keep balance. When she leaned forward, she almost fell to her knees; when she leaned back, she almost fell on her rear end. [13]

原文此处描述了香莲嫁入佟家,第一次赛脚失利,丈夫过世成为寡妇,在佟家地位一落千丈时,潘妈对她施以援手,重新帮她裹脚的情景。香莲第二次裹好了脚,想尝试站起来时,却发现极度追求“完美”的裹脚已经使她无法正常站立行走,前俯后仰显得无比滑稽。原文中“人就往前栽,差点来个马趴”被译者译为“she almost fell to her knees”“摔个马趴”是一句略带夸张的俗语,形容身体向前倾倒,如同马一样四肢着地。在译文中,译者为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采取了省略的代偿策略,只形容了香莲差点跪倒在地的动作。同样,后文中的俗语“老头钻被窝”也在译文中省略。译文虽然保留了原文中关于香莲的动作描述,也尽可能地保留了夸张的措辞,但对“马趴”和“老头钻被窝”的省略也同时舍弃了原文幽默的风格。

6

原文:这家有位通晓世事的老婆子,听罢咧开满嘴黄牙,笑着说:“嘛叫犯邪?今儿才是正经八北大吉祥日!”[12]

译文:...She smiled, showing a mouth full of yellow teeth, and said, “What’s so weird about them? Today is one of the luckiest days of all!” [13]

原文此处描述了香莲的奶奶听说了天津卫发生的一系列怪事,表达了自己对于“邪门”的不同看法,她认为所有不同寻常的事都是吉兆。原文中“嘛叫犯邪?”是一个很地道的天津方言,意为“什么叫犯邪?”,在译文中,译者通过淡化的翻译代偿策略,将其译作“What’s so weird about them?”淡化了原文中天津方言的语言文化背景,使译文降低了目的语读者理解难度,更通俗易懂;但同时也损失了原文的部分语言文化内涵。

3.3. 情感层面

不同文化中情感表达的程度也存在差异,就《三寸金莲》的英译而言,原语文化中情感表达含蓄,而译语文化中情感表达直接,为更好地传递原文情感信息,便于读者理解原文情感内涵,译者多采用增益等翻译代偿策略进行处理。

7

原文:奶奶的扫帚疙瘩怎么轰,香莲也不动劲儿了,挨打也不如扎脚疼。[12]

译文:Now even monster Granny and her broom could not get Fragrant Lotus to move, as the pottery bits hurt more than the beatings. [13]

原文此处描述了香莲在刚开始裹脚之后,因为剧烈疼痛不愿意下床走路。但奶奶为了让她刚裹好的小脚早日恢复成理想的形状,不得已一改往日慈爱的形象,打骂着香莲逼迫她下地行走。译者在此处采取了增益的代偿策略,在“Granny”前增加了一个带有情感色彩的形容词“monster”,仿佛奶奶如今的行径如同恶鬼一样。译者使用增益的代偿策略直观地表达出了原文暗含的情感,让目的语读者也能共情理解奶奶突如其来的形象转变。

8

原文:要说门当户对讲礼摆阔有头有脸人家也不过如此。这为嘛?吃错药了?[12]

译文:Now has both families been wealthy and illustrious, the rituals could not have been more properly observed. But why in this case? Had the Tong family taken some weird drug? Were they out of their minds? [13]

原文此处描述了贫家女戈香莲靠着一双小脚嫁入富贵的佟家,亲朋邻里都不能理解,认为戈佟两家的这门婚事门不当户不对。佟家在接亲这天,给戈家送来了丰厚的彩礼,因此周遭看热闹的人都发出疑问:佟家为何要娶这样一个穷人家的女儿。译文中,译者先是直译了“吃错药了?”,而后又采取增益的代偿策略,补充了这句话背后的含义:“Were they out of their minds?”。这样一来,原文中较为含蓄的疑惑不解的情感表达就得到了显化;如果只译前半句“吃错药”而不进行补充说明,目的语读者很难准确理解原文中的情感内涵,易造成误解。

3.4. 策略层面

《三寸金莲》英译本于20世纪90年代出版,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译入语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但并不了解,因此译者采取归化的翻译代偿策略,能够使译文更贴近目的语文化,减少读者阅读障碍,使读者更直接地理解原文内涵。

9

原文:厅里放张纸,写好各位姓名,后边再写上甲乙丙。各位就按心里高低,在甲乙丙后边填上号码。以得甲字最多为首,依次排出三名来。[12]

译文:A sheet of paper will have your name on it, and on the reverse side will be three grades. A, B, and C. Next to each grade you may enter your selection, A being the best. The contestant who receives the most As will be the winner, and we will select second and third places as well. [13]

原文此描述了佟家第一次赛脚的场景,佟忍安向在场的“莲癖”介绍赛脚的规则,“甲”、“乙”、“丙”来表明三个不同档次的小脚,“甲”等代表最上等,获评为甲等最多的小脚为胜,“乙”等“丙”等次之。原文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十天干计数法,这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文字记序符号,可循环使用。为便于读者理解,译者采用归化的翻译代偿策略,将“甲”、“乙”、“丙”分别译作英文字母“A”,“B”,“C”,降低了目的语读者理解原文的难度,使读者可以轻松理解原文内涵,减少阅读障碍。

10

原:“闺女!不是娘害你!娘就是给这双脚丫子毁成这样,不愿再叫你也毁了!不是娘走了非拉着你不可,是娘陪你一块走呀!记着,闺女!你到了阎王殿也别冤枉你娘呀!”[12]

译:“My daughter, mama doesn’t want to hurt you. But my feet have ruined me, and 1 don’t want yours to ruin you. It’s not that mama is leaving. This is your journey, and she’s going with you. Remember, my daughter. When you reach the palace of Hades, don’t blame your mother, she’s doing this for you.” [13]

原文描述了香莲第一次赛脚失利失宠,丈夫病死后又生下孤女,孤儿寡母在佟家地位底下,受尽二少奶奶白金宝的欺侮,在绝望之下她决定先毒死女儿再自杀。译文中,“阎王殿”被译作“the palace of Hades”。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凡人死后魂魄都会去往阎王殿,在此接受阎王的审判,生前行善者,可升天堂享富贵,生前作恶者,会受惩罚下地狱。而“Hades”则是希腊神话中的冥王,被视作宙斯冥界化身的冥神。“the palace of Hades”是冥王殿,人死后灵魂依据其生前行为到此接受审判并获得相应奖惩。译者在此处采用了归化的翻译代偿策略,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兼顾了译入语文化,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读者阅读习惯,便于读者理解原文内涵。

4. 《三寸金莲》英译本翻译代偿策略文化适应效果分析

文化适应的过程就是译者通过文化过滤、克服文化干扰,最终进行文化调试的过程。在接触原文之后,译者将原文中包含的语言文化信息进行过滤筛选,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克服不同性质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再将不同的文化进行重新再组合,使译文融入本土文化中,符合译入语文化读者群的可接受能力,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

4.1. 文化过滤效果

文化具有开放性,但文化交流具有选择性,翻译是限制性的文化交流。原文经过译者翻译变成译作的过程中,必然需要经历文化过滤的步骤。如果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产生了冲突,那么译者势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进行筛选、变形、叛逆和创新。在《三寸金莲》英译本中,译者采取了省略、替代、释义等翻译代偿策略,来对原文文化信息进行选择和筛选。

前文例3中,译者将“白面馒头”译作“white bread”,将“糟糠饽饽”译作“cornbread”,采取了替代的翻译代偿策略。白面馒头和糟糠饽饽都是源语文化中的主食,但是由于文化差异,身处译入语语境中的读者不能确切理解两种食物究竟是什么。因此译者采用译入语文化中常见的主食“white bread”和“cornbread”来替代,确保了目的语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原文内涵,不会产生阅读障碍。例5中的俗语“差点来个马趴”和“老头钻被窝”也都在译文中被译者省略。“马趴”和“老头钻被窝”都是源语中对于人物动作的形象描述,但在译入语中难以找到对应的词汇或短语,因此译者采取省略的翻译代偿策略,在不会对目的语读者阅读产生影响的前提下,直接在译文中省去原文的表达,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有意识地对原文信息进行了过滤。虽然以上翻译代偿策略在文化适应过程中起到了调整、过滤的效果,使译文符合译入语文化的需要,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降低了目的语读者了解原语文化的可能性和译文的可读性,使读者失去了体会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化的机会。因此在文化过滤过程中,译者应采取多样的翻译代偿策略,适当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不损失原文信息和文化内涵的前提下,使译文易于目的语读者阅读,同时也满足其品味源语文化的需求。

4.2. 克服文化干扰效果

翻译是一种文化产品移植过程,将源文化产品移植到译文化中去,在此过程中,译者必须克服文化冲突带来的一系列文化干扰问题[6]。文化干扰由文化冲突引起,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等。世界范围内,不同区域的人民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了具有民族性和排外性的独特文化,因此不同文化进行交流时就会产生排斥和冲突,形成文化干扰。在《三寸金莲》英译本中,译者采用了概略化、淡化、归化、等翻译代偿策略来克服文化障碍,尽可能全面准确地再现原作。

社会文化包罗万千,在语言上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社会文化最具有隐蔽性,需要译者仔细甄别。如例2中,译者将原文中“诸葛亮摆空城计楞一兵一卒不放”。译作“the great general Zhu-ge Liang orchestrating false visions to fool the enemy”,“空城计”是汉语中的一则成语,出自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今多用以比喻毫无实力、虚张声势吓人。然而在英语文化中,这一成语缺少对应表达,采取意译又易丧失原文文化背景,因此译者通过概略化的代偿策略,不拘泥于原文字句,将原文的内涵准确传达,克服了中英文化差异产生的文化冲突,使目的语读者易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语言产生文化,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不同的语言表达也会产生文化冲突。例4中,天津方言“顶上牛”被译作“go toe to toe”,采用了归化的代偿策略,将原文中的天津方言翻译成英语俗语,还原了原文独特的语言风格,使目的语读者更易理解。例6中,译者采用淡化的代偿策略,将天津方言“嘛叫犯邪?”译作“What’s so weird about them?”,淡化了原文方言表达,减少读者阅读障碍,但同时也使译文损失了原文的“津味”方言特色,使读者失去接触天津方言文化的机会。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宗教和信仰。原文中多次出现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如“见阎王爷”被译作“meet ones maker”。阎王爷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十殿阎王之一,为阴曹地府中第五殿的殿主冥王,传说为掌管人间地狱众生灵寿命生死的鬼王,半神半鬼,为民间家喻户晓的著名冥神。“Maker”在基督教文化中意为“造物主”,“meet ones maker”意为去见造物主,是人去世的委婉说法。译者采用归化的翻译代偿策略,准确传达出原文宗教文化内涵,同时也使译文更贴近目的语宗教文化,便于译语读者理解。

总的来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多样的代偿策略,这些策略的使用,在社会文化、语言文化和宗教文化方面都产生了克服文化干扰的效果,为后续文化调试扫除了很大障碍。

4.3. 文化调试效果

经过文化过滤对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进行筛选,就要针对会引起文化冲突的内容进行调试,使原文的文化形象能够在读者脑海中得到最佳呈现效果。省略和淡化两种翻译代偿策略都是去除掉或降低原文中与译入语文化冲突的信息,却并未对去除掉的文化信息进行调整使其适应译语文化语境,因此这两种策略常见于文化过滤与克服文化干扰两个阶段。在进行文化调试过程中,《三寸金莲》英译本中使用了释义、归化等翻译代偿策略,尽可能地保留原文文化特色,同时促进两种不同文化和语言的相互交流融合。

例1中,译者采取释义的翻译代偿策略,将“文的李清照”,“武的梁红玉”分别译作“the great poetess Li Qing-zhao”,“the military heroine Liang Hong-yu”,不拘泥于原文字句,直接向目的语读者解释原句词语在原文中的含义,既保留了原文的文化信息,又使译者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读者能体会到原文的内容和文化内涵。例9中,译者采取归化的翻译代偿策略,将“甲乙丙”译作“ABC”,克服了语言和文化障碍,使译文通顺流畅,符合译入语读者的阅读和表达习惯,使读者读起来轻松愉快,达到了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

文化调试就是解决文化干扰,将不同文化进行再组合、走向统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除省略和淡化之外,释义、归化等翻译代偿策略都能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丰富译入语读者的联想,克服不同文化间的矛盾和冲突,传达出原文的文化内涵和韵味,达到文化适应的效果。

5. 结语

在翻译过程中,为保证原文的文化信息能够最大限度地在译文中得到呈现,翻译代偿策略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从文化适应视角出发,以冯骥才小说《三寸金莲》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的不同翻译代偿策略及其产生的文化适应效果。研究发现,译者采取了省略、替代和释义的翻译代偿策略进行文化过滤,对原文中与译语文化冲突或使译入语读者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筛选过滤;采用概略化、淡化和归化的代偿策略克服原文中社会文化、语言文化和宗教文化产生的干扰,扫除交际过程中产生的文化障碍,准确传达原文文化内涵;采用释义、归化的代偿策略进行文化调试,使译文忠实于原文的同时贴近译入语读者阅读和表达习惯,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交流,达到文化适应的效果。《三寸金莲》英译本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迎合了改革开放初期目的语读者渴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然而,以上代偿策略的使用在提升可读性和文化内涵复现的同时,也可能削弱读者的陌生化阅读体验,影响读者对原文本文化的深度探索。

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文化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译者不仅要实现语言层面的转换,更需采取多样的翻译代偿策略弥补原文与译文的文化差异,使文化得到传递,使译入语读者理解原文的字面意义的同时,也能接受原文的文化内涵;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应把握好文化调适的尺度,忠实于原文,同时不可逾越目的语读者可接受的限度,造成不必要的文化损失。

由于翻译代偿策略的系统性研究尚有较大发展空间,本研究仅从文化、语言、情感和策略几个角度对译文进行分析,未能穷尽该理论对于文学文本翻译研究的阐释力,因此希望未来的相关研究能够从更多角度对翻译代偿策略产生的文化适应效果进行分析,进一步推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动。

致 谢

感谢我的导师付臻副教授对我论文写作的悉心指导,感谢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对我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胡庚申. 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 上海翻译, 2008(2): 1-5.
[2] 刘宓庆. 文化翻译论纲[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5: 67.
[3] 杨仕章. 论翻译活动中的文化过滤[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 34(4): 86-90.
[4] 吴国华. 论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J]. 教学研究(外语学报), 1989(2): 71-76.
[5] 曹雪英. 翻译中的文化适应[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4.
[6] 巴尔胡达罗夫. 语言与翻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1985.
[7] 夏廷德. 翻译补偿研究[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6.
[8] Nida, E.A. (1993)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1.
[9] Harvey, K. (1995) A Descriptive Framework for Compensation. The Translator, 1, 65-86.
https://doi.org/10.1080/13556509.1995.10798950
[10] Newmark, P. (2001) A Text Book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1] 柯平. 视点转换、具体化和概略化——再谈变通和补偿手段[J]. 中国翻译, 1992(1): 24-26.
[12] 冯骥才. 三寸金莲[M]. 兰州: 敦煌文艺出版社, 1997.
[13] David, W. (1994) The Three-Inch Golden Lotus: A Novel on Foot Binding.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