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张涤华、胡裕树认为文艺语体是以语言形象性为基本特征,以形象思维为主导形式,适应艺术交际领域需要而形成的语体[1]。张弓则进一步描绘了文艺语体的特征,并从语言学角度指出各类语言因素如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手段等在文艺语体中的适应性[2]。黎运汉认为语体和语体风格是历史地逐渐形成的,文学语体具有形象性、美感性、多样性、语言独特性的风格特点。程祥徽、邓骏捷、张剑桦认为语体即功能风格,是语言的功能变体。将语体分为通用语体与专业语体,指出文艺语体是专业语体中最复杂的一种[3]。
文艺语体是用艺术形象、艺术语言来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语体,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各种类型的文艺作品,主要以形象性、抒情性、美感性为其基本特征[4]。虽然文艺作品风格千差万别,有的活泼华丽,有的简洁凝重,但文艺作品语言仍有共同特点。因为无论哪部文艺作品,其言语都凝聚了话语主体的主观情感,通过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5]。
在翻译这些文艺作品时,如何准确传达原文的神韵与美感,一直是翻译界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原则”,为文艺语体的翻译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方向。本文深入探讨文艺语体翻译的共性,通过对不同体裁文艺作品的翻译实例进行分析,从中概括出其共性特点。基于“三美原则”,从词汇和句子两个层面总结出一些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翻译方法,为文艺语体的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文艺语体共性特点
2.1. 散文
散文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形式。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是指取材自由,可以写人、记事、绘景、状物、明理。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联想、虚实结合等。表达方式各种各样,可以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而神聚指主题集中鲜明[6]。散文是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散文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流畅、简洁等特点,讲究“形散而神不散”,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在翻译时,要根据汉语散文的特点,注重语言的修辞手法,选用抒情和感染力较强的词语,突出散文的“神”与“气”[4]。如:
例1:Между тучами и морем гордо реет Буревестник, черной молнии подобный.
译文1:乌云和海的中间,很兀傲的飞掠着暴风鸟,好像黑色的电闪一样。
译文2:在阴云和海的中间,得意洋洋地掠过了海燕,好像深黑色的闪电。
译文3: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该句出自高尔基的散文《海燕》,考虑到散文翻译注重“神聚”,这篇文章中的“海燕”象征着“革命者”,是人民歌颂的形象,因此需要慎重考虑用词。副词“гордо”在此句中有褒义的含义,主要为赞美海燕的雄壮威猛,译文1的“兀傲”有孤傲不桀之意,译文2处理为“得意洋洋”,在汉语中常用作贬义,都不如译文3当中的“高傲”这个词恰当、传神,并且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海燕蔑视一切反动派的精神面貌,感染力极强,同时也避免了理解层面的歧义。
我们可以看出散文在描写过程中很注重神聚,意境,以及美感。因此在翻译时不可逐字逐句对译,而是要“以意译意”,也就是根据作者的意图和行文的心理来翻译,不能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这要求译者对作者、时代背景、人生经历等有深入地研究。
2.2. 小说
小说是综合地运用语言的各种表现手段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小说是由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构成的。翻译小说,必须重视人物语言与叙述人语言的联系,即要根据具体环境、情节、人物综合考虑遣词造句,使翻译和谐统一、相辅相成,以便达到突出人物性格,完成审美功能[7]。
①用词造句方面语汇丰富。小说较多并恰当地使用口语词、方言词。如:
例1:Спустя время раскрасневшаяся Мавра, с платком, съехавшим набок торочила на проулке бабьей толпе: – И что он, милушки, нашел в ней хорошего? Хоть бы ба ба была, а то так…
过了一会儿,红涨着脸的玛夫拉,头巾歪到了一边,站在胡同里对一群老娘儿们添油加醋地说道:“亲爱的人们,真不明白,她哪点儿迷住了他,哪怕是个普通婆娘倒也罢了。”
该句出自肖洛霍夫的小说《静静地顿河》,句中“бабьей”在俄语中属于方言和俗语词,某些地区指妻子,后泛指已婚妇女,这里译者使用本国方言“老娘儿们”进行替代翻译,再现了原文中的方言特色,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小说是以农村为背景进行展开描写的。
我们可以看出在翻译小说时,一定要从整体情节出发,联系上下文。除此之外,小说的文学价值不仅在于故事情节,还在于其中的语言艺术。因此译者不能仅仅满足于翻译大致故事情节,这样就会失去灵魂,还要实现原文的语言艺术价值,再现原文的神韵和美感。
2.3. 诗歌
虽然诗歌翻译也隶属文学翻译,但它的体裁更具特殊性。翻译诗歌重在神似,即还原诗的意境,灵活处理细节。俄汉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从语言内容来说,都有精炼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感情,或借兴吐诗,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从语言形式来说,都分诗节,每诗节有二诗行或多行,每行都有节奏,分为单音或叫节拍,读起来抑扬顿挫,有强烈的音乐感。这些共同或相似之处,就是俄汉诗歌可以互译的基础[8]。如:
例1:Белая береза
Под моим окном
Принакрылась снегом,
Точно серебром.
译文1:在我的窗前, 译文2:洁白的白桦
有一棵白桦, 在我的窗下,
仿佛涂上银霜, 银装素裹般
披了一身雪花。 轻披着雪花。
该诗歌为叶赛宁的《白桦》,主要描述了一棵白桦树在不同环境下的优美姿态和独特气质,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例句中可以看出两个译文都有韵脚,译文1中第一句和第三句压了“an”的音,第二句和第四句压了“a”的音。译文2中第一句、第二句和第四句都压了“a”的音,但是从结构上来看,诗歌一般讲求对仗工整,而且明显可以看出译文1过于直译,译文2考虑到了翻译诗歌时,意境很重要,首先将一二句做了句序调整,并且巧用四字格“银装素裹”,将白桦描写得栩栩如生,完美地再现了诗歌的神韵。
诗歌翻译很注重结构对仗整齐,富有韵律和韵脚,但是最主要的是了解诗人简介及创作背景,不能为了一味地押韵和对仗,丢失原诗的韵味,也不能只将表层含义译出,应当细细考虑诗歌的意境以及想要传达的情感。
2.4. 共性特点
综上所述,能够发现散文、小说、诗歌各自具有独特的语体和语言特点,在翻译时也分别有不同的侧重点。不过,也可以归纳出一些共性的翻译重点。对于文学文本中的任何一种题材而言,在翻译时都不应提倡拘泥于原文、仅按照表层含义进行翻译的方式。在文学作品里,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通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来加以表达,不同人物对人对事的感受、见解以及态度相互交织,随着情节的逐步发展,作品的主题思想也渐渐体现出来。所以,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应当着重挖掘作品中的各种声音,并将其完整地传达出来。要充分体会原文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联系上下文进行生动形象的翻译,从而再现原作的神韵与美感。
3. 翻译理论
基于上述特点,认为用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来指导文学翻译更为合适。许渊冲认为在译诗中,意美排在首位,要求译出诗歌的内容、情感与意境;音美排在次位,要求译出诗歌的节奏、平仄与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形美排在第三位,强调译文诗句应与原诗一样工整、对仗与协调,达到形式上的美感统一[9]。
“三美论”在文学翻译中有较强的适应性,要求译者在译出原文意境的同时,尽力保留原文的节奏韵律,再现原句的对仗工整,达到意音形三方面的美感。虽说“三美论”是针对译诗提出的,但其对意音形三美的要求同样适用于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10]。
意美关注的是译文是否再现原文的意境与内涵,优秀的译文不仅能忠实地转换出原文的含义,而且蕴含着原文的韵味与原作者的感情。音美,顾名思义,强调的是音律之美。汉语之美,美在韵律,其节奏平仄、抑扬顿挫,都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形美,即形式之美。虽然在“三美”中列于第三位,但文学翻译中做到形美是有一定挑战性的[10]。
许渊冲认为文学翻译要传情达意,但“达意”是低标准,“传情”才是高标准。他还指出,“意似”是译诗的低标准,“意美”是高标准,“三美”是最高标准。“意似”只能使读者“知之”,“意美”却能使读者“好之”,“三美”才能使读者“乐之”[11]。
4. 文学作品翻译方法
4.1. 词汇的翻译方法
文学作品在词汇的运用上十分讲究,追求文章的美学价值。因此,文学作品的译文同样应当注重词汇的选择,做到在保证不失准确性的前提下,向美学价值靠拢。
4.1.1. 加词法
在进行翻译时,可以添加一定的词汇,以便让译文的表达更为准确、意思更加清晰。当然,加词法需遵循增词不增意的原则。
例1:Парк стал гуше,—новые клены и акации, которые я оставил подростками, стали теперь бравыми молодцами.
公园里林木变得更茂密了,——枫树和槐树在我离开的时候还很幼嫩,现在已经长得很高大了。
此句出自蔡毅的《俄译汉教程(上)》第163页的重点思考题,原文前半句直译为“公园变得更茂密了”,这个搭配显然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缺少主语,根据下文提示公园里有枫树和槐树,因此使用加词法,补充“林木”使得句子成分完整,去除歧义。
例2:Во мгле—потускневшие строки
Бегущих за дымкой огней.
黑暗里——跟着烟火奔跑的
是一行行黑黢黢的人迹。
这句诗摘自弗拉季斯拉夫・霍达谢维奇的《秋日黄昏》,全诗给人带来一种悠然中夹杂着痛苦的感受。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原句中并没有表达“人迹”的词语,但是根据上下文,描写的是“大雾中一行人看见烟火追寻的过程”,因此增加了“人迹”一词,才能使译文更完整,更易于读者理解。
考虑到诗歌翻译能尽量对仗会更好,加之认为原译文中的“黑暗里”和“黑黢黢”有些许重复,并且“黑黢黢”形容“人迹”不太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因此试译为“朦胧间追寻烟火的,是一行渐暗的人迹”。
例3:Милый образ, милый голос твой…
闪过你姣好身影,飘过你柔美嗓音……
此句诗摘自弗拉季斯拉夫·霍达谢维奇的《新年》,例句中可以发现并没有“闪过”“飘过”的词汇,如果直译则是:你的姣好身影,你的柔美嗓音。句中缺乏谓语动词,难以让译语读者理解,因此增加了这两个词,会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将“Милый образ和милый голос”译为“姣好身影、柔美嗓音”极具美感,但是试译为“闪过你的倩影,飘过你的悦音”更为简短,既能表达出这句话的意思和意境,还再现了原诗的形美。
4.1.2. 减词法
减词法是在翻译过程中,依据汉语的表达习惯去除不需要或多余的词汇。减词法需遵循减词不减意的原则。在运用这种翻译方法时,要确保原意不变的前提下,按照译文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尽量删减可有可无的词汇,避免产生赘余之感。
例1: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В зарослях травы, подмигивая как звёздочки, скрываются россыпи диких цветов, знакомых и безымянных.
本句摘自朱自清的散文《春》,表达了对野花和春的喜爱之情。景物描写讲究一个“美”字,原句中“像眼睛”在译文中作了省略,因为“眨呀眨”可以用来表达眼睛的动作,所以无需再添加“眼睛”就能描绘出原文的美感,并且不会使译语读者产生歧义或不理解的地方。
例2:胡同里静悄悄的,一个人影也没有,只有一群看上去十分虚假的黑色蝴蝶像纸灰一样飞舞着。
В проулке царила тишина и не было ни души, только в воздухе кружился целый рой черных бабочек—абсолютно нереальное зрелище.
该句选自莫言的小说《丰乳肥臀》,原文中作者将“黑色蝴蝶”比喻成“纸灰”,但重点在于表现出当时胡同静得出奇而感受到的一种虚幻的假象,如果将“纸灰”翻译出来反而会略显累赘,因此在这里舍去。
4.1.3. 词义引申
有些语言现象在原文中形式自然,语义清晰,但若按照字面直接翻译,会使译文生硬别扭,模糊难懂或逻辑不通,这时翻译中就需要进行词义引申。引申是指脱离原语的外壳,从原词的内在含义出发,结合具体的上下文,恰当运用逻辑推理转译,更好地表达出其内在的真谛[4]。
例1:Над седой равниной моря ветер тучи собирает.
译文1:花白的海面平原上,风在那里收集着乌云。
译文2:白濛濛的海面的上头,风儿在收集着阴云。
译文3: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此句摘自高尔基的散文《海燕》,形容词“седой”直译为“灰白色的”,但是根据上下文可以看出此时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大海的宽阔,因此译文3中将“седой”进行了词义引申,译为“苍茫”更能体现出这一情景;动词“собирает”直译为“收集”,为了与“苍茫”进行呼应,译为“卷集着”更能体现出当时天气的恶劣。
描写风景,但是不能只翻译表层的天气,了解背景后发现这个恶劣的天气暗指黑暗的反动势力聚集,因此“苍茫”和“卷集”更能烘托出革命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气氛,翻译达到了意美,再现原文意境。
例2:Несколько поодаль, храня чёткую самостоятелльность, сидит доцент Кравцов—круглолицый брюнет, фигура огурцом тонкие усики.
稍远一点的地方坐着克拉夫佐夫副教授,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他圆脸庞,黑发,矮胖身材,留着小胡髭。
本句摘自伊琳娜·格列科娃的小说《椅子Кафедра》,这句话以外貌描写为主,应讲求生动形象,首先例句中描写的是一个人的外形特征,“фигура огурцом”直译为“黄瓜体型”,显然与上述描述不相符合,并且汉语中也没有这样的表达习惯,考虑到中俄两国文化差异,黄瓜在中国一般指代比较瘦的人,而在俄罗斯一般说的是丰满的人,因此此处引申为“矮胖身材”更为合适,让读者脑海中一下浮现出这个人的外形。
例3:Маленькая, тихонькая мышь.
Серенький, веселенький зверок!
小巧玲珑的,轻手轻脚的耗子,
灰不溜秋的,活泼伶俐的幼兽!
本句诗摘自弗拉季斯拉夫・霍达谢维奇的《耗子》,句中“тихонькая”直译为“安静的”,“веселенький”直译为“快乐的”,两个词都感觉多形容的是人,而不是动物。第一句想描写的是老鼠没有发出声音,轻轻地动作,将其引申为“蹑手蹑脚”既不影响原义,又很生动。第二句认为形容动物,可以引申为“活泼伶俐”,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诗人主要想描写出老鼠的活泼可爱,像对家人一样对待老鼠,充分体现出喜爱之情,因此认为此处的“мышь”译为“耗子”,翻译得并不贴切,“Серенький”译为“灰不溜秋的”也体现不出诗人对老鼠的喜爱,因此试译为“蹑手蹑脚的小鼠,活泼灵动的灰兽”更为合适,做到了意美的同时兼顾形美。
例4:…Я замкнут здесь… С злобой, с любовью.
Ушли навсегда небеса.
……我囚禁于此……有恨,有爱。
天堂永远地远逝。
这句诗摘自弗拉季斯拉夫・霍达谢维奇的《秋日黄昏》,原诗句中的“небеса”确实有“天堂”之意,但是联系上文可以看出是禁锢在爱恨之间,因此将其引申为“幸福”更为合适。将其试译为“我含着爱恨,禁锢于此。幸福于我不在”。
4.1.4. 巧用象声词、叠词和四字格
例1:Ветер воет... Гром грохочет...
译文1:风吼着……雷响着……
译文2:狂风吼叫……雷声轰隆……
该句摘自高尔基的散文《海燕》,句中要描写的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天气剧变。两个动词“воет”和“грохочет”直译为(嚎叫,呼啸)和(轰隆作响),在翻译时需要注意选用恰当的词语来传神表述,译出这个意境。译文1的“吼着”和“响着”就采取了直译的翻译方法,没有描绘出风雷之大;译文2的一个“狂”和“叫”凸显了天气的恶劣,并且运用象声词“轰隆”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逼真场面,声情并茂,又能将文学作品的美感展现出来。
例2:Синим пламенем пылают стаи туч над бездной моря.
译文1:一大堆一大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一样,在无底的海上燃烧。
译文2: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
例3:Вот охватывает ветер стаи волн...
译文1:风儿抓住了一群波浪
译文2: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
译文3:看那狂风张开臂膀,卷起层层巨浪
例2和例3也是选自高尔基的散文《海燕》,其中的名词“стаи”直译为“一群”,形容云时转译为“一堆”更贴切,形容海浪时转译为“一层”更贴切。其中在翻译时为了达到功能对等,常用叠词来表达更加生动,因此“一堆堆”“一层层”更合适。
例4:Ночь. Вокруг тишина.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此句摘自叶赛宁的《夜》,诗中反映了他对家乡风光的眷恋,以及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认为其翻译得有些许啰嗦,并且基本以直译为主,因此试译为“夜晚万籁俱静”,句中想描写的是四周很安静,而在汉语表述中四字格也很广泛,“万籁俱寂”完全可以表达诗中意思,并且更为简洁。
4.2. 句子的翻译方法
4.2.1. 反面着笔
俄汉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存在着许多差异。在翻译中,有时为了使译文通顺、流畅,更好地表达原文内在的含义,需要根据具体的上下文从反面着手处理,即用肯定结构去译否定结构,或用否定结构去译肯定结构,以求更符合汉语规范、更确切地表达出原文具体语境中的内蕴意义[4]。
例1:Ветер всё усиливался, небо заволокли тучи. Все это говорило о том, что погода испортилась надолго.
风越来越大,天空布满了乌云。这一切都说明天气不会很快好转。
此句出自蔡毅《俄译汉教程(上)》第187页,原句中“испортилась надолго”直译为“坏了很久”,与天气搭配,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将其改为否定结构“不会很快好转”既达到了语义对等,又使得译语读者更好理解。
例2:—Я—спать. А ты, чай, к товарищам?
—Да, —не сразу отвечает он.
——我去睡了,你又要去同志们那里?
——是的。他停了一会儿才回答。
该句出自蔡毅《俄译汉教程(上)》第191页的重点思考题中,例句中将否定结构译为了肯定结构,既能表达出他没有很快做出回答的,又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4.2.2. 分译
分译法指的是“拆分式全译,指将原文拆成若干片段,使其中的词语、短语或小句译成相应的译语单位。分译的原则:分形不损意。分译时必须考虑被拆分的部分的意思相对完整,顾及前后各部分的逻辑联系”[12]。
例1:Глупый пингвин робко прячет тело жирное в утесах... Только гордый Буревестник реет смело и свободно над седым от пены морем!
直译: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正勇敢而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分译:胆怯而肥笨的企鹅,把身体藏进悬崖。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而自由地飞翔,翱翔在浪花飞溅的海上!
此句选自高尔基的散文《海燕》,通过两句翻译对比赏析,可以发现分译的句式更加对仗工整,保留了原作的完整和节奏气势,将主语独立,按照汉语表达习惯重新断句,这一手段的使用成就了译文的通顺,更富美感,也突出了其背后的内涵:企鹅象征害怕革命的人,胆怯蠢笨;海燕象征革命者,勇敢自由,分译后的句式更明显地体现这一对比。
例2:Гром грохочет. В пене гнева стонут волны, с ветром споря. Вот охватывает ветер стаи волн объятьем крепким и бросает их с размаху в дикой злобе на утесы, разбивая в пыль и брызги изумрудные громады.
雷声轰响浪花溅,波涛汹涌与风争。看那狂风张开臂膀,卷起层层巨浪,用力向上一甩,狠狠地砸向悬崖,把这些巨大的翡翠,摔得雾一般的粉碎。
此句也是选自高尔基的散文《海燕》,译文采用了精美的七言形式,音节和谐舒缓,相对整齐的诗句,做到了形式美,使用了分译的方法使这一译文得以呈现,如果直译则会句子过于冗长,既不美观,又会给读者造成阅读困难;此外,“охватывает”为“抱着”,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将其翻译成“张开臂膀”,更加形象,“膀”和“浪”,“翠”与“碎”句尾还押韵,再现了原作的文学性并且做到了音美。
4.2.3. 语序调整
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使目的语国家的读者能够获得同源语言国家的读者同样的感受,有时需要对原语语序进行调整,从而使译文更加流畅,通俗易懂。语序指语言单位在组合中的排列次序。它体现了人们的语言习惯、逻辑事理和思维方式[6]。
例1:В России новой, но великой,
Поставят идол мой двуликий.
На перекрестке двух дорог,
Где время, ветер и песок…
在新的,然伟大的俄罗斯。
在两条道路的交叉口,
竖起我两副面孔的神像。
那里有时光,风和沙丘……
这句摘自弗拉季斯拉夫・霍达谢维奇的《纪念碑》,表达诗人对俄罗斯的热爱。我们可以看出整首诗由两句话构成,如果按顺序翻译的话,会不符合汉语逻辑表达的习惯,将二三行调整顺序翻译后,逻辑清晰,通俗易懂。但是因为这是摘自诗中的一段,认为结构对仗也比较重要,想要进一步体现形式美,因此试译为“在新生伟大的俄罗斯,在两条道路的交叉口,竖立着我的两面雕像,那有时光、风和沙丘”。
例2:В гневе грома,—чуткий демон,—он давно усталость слышит,
译文1:在雷声的震怒里,它这敏感的仙魔——早就听见了疲乏,
译文2: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
此句选自高尔基的散文《海燕》,根据对比赏析,译文2将“чуткий демон”调整语序,使得主语位于句首翻译,更符合汉语的书写习惯,减轻译语读者阅读障碍。
5. 结论
文艺语体,作为功能语体之一,是功能修辞学的研究重点[5]。文艺语体并非各语体的混用,它有区别于其他语体的特点。而在翻译时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方法和策略,将原作的神韵,想表达的感情以及美感呈现出来。
本文以文艺语体及其特点为基础,首先阐述了文艺语体的概念,接着说明了散文、小说、诗歌各自的特点,并总结归纳出其共性,选取符合的翻译理论指导。最后总结出了文学翻译的方法:词汇方面为了能再现原作的风采,要加强对词的斟酌,注重使用加词、减词、词义引申,以及巧用象声词、叠词和四字格的方法。在句子层面为了能将意境,美感呈现出来,可以使用以下方法:反面着笔、分译以及语序调整。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化,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翻译方法、翻译理论,以及词汇的选择皆为翻译过程中的关键要点,我们应当以有效的翻译理论作为指导,采取适宜的对策进行翻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