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员综合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for Young Teachers
摘要: 军校青年文职教员作为军事教育的中坚力量,其综合能力的提升对于军校教育质量和军事人才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文章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深入探讨了军校青年文职教员在思想政治素质、军事素养、教学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等方面的现状与挑战。据此,构建了一套包含教育培训体系优化、实践锻炼平台搭建、激励保障机制完善以及文化氛围营造的多维度综合能力培养路径。实践证明,这一系统性培养路径能够有效提升军校文职教员的综合能力,为军队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军事人才。
Abstract: As a vital force in military education, the enhance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of civilian instructors in military academi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military educ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military talents. Based on a review of relevant research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conducts an in-depth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civilian instructors in military academies, focusing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military literacy, teaching abilities,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ies, and team collabo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Consequently, a multi-dimensional comprehensive ability training path is established, encompassing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al training platforms, the improvement of incentive and guarantee mechanisms, and the fostering of a cultural atmospher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is systematic training path can effectively elevate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of civilian instructors in military academies, thereby providing more high-quality military talents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military.
文章引用:方晓峰, 王鹏岗, 王静, 李昊然. 青年教员综合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1): 1290-129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79

1. 引言

在全球军事变革的浪潮中,军队现代化建设步入了关键时期。信息化战争对军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精通军事专业知识与技能,还需具备跨学科的综合素养。文职教员在军事教育体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他们凭借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为军事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多元学术视角。然而,随着文职人员的扩招,如何快速提升青年文职教员的综合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现有对文职教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文职教员的角色定位、教学能力提升及与军事文化的融合等[1] [2]方面,但在深度与系统性上仍有待加强。特别是关于新兴教育技术与军事教育理念的融合、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及持续的能力评价与反馈机制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旨在构建一套系统的文职教员综合能力培养路径,综合考虑军队现代化建设需求、军校教育特点及文职教员个体发展,探讨新兴技术的融入,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持续的反馈与改进机制,确保文职教员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2. 军校文职教员综合能力现状调查与问题剖析

2.1. 调查设计与实施

调查问卷设计:本研究设计了一份多维度、多层次的调查问卷,全面探究军校文职教员的综合能力现状。问卷涵盖思想政治素质、军事素养、教学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五大方面,通过具体问题细致描绘文职教员的能力轮廓。

调查对象选取:调查范围覆盖多所不同军兵种、地域的代表性军校,样本选取充分考虑教龄、职称及学科背景,确保结果的广泛性和代表性。通过问卷星收回有效问卷量196份,其中:青年文职教员(40岁以下)样本总量155份,占所有受调查者的79.08%,教龄3年以下、教龄4年~8年、教龄8年~13年、教龄13年以上样本量分别为82份、56份、39份和19份,比例分别为41.84%、28.57%、19.90%和9.69%。

数据收集方法:采用线上问卷与线下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辅以军校内部资料、教学评价及科研成果等数据,确保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和全面性。

2.2.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现状水平描述:文职教员在思想政治素质上表现良好,但融入专业课程的能力不一;军事素养基础扎实,但实践经验不足;教学能力两极分化;科研创新意识强,但成果质量和数量有待提升;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总体尚可,但跨学科合作存在障碍。

背景差异比较:新入职教员在教学和军事素养上较弱,但科研创新思维活跃;中青年教员能力均衡,但职业发展动力不足;资深教员经验丰富,但对新兴技术跟进不足。职称、学科背景等因素也影响教员的能力表现。

相关性与回归分析:教育教学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正相关,军事素养与团队协作能力相关。专业培训的次数和质量对综合能力提升有显著正向影响。

2.3.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问题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不足、军事素养提升受限、教学能力两极分化、科研创新动力与能力欠缺以及团队协作与沟通不畅。原因涉及对军事与思政教育融合认识不足、实践机会有限、教学方法单一、科研环境资源分配不均及文化差异和部门壁垒等。

3. 军校文职教员综合能力构成要素分析

本文将从思想政治素质、军事素养、教育教学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五个方面出发,对军校文职教员的综合能力构成要素进行深入分析。

3.1. 思想政治素质

坚定的政治立场与信念军校文职教员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拥护党的领导,忠诚于党和国家的军事教育事业。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环境中,文职教员需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确保教学内容的政治导向正确,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军队使命与价值观的深刻理解与认同:深入理解并认同军队的使命与价值观,是文职教员在教育教学中的基本要求。通过讲述英雄事迹、剖析经典战例等方式,将军队价值观融入课程内容,培养学员的高尚品德和强烈使命感。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与素养:文职教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与素养,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设计教学内容与活动,如采用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3.2. 军事素养

基本军事知识与理论掌握:军校文职教员需系统地掌握军事历史、军事思想、军事技术原理及军事法规等基本知识与理论,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案例素材和理论支撑。军事技能训练与应用能力:虽然文职教员主要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但一定程度的军事技能训练与应用能力不可或缺。通过掌握基本的军事体能训练方法和军事武器操作技能,文职教员能在教学中进行生动示范与指导,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实践性。对军事战略、战术及作战环境的认知与理解:深入研究军事战略、战术及作战环境,有助于文职教员在教学中为学员构建全面的军事作战认知框架,培养学员的战略思维和战术决策能力。

3.3. 教育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组织与实施技巧:文职教员应善于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设置问题情境、开展小组讨论等,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同时注重课堂纪律的维护。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运: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员的学习效果,并注重教学反馈机制的运用,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3]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力:文职教员应具备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如多媒体教学软件、在线教学平台、VR/AR技术等,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3.4. 科研创新能力

军事科研选题与申报能力:文职教员应具备敏锐的科研洞察力,能够从军事战略需求、技术发展前沿等角度挖掘研究课题,并熟悉科研项目申报的流程与要求,撰写高质量的项目申请书[4]科研方法与数据分析能力:掌握科学的科研方法,如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等,并具备扎实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能够运用统计学方法、数据挖掘技术等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与解释。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能力:文职教员应积极探索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途径,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3.5.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与军校军事教员的合作交流能力:文职教员与军事教员在知识结构、教学经验等方面存在互补性,应积极开展合作交流,共同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参与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建设的能力:文职教员应具备参与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建设的能力,与团队成员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推进科研项目,通过团队协作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5]与学员及其他部门的有效沟通与协调能力:文职教员需与学员保持良好沟通,了解学员的学习需求与困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与学校其他部门有效协调,确保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军校文职教员的综合能力构成要素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军事素养、教育教学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等方面。这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军校文职教员综合能力的有机整体。

4. 军校文职教员综合能力培养路径构建

4.1. 完善教育培训体系,构建多层次、分类别的培训课程体系

1) 设计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培训课程为深化文职教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精心设计一系列专题课程,涵盖军队历史、使命与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例如,开设“军队光荣传统与时代精神”课程,通过历史叙事与精神传承,使文职教员深刻理解军队的政治灵魂;同时,设置“军事时政与思想引领”课程,结合国际军事政治热点,引导文职教员将时事分析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提升其引导学员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能力。课程形式应多样化,如讲座、研讨、实地参观等,并邀请军队高级将领、知名学者及优秀基层军官授课,以增强课程的权威性和吸引力[6]

2) 规划军事素养进阶培训模块构建系统的军事素养培训模块,从基础知识到技能实践逐步深入。基础军事知识培训应涵盖军事战略、战术及地形学等,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与模拟演练,帮助文职教员构建坚实的军事知识框架。军事技能实践培训则包括体能训练、轻武器操作及通信技能等,需安排至专业军事训练基地,由经验丰富的教官指导,确保文职教员掌握基本军事技能。此外,设置军事指挥与决策模拟课程,利用虚拟军事场景锻炼其指挥与应急决策能力。

3) 安排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系列课程针对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应设置教育学原理、教学设计与方法、课堂管理与组织、教育评价与反馈等课程。教育学原理课程旨在提供理论支撑;教学设计与方法课程则聚焦于教学方案的有效设计,介绍现代教学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与实践练习提升设计能力;课堂管理与组织课程传授维护纪律、调动积极性及把控教学节奏的技巧;教育评价与反馈课程则教授多元化评价方式,促进教学策略的调整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4) 设置科研创新方法与实践培训内容。开设科研创新方法课程,涵盖科研选题、文献检索与综述、研究方法选择及数据分析等基本流程。在科研选题课程中,引导文职教员关注军事前沿热点,结合自身专业与军校需求确定研究课题;文献检索与综述课程则培训其熟练使用学术数据库,为科研工作奠定基础。同时,设置科研实践项目课程,组织文职教员参与军校科研项目,通过实践锻炼科研能力,促进成果转化与应用。

4.2. 创新培训方式与手段

1)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结合网络资源与线下实践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发线上培训资源,如在线视频讲座、虚拟实验室及网络研讨社区等,满足文职教员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例如,制作军事素养虚拟实验室课程,进行网络模拟演练;建立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网络研讨社区,促进经验分享与问题探讨。线下则组织集中面授、实践操作及学术交流,将线上理论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

2) 广泛运用案例教学与模拟教学,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收集整理军事教育、科研创新及军事指挥等方面的实际案例,编写案例教材或制作案例视频。例如,在军事素养培训中分析经典战役案例;在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中探讨优秀教学设计案例。模拟教学则通过创设真实场景,如科研项目申报模拟、军事指挥模拟等,让文职教员在实践中锻炼能力。

3) 建立实践基地,加强岗位锻炼,增强实际操作与岗位适应能力建立校外军事实践基地,如部队作战单位、军事科研机构及军事博物馆等,定期组织文职教员参观学习、实习锻炼及调研。同时,加强军校内部岗位锻炼,安排文职教员参与教学管理、科研项目管理及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等工作,通过实际工作锻炼综合能力。

4.3. 加强实践锻炼平台建设

1) 鼓励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鼓励文职教员全程参与军校课程建设,包括目标设定、大纲编写、教材选编及资源开发等。同时,组织其参与教学改革项目,如混合式教学改革、案例教学推广应用等,通过实践探索适合军校学员的教学模式。

2) 组织教学观摩与公开课展示活动定期开展教学观摩活动,组织文职教员观摩优秀军事教员的课堂教学,并进行讨论与反思。同时,举办公开课展示活动,为文职教员提供展示平台,并邀请专家评委和同行进行观摩与评价,帮助其提升教学水平。

3)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促进实践改进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学员评教、同行互评及专家评价等,对文职教员的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全面评价。根据反馈结果,文职教员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针对问题进行整改与实践改进。

4.4. 军事实践参与机制

1) 安排文职教员在军事演习、训练任务中扮演辅助角色安排文职教员在军事演习和训练任务中扮演辅助角色,如导调员、观察员等。通过参与演习的导调与观察,文职教员可以深入了解军事实践,锻炼指挥与协调能力。

2) 组织军事调研活动,撰写军事实践案例组织文职教员开展军事调研活动,深入部队基层、科研一线及战略研究机构[7]等,为军校教学和科研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要求文职教员撰写军事实践案例,提高军事分析与总结能力。

4.5. 科研实践项目支持

1) 设立文职教员专项科研基金与项目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文职教员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8]。在项目申报过程中简化程序、降低门槛,并提供专家评审与指导,确保项目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

2) 鼓励科研团队吸纳文职教员参与重大项目鼓励科研团队吸纳文职教员参与重大科研项目,为其分配明确任务与角色。通过参与重大项目实践,文职教员可以提高科研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4.6.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1) 构建综合能力考核指标体系,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军事素养、教学能力、科研成果及团队协作等多个维度[9]。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结合定量与定性、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通过数据统计、量化分析、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及学员评价等方式,对文职教员进行全面评价[10]

2) 建立考核结果与职业发展挂钩机制,确保评价的有效性

4.7.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1) 传承与弘扬军校文化,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军校历史、传统与价值观教育活动开展:组织军校历史文化展览、传统故事讲述会及价值观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让文职教员深入了解军校文化,增强其认同感和归属感。融入军事文化特色活动,提升军事素养组织军事体育竞赛、文艺活动及文化节等,丰富文职教员的文化生活,提升其军事素养和对军人职业的敬意。

2) 常态化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培育学术文化与团队文化: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和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及本校优秀教员交流,为文职教员提供广阔的学术视野和知识更新平台。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内部文化培育与凝聚力提升:建立教学研讨制度和科研项目汇报机制,鼓励团队协作与创新;同时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任,提升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构建了一套多维度、系统性的军校文职教员综合能力培养路径,通过优化教育培训体系、搭建实践锻炼平台、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及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有效提升了文职教员的综合能力。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样本量有限、研究方法单一等不足。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扩大样本范围,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提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应加强与军事科技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探索新兴教育技术在军事教育中的应用,并构建国际化交流平台,提升文职教员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总之,军校文职教员综合能力培养需持续优化路径,以适应新时代军事教育需求。

致 谢

作者非常感谢相关文献对本文的启发以及审稿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

基金项目

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智慧环境下“谱数双驱”的精准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23BY211);军队建设十四五规划项目“军队院校毕业研究生综合评价体系研究”(145BXL090017000X-ZHPJTX05)。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王伟, 张晓明. 军校文职教员角色定位与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 军事教育研究, 2020(3): 45-50.
[2] 李娜, 刘涛. 军事教育体系中文职教员的作用与培养策略[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9(4): 62-67.
[3] 赵雷, 马超. 军校文职教员教学能力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J]. 中国军事教育, 2021(2): 38-43.
[4] 陈婷, 王磊. 军校文职教员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探究[J]. 军事科研管理, 2020(5): 55-60.
[5] 张华, 李晓明. 军校文职教员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培养[J]. 军事教育学院学报, 2018(6): 70-75.
[6] 刘洋, 王伟东. 军校文职教员思想政治素质提升路径研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2): 35-40.
[7] 高峰, 张丽娜. 军校文职教员军事素养提升策略研究[J]. 军事训练研究, 2020(1): 45-50.
[8] 周涛, 王颖. 军校文职教员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建设探索[J]. 高等教育实践, 2019(5): 68-73.
[9] 孙静, 李志刚. 军校文职教员教育培训体系优化研究[J]. 继续教育研究, 2021(3): 52-57.
[10] 郑洁, 赵鹏. 军校文职教员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 教育评价研究, 2020(4): 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