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新时代新征程,各级学校应进一步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打底色工程”也是“铸魂工程”的深刻含义,牢记传承使命,在青少年心灵里播下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两个结合”中的第二个结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推动乡里特色课程开发与建设不仅是保护和传承各区域乡村特色文化,将本地区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方法,也是将实践与理论相融合,搭建学习生活与日常生活的桥梁,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的有效途径。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到了不可逆转的关键阶段,对人才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但乡土乡村的特色文化课程一体化建设仍处于发展和系统化的过程中。具体来说,重视加强农村校本特色课程开发建设一是促进教育体系的多元化与包容性。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体系正逐步向多元化和包容性方向发展。乡里特色校本课程作为地方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与实施有助于丰富国家课程体系的内涵,实现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方式的灵活性。这类课程往往基于地方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独特资源,为学生提供贴近生活实际、富有地域特色的学习体验,从而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双重提升。二是强化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乡里特色校本课程是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通过将这些课程融入学校教育,不仅能够使学生深入了解并认同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还能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保护意识。最后,课程开发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与创新,有助于在保留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实现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发展,为地方文化的持续繁荣贡献力量。
由此,本文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乡里特色文化符号特征,结合乡里特色课程系统开发与建设所面临的困境,并进一步提出优化的路径,有利于巩固和强化青年学生天然的、内在的、深刻的政治认同,增强其内生的文化自信。
2. 校本特色课程教育开发的理论依据
2.1. 施瓦布的“实践模式”课程理论
施瓦布是美国著名的课程教育理论学家,在领导了“新课程运动”后,施瓦布总结经验发表了《实践:课程的语言》,形成了“实践模式”的课程理论。实践模式课程理论在课程开发领域强调“四大要点”:首先,它高度重视课程开发的实际应用价值;其次,该理论注重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实现结果与过程、目标与手段的和谐统一;再者,它倡导在课程开发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力;最后,该理论还着重于采用集体审议的方式来推进课程开发。实践模式课程理论主张采取一种“从下到上”的课程决策模式,强调课程开发的主体应由专家转变为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共同体”,并主张在学校具体实践环境中进行课程开发。这一思想理念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原则不谋而合,为研究新时代乡里特色校本课程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2.2. 杜威的“做中学”理论
杜威透视美国传统教育得出其“做中学”理论,构成了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做中学”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实践活动学习”与“依据个人经验学习”。杜威提倡学校构建多样化的实践环境,诸如工厂、实验室、农场等场所,鼓励学生投身于自己热衷的活动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他创造了一套著名的五步教学法:首先,构建一个真实且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接着,在该情境中设置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的问题;然后,学生利用手头资料提出假设;随后,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来检验这些假设的合理性;最终,学生根据假设验证的结果得出结论。这一过程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积累经验,进而习得并掌握知识,同时在“做”的过程中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
杜威的“做中学”理论着重指出,儿童应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学习,将学校教育中的知识获取与现实生活活动紧密结合,强调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一理念与综合实践课程开发活动的课程目标高度一致,为本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
2.3.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作为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立足我国具体国情和教育制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观点,主张“教学做合一”。相比较杜威的教育理论,陶行知的社会教育论不仅指学校教育,而且指社会教育,强调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把生活也当作教育教学的一部分。陶行知的社会教育理论强调生活里有教育,且生活实践也对教育有重要影响作用。教育既要以生活为基础,满足人的生活和发展需要;另一方面,生活实践也离不开教育,在生活中学习,提升各项能力和素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现了将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理念,着重于在实践中开展教学活动。这一理论不仅为当前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理念上的引领,也为本研究带来了深刻的理论启示,强调了在做中实现教与学的融合。
3. 乡里特色教育以符号的形式呈现校本特色
中国的乡里文化源远流长,而广大农村则是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符号是联系受众交往沟通的基础中介,乡里文化以符号的形式进行传播和发展,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其中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
3.1. 乡里诗词符号铸牢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文化符号重要载体,以表达情感和技艺传承着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形象,进一步激发青年群体的国家情怀和浸润式文化共鸣。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乡里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诗词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承载着无数文人志士的乡土情怀和意向传达。历史上也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田园诗句,有宋代诗人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黎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唐代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等等描写乡村乡土自然或人文风光的传世佳作。通过乡里诗词为代表的文化符号,在推进乡里特色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就要利用好这一重要载体,重视文化特色开发,将本土特色优秀诗词等文化文明融入课程教学或课程资源开发中,以浸润式传播方式将青年群体带回“意向境界”,唤醒青年群体对中华文明的“血脉觉醒”,进而促进青年群体对于本地区乡土文化的情感认同。
3.2. 乡里自然符号唤醒国家情感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乡里自然”不仅包括未经加工改造的、天然形成的自然,也指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的人造自然,还指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孕育的特色乡土物产资源。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地域特点突出,形成各地独有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物产资源。各具特色的乡里乡村自然不仅为促进各地域人民交流、旅游、贸易提供了自然物质条件,而且也是各地区之间彼此了解的符号和载体。乡里特色课程开发应以本乡村脚踏实地的“此乡此土”为基础,引导青年学生从认同此山此水开始,用身体、肌肤去感受乡土,由眼入心、由感入情、由所思到所想,发现乡土乡里之美,使之成为他们认识伟大祖国的起点,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打牢认同伟大祖国的情感基础,让乡土大地真正发挥使人的精神得到寄托和心灵得到归属的功用。[2]
3.3. 乡里生活符号提供实践途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的发展。实践也会作用于理论,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促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人是历史的载体,承担着从古至今一切文明成果的积淀和结晶,拥有历史赋予的集体记忆是乡村意识构建的必要条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论是从现代公共物质基础设施的健全和完善,还是乡里文明精神设施建设都全面全方位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视。乡里特色课程建设可以着眼于乡村振兴工程,发现当代乡村生活特色特点,开发特色乡村真实生活。由此,乡里特色课程开发就更要响应党和国家政策号召,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
4. 乡里特色教育融合校本文化的实践路径
马克思认为“共同体”是人类“自发自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自然的、历史的、思想的联合体[3]。山东菏泽的乡村学校利用当地资源开设培训课程,鼓励学生在劳动体验中陶冶情操、塑造品格;重庆潼南的乡村学校建立少年宫,为学生提供学习剪纸、竹编、扎染的平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成都,四川农村学校利用当地陶瓷产业的文化价值,开展实践课程,让学生探索劳动之美、创造之美……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农村特点的课程和教学手段,为农村教育质量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乡里特色课程建设的主体是“乡里”,意思是家乡,出自《周礼·地官·遗人》。《管子·立政》中也有:“劝勉百姓,使力作毋偷。怀乐家室,重去乡里,乡师之事也。”乡里特色课程开发重点是在顺应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背景下,把乡里乡土的自然资源,以及在此处经年所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变成教学资源,由此既传承与复兴了本土文明文化,又与新时代的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尊重本土文化的前提下进行创造性、创新性课程开发建设。
4.1. 以学校为乡里特色课程开发平台
在中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缺乏专业的教研机构和专家,因此,农村特色课程的开发应关注学校周边的地方资源,以农村小学为重要平台,与不同的参与者进行联系和互动,并将其整合到地方课程中,促进学生的学习。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徐特立曾说“最原始、最基本和最唯物的教材是当地的教材。”青年学生需要在乡村探索中获得精神上的归属感和慰藉感,感受中华民族的归属感,最终成为有家国情怀“有根之人”。当前,社会变革带来的人口流动频繁、学习任务压力大、个人主义思想盛行等,都造成了学生缺乏培养母语意识所需的环境条件,因此,母语意识的缺失已成为当前学生成长中的一大问题。乡里特色课程建设要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必须要培养学生的乡村情怀,只有在这样的目标导向下,才能铸牢“五个认同”的思想基础。要使乡土情怀进入到特色课程建设目标体系中,学校首先要认识到学生乡土情怀培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乡村敏感性有多种途径,相对而言,在内容和方法上,通过专门的乡村敏感性课程来促进学生的乡村敏感性是比较方便的,但将这些方面联系起来,只取决于对课程结构主体部分的理解,很难将乡村敏感性这一主题切实融入到课程中去。基于这一点,学校方面要在校本课程建设中促进乡土情怀的目标追求,必须要将该问题纳入课程建设中,使其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进行调整和优化,注重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与层次化设计,精准设置课程目标以提高课程目标达成度,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4.2. 以乡土教师为乡里特色课程建设主体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道德情感的形成培育过程是学生青年认知、情感、意识的形成过程,是由认知内化为情感,再由情感外化为行动的过程,也就是由感觉到感性认识,再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最终外化为实践行动的转化过程。教师作为乡里特色课程建设的关键主体,同时也是课程教学的实践者,首先要了解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已有知识经验、学习需要、学生知识结构与心理认知结构,从而将其与乡土特色课程资源结合起来。特色校本课程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内容进行有机融合。通过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世界,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教师讲授引导学生认知。乡村教师面向学生,通过讲解使学生获取关于本乡村本区域的基础性自然、历史、生活、文化和社会知识。在了解基础知识后引导他们构建起乡土自然、生活、文化与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关系。
其次,乡村教师与学生建立国家情感。在学生直接学习乡村知识文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亲身感受到的乡村环境研究其背后被赋予的价值和意义,探讨本地区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在家乡发展中的作用,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
最后,合理安排学生的假期社会实践,让学生在较长的时间内参与乡村的生产劳动,使其与乡民更深入、更契合地接触与交流,使学生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文化之根,还能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将内在的修养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乡土课程开发铸牢本地区特色校本文化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促使学生在知识获取、能力培养、观念形成和人格健全等方面全面发展。
4.3. 以学生为乡里特色课程建设核心
课程建设是一项既复杂又持续的系统性工程,它要求全面而深入的规划与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2022年版)》着重指出,课程建设的核心应以核心素养为指引,回归知识服务于人的本质目的,学业评价体系则需从单纯的知识点考核,转向着重评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乡村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学生作为乡里特色课程知识体系的学习主体,其学习过程不是线性的、单维度的、灌输的,而是学生作为主体与知识结构、教师、乡村本土环境等要素之间进行多元交互的主体间性关系。面对青年学生这样一群“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乡村教师立德树人关键问题在于如何用感性的、符合本土乡村特色的话语方式来进行浸润式传播与融合。学校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5]
4.4. 以现代科技为乡里特色课程建设补充发展
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强调社会需要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课程群的知识体系是群课程中各课程知识点的有机整合,构建特色课程群知识体系可以显著减少知识的碎片化、孤岛化特征。[6]通过乡村特色课程构建特色校本课程不仅要具有鲜明的乡村特色,也要实现数字技术与传统教育的融合发展。随着国家技术发展和智慧教育平台加快建设,数字乡村建设的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乡村学校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数字平台获取丰富全面的教育资源。然而由于发展的不平衡,现如今仍存在部分乡村教育数字化水平较低,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深层次加快加强薄弱地区的教育数字化,持续加强乡村基础教育设施建设,提高乡村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教学素养,补齐乡村教育短板,实现乡村特色课程的建设开发。
5. 总结
建设具有本乡村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既是人民对共同历史的铭记,也是对共同文化的认同,对共同理论的信仰,对共同前途的期许。自21世纪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来,乡土课程在各地学校开始实施。伴随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也逐渐对乡里课程开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例如乡土文化在教育中的缺失、停留在知识传授和固化教学的传统层面、城市教育与乡村教育脱节等等。为此,乡里特色课程建设必须要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科学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容并融入乡村乡土教育中,强化学生的“五个认同”,坚定“四个自信”,学好“五史”,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