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循证护理作为一种以科学研究为支撑、结合临床经验与患者意愿的护理理念,为神经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通过严谨的证据检索、评价与应用,循证护理有望在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等方面发挥积极而深远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其在神经外科术后疼痛管理实践中的具体效果。神经外科手术旨在解决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类病变,但术后疼痛却如影随形,成为困扰患者与医护人员的重要问题。术后疼痛若得不到有效控制,可导致患者血压波动、心率失常,甚至可能延迟伤口愈合、增加住院时长及医疗成本。近年来,循证医学理念在护理领域的渗透催生了循证护理模式,其核心在于将最佳的研究证据应用于临床护理决策。在神经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管理情境下,循证护理可整合多方面的资源与信息,从疼痛评估工具的精准选择到非药物与药物干预措施的合理运用,再到对患者心理与认知层面的关注,全方位地构建起科学有效的疼痛管理体系。本研究聚焦于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的神经外科术后患者,通过对比分析,深入剖析循证护理实践在该领域的实际成效及其潜在价值。
2. 一般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在我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纳入标准:年龄18~70岁;行开颅手术;意识清楚,能够配合疼痛评估。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有精神疾病史;术前存在严重疼痛或感觉障碍。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5.2 ± 10.5)岁;手术类型:颅脑肿瘤切除术20例,脑血管疾病手术18例,颅脑外伤手术12例。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46.1 ± 11.2)岁;手术类型:颅脑肿瘤切除术19例,脑血管疾病手术19例,颅脑外伤手术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2.2. 方法
2.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选取常规护理,首先进行术后生命体征的监测,包括定时测量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体温,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其次,进行伤口护理,定期检查手术伤口的愈合情况,清洁伤口并更换敷料,观察是否有感染征兆(如红肿、渗液等),如有需要及时处理。对于引流管,护理人员需定期检查引流量和引流液的性质,保持引流通畅,防止感染和阻塞,必要时调整引流管的位置。根据医嘱,按时给予止痛药物,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调整药物剂量,确保患者舒适。整体护理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记录相关护理数据,确保术后恢复顺利。
2.2.2. 观察组
实施循证护理,具体如下:
(1) 循证护理小组的组成与工作流程
循证护理小组的成立是实施循证护理的基础,组长通常由护士长担任,组员则由经验丰富的临床护士、专科护士及护理管理人员组成。小组成员需要接受循证护理相关的培训,熟悉循证护理的理论、方法以及具体的操作步骤。每个成员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和经验,发挥团队协作优势,以确保循证护理能够高效实施,提升护理质量。小组的成员除了要具备临床经验,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献检索、证据评估及临床决策的能力。护士长作为组长,负责组织和监督循证护理的实施过程,确保每个步骤的顺利进行[1]。小组还需要定期开展会议,评估护理效果,并根据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及时调整护理计划。循证护理小组的工作流程一般包括几个关键步骤:首先是提出问题,结合临床实际,明确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接下来是文献检索,小组成员通过数据库进行相关文献的搜寻,收集最新的研究成果。然后是证据评价,成员们筛选和分析这些证据,确保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基于这些证据,小组会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最终将这些计划落实到具体的护理实践中,并通过定期的评估和反馈来调整方案。
(2) 循证护理小组制定护理计划的具体步骤
在循证护理小组的指导下,护理计划的制定需要经过一系列严谨的步骤,以确保护理干预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首先,循证护理小组会通过系统地检索文献,收集相关的高质量证据,这些证据可以来自临床研究、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等。通过这些证据,护理小组能够获得最前沿的理论依据,帮助小组成员做出更科学的护理决策。其次,护理小组会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地分析,包括患者的病情、疼痛程度、术后恢复进程、药物过敏史以及患者的心理状态等[2]。确保护理计划能够与患者的个体差异相匹配,做到因人而异。接下来,小组会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干预措施。对神经外科术后患者来说,制定护理计划时要特别关注疼痛管理、感染预防、术后活动恢复等方面。针对疼痛管理,护理计划会根据证据推荐合适的非药物和药物干预策略,如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放松训练、使用冷敷与热敷缓解疼痛,或者使用适合的镇痛药物。除疼痛管理外,健康教育也是护理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组会制定具体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术后注意事项、疼痛缓解技巧以及药物使用方法等,以帮助患者理解并配合护理工作,提高依从性。
(3) 实施循证护理的关键步骤
循证护理的实施不仅仅依赖于科学证据的支持,还需要在实际护理过程中灵活地调整护理干预策略。在观察组的护理实践中,护理人员通过采用数字评分法(NRS)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定期评估。这种评估方法能够帮助护理人员精准把握患者的疼痛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护理措施,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例如,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进行疼痛评估,通过NRS评分系统,患者根据自我感受将疼痛程度从0 (无痛)到10 (剧痛)进行评分。通过这些评分数据,护理人员能够动态了解患者的疼痛水平,进而根据患者的疼痛表现及时调整干预措施。对于轻度疼痛的患者,可以通过非药物干预措施进行缓解,如指导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进行深呼吸放松训练等。对于中度和重度疼痛的患者,则可以根据疼痛评估结果,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干预。在实施药物干预时,护士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疼痛缓解效果,并对药物的副作用进行及时监控。非药物干预包括体位调整、呼吸训练、冷热敷等。
(4) 健康教育在循证护理中的作用
健康教育在循证护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疼痛管理的意义,提升患者的疼痛管理依从性,进而促进术后康复。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术后疼痛的成因、疼痛管理的重要性、疼痛评估方法、非药物干预技巧以及药物使用的方法等[3]。护理人员通过面对面讲解、书面资料发放、视频展示等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说明这些内容。健康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帮助患者认识到疼痛是术后恢复过程中的常见现象,但通过合理的疼痛管理可以减轻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4]。此外,患者还需要掌握如何使用数字评分法(NRS)来准确评估自身的疼痛程度,并及时反馈给护理人员。针对不同的疼痛等级,患者应了解如何采取不同的缓解措施,例如对于轻度疼痛,患者可以通过改变体位、深呼吸等非药物干预手段缓解症状;而对于中度和重度疼痛,则需要依赖药物干预。
2.3. 观察指标
2.3.1. 疼痛评分
疼痛评分是衡量神经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管理效果的关键指标。数字评分法(NRS)以其简洁直观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本研究。在术后6 h、12 h、24 h和48 h这些关键时间节点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能够动态地掌握患者疼痛程度的变化趋势。0分代表无痛,这是理想的术后恢复状态;1~3分轻度疼痛,此时患者虽有不适但尚可忍受;4~6分中度疼痛,往往会对患者的休息、情绪等产生明显干扰;7~10分重度疼痛,则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引发一系列生理应激反应。通过精确记录这些数据,不仅可以直观地对比不同护理模式下患者疼痛的缓解情况,还能为及时调整疼痛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患者在术后能获得更为精准有效的疼痛干预,促进其身心舒适与康复进程。
2.3.2. 护理满意度
护理满意度反映了患者对整个护理过程的综合评价。本研究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在患者出院时进行全面评估,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该指标的设定旨在从患者的主观感受出发,全面考量护理工作在各个方面的成效。非常满意意味着护理服务在疼痛管理、病情监测、心理支持等多维度均达到或超越了患者的预期,使患者在术后恢复过程中感受到了高度的关怀与专业的照护;满意则表示护理工作基本满足了患者的需求,虽可能存在一些小的不足但未对整体体验造成较大影响;不满意则警示护理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缺陷或未妥善解决患者的关键诉求。通过计算护理满意度,即(非常满意例数 + 满意例数)/总例数 × 100%,能够以量化的形式呈现护理质量水平,为进一步优化护理方案、提升护理服务品质提供有力的反馈信息[5]。
2.3.3.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衡量神经外科患者术后整体护理安全与质量的重要维度。本研究着重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伤口感染等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肺部感染可能因术后患者卧床、呼吸功能受限等因素引发,一旦发生会延长住院时间,加重患者痛苦;深静脉血栓则与术后血液高凝状态及肢体活动减少密切相关,严重时可导致肺栓塞等危及生命的情况;伤口感染直接影响手术切口的愈合,增加患者的康复难度与医疗成本。通过对这些并发症发生情况的细致监测与统计,能够清晰地对比不同护理模式在预防并发症方面的有效性。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不仅体现了护理干预在预防术后不良事件中的积极作用,更表明了护理措施在保障患者安全、促进顺利康复方面的卓越成效,为临床护理实践的改进与完善提供了关键的参考依据。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后6 h、12 h、24 h、48 h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见表1。
Table 1.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pai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1.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比较
组别 |
n |
术后6 h |
术后12 h |
术后24 h |
术后48 h |
对照组 |
50 |
5.25 ± 1.53 |
4.82 ± 1.32 |
4.23 ± 1.26 |
3.54 ± 1.02 |
观察组 |
50 |
3.83 ± 1.21 |
3.18 ± 1.05 |
2.57 ± 0.84 |
1.83 ± 0.65 |
t |
- |
4.762 |
5.834 |
6.921 |
8.012 |
P |
- |
<0.05 |
<0.05 |
<0.05 |
<0.05 |
3.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 (48/50),高于对照组的82% (41/50) (χ2 = 4.396, P < 0.05)。见下表2。
Table 2. Comparison of nursing satisfa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组别 |
非常满意(例) |
满意(例) |
不满意(例) |
护理满意度(%) |
观察组 |
28 |
20 |
2 |
96% |
对照组 |
22 |
19 |
9 |
82% |
χ2 |
|
|
|
4.396 |
P |
|
|
|
<0.05 |
3.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 (3/50),低于对照组的18% (9/50) (χ2 = 4.332, P < 0.05)。见表3。
Table 3.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组别 |
肺部感染(例) |
深静脉血栓(例) |
伤口感染(例) |
其他并发症(例) |
总并发症发生率(%) |
观察组 |
1 |
1 |
1 |
0 |
6% |
对照组 |
3 |
2 |
3 |
1 |
18% |
χ2 |
|
|
|
|
4.332 |
P |
|
|
|
|
<0.05 |
4. 讨论
神经外科手术术后疼痛较为复杂,其与手术创伤、颅内压变化、神经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传统的护理模式在疼痛管理方面往往侧重于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缺乏系统的评估与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循证护理通过成立专业小组,提出针对性问题,检索并评价相关证据,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并实施。在疼痛评估方面,规范的NRS评估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患者疼痛程度变化,为护理措施的调整提供依据[6]。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舒适体位、放松训练、物理治疗等,可从多方面缓解患者疼痛,且无药物不良反应,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与依从性。合理的药物干预根据疼痛程度分层用药,既能有效止痛,又能减少药物滥用及不良反应。同时,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到疼痛管理中,进一步提升了疼痛管理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循证护理在神经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管理中具有显著优势,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疼痛状况,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样本量相对较小,研究时间较短等,后续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研究时间,深入探讨循证护理在神经外科术后疼痛管理中的长期效果及更多影响因素。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在神经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与预后改善。
声 明
该病例报道已获得病人的知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