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网络流行语已成为年轻一代日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生活的缩影,网络流行语不仅反映了文化的变迁,也折射出社会心理的转变。在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中,网络流行语的翻译不仅能够帮助日本读者了解中国的社会动态,还能加深两国民众之间的相互理解。因此,探讨网络流行语的翻译策略对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现实意义。
本研究旨在分析当代中国网络流行语在日译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探讨相应的翻译策略,以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并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重点在于如何在准确传达流行语原意、保留民族文化特质的同时,传达其中蕴含的情感,并基于流行语的生成机制,探究直译与意译等翻译策略的最优应用方式。
为了使中国当代网络流行语“走出去”,其翻译必须准确且传神。然而,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机制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旧词添新义、外来文化的引入、因社会发展而生的新词,以及对经济优势地区文化的模仿(余义勇,2010) [1]。这些生成机制决定了在翻译过程中会遇到文化传达和社会背景传达的难点。
针对这些翻译难点,译者应灵活采用多种翻译策略,或结合不同策略进行翻译,以准确传达源语的意思,同时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质,满足读者的审美习惯。Newmark P于2003年在其著作《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中提出直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意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这两大翻译策略,并将其分别定义为“注重忠实于原文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以准确传达原作的语义为主”和“以读者理解为核心,调整表达方式,使信息清晰易懂,适应目标文化背景”[2]。直译具有“维护外来文化的独立性”(Venuti, 1995) [3]这一优点,而意译则重在灵活表达原文的整体意义,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
然而,直译有时可能使译文不够流畅自然,增加读者的阅读障碍。针对直译的适用条件,不同译者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余义勇(2010)认为,对于可以从字面意思理解的网络流行语,应采用直译法[1]。梁少逸(2007)指出,直译法适用于汉语和日语喻体基本等同、喻义易于理解的情况,认为这可以实现“形达意也达”[4]。然而,孙飞凤(2001)在论文中表示,直译适用于原作具有浓厚民族色彩且在目标语言中找不到对等表达的情况[5]。
笔者认为,在前两种情况下,尽管直译能够保留原文风格并准确传达重点,但往往导致译文不够流畅自然,甚至可能使原文语言特色丧失,读起来生硬,如同“机器翻译”。在第三种情况下,虽然直译能够保留民族文化色彩,但文化传达不足可能增加读者的阅读障碍。翻译活动本身的局限性可能导致修饰效果的缺失,因此译者不应过度依赖某一种翻译方法,而应灵活选用不同的译法。
在翻译过程中,应考虑如何在准确传达原文意思与保留语言特色之间取得平衡。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存在“必须在传达意思的准确性和保持语言特色之间进行取舍”的情况?这一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依据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和《语言文字周报》公布的2019年至2023年中国年度网络流行语榜单,收集中日各大主流媒体的日译版本进行对照分析。以往的研究大多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而本文将从流行语生成机制出发,探讨适用的翻译策略。
2. 当代中国网络流行语的日译现状及问题
王向远于2015年提出“缺陷翻译”这一概念,指介于正译与误译之间的翻译类型,虽然存在理解或表达上的不足,但尚未完全错误[6]。基于这一概念,笔者将本研究中的翻译样本分为四大类:直译、意译、缺陷翻译和错译(指将流行语的意思确实翻译错误的译文类型)。意译包括“转译”和“借译”两种形式,其中“转译”是指将中文流行语翻译回其词源语言(本研究中的词源均为英语),再将其翻译成目标语言(即日语);“借译”则指直接借用日语中与中文意思相近的表达进行意译。缺陷翻译则进一步细分为“繁体错译”“逐字错译”“赘译”和“漏译”四类。
为便于理解,本文对缺陷翻译的不同类型作如下定义:
“缺陷翻译”指翻译过程中出现了丢失原文意思、增添额外意思等错误,导致翻译结果虽然不完全错误,但未能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其中,“繁体错译”指的是将中文直接转换为日语汉字的情况;“赘译”指在翻译中加入了原文中不存在的意思;“漏译”则是指翻译未能充分表达原文的意思。此外,“逐字错译”指的是根据中文流行语逐字逐词地翻译,产生的翻译结果虽然形似日语,但实际上是中式日语,非日本人所使用的自然表达。
为提高文章的可读性,笔者按年份随机抽取了缺陷翻译这一类型的若干样本,并依据翻译手法对其进行了分类,结果见图1缺陷翻译类例子所示。
Figure 1. Examples of defect translation
图1. 缺陷翻译类例子
如上图所示,译文「レモンの精」(柠檬精,字面意思是柠檬成精,指很喜欢酸别人,嫉妒别人。现多用于自嘲式地表达对他人从外貌到内在、从物质生活到情感生活的多重羡慕。1)中的「精」,在Weblio辞书中,确有「自然物に潜むとされる霊」(潜伏在自然物体中的灵魂)这一注释。因此,将“柠檬精(柠檬成精)”翻译为「レモンの精」并不能视为完全错误。然而,这一翻译未能有效传达原词中“喜欢酸别人、嫉妒别人”的含义,因此可以视为一种缺陷翻译。
2.1. 中日网络流行语翻译样本的数据对比分析
本研究共收集了2019年至2023年间中国年度网络流行语的日译样本,共计335份。具体数据分布如下:2019年度样本52份,2020年度样本64份,2021年度样本76份,2022年度样本82份,2023年度样本63份。这些样本提供了中日在流行语日译过程中的数据基础。
通过对这些样本的统计与分析(见图2和图3),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图2中日双方正误数据对比展示了中日双方在流行语翻译中准确翻译与错误翻译的占比。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虽然中日双方在总体翻译准确率方面差异不大,且两方正确翻译的数量均大于错误(或缺陷)翻译的数量,但差距并不显著。这表明,中日媒体在翻译中国网络流行语时仍存在较大进步空间。
其次,如图3中日主流媒体翻译手法选用占比所示,中日双方在翻译方法的选用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最常用的翻译方法为“直译”,这表明两国翻译者在处理流行语时倾向于将原文意思直接转化为日文。因此,探讨流行语采用直译方法的适用范围显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繁体错译”这一特定错误类型仅在中方样本中出现。这种现象或许与中方在日译过程中对繁体字的理解偏差有关,反映出翻译过程中对不同文字形式的敏感度问题。
本研究通过对这些样本的统计与分析,初步揭示了中日双方在流行语翻译中的特点与差异。接下来,本研究将进一步探讨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尤其是词汇误解和情感传达方面的具体表现与挑战,从而为后续的翻译实践提供改进建议。
Figure 2. Comparison of accuracy data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translations
图2. 中日双方正误数据对比
Figure 3. Proportion of translation methods adopted by mainstream media in China and Japan
图3. 中日主流媒体翻译手法选用占比
2.2. 日译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
2.2.1. 词汇误解导致的翻译偏差问题
从本章第一节中的样本分析中可以看出,在中文网络流行语的日译过程中,错误译文的翻译手法中,最常见的是“意思错译”和“逐字错译”这两种。作者通过对所收集样本的分析,发现造成这一错译状况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两个:
1) 中方对日语词汇把握不够准确
具体来说,这种不准确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对日语词汇表达程度的把握不够准确、对日语词常见释义的把握不够准确,以及在表达方面的不准确。
① 对日语词汇表达程度的把握不够准确
由于日语中也有汉字,作为中文母语者的译者在理解日语汉字的含义时,往往会受到母语的影响,从而产生误解。例如,人民网日语版网站将“社恐”翻译为“対人恐怖症”。表面上看,这一翻译似乎没有问题,确实表达了“对人与人面对面交流感到恐惧”的意思。然而,实际上“対人恐怖症”是强迫性神经官能症的一种,患者因病理性的强迫观念而害怕与人见面。而“社恐”的产生原因多为性格内向、社交技巧不足和缺乏自信等,非病理性因素。因此,“対人恐怖症”的含义远比“社恐”更为严重,翻译显然不够准确。
再举一例,“社会性死亡”简称为“社死”,这个词指的是在公众场合出丑,因过于尴尬而想要逃避的状态。爱知大学的中日大辞典将其翻译为「社会的な死」,这一翻译严重扭曲了原意。根据Weblio国语辞典的解释,“社会的な死”意指“在社会中存在不被接受的状态”或“与社会隔绝和孤立的状态”。例如,由于曾经犯过罪而难以在社会上找到工作,或因酒驾被解雇等情况,这与“社死”所传达的尴尬程度截然不同。
② 中方对日语词汇的常见释义的把握不够准确
在翻译网络用语“永远的神(YYDS)”时,一些媒体如搜狐新闻将其逐字翻译为「永遠の神」或「永遠の神様」。这个词源于中国选手在奥运会期间凭借高超技能夺冠,常用来表达对某人的高度敬佩与崇拜。从「デジタル大辞泉」的释义来看,“神”可以表示“非常出色的才能或技艺”,似乎这样逐字的翻译没有问题。然而,根据筑波语料库(Tsukuba Web Corpus)的搜索结果,“神”这个词最常见的意义仍然是指“人们信仰的对象”。因此,日语母语者初见「永遠の神」「永遠の神様」时,可能首先联想到的是“神明”,而非“技能高超的人”。
为此,针对该流行语的翻译,应该参考日本本土2016年的棒球流行语「神ってる」或「神がかっている」,意指“技艺高超,如有神助”。这样的翻译不仅更符合日语语境,还能避免因误解而产生的翻译偏差,从而更准确地传达原文所蕴含的情感。
③ 在表达方面不够准确
人民网日语版和COMOME将“强国有我”翻译为“強国建設には私がいる”。这一短语源自建党百年天安门广场庆典上,青年一代向党和人民许下的庄重誓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从中文母语者的角度来看,这个翻译似乎是准确的(在日语中,人的存在通常用「いる」来表达),意指在强国建设的道路上,我的存在是重要的。然而,这种翻译可能让初次接触这一句子的日语母语者2感到困惑,不易理解其深层含义。
为了解决这一表达不够明确的问题,可以采用“添译”的手法,将翻译修改为「強国建設の過程には私がいる」。这样的表述不仅清晰地传达了“在强国建设的过程中,我的存在是重要的”这一意思,还能更好地体现出句子的情感和语境,避免初次阅读者的误解。通过这种方式,翻译不仅保持了原意,还增强了表达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从而更有效地传递了原文所蕴含的庄重承诺。
2) 日方对中文流行语本身的理解不够充分
在翻译过程中,日语母语者常常由于对中文流行语的理解不够充分而导致翻译错误。例如,“打工人”这一词汇被简单地翻译为「仕事人」或「働き者」。然而,“打工人”是一个因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新词,指的是那些辛勤工作却报酬低廉的群体。这一称谓蕴含着自嘲的意味,反映了劳动者在现代社会中的无奈与辛酸,类似于日语中的“社畜”。
因此,单纯根据字面意思进行翻译显然不够恰当。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应当深入理解“打工人”所承载的文化背景和情感内涵,以便选择更合适的表达方式。仅仅将其直译为“工作的人”或“劳动者”,不仅失去了词汇的本质,还可能导致误解,使目标语言的读者无法准确感受到其内在的情感和社会意义。为了更好地传达“打工人”的深层含义,翻译时可以考虑使用更具象征性的表达,如“低收入劳动者”或直接使用“社畜”一词,既保留了原意,又能使读者产生共鸣。
综上所述,对于这一类因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新词,充分理解中文流行语的文化背景和情感内涵是翻译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译文不仅忠实于原文,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和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按照字面意思的直译显然是不适用的。
2.2.2. 情感传达问题
在翻译过程中,情感的传达往往是一个关键的挑战。例如,2023年度的网络流行语之一是“村BA”。尽管该活动本质上是举办篮球赛,但“村BA”的称谓实际上源于对NBA的联想。如果仅仅将其翻译为「農村バスケットボール大会」或「村サッカー」,虽然字面上表达了“农村篮球赛”的意思,却未能传递出与CBA相连的幽默感。因此,准确捕捉和传达这种情感色彩至关重要。
此外,日语中主语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如「わたくし」「わたし」「俺」「うち」等。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对情感传达的准确性也有很大影响。例如,“爷青回”这个词表示一个人看到熟悉的事物时,感到青春的回归。这个短语最幽默的地方在于其主语“爷”,因此这是翻译的重点之一。Ameba将其翻译为「青春が帰って来た」,虽然省略了主语并能理解为第一人称,但失去了那种幽默的情感色彩。相反,人民中国的译文「俺様の青春が戻った」使用了主语“俺”,增添了豪迈的情感色彩。尽管这两个译文都准确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后者更好地保留了原文中的情感表达。
然而,并非所有情况都如此简单。在翻译“躺平”一词时,许多中日媒体将其直接翻译为「横たる」或「寝そべる」,这些日语词汇仅表示“横躺”,并未传达“面对压力时不主动反抗”的含义。如果尝试直接翻译为「ストレスに直面した時に諦めることを選択し、『何もしない』『努力しない』という生活態度を指す」,则显得过于冗长。「タンピン」是“躺平”一词的音译,且“躺平”这一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机制属于“旧词添新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新词“タンピン”来传达该概念,以简洁而有效的方式表达了“佛系”的情感。
由此可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需要准确翻译文本的内容,更应关注其中的情感传达。翻译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的“形”,还要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情”,从而确保译文不仅忠实于原文,还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2.2.3. 中方特有的繁体错译
“繁体错译”现象为汉字圈国家的媒体在对中文流行语进行日译时特有的问题。例如,将流行语“奥利给”直译为「奥利給」,与将“躺平”译为「タンピン」的情况不同。在日语中,片假名通常用于外来语,这样的翻译不会引起误解。然而,“奥利给”由三个日语中也常见的汉字组成,可能导致日语读者根据汉字的原有含义去推测错误的词义,产生误导。因此,在对类似中文流行语进行日译时,应谨慎评估是否存在误导的风险。
因此,笔者认为,在翻译中文流行语时,译者不应过度依赖某一种翻译方法,尤其是面对“奥利给”这类容易产生误解的词语时,译者需要灵活调整翻译策略。直接将其转化为简体中文对应的汉文繁体字固然有其保留原文风格的优点,但如果语言结构过于相似(如中日汉字)且含义存在差异,反而可能带来误导。因此,译者应结合语境,综合考量文化传递和语言表达的双重需求,避免过度依赖某一种翻译方法,而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3. 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翻译策略的系统探讨,尤其是从流行语生成机制入手,提出了灵活应对翻译难题的具体建议,填补了现有研究的空白,旨在为流行语的翻译实践提供参考。
通过对比分析中日主流媒体的日译版本,本文总结并归纳了翻译过程中常见的三大类问题:一是词汇理解偏差,导致译文在某些情境下与原文表达的真实含义存在落差;二是情感传达的缺失,尤其是涉及网络流行语时,原文情感的强烈色彩在翻译中被削弱或丢失;三是特有的翻译错误,例如繁体字的错译,显示出翻译过程中细节处理上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具体的翻译实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处理生成机制不同的文本时,翻译者不能仅依赖单一的翻译策略,而应根据目标文化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翻译方法,以确保既能准确传达原文信息,又能有效体现原文的文化特征。换句话说,译者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至关重要。如正文所述,从流行语的生成机制出发,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旧词添新意”这一类流行语,若采用直译方式,极易导致误解。
本研究契合了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时代主题。网络流行语作为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出社会心理和集体意识,承载着中国当代发展的独特文化符号。准确翻译网络流行语有助于国际社会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促进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鉴。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本文的研究样本相对有限,这可能影响结论的普适性。因此,未来的研究应扩大样本量,以增强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和可靠性,从而为翻译实践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支持。此外,尽管本文提出了从流行语的生成机制出发考虑翻译策略,但未能充分界定其局限性和适用范围。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分析并探讨这一问题。
致 谢
在此特别感谢冯英华老师,从研究项目的选题阶段到论文的完成,冯老师始终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指导和支持。在选题阶段,他为我们提供了方向性的建议,为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在研究过程中,他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和中肯的建议,帮助我们不断完善研究思路;在论文撰写阶段,冯老师认真审阅了我们的初稿,从论文框架到细节之处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并给予了我们极大的鼓励和信心。他严谨负责的治学态度和无私的支持让我们深受启发,倍感感激。
NOTES
*通讯作者。
1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新闻版块中《汉语盘点:2019年十大网络用语发布》这一篇帖子,网址为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12/t20191202_410477.html。
2在撰写该论文时,笔者中有两位正在日本留学。他们对身边的日语母语者进行了随机问答,受调查的11位日语母语者均表示无法理解该译文所欲表达的意思。因此,笔者们将其视为可能导致误解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