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虚拟语气是说话人为表示一种假设的情況、一种主观的惠望而采用的动词形式,即认为虚拟语气所用动词表示的动作或状态非事实或仅是主观设想。它所表示的动作或状态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说话人的主观愿望、假设、建议或推测。虚拟语气长期以来都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也是师生关注的难点问题。以往的研究较多地聚焦于虚拟语气的类别划分和语用分析。随着认知语言学的持续发展,凭借人类经验与认知之间的关联去解读语言现象,为我们重新审视英语语法开辟了全新的视角。
认知语言学关注语言、心理和人的社会物理经验之间的关系。它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语言作为概念化的意象图式,是人在与现实互动体验的过程中,通过对具体的具有相似关系的个例反复感知与体验,不断进行概括而逐步形成基本的意象图式。同时,人又经过现实中的体验过程,实现了意象图式与语言符号之间的对应和投射,从而完成了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匹配,最终产出有意义语言表达式[1]。象似性原理作为认知语言学范畴下的一个重要原理,体现出意象图式与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存在的映照关系。虚拟语气作为一个重要的语法范畴,其特殊的结构反映出体验性的概念化意象图式。从象似性角度解构虚拟语气,通过还原其体验性意象图式,可以更好地理解虚拟语气的形式与其意义之间的联系,从而在理论层面上丰富对虚拟语气的不同解释,在实践层面上为教学带来不同启示。
本文将采用标记象似性、时态象似性与距离象似性原理,从标记性、时态滞后性、实现可能性和事件掌控度等方面探究虚拟语气。
2. 虚拟语气的象似解读
根据象似性原理,语言结构有某些方面会反映人们所经验的世界结构,直接映照着人们的概念结构,虚拟语气也不例外,也可以借此关联其结构与所指之间存在的相似性。
但要从象似性角度解读虚拟语气,首先需要依照虚拟语气的结构对其进行类别划分。但学界对虚拟语气的类别划分莫衷一是。按照虚拟语气的动词形态划分,学界提出了七型说,将虚拟语气划分为七类(即be型、were型、had been型、should + 不定式一般式、should have been型、should/would be型、should/would have been型);何桂金将其简化为五类,将should + 不定式与should/would be纳入了should be型[2];以Quirk为首的一批语言学家则坚持将其分为两类(were型和be型) [3]。但他们的分类仅关注了虚拟语气的动词外显形式,从传统语法视角出发,无法解释虚拟语气的形式和其意义的内在联系。
既然虚拟语气表达的语义是由特殊的动词形式体现的。这些动词形式都包含了特定的认知意义,反映了主观的心理状态,也是承载虚拟语气的“虚拟”之意的关键所在。因此可根据动词形态将虚拟语气进行分类,便于我们对其进行象似性分析。根据动词形态,常见虚拟语气可被划分为两大类,即were型与be型。Were型虚拟语气是动词在虚拟语气中采用相应的表示过去发生的事件的时态,涵盖了were型,had been型,should/would have been型;be型虚拟语气即动词表示现在或将来发生事件的时态,包括了be型,should be型。
依据这两类划分,我们从标记象似性、时态象似性和距离象似性对be型和were型虚拟语气结构与其意义的关系进行分析。
2.1. 标记象似性
因虚拟语气的出现总伴随着动词的非常规用法,即相对于其对应的陈述语气来说,虚拟语气总是带有标记性,而象似性原理下的标记象似性原则能为此现象提供合理的解释。标记象似性可定义为:标记特征象似于额外意义,标记性从无到有象似于认知的自然程序。无标记象似于可预测的信息,即无标记结构不携带额外信息;有标记象似于额外意义,即有标记结构携带的标记可使人们获得特殊的含义。虚拟语气相对陈述语气即为有标记结构,故而虚拟语气携带额外意义。为更清楚地说明,下表1将呈现两类虚拟语气与其对应的陈述句的例句对比。
Table 1. Example of subjunctive tone labeling
表1. 虚拟语气标记性示例
|
Subjunctive mood |
Declarative mood |
be型 |
(1) She insisted that she go there. |
She’s not there now, but she is willing to go there. |
(2) He decided that the meeting (should) be put off. |
The meeting is suggested to be put off by him. |
Were型 |
(3) If you were my sister, I would not ask you to do the housework. |
You are not my sister and I of course will ask you to do the housework. |
(4) I wish I had given him a lift yesterday. |
I didn’t give him a lift yesterday. |
(5) The work should have been finished by the time she arrived. |
The work has not been finished by the time she arrived. |
从例句对比中可以明显看到,虚拟语气相对于陈述语气的例句采用了滞后的时态。一般将来时滞后为一般现在时,一般现在时滞后为一般过去时或带过去式情态动词的一般现在时态,而一般过去时也相应地滞后为过去完成时或带过去式情态动词的现在完成时。时态的滞后外显性地体现在谓语动词的变形上。相较陈述语气,这种“不符规则”的动词用法则成为了虚拟语气的特有标志,可将其成为识别、理解虚拟语气的触发器,具有特殊的标记性。根据标记象似性,有标记象似于额外的意义。由此可得,虚拟语气携带其对应的陈述语气所不具有的额外意义。
2.2. 时态象似性
虚拟语气的标记性是体现在动词的不规则时态用法上,而时态则反映了说话者所采取的观察视角,从而反映出说话者的心理态度。时态象似性认为时间距离象似于心理距离,因此我们可采用时态象似性来帮助厘清虚拟语气所携带的额外意义[4]。
时态象似性是建立在距离象似性的概念上而产生。
在Iconicity, Isomorphism and Non-arbitrary Coding in syntax [5]一书中,Givon纳入语用功能,他指出语义或功能相近的两个概念会在语符上更加接近。因此他将距离象似性细分为两个子原则:
(a) 在概念或认知上紧密结合的实体将在语符级别将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b) 功能相近的实体将在语符级别上将被放置在时间或空间上最接近它们最相关的概念单元的位置。
时态象似性从子原则(a)衍生而来,即时间距离象似于心理距离。
这种相近性在虚拟语气的产生机制中分为两个步骤,一是时态滞后性的产生,二是虚拟语气所描述事件在语用层面上的实现可能性的产生。
虚拟语气的时态滞后性作为其特殊标志,其产生历经了三个阶段,从说话当下的现实出发,经过说话者的心理、认知加工最终成为具有时态滞后性的语言,即现实–认知–语言。但要理解虚拟语气的产生需要从识解的角度来看,即语言–认知–现实。
(1) 时态滞后性的产生
首先来分析were型虚拟语气。Were型虚拟语气采用均为相应的表过去发生事件的动词。因时间具有一维性,站在说话者说话的当下,过去的时间是无法追溯的,过去的事件也是无法更改的。过去与现实的时间距离映射到心理层面就是过去真实事件与现实所想事件之间的差异性。这样的差异性反映在说话当下,就是所描述事件的不真实性,即对所描述事件的否定。
因此针对上述例句中采用了相应过去时态表达的动词形式,均可在其前面添加not或去掉not。此时,“不规则动词”的表意功能已经实现,因此将过去时态还原成其对应的真实事件,从而得出虚拟语气句子所想要表达的真实意义。
(3) If you were my sister, I would not ask you to do the housework.
You are not my sister and I of course will ask you to do the housework.
(4) I wish I had given him a lift yesterday.
I didn’t give him a lift yesterday.
(5) The work should have been finished by the time she arrived.
The work has not been finished by the time she arrived.
而be型虚拟语气虽然具有时态的滞后性,但它的动词所采取的是表示现在或将来发生事件的时态,包括了be型,should be型。有学者将其称作为零时态,因为动词所采取的是原形形态。这样的零时态相对于过去时态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它既可以指向当下的时间又可以指向将来。
站在说话者说话的当下,现在或将来的时间是可触及的,现下的或将来的事件也是可以更改的或可实现的。但这样的现在和将来同说话的当下依然具有一定的时间距离,而这样的时间距离映射到心理层面就是现在真实事件与现实所想事件之间的差异性、现在真实事件与将来所想事件之间的差异性。这样的差异性反映在说话当下,依旧体现出所描述事件的不真实性。同样具有不真实性,因此be型虚拟语气所表达的真实意义同样可以运用were型虚拟语气的意义还原步骤而得出。
由此可见,虚拟语气的有标记性象似于额外的意义,而这种额外意义是由时间距离映射到心理层面,即时间距离象似于心理距离,从而带来心理层面上的距离感,这样的距离感在真实世界中就反映为所描述事件和真实事件之间的距离性,即所描述事件的不真实性。
(2) 实现可能性的产生
were型虚拟语气和be型虚拟语气所表达出的都是事件的不真实性,所描述事件与现实都有一定的距离。但它们所表达出的距离性质是不同的,距离的远近也是不同的(如下图1所示)。
首先从距离的性质来说。Were型虚拟语气在现实中所反映出的是过去事件和现实事件的距离,而从现实指向过去或是从说话时间点指向过去时间,不论是在事实层面还是在心理层面,都是与时间一维性的走向相反的。时间是不可逆的,因此were型虚拟语气所描述的事件具有不可实现性。
相反,be型虚拟语气在现实中反映的是现在事件和将来事件与现实事件的距离,从说话事件点下的现实指向现在、从现实指向将来或是从说话当下的时间点指向现在这一阶段时间、将来时间,在事实层面和心理层面都顺应时间一维性的发展方向,因此具有可实现性。这也是为何表达建议、愿望、诅咒等的虚拟语气均采用be型虚拟语气的形式,表达了说话者对于所述事件得以发生的信念。
如:
(6) I wish my daughter become a rich woman.
(7) God bless you!
Figure 1. Subjunctive tone “realization possibility” diagram
图1. 虚拟语气“实现可能性”图解
3. 距离象似性
标记象似性标记出虚拟语气的额外意义,时态象似性揭露出该额外意义。但在考虑具体采用何种虚拟语气的何种形态来表达该额外意义,需要距离象似性的指导。
距离象似性指语符间的距离象似于其表达的概念距离[6]。根据Iconicity, Isomorphism and Non-arbitrary Coding in syntax [5]一书中Givon所提出的子原则(b),在语用层面上,关系越近的两个概念将被放置在距离越近的位置。
(8) It is advisable that he go there.
(9) If he had enough money at that time, he would have gone there.
同样是对“他去哪儿”这件事情的陈述,可以看到在例8中,he和go的距离远小于例9中he与gone的距离。主语与谓语动词之间的语符距离象似与主语与谓词在现实中的距离,即主语指代对象对谓词指代动作的掌控度。在例8中,主谓距离近,因此主语对谓词的掌控度大,事情具有较高的实现可能性。而例9中的主谓距离相对较远,因此主语对谓词的掌控度小,事情难以实现。
而可实现的事情也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大小之分,对此,距离象似性也具有很好的解释作用。
(10) If you should meet her, you could tell her the truth.
(11) If you should happen to meet her, you could tell her the truth.
(12) Should you by any chance happen to meet her, you could tell her the truth.
观看以上三个例句,例(10)中条件从句主语you与谓词meet之间的距离是最近的,例(11)中主语you与谓词的距离逐渐增大,而例(12)中,主语与谓词之间的距离是最大的。根据距离象似性,语符距离象似于概念距离,因此在说话者心理层面,主语对谓词掌控度逐渐变弱,现实中三个句子所表达出的可实现真实性逐渐下降。而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则是社会距离映射到心理层面形成一定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经过加工呈现在语符距离上。因此,三句话所体现的社会距离逐渐增大,语符距离相对越远。这同我们的社会经验相吻合,对于人际关系越不熟悉的人,所委托的事情实现的可能性是相对较小的,但相应要使用更加礼貌的语言,而越礼貌的语言越委婉,需要更多的敬语表达等。
综上,在表达非真实情况时,往往采用虚拟语气进行表达,具体做法则是将所表达事件在真实时态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滞后;而采用were型或是be型虚拟语气则是由时态象似性决定,若表达不可实现的事件,采用were型,若表达可实现事件,采用be型;在决定了were型与be型后,具体采用were和be型的哪种形态,则需要考虑到距离象似性。
4. 教学启示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反映的是人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意味着拓展和丰富自己感知、描述和重组相识世界的手段和方法[1]。虚拟语气的象似性分析为我们打开了一条认识虚拟语气的新窗口。在标记象似性、时态象似性和距离象似性原理的帮助下,虚拟语气的结构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变得清晰易懂。
虚拟语气的使用错误的本质是学生在时态的形式与意义的匹配上发生了错误。这体现出教师在教学中孤立地看待语言结构问题,而没有将语言符号形式与其意象图式关联起来。因此,在认知视角下的虚拟语气教学教师可以将虚拟语气涉及到的各种时态综合起来,进行对比教学,且需要通过借助象似性原理,帮助学生进行形式和意义的正确匹配。
从时态滞后性的视角,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到虚拟语气形式所具有的特殊标记,即动词形式与意义不具有常规意义上的一一对应性。通过对比be型和were型的虚拟语气和其相对应的陈述语气例句,总结出虚拟语气具有时态滞后性的特点,即在虚拟语气中,动词原型用来表示对将来的假设,动词的一般过去时和过去完成时表示对现在事件的假设而表示过去完成时概念的动词形式表示去过去事件的假设。
从实现可能性的视角,过去时态的形态标记有时表达的并非时间概念,而是说话者的一个心理空间的距离感。通过呈现包括虚拟语气在内的各种带有过去式标记的句子,让学生认识到同一种语法形式可以表达不同意义。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引入时间距离到心理距离的映射,结合图表分析,从而带领学生领悟到虚拟语气所表达的不同非真实事件实现可能性的差距。
从事件掌控度的视角,教师教学时可使用到意象图示的呈现,具象化地向学生阐释虚拟语气中主语与谓词之间的距离所反映的主语对谓词所表达事件的掌控程度的变化。
在虚拟语气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还原语言符号形式与人类体验性凝练而成的意象图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使学习过程变得有据可循,促进对虚拟语气深层理解、记忆以及真实生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