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思政格局下,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构建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是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文章针对教师智慧教学技能不足、智慧学习环境利用率不高、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对大思政格局下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通过优化智慧课堂教学环境、普及智慧课堂教学理念、开发智慧课堂教学资源、创新智慧课堂教学方法、构建智慧课堂多元动态评价体系等措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智慧型人才。
Abstract: Under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attern, the use of the internet, big data, and othe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to build a smart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and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smart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in the contex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andscape, addressing the issues of insufficient teaching skills among teachers, low utilization of 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 single classroom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and low student participation. By optimizing the smart classroom teaching environment, popularizing the concept of smart classroom teaching, developing smart classroom teaching resources, innovating smart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structing a multi-dimensional dynamic evaluation system for smart classrooms, we aim to cultivate a new generation of intelligent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spirit and ability.
1. 引言
构建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是转变传统思政课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构建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要坚持线上和线下相统一、技术与理念相统一、手段与目标相统一这三个原则,始终把育人功能放在核心地位,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现路径包括:课前通过信息化平台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指导学生预习,课中通过平台实现教学互动、进行智能管理,课后通过平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及综合评价。
2. 相关概念
2.1. 智慧课堂
国务院在2019年《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文件中明确提出[1],加快推进智慧教育创新发展。在此背景下,智慧课堂的概念应运而生。
智慧课堂,这一概念最早是由雷西尼奥在1988年提出的Smart-Classroom [2]。他认为智慧课堂是通过智慧教室这种物理环境将个人电脑、局域网络、交互式光盘视频节目等信息技术手段融入传统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学者对智慧课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祝智庭教授于2016年提出[3],智慧课堂实际上是翻转课堂的一种革新与提升。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实施智慧教学方法,智慧课堂拓宽了智慧学习的领域,实现了虚拟网络环境与物理学习环境的无缝融合。唐烨伟教授将智慧课堂定义为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4],通过创新和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将先进技术深度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从而构建出一个既个性化又智能化且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吴小如、刘邦奇进一步提出了新一代智慧课堂3.0的概念[5]-[7]。他们认为新阶段的智慧课堂是以先进的学习理论为指导,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宗旨,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打造智能、高效的课堂,推动学科智慧教学模式创新,促进学习者转识为智、智慧发展。
对于智慧课堂,其首要目的是培养具备正确价值取向、卓越思维品质以及强大思维能力的智慧型人才。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利用智慧教育环境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由被动灌输走向智慧自主建构。
2.2. 大思政格局
高等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大思政格局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全部课程,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型育人体系[7]。这一格局的核心要求是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既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要与学科教育、科技创新紧密融合,构建“大思政”格局。
3. 智慧课堂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意义
3.1. 构建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要求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了报告。智慧教育是数字时代教育转型的新形态,智慧课堂是智慧教育的主场景、主阵地。智慧课堂教学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和根本落脚点,是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要求。
3.2. 构建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在深入推进高校智慧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用智慧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实践,利用智慧课堂提高学生注意力、实现高质量的课堂互动,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体验、促进有效学习,培养学习者积极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充分利用智慧教室的优越性,提升教学质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也为提升育人质量提供新思路、新模式、新路径。
3.3. 构建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是培养人才的内在要求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务。作为知识传播和技能传授的主阵地,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智慧课堂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符合现代化发展的需求,能够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现课堂深层次互动,培养具有较高思维品质和较强思维能力的智慧型人才。
4. 大思政格局下智慧课堂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1. 教师智慧教学技能不足,智慧学习环境利用率不高
智慧课堂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数字化教学技能,但是一些教师对智慧课堂的实质内容并没有明确的了解,缺乏相关技能,无法有效地利用智慧课堂进行高效互动的教学,导致智慧学习环境利用率不高,学生无法有效利用智慧课堂进行学习。智慧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更无法有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
4.2.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
在智慧课堂上,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智慧课堂所依托的互联网,无法实现优秀资源的共享,教学资源的选择也缺乏多样性,教学内容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拓展。另外,一些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和课堂互动活动时,并未能将智慧课堂的互动功能特性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学生参与度低,大大降低了智慧课堂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5. 创新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5.1. 优化智慧课堂教学环境
智慧课堂的教学环境是课堂教学高效开展的有效保证之一。学习空间的物理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技术整合等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径来促进课堂互动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因此优化智慧课堂教学环境尤为重要。以知识模块构建为内容,以知识总量扩容为重点,以共建共享机制为核心,借助虚拟实验室、云计算、大数据等,提供互联互通的智慧课堂教学环境。
5.2. 普及智慧课堂教学理念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教师需要树立智慧教学的教学理念。在大思政格局背景下,专业课教师在应用智慧技术的同时,也要实现教学理念的变革,坚持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的统一,把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有机融入智慧课堂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潜力,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5.3. 开发智慧课堂教学资源
智慧课堂的教学资源直接关系到智慧课堂的教学效果,开发智慧课堂教学资源是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环境。智慧课堂依托互联网,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为学习者创建学科微课、前沿讲座、虚拟实验室,选取动画、文本、音频、课堂实录等多种展示方式,将海量化、分散化的数字教学资源有效收集起来。在课堂授课过程中,以数字化教学资源为依托,调整知识讲授内容、优化知识点分布、有的放矢地抓住学生学习的敏感点,提升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
5.4. 创新智慧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环境的变革促使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环节多样化,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出发,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充分发挥智慧学习环境的优势,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教学互动中的问题必须是学生通过认真思考或深入讨论才能解决的问题,要有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上升梯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更加主动投入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从而有效提高课堂互动质量。
(一) 课前:导学互动、学情分析。
此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基础知识的预先学习,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而传统课程教学的课前阶段,学生因能力、引导、时间等不足,缺乏预习课程的主动性。教师应着力促进师生交流互通。第一,发布教学资源。结合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发布学习任务单,在学习任务单的引导下,学生要观看微课视频,完成课前测试、话题讨论;第二,导学互动。教师提前布置课堂实践活动,不同的学习小组选择教师推送的基础研讨课题和探究项目课题,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对选择的课题进行分析、讨论以及反馈,大同智慧课堂知识流通渠道,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第三,分析学情,二次备课。教学时通过平台的数据,分析学情,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认知、困惑等,教学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设计,提升智慧课堂教学效果。
(二) 课中:授导互动、智能授课。
此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知识的内化吸收。课中阶段是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教学重点是“知识框架梳理、重点难点解析、共性问题解答、工程应用拓展”。通过课堂教学、深度互动促进课堂教学的结构重塑。第一,知识框架梳理、共性问题解答。教师根据学习通上测试的结果、学生小组展示或者课前线上的反馈,对知识进行梳理,对共性问题进行答疑解惑。第二,授导互动、智能授课。教师要利用智慧教学环境,积极创设智慧课堂的深度互动。利用课堂仿真验证,拉近教学距离,进行面对面的师生互动。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分组讨论、主题讨论、随堂练习、点评、抢答等功能引导学生深挖问题,实现全员参与、实时反馈的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最后通过教师的总结、点评及知识拓展讲授,完成整个课堂的教学部分。
(三) 课后:精准互动、总结反思。
此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知识上的巩固、应用上的拓展提升。课后,学生应完成相应的单元测试,在每个知识模块学习结束后,学生要按照自己的理解来绘制相应的思维导图,完善课前的基础研讨课题和探究项目课题,实现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到应用上的拓展提升。教师利用平台数据,建立多层次、立体化交流沟通渠道,随机解答学生困惑,及时跟进学生学情,以此实施个性化指导。
6. 构建智慧课堂多元动态评价体系
在大思政格局下,智慧教学模式借助现代化技术,以大数据为支撑,实时记录、跟踪和分析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构建多维、立体、智能考核方式,构建多元动态评价体系,实现学生个性化成长、创新性发展的新型教学活动模式。
用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是智慧教学评价的主要思想,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动态评价,是根据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大数据等智能技术采集学生在线学习的各类数据,包括课前预习、课堂互动、测试、抢答、讨论等,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数据了解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出评价。总结性评价主要包括期中测试、期末考试、课程设计等,教师根据这些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7. 结束语
大思政格局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加强了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增强了师生的有效互动,能够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专业教师既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提升课堂吸引力、感染力,又要牢记育人使命,充分发挥专业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
基金项目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课程为基智慧赋能”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研究(2022YB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