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文献述评
Review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Literature
DOI: 10.12677/ae.2025.151198, PDF, HTML, XML,   
作者: 爱丽菲热·普尔开提: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现状研究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Status Quo Research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其实质的外部表现和具体表现,它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依据。其作用的大小,将会影响到其总体效果的充分发挥,从而决定其价值能否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科学地理解其意义,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能有效实现的关键,是实现其价值的重要条件与依据。
Abstract: The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external expression and concrete expression of its essence, and it is the key basis for it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he size of its effect will affect the full play of its overall effect, thus deciding whether its value can be fully reflected. Therefore, to deeply explore the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o understand its significance scientifically is the key to ensuring the effective real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important conditions and basis to realize its value.
文章引用:爱丽菲热·普尔开提.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文献述评[J]. 教育进展, 2025, 15(1): 1440-144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98

1.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体现在由多个核心要素组成的系统与特定环境互动时所呈现的效果,这种功能展示了系统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反映了二者之间输入和输出的互换动态。功能体现了系统对环境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同样属于关系的一种,它描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各组成部分相互影响所带来的效果,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在推动社会进步以及人的成长方面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扮演着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传播社会价值观、维护社会稳定等多重角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深入理解和界定,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一教育形式,还能为教育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2.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概况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截止到2024年四月,在CNKI数字资源平台上,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为关键词,共检索到5469条文献,包括3408篇CSSCI、767篇中文核心期刊、硕博论文近400篇,以及会议、报刊等(见表1)。这说明,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也有了很多的成果。为了保证研究成果的代表性,文章以767篇CSSCI源期刊及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章为基础,对全文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此同时,一些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著专门用章节对其进行了论述,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借鉴。在此基础上,对767份刊物及一些有关的论著进行了归类整理,并对其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分析。

Table 1. Overview of keyword search results

1. 主题词检索结果总览

主题词

学术期刊

学术论文

报纸

会议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3408

1400

237

424

研究发现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生成、内涵、功能内容、功能特点、功能发挥等方面,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教育的功能与发挥研究较少,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研究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2.1.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生成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历史发展状况,学者们分为国内历史发展和国外历史发展两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国内的发展要从先秦时期开始,主要体现在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上。例如,西周时期实行“礼治”。“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多种方式灌输给贵族子弟和百姓,其功能在于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使社会各阶层明确自己的身份和职责,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就是强调不同角色要遵守相应的伦理规范。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进一步强化。从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经典成为官方教育的主要内容,其功能主要是培养臣民的忠君爱国思想、社会道德观念和家庭伦理观念。例如,通过科举考试制度,选拔出认同儒家思想的人才进入仕途,这些人在地方和中央为官,传播和践行儒家的道德观念,起到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同时,在民间,通过私塾教育、家训等方式,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观念传递给普通百姓,使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受到挑战。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逐渐转变为唤起民族意识、激发爱国热情。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集体主义精神和劳动精神的培育,例如,以“雷锋”为榜样,鼓励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一是要引导人民解放思想、更新理念,以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比如,要树立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效益意识等,要通过对我国的改革、发展、创新等方面的宣传来推动。其次,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培育,以维持社会安定与发展,培育出一批有世界眼光、有创造精神的高层次人才。

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不少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探讨,而希腊的城邦制则十分重视对其进行公共管理。如雅典的学校制度着重于发展公民的道德品质,比如智力、勇气、自制和公正。它的作用在于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城民,让他们主动地投身到城市中来,维护城市的治安,维持城市的民主。通过学校和公众的参与,可以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市民集会等活动中,透过演说等方法,发展市民的参政观念及辩论技巧。在古代罗马,意识形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培育国民忠于祖国、忠于法律。罗马法律通过教会民众认识自身的权利与责任,以及各种宗教典礼、民族节日等形式,加强民众对于罗马帝国的认同与认同,从而维持这个辽阔帝国的团结与安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它的作用是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条件。以法国革命为例,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的思想,通过报刊等媒介被广为宣传,其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为革命的发生、资本主义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这种思想在社会上的广泛流传,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并促使他们投身到打倒封建主义的运动中来。近代以来,在维持资本主义体制的前提下,意识形态教育职能发生了转变。一方面,培育国民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比如在美国,重视对公民义务、参政的重视,对其进行宣传,使公民对国家的政治体制、竞选过程等有一定的认识。其次,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一些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意识形态的宣传来达到自己的文化统治目的。例如,通过影视等文化产物,将西方的个人主义和消费意识传播出去。

2.2.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价值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价值的主要观点,学术界分为两部分,分别是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关于个体价值可以有六方面的内容:第一,对个人的政治社会化进行指导。对个人进行政治教育,可以使个人形成正确的政见。比如,通过在学校开设“政治体制”和“政党制度”等方面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政治体制和政党制度。让同学们认识到,我们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人民政权,它的精髓和内核都是由人民当家作主。这种认识有利于个人对国家政治理想的认可,使其在政治上与社会相适应,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政治社会化。第二,它对个人的政治活动起到了导向作用。例如,在社区的宣传工作中,引导广大群众关心社会问题,行使民主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等权力。这样,个人就可以更好地参与到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中去,从而提高自己的政治责任意识。第三,促进个人个性的形成,有利于个人品德的发展。“诚信”、“友爱”、“敬业”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在家庭中要进行好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榜样,教育子女要诚信、讲信用。通过对学生进行德育,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第四,提高个人思想水平。只有在正确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指导下,个人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的种种压力与挫折。比如,在企业内进行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心理辅导、传递正面的价值观念,使其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心态和生活目的,从而减轻工作中的紧张情绪。第五,推动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学业、工作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校园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认识到“知识的意义就是为社会、为人所用”,以此来激励他们去勤奋地进行科学、人文方面的研究,并去探求真理。第六,对个人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动手能力等。就其社会价值而言,学术界的定义主要包括:第一,维护社会稳定,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凝聚社会共识。在一个国家中,通过宣传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如中国通过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全体社会成员在价值观念上达成共识,减少因价值观差异而产生的社会矛盾,有助于调节社会关系。并可以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二,推动社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在企业中,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例如,通过开展企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第三,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能够将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递给社会成员。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鼓励人们结合时代需求对文化进行创新。例如,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对传统文化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并鼓励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第四,促进社会和谐,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和谐共处。通过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第五,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它倡导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等价值观念,当这些观念深入人心时,整个社会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融洽,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3.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论域

经过整理分析发现,学术界已经对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效果、深厚内涵、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阐述。这些多角度的观点和结论共同构建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领域的学术架构和解释体系,并为之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潜在的研究领域。

3.1.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概念界定的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涵的主要观点,田行钊认为总体分为两类:“主观论”和“客观论”[1]。从个人观点出发,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实际上就是其所具有的影响力,如陈万柏等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新编》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体现在其对个体乃至整个社会产生的积极而特有的效果或影响。”[2]仓道来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指出:“思想政治教学所展现的作用及其在社会中扮演的至关重要角色,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所在。”[3]曹书庆则认为:“功能指的是事物对人类和社会产生的影响。具体来说,教育功能是指德育在教育者和社会中的影响力。”这种看法没有考虑到功能和作用之间的差异,“功能属于物体自身的固有属性,而作用则是事物之间互相影响的结果;功能指的是物体对自己的意义,作用指的是对其他物体或人的影响;功能是内在的潜在影响,而作用是外在展现的功能。”[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意义并不相同。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陈秉公阐述道:“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既有其基本的职能,也包括了具体的职能。基本的社会功能涵盖了支持政治竞争、塑造人格和促进生产竞争;而具体的社会功能则涉及:灌输、转变、调节、激励。”[5]苏振芳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灌输、转变、调节、凝聚、激励[6]。这种看法也没有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在功能和职能上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于从其活动本质来探讨其固有的特征与影响。对于事物而言,职能描述了其应承担的作用和功能。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角度审视,可以得出这一教育类型应当具备的特质与效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功能与其理应发挥的职能之间体现的是现实与理想的链接。

有些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即其在人和自然、人和人交往过程中展现的价值,将这两者视为相同。这种看法没有考虑到功能与价值之间根本的差异。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作用在于从其本身这个客体的视角来探讨其固有属性及其带来的效果,这些属性的存在并不受个人意愿的影响[7]。价值的本质反映了外界环境与人类需求满足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谓价值,实质上是对象的特性对于个体需求满足的一种影响关系,这种关系不单单基于对象和个体本身,而且还取决于个体主动地对对象进行改变的历史社会实践行为。从最根本的层面上看,价值的起源在于对象,但是其最终确定、发展、构成及在人类的历史社会实践中的实现,则在于主体。”[8]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来源于其功能,其功能直接影响其价值,这两者彼此独立。

3.2.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具体内容研究

从有关研究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具体内容根据以下几种角度来进行分类:价值取向的角度、个人以及社会自然的相互关系角度和内在与外在精神角度。从价值取向角度看,有学者将其分为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余秀兰认为,在德育方面,学界一般认为,在进行德育工作时,既会产生预期的积极效应,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低效率,甚至是消极的影响。另外,还有一些学者从个体–社会–自然环境互动的视角,对道德教育的作用作了较为详细地归类。有的学者提倡把德育教育的职能分为社会职能、个人职能、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指出要实现德育教育职能的协调发展[9]。周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二是要塑造和改造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这两方面都表现为外在表现和内在精神的和谐统一[10]。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观的研究主要分为社会职能、个体职能和教育职能三个层面。社会功能既包括政治功能,也包括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学者李太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可分为内外两类,即内部功能与外部功能。其内在功能包括:适应功能、识别功能和享受功能。从外在功能上看,道德教育制度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另一方面,环境对道德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经济制度与发展水平对学校道德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中,自然环境对学校教育的影响。这样,就能更清楚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层次上的作用,从而加深人们对这一领域的认识与研究[11]。教育职能是多元的、复杂的,它的多少与教学环境要素是成比例的;同时,由于教育制度内在要素的差异,使得教育职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另外,也有将教育职能从广义上划分为范畴的说法,这种说法在学界较为普遍,比如张耀灿、陈万柏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保证功能、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转化功能和调节功能[12]。而郑永廷、刘书林等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有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能、开发功能。”此外,基本社会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为政治斗争服务、为生产斗争服务、为人格塑造服务。具体的社会功能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具体的实施方式,如灌输、转化、调控和激励。这一分类有助于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具体实施方式的认识[13]

3.3.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发挥问题的研究

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发挥的动因及其弱化原因;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认识和实现途径的探讨;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具体情况下的体现和落实。目前的研究表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发挥的因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另一种是外在的。从内在因素来看,一些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以及他们对待教育工作的态度是决定性的。另有学者认为,受教育者的基本条件,包括遗传特征、人生经历、知识水平和思想品德等,都直接影响着教育职能的有效发挥。另外,教育方式、手段的科学性和灵活性也是影响这一职能发挥的重要因素。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好坏是影响其内在因素发挥的关键。对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外部因素有学者进行了分类,认为社会、政治方面的原因是主要因素,因为社会政治体制是以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为上层建筑的内核,它是反映人民群众意识形态的一种物质工具,并且也反映阶级利益的一种形式。政治体制的中心问题在于,在这个国家里,各个阶层的位置,即由什么人来统治。因此,政治体制对功能的发挥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与约束作用。其次有学者提出外部因素可以是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分化、利益的多样化越来越多,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利益团体,各种社会阶层也随之出现,在经济利益方面发生的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人们意识形态上的矛盾和冲突。这就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但也给了它更大的发展空间,合理利用功能发挥的外部因素就可以充分提高发展空间。最后一种说法是从文化资源入手。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它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4]。颜军等人认为,由于理论内涵深刻、价值导向积极、实践效果生动,红色资源具备多种特征,因而具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天然优势”[15]。此外,学者们还深入剖析了红色文化的不同形态,从红色歌曲、红色美术作品、井冈山精神三个方面对红色文化进行了深入地探讨。社会文化对其作用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深受特定文化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展开。

3.4.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特点的研究

目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特点的研究不多,主要有如下观点: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和社会生活所能发挥的积极的有利的作用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其功能有如下特点。第一个特点:客观性。思想政治教育自其步入阶级社会以来,始终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并伴随着人类的历史进步与发展。第二个特点:目标性。其作用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其职能的层次性。第三个特点:多重性。由于目标的复杂性、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教育方法的多样性,使得高校德育工作的功能具有多重性。第四个特点:发展性。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发展性”是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职能的鲜明特点,也是我国高校学生至今仍具有蓬勃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4.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述评

4.1. 研究特点

第一,注重对实践性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它的发展过程必须与社会条件密切相关,才能与之相适应。而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关键在于把它放到社会实践中来审视,注重它的作用。因此,对它的研究就不能忽视它的实用性。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内涵和作用的研究,多是围绕着实践问题展开的。中国在过去的数十年里,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在此背景下,学术界对其作用的研究逐渐深入,其作用日益多样化。与此同时,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下,学术界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分析和识别各种有利条件,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功能,规避潜在的不利因素。

第二,注重多角度的研究。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学术界对此问题从产生、内容、内涵、特征、实现途径和分类等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研究角度。在不同层面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是多维的。比如,不同的学者对其功能特征的认识存在差异,而这一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其功能的内涵和社会的视角可以看出,其具有社会功能,而在个体层面上,则具有不同的个性化功能。

第三,注重多学科交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学术界非常关心的一个课题,同时也是一种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这主要是通过吸收各学科的知识,探讨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例如,对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进行分析,掌握媒体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带来的挑战和机会。根据媒体的特点等,为其寻找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途径,类似的方法也应该被用来分析诸如文化和礼仪之类的话题。同时,学科交叉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这是一种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与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快速发展的新学科,它需要广泛地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与归纳。

4.2. 研究展望

4.2.1. 增强思想政治功能研究的系统性

现阶段的研究更多地是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具体环节或具体问题展开,对其进行深入地剖析与阐释,提出了加强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较为简便的策略,总体看来比较杂乱并呈现出了逻辑性不强的特点,在查找文献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系统性的研究文献相对于其他研究来说较少。当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整体认识还不够全面,多数研究都只停留在局部的功能或价值方面,缺乏系统性的探讨。

4.2.2. 增强对基础理论的研究

对现实问题的高度关注,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效发挥的一个重要前提。但是,要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更大的功能、推动其他学科的发展,还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与研究。然而,近年来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应用方面,而在理论性方面则相对薄弱,许多基础性理论问题尚未达成一致。比如,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含义,至今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诠释,使其理论问题无法得到较好的解决。如果解释得不好,或者不能达成一致,那就会影响到其他领域的研究。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只是限定于对受教育者的积极方面,就会使学术界在消极方面失去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价值和作用等相关概念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以避免产生误解。再比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论述,但各种作用是不是存在的,还是说它是科学的,学术界还存在着争论。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对其功能内涵的诠释,而其内容问题应该是一种理论问题,不仅要关照实践,还要在理论上明晰,不然会影响到其作用的发挥,进而对其发展和学科建设产生不利的影响。

4.2.3. 增强功能发挥状况的考察

尽管许多学者在多个领域的视角下对怎样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但多数研究侧重于探寻途径,仅从理论层面进行论证,缺乏对实践实施的重视,更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职能作用的现实状态的重视,这对充分发挥功能作用是十分不利的。不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其终极目标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推动人的社会各方面发展,否则,无论其他领域的研究取得多大的进步,都没有足够的意义。因此,必须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作用,始终以问题为中心,才能更好地认识到职能发挥中的缺陷,不断地改进各项措施,寻找最优的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人,虽然目前的研究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既有社会作用,也有人格作用,但是,社会作用的实现必须要紧密地依赖于人,因此,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情况,就必须始终注意人的发展情况,根据人的发展情况,来判定其作用是否充分。

参考文献

[1] 田行钊.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综述[J]. 湘潮: 理论版, 2010(10): 119.
[2] 陈万柏, 万美容, 李东升.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新编[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 仓道来. 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4] 李辉.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功能研究进展[J]. 思想教育研究, 2014(6): 13-23.
[5] 陈秉公.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6.
[6] 苏振芳. 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7] 陈建保, 侯丹娟.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述评[J]. 理论月刊, 2010(6): 179-181.
[8] 张耀灿, 郑永廷.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9] 曹书庆. 关于德育功能的辩证探讨[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1): 91-94.
[10] 周琴. 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若干思考[J]. 江西社会科学, 2000, 20(4): 108-112.
[11] 李太平. 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26(6): 89-92.
[12] 张耀灿, 陈万柏.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13] 陈秉公.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4] 赵瑞华, 孔君英. 论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 理论月刊, 2011(7): 186-188.
[15] 颜军, 尹航. 红色资源的开发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协同实现——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J].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5(3): 14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