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广西作为多民族聚居地,拥有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瑰宝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与精神。然而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其传承保护面临挑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高校肩负着保护与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文章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探究广西高校对保护传承特色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广西外国语学院通过开设特色民族课程、民族节日活动、开展民族体育项目等实践方式,在传承和保护特色民族文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文章通过分析论证,旨在为广西其他高校乃至全国高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方面提供可借鉴的模式与经验,以期推动特色民族文化在高校教育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As a multi-ethnic settlement, Guangxi has a rich and unique ethnic culture, and these cultural treasures carry the history and spirit of the nation.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ts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face challenges. In this contex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er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protecting and inheriting culture. Taki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ositive role of Guangxi universities in protecting and inheriting characteristic ethnic culture. Guangxi University of Foreign Chinese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inheriting and protecting characteristic ethnic culture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characteristic ethnic courses, ethnic festival activities, and ethnic sports projects. Through analysis and demonstr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model and experience for other universities in Guangxi and even universities in China in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ethnic cultur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ethnic culture in the field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1. 前言
“地域文化”是塑造、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能量与养料,它以其自身的个性风格与特殊内容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学校特色教育发展的源泉[1]。广西,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拥有着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下,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前沿阵地[2],在特色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作为知识和文化的汇聚地,其地位愈发凸显。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该校通过开设民间文学、广西民俗文化、民俗采风、语言采风等特色文化课程以及壮族布艺绣球、锡伯族线角包制作、白族扎染制作、水族马尾绣制作、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等特色节日活动营造民族节日氛围,并通过开设背篓绣球、高杆绣球、民族体育、舞龙、舞狮等民族体育课程,促进各民族文化在校园内的和谐发展,通过对广西外国语学院这些实践经验的深入探究,希望能够为其他高校甚至是一些社会团体开展民族活动、促进民族和谐提供借鉴,让民族文化在高校这片沃土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2. 高校对传承保护特色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2.1. 文化传承层面
民族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涵,高校校园文化载体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只有在民族文化的指引下,校园文化载体建设才能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无限正能量[3]。广西外国语学院开展的诸多实践活动对于特色民族文化传承意义重大。通过开设如民间文学、广西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课程,能够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民族文化知识,使得那些可能面临失传风险的民间故事、民俗传统等能够以知识的形式留存并传播。而像壮族布艺绣球、白族扎染制作等特色节日活动,不仅展现了各民族传统技艺,更让这些独具魅力的手工技艺在校园中找到传承的新生力量,守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2.2. 校园文化建设层面
广西外国语学院通过开展一系列举措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营造出浓厚且多元的文化氛围。在校园里,学生既能在课堂上领略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又能够参加特色节日活动和民族体育项目[4]。比如在背篓绣球、舞龙舞狮等民族体育活动中,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也感受到民族体育的独特魅力,增强了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助于打造别具一格、充满活力且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提升学校整体的文化软实力和形象,让校园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展示的重要窗口。
3. 广西外国语学院传承保护特色民族文化发展路径探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着力发掘特色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显性效果。加强高校文化建设的本土化研究,学校应该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特点以及所在地区的发展情况,明确高校文化开展的理念和特色的目标[3]。各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该发挥其引领作用,推动多民族文化融合,培养具有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优秀人才,各大高校可以从课程建设、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展开实践探究。
3.1. 开设特色民族文化课程
地方高校要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就必须重视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在课程中体现“地域文化整合教育”[1]。广西外国语学院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中,精心构建了系统且丰富的特色民族文化课程体系。开设民间文学、广西民俗文化、民俗采风、语言采风等课程,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详细展开对当代广西壮、瑶、苗、侗、彝、水、回、京、仡佬、仫佬、毛南共计11个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艺术的研究,不仅深入挖掘各民族经典的神话传说,如壮族六大神话艺术形象:盘古、乜洛甲(米六甲、姆六甲或姆洛甲)、布洛陀、花婆、蛙婆、龙母。还详细阐释各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从婚丧嫁娶的仪式流程到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从特色饮食的制作技艺到居住建筑的风格特色,以及各民族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和演变规律等,全方位地展现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与独特魅力,让学生在课堂中就能深入领略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搭建起系统认知民族文化的知识框架。从文化传承理论看,广西外国语学院开设特色民族文化课程,将原本分散于民间的民族文化知识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整合,使民族文化从传统的自然传承模式转变为学校教育传承模式,保障了文化传承的稳定性和延续性,避免因传承人的断层而导致文化失传,让民族文化的精髓得以在年轻一代中有序传承,守护了民族文化的基因库,确保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洪流中的生命力[5]。
在课堂讲授环节,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生动形象地讲解民族文化知识,如进行展示壮族民间艺术“四大宝”:铜鼓、花山崖画、壮锦、绣球,并观看电影《刘三姐》《阿娜依》《阿诗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地采风环节,组织学生深入广西各地的民族聚居区,如广西北海、东兴口岸、桂平西山、民族博物馆、扬美古镇等让学生亲身参与民族传统节日庆典、民俗活动,与当地居民交流互动,收集民间故事、歌谣、手工艺品制作技艺等第一手资料,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性认知。这种融合多种教学方法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许多学生不仅在民族文化知识的掌握上更加扎实,还培养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情感,在学术研究中崭露头角,选择民族文化研究作为毕业论文方向的学生数量逐年递增,还有不少学生立志毕业后投身于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相关领域,如民族文化教育、民俗旅游开发、非遗传承工作室等,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从教育学理论出发,这类课程拓展了高校课程的文化边界,丰富了课程资源,遵循了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了接触本土民族文化的结构化知识体系。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构建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促进其全面发展,也为高校特色课程建设提供了有益范例,推动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发挥关键作用,实现文化与教育的双向促进与融合[6]。
3.2. 开展校园民族文化活动
以广西外国语学院文学院开展劳动教育课程中的民族非遗体验系列活动为例,广泛调研了广西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内开展壮族布艺绣球、锡伯族线角包制作、白族扎染制作(见图1)、水族马尾绣制作、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见图2)等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活动。活动邀请了经验丰富的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讲解并指导制作,详细讲解每个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文化寓意、制作工艺等,让学生对非遗项目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为学生配备充足且优质的制作材料,安排经过培训的志愿者进行全程现场指导,及时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自己的非遗作品。活动后,专门组织作品展示会,学生们能够展示自己精心制作的作品,分享在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对民族非遗文化的新认识和新感悟,形成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民族非遗文化的理解和记忆。从文化传承理论看,开展校园民族文化活动,在实践中建构对民族文化的认知,调动学习积极性,营造了多元文化的校园环境,为高校开展特色文化教育提供了范例,丰富了教育教学手段与方法,遵循了学生主体、实践育人的教育规律,推动民族文化与高校教育的有机融合[7]。
Figure 1. Tie-dye artwork dried by students (Photo sourc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Guangxi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图1. 学生们晾晒的扎染作品(图片来源:广西外国语学院文学院)
Figure 2. Students make five-color sticky rice (Image sourc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Guangxi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图2. 学生制作五色糯米饭(图片来源:广西外国语学院文学院)
此次活动吸引了数千位同学的积极参与,在亲手制作非遗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们全身心投入,深入了解了各民族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湛技艺。通过与非遗项目的亲密接触,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显著锻炼,创新思维也被充分激发。同时,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得到了极大增强,深刻认识到这些非遗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民族精神的象征。许多学生表示,这次活动让他们对民族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从以往的旁观者转变为主动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强烈意愿,许多学生在活动后主动加入学校的民族文化社团,积极参与各类民族文化传承活动,还有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研究民族非遗文化,撰写相关的学术论文和实践报告,在校园内形成了浓厚的民族文化学习和传承氛围。
3.3. 加强校园民族文化建设
学校体育是传播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场所。据调查统计,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约有三百多个项目,有的正在挖掘当中,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竞技类、养生类、游戏类、舞蹈类、表演类等[8]。广西外国语学院基于本校的实际场地条件、师资力量配备以及学生的兴趣偏好等因素,开设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和可行性的民族体育项目。除了高杆绣球、舞狮(见图3)、舞龙、背篓绣球、民族舞蹈、抛绣球等项目,丰富了民族体育课程的内容多样性。学校将这些项目正式纳入体育课程体系,组织专业的体育教师团队制定了详细、科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们首先对每个民族体育项目的起源、发展历程、竞赛规则、技术要领等进行系统讲解,让学生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体育精神。此外,学校还大力支持成立了多个民族体育社团,如“龙狮协会”“民族舞蹈协会”等,为热爱民族体育的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交流和展示平台,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民族体育项目比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竞技水平,在校园内形成了一股浓郁的民族体育文化热潮。以舞龙舞狮为例,广西外国语学院对舞龙舞狮这项承载着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传统运动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巨大投入,配备了专业的龙狮设备和专业教师指导教学与训练,培养了一批热爱龙狮运动的高水平学生群体,坚持不懈传承和发扬龙狮文化。在2024年7月29日,第16届中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舞狮项目)在桂林永福圆满落下帷幕。本次比赛吸引了全国43所高校的600余名精英运动员参赛。广西外国语学院龙狮代表队以精彩的表现夺得3银1铜的优异成绩。其中,获男子南狮规定套路银奖,男子南狮自选套路银奖,传统南狮教职工组银奖,男子传统南狮铜奖,以及男子团体总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见图4)。
Figure 3. The school’s lion dance team performs (Photo source: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图3. 学校舞狮团队进行表演(图片来源:广西外国语学院体育教学部)
Figure 4. Group photo of the team members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Photo source: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图4. 广西外国语学院参赛队员合影(图片来源:广西外国语学院体育教学部)
这些民族体育项目不仅仅是简单的体育活动,更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育人价值[9]。从文化传承理论看,开展校园民族体育活动,是对民族文化“活态传承”的实践。这些活动将民族体育文化移植到校园,以身体实践传承民族文化基因,使民族体育文化在年轻群体中延续,保持文化多样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和团队协作,这种“做中学”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比传统理论讲授更易让学生理解民族文化精髓,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同时,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团队精神等综合素养,为高校民族文化教育提供生动教学案例,丰富教育方法与手段,彰显民族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独特育人价值[10]。通过参与民族体育活动,学生们不仅锻炼了身体素质,提高了运动技能,还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了民族文化,培养了坚韧不拔、勇于拼搏、团结协作、尊重传统等优秀品质和精神素养。
4. 结论
在对广西高校传承保护特色民族文化发展路径的探究中,广西外国语学院无疑提供了诸多值得借鉴的实践经验。其开设的各类特色文化课程、组织的特色节日活动以及民族体育课程,不仅营造出浓厚的民族节日氛围,更有力推动了各民族文化在校园内和谐共生、蓬勃发展,为其他高校在传承发展特色民族文化提供了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