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意义
清朝的玉文化是玉石文化发展的一个巅峰,清朝同时也是“民玉”的兴起之时,在我国玉器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所以本文以清朝的人文民俗和清朝配饰玉作为研究对象,简单串联玉的文化来展现清代社会皇家和民间的民俗风情,更好地满足清朝玉器艺术价值的研究需要。
2. 文献综述
我国的玉器纹样研究大致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对玉器文化的整体研究的著作,由我国玉文化研究大家古方担任主编,合力上千位专家、机构出版的玉文化研究巨作,《中国出土玉器全集》。收集了土玉器约4000余件(套),时代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晚期,展现了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全貌。同样是由古方担任主编的,还有《中国传世玉器全集》。以玉器发展先后阶段为序,以宋代至清代玉器为主,其他时期玉器为辅。共收集了来自全国不同博物馆的玉器约2000余件(套)。突出反映各时代玉器的器型纹饰、治玉工艺、玉料特征、审美观念、用玉习俗等。两本巨作都为细分领域的玉文化研究提供了夯实的资料。
其他的大多则是从朝代或者审美、社会规范功能、玉器的种类等方面切入,涵盖历史学、文学、美学等各个学科,对玉石纹样进行更微观具体的研究,例如《汉代玉器纹样研究及其设计应用——以徐州博物馆馆藏玉器为例》这篇硕士论文深入研究了汉代玉器纹样,分析了汉代玉器纹样的分类、表现形式、构成方法及形式美法则。学者张广闻的《明代的服饰用玉及玉佩坠》分别展现了明代宫廷和民间的配饰玉的佩戴规范和文化风气,分析了明代流行佩玉样式和流行文案。
3. 配饰玉的政治社会功能与世俗化的形成
(一) “礼玉”和“德玉”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史,自古以来,中国就遵循礼仪规范,尊礼、重礼。在中国古代,玉器制度与等级制度紧密相连,表现在玉器的佩戴形式和玉料等级和器物形制的规范中。从良渚文化最初的象征神权的玉冠饰到其形制分化出的礼器等级体系,后世法衣制度中的玉带形制,都彰显了玉器在当权者下区分身份,强化秩序的核心功能。随着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阶级的分化,具有礼仪功能的玉饰也随之发展起来,在各种礼仪活动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礼仪习俗。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阶段佩戴不同类型的玉饰,并与服饰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特定的玉饰。玉饰不仅作为礼仪来规范社会等级,古人还将玉器作为规范自身行为的象征。在《礼记·玉藻》中,有这样的解释:“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原因,就在于用佩戴的玉器表示自己的良好品德和人格。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古人爱玉、崇玉的传统,选择“玉”作为其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载体,提倡“君子比德于玉”,将玉道德化、人格化,大大加强了玉的文化含量,使玉文化、玉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
(二) 玉石的世俗化
1) 民玉的出现
民玉,可以称作商品玉,特点是为平民老百姓所用,反映了真实的民间生活和百姓需求。回顾我国源远流长的玉石历史,我国玉文化研究领域的大家杨伯达先生把玉器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神玉、王玉、民玉。也有其他学者将其划分为巫玉、礼玉、玩玉阶段。民玉对应玩玉,即是民间百姓把玩之玉,这里的“玩”是一个相对广阔的概念,包括了配饰、宴请、收藏,使用等各方面的物质需求。
民玉文化在何时萌芽如今仍然是学界的论点,学者陈逸、陈莺等学者认为民玉文化萌芽于唐朝,因为此时玉已经成为一些王侯将相可以用财力获得的玩赏器具,其功能已经出现了扩展。而丘志力等另一批学者则将商品的萌芽和世俗化作为重要的考量标准,认为应该把元、明、清划为民玉阶段。对此笔者个人更偏向后者,既然是“民玉”,自然需要受用于普天百姓。
2) 民玉的繁荣
说起民玉的繁荣就不得不提到翡翠,在长达8千多年的中国玉文化史中,和田玉(软玉)文化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民玉”的兴盛,翡翠(硬玉)成为后起之秀逐渐流行,并且在中国玉文化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有别于“礼玉”和“德玉”文化,清代早期翡翠主要是通过民间的买卖在民间流传。和田玉和翡翠的流通路径相反,软玉的和田玉文化是自上而下渗透,翡翠文化则是由民间走向宫廷的玉器,恰恰也就证明了清朝民玉市场的繁荣。可以说,民玉的繁荣和翡翠的流行是同步进行的。
4. 民玉形成的因由
(一) 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贸易经济的发展是清代中后期民玉繁荣的重要因素。一些经济史学者认为,清初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甚至可以与当时正在完成近代工业革命的英国相媲美。经济繁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带动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清代的玉器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商业玉器文化,与“礼玉”和“道德玉”的皇家玉器文化有着本质区别。清代的玉器实际上更多地存在于各种“首饰”和“饰品”中,与过去纯粹的“玉器”有着明显的区别。
(二) 民俗文化的繁荣
随着商品经济的萌芽,清朝的社会生产力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市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一时期,商业日渐兴盛,商品种类开始丰富,市民文化出现了。
民间玉石文化以生动的祈福、佑祥、避邪、升官、发财等世俗文化继承和展现,我们从配饰玉的装饰的题材中不难发现传统经典被世人俗化的踪迹。民间民俗的“五福”文化,即福、禄、寿、喜、财,频频作为玉石工艺品的象征寓意,而这些题材当中,有些曾是统治阶级极力维护的皇权口号或符号。随着民众对世俗文化的追求,大众化消费与时尚意象使得玉石文化中的某些传统经典被世俗化,甚至原本的含义被消解,在民间的传播中被重新建构。下文举例的两个在明清时期流行的吉祥民俗纹样就是经典的例子,它们都是和玉石文化一起发展多年,纹样,却在明清的民俗文化和民玉文化的影响下从原本的政治规范和神秘性中解放,成为百姓图吉祥求好运的代表纹样。
5. 民玉文化下的纹样意义重构
(一) 卍、卐从宗教的神性到民间的祈福符号
卍、卐符号如今作为依旧作为一种佛教符号被大众熟知,卍、卐作为一种纹样符号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据目前的史前考古资料表明,中国目前最早的卍、卐符号见于距今约5000~4500年的后红山文化中。
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卍、卐字纹在这一时期主要体现在佛的装饰纹样上,卍、卐字纹随着佛教的传播,卍、卐字符被大量地运用在建筑、瓷器、玉器上。汉末,佛教东传[2]。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的古代中国,赋税徭役重压的人们在绝望中祈求天神保佑,佛教的传入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的心态,使人们的精神上得到慰藉。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统治方式,正好迎合了统治者的需求,这个时期的卍、卐符号具有很强的神性和权威性。
步入明清时期,卍、卐字符已在中国这片土壤上传承演变了上千年,随着民俗文化的发展,上到宫中娘娘们用的扁方,下到平常百姓的稍显粗制的玉石吊坠,卍、卐逐渐从神圣庄严的意义中解放出来,不再仅仅代表统治者的意识形态,而更多地包含了人们对日常生活的祈福和向往。
(二) 蝙蝠纹——民俗文化下吉祥纹样的典型
蝙蝠作为一种装饰符号出现在红山文化玉器上,在当时玉器是脱离实用性功能而表示观念形态的器物,承载了一定的神性意义。郭大顺在《红山文化的“唯玉为葬”与辽河文明起源特征再认识》中表明了玉器的通神论:“红山文化玉器中多见神化动物形象,玉器带有浓厚的巫术色彩,而把蝙蝠形象运用在玉器上可见此时期人们对蝙蝠具有的崇拜心理,认为其具有沟通神灵的作用,可作为最早以蝙蝠为吉物的构想”[3]。
然而,蝙蝠纹在长期的玉石文化历史中并没有被统治者重视过,直到明清才开始大规模地受到喜爱,在清朝“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观念下,蝙蝠的“蝠”与“福”谐音,成为一种深受喜爱的吉祥艺术符号。清朝蝙蝠纹样的运用数量之广泛,在陶瓷、衣物、玉器上都十分常见,上到统治者权贵,下到普通百姓,都对蝙蝠纹样喜爱有加。更有清朝的官员对蝙蝠纹达到了迷信的程度,在家中收集一整个屋子的蝙蝠纹样物品,包括但不限于玉器,只为给自己添福聚财。从这些不同载体上出现的蝙蝠形象中体现出蝙蝠意象的多元运用,反映出中华民族对“福”文化的追求。
6. 结论
玉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文化发展从上到下的历史进程,随着经济制度的变迁和发展以及民俗文化的发展,民玉文化在元明时期就初见端倪,在清朝发展到顶峰,晚清的翡翠文化就是民玉市场和文化的集大成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间玉石工艺的不断进步使得玉石成为老百姓也能把玩的器物,一些从前只有皇家权贵才能使用的装饰纹样也变成了老百姓喜爱的图案,并且赋予了新的意义和祈愿,广泛地用于玉器的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