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学校教育的发展困境及应对策略——以东兴市京族学校为例
The Development Dilemma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Jing School Education—A Case Study of Jing School in Dongxing City
摘要: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聚居着一个少数民族——京族,论文从东兴市京族的学校教育入手,分析在如今政策支持、旅游业发达的地区背景下,京族学校如何传承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以及作为民族品牌的京族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的三个困境:民族文化传承与基础教育的不平衡、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学生流失严重及学习积极性不高,最后,结合各种角度和方针政策,提出一些具体可行的应对策略。
Abstract: Dongxing City, Fangchenggang City,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is home to an ethnic minority, the Jing Nationality. Starting from the school education of the Jing nationality in Dongxing City, this paper analyzes how the Jing schools inherit and develop their own cul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licy support and developed tourism, as well as the dilemma of the Jing schools as a national brand in the process of running schools: the imbalance between the inheritance of ethnic culture and basic education, the low matching degree of curriculum and textbooks, the serious shortage of teachers, the serious loss of students and the low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Finally, some specific and feasible coping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various perspectives and policies.
文章引用:万颖. 京族学校教育的发展困境及应对策略——以东兴市京族学校为例[J]. 国学, 2025, 13(1): 6-10.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5.131002

1. 引言

论文通过实地调查和走访探讨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的京族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境,结合我国民族教育政策,顺应民族历史的发展,帮助当地教育体系平衡基础教育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与保护。京族学校教育的发展对京族特色文化的生存有重要意义,论文结合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现状,有针对性地讨论京族学校教育发展困境的应对策略。当前,研究京族文化的论文众多,但是大部分关注点在京族的各种非遗文化和旅游业发展上,关注京族教育发展的极少,所以,论文从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角度浅析如何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平衡好文化传承和教育发展的关系。

2. 京族学校概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西部的东兴市聚集着一个少数民族——京族,东兴市是中国京族的唯一一个聚居地区。京族是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他们依海而生,以海为敬。京族人从古至今都遵循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原则,民族文化小众且稳定。

京族学校位于东兴市江平镇京族三岛中的𬇕浘岛上,毗邻景色怡人的金滩,学校始建于1952年,时称“𬇕浘小学”。2003年8月,东兴市为加快京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东兴市京族中学和𬇕浘小学合并成一所民族学校,并且改名为“东兴市京族学校”,它是全国唯一一所以京族命名的九年一贯寄宿制民族学校,服务整个京族三岛的适龄学生。校长林辉爵说:“京族学校致力于将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渗透到各个学科。面对不同民族的学生,学校一视同仁[1]。”

截止2023年实地考察,学校现有教学班级24个,在校生901人,其中小学685人,初中216人。少数民族学生726人,占比百分之八十,京族学生590人,占比百分之六十五。教职工84人,在编教师65人,本科以上学历50人,中小学高级教师9人,有一支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

办学以来,学校坚持以民族教育为招牌,抓好常规教学管理,大力发展富有京族文化特色的教学和活动。学校举办有京族特色的地方语言课程和独弦琴等兴趣班,为我国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学校为了避免受到地域局限,积极与国内外中小学、高校等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多次与国内(包括北京、香港、台湾等地)及国外(韩国、越南等国)教育代表团交流学习。学校已经成为京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基地,是民族教育对外展示的模范。京族学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树立了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服务边疆,努力打造成一所富有民族特色的品牌学校[2]

3. 地区发展困境

3.1. 民族文化传承与基础教育的不平衡

京族学校最大的特色就是针对少数民族的学校,这样的学校除了要保证学生正常标准下文化课的学习,还要兼顾传承本民族的语言文化的重任。二者很难做到完美平衡,因为传承文化的表现就是学校要承担开设一系列的特色课程和活动,让学生耳濡目染,从小浸润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认同感,必要时还要配合学校参加比赛和展示表演,两者时间上分配不平衡,学生文化课的时间和质量就会被大大压缩,长此以往,教育就必然成了发展的一大阻碍。

当今的京族聚居地,地处我国中越边界,在经济枢纽上,京族地区的发展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区域条件下,特区对针对性人才的需求很大,这也给当地居民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的职业选择。所以京族学校中学部会根据初三学生的特点,给他们进行恰当的职业指导,以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发展[3]。这个目的也逐渐偏离了义务教育的初衷,使得学生和家长滋生读书无用,不如早点打工的错误思想,种种表现体现了东兴京族教育事业发展的艰辛和无奈。

3.2. 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当我们去京族中学部实地考察时,校方负责人曾对我们说,虽然现在国家政府大力支持,但是教育经费仍然有限,当然最缺的就是老师,真正能留下来的专业老师少之又少。

如今东兴的旅游业发展红火,当地居民依靠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靠山靠水吃水,整个防城港市大多都有着本家的买卖,做起了小生意,这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而教师行业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仍然拿着不温不火的低工资。大多数本地人已经不愿意再去从事艰苦的教师行业,受教育水平稍微高点的也都去做生意或者外出谋生了。

本地人普遍受教育水平低,本土教师少。东兴地区比较偏僻,语言不通,低廉的工资也无法吸引外来的教师留任,这样一来,不仅无法吸引新鲜力量,而且也留不住外来老师,京族学校陷入了一种教育的怪圈,究其根本还是待遇太差。

3.3. 学生流失严重,学习积极性不高

受到闭塞的地理环境的制约,京族学校起步较晚,群众受教育意识不强,大家更满足于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但这对于整个地区的发展是不利的,这就导致许多家长不重视学习,对孩子学习不闻不问,没有足够的监督和要求,这种观念也影响了青少年,产生了厌学情绪。

在这种环境下,有教育意识的家庭都会选择送小孩去外地读书,学生流失十分严重。

即使有学生留下来在京族学校读书,学生学习懒散,积极性也不高,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受社会风气影响,各种娱乐设施的增加,学生缺乏自制力,导致了对学习兴趣不大甚至厌学情绪出现。二是在青少年时期,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还不算成熟,加上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低及对孩子缺少指引,因此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较为迷茫。三是父母看到读大学花费高及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困难,导致产生了“读书无用论”思想。加上当地就业形势良好,不读书也能轻易地赚取钱财,如果读大学会得不偿失,从而挫败了他们接受中高等教育的积极性[4]

学生和家长都意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他们都更偏向本地的生存方式,在这次的实地调查中,我发现当地商贩的孩子有很多都已经不读书了,直接接手家里的生意,家庭收入主要靠旅游业,这些现状更是直接印证了这一点。

4. 应对策略

4.1. 适当压缩民族课程,将民族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活动

在倡导民族大团结的大环境下,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学校对基础教育的改革还没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教育的决策权没有完全下放,教育还是实行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课程的开发、教育体制的改革、本土化教材的编写等权利均需获得上级教育局的许可和相关国家政策的支持[5]

为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繁荣,京族学校的一些京语课程和一些民族表演课程可能需要适当压缩,压缩民族课程,并不意味着要将其民族性全部抹杀,而是换成另外一种方式,比如将独弦琴、京语民歌、竹竿舞等挪到兴趣班去学习。在我们的实地考察中发现京族学校的很多课程确实都以周五最后一节的兴趣班的形式存在,周五下午的独弦琴演奏、民族舞蹈、传统美食课、运动课等兴趣班如火如荼,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这时,我国素质教育要求的全面发展也体现在校园的角角落落[6]

对于京族初中,学生学业压力逐渐变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和基础课程教育的天平该如何平衡呢?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目的是让文化得到重视与传承,让民族精神永存,所以,将民族文化放到课外进行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将京族传统特色活动融入校园运动会,独弦琴演奏、竹竿舞、踩高跷、海洋知识竞赛、猜喃字等等富有新意的活动既可以亲身体验浓厚的文化氛围,也可以增加运动会的创意度和新鲜感。

除了兴趣班和校园运动会,京族的传统民族节日哈节也应举办一系列主题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观看唱哈,然后老师带领学生结合时代特色对唱哈的各个环节进行二次文化创作,激发师生的创新活力,熟悉节日流程,讲解节日内涵,全身心融入其中。

4.2. 实行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培养未来师资储备力量

京族学校教育的发展取决于是否形成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在师资力量匮乏的困境下,学校需要努力建设巩固现有的教师队伍、想方设法吸纳外来优质人才。

首先就是要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学校可以实行教师轮岗交流制,将教育环境开放,逐步走出去。教师轮岗交流制度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京族学校可以送本地优秀教师去师范院校学习工作,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视野。师范院校可以让本校学生去京族学校实习锻炼,这样,学校既提升了双方教师的水平,又获得了新鲜的优秀教师,实现双赢的局面。

再者培养一批本地的师资储备力量也是很有必要的,学校每年从毕业学生中挑选一部分优秀人才,资助他们继续深造,待学成归来即可反哺整个京族地区的教育,学校将为这些定向培养的师范生提供工作岗位,这样不失为一种吸纳优秀人才教师的办法。

最后,顺应时代的发展,使用数字平台也可缓和师资力量匮乏的困境,教师利用好网络教学资源,利用自身专业知识筛选出优质的名师教学视频,在家长的监督下,学生使用自己的手机和电脑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在学生返校后对学生的疑虑统一做出解答,利用抽查或者小测的方式监督学生学习,教育信息化让学生可以享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优质的数字资源。

4.3. 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培养良好学习氛围

基础素质教育光靠学校是万万达不到目的的,家长和学生的思想态度不转变,教育工作就无法深入人心,学校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与支持,三种教育的和谐发展,能给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所以,家校合作,三位一体,合力创造一个爱学敬学的环境氛围显得至关重要[7]

当今的京族学校,有了现代化的校园与设备,却面临许多学生流失严重、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除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社会环境的偏离,还有家长对学校教学质量的不信任。

学生流失严重,主要是因为一家长对当地的教育不满意,所以送小孩去外地上学,二家长教育理念的缺失,产生“读书无用论”,这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是在学校,一个是在家长,究其根本是京族学校教育的落后,导致师资力量的匮乏,教师积极性不高,学生也会厌学,这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所以,我认为增强教师教学能力,办学质量自然提高,以自身发展吸引流失的学生,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产生厌学情绪,主要是因为家庭教育的不重视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我认为,学校要定期开展家长会,举办一些家长和学生一起学习的活动,让家长对教育重视起来。经常去学生家里探访,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熟悉学生家庭条件和氛围,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家庭提供贫困生补助,对一些不知道该如何教育的家长给予一些专业的帮助,消除不信任,让家长和学校一条心,共同打造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力度管理社会不良现象,净化社会环境,纠正不正之风,加强教育方面的知识宣传,配合好学校,做好整个京族地区的教育工作,为京族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和谐良好的育人环境[8]

5. 小结

论文围绕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京族学校的教育困境展开深入探讨,京族学校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以京族命名的九年一贯寄宿制民族学校,有着独特的民族教育定位和文化传承使命。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民族文化传承与基础教育方面存在失衡状况,特色课程安排易挤压文化课时间,师资力量的匮乏和地理环境、家长观念及社会风气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学生流失严重且学习积极性不高。

面对这些困境,论文通过实地考察,从课程资源、师资力量和社会风气三个方面针对性提出一些可操作的解决方案。面对文化课程和基础教育课程的失衡状况,学校可以将文化课程融入日常的教学与课外活动中,分担正式课程的压力,同时,又要将文化传承的方式多样化,鼓励全校师生进行二次创造;在师资储备方面,我们可以有效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实行教师轮岗制度以及发展当地优秀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适当缩小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最后,我们要营造好全社会敬学爱学的氛围,关键是在转变家长和学生“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上,推动京族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助力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教育进步。

参考文献

[1] 羽桐. 边境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学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宁: 广西师范大学, 2023.
[2] 陈珍华. 防城港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现状的分析[J]. 高考(综合版), 2016(3): 177.
[3] 陈鹏. 民族文化认同下的京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宁: 广西师范大学, 2011.
[4] 黄启学. 民族文化传承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与对策浅析——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为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34(1): 55-61.
[5] 刘玉芳, 陈鹏. 京族学校教育发展的现状、困境与对策[J]. 基础教育, 2009, 6(10): 59-63.
[6] 龙滢. 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京族教育特色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2015.
[7] 赵世林, 陈为智. 文化认同与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6): 38-41.
[8] 朱玉福. 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研究[J]. 民族教育研究, 2011, 22(5): 9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