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的用典翻译探析
Analysis of Allusio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
DOI: 10.12677/ml.2025.132126, PDF, HTML, XML,   
作者: 王昌琴: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顺应论用典翻译文化传播Adaptation Theory Allusion Translation Cultural Dissemination
摘要: 本文基于顺应论视角,对用典翻译进行深入研究。首先阐述了顺应论的基本概念与核心要点,接着详细分析了用典在文化传承与交流中的重要意义。随后深入探讨在语言结构、文化语境、动态顺应、意识凸显等层面,译本如何顺应各种因素以实现用典翻译的准确性、文化内涵传递以及交际效果达成,通过丰富的实例剖析不同翻译策略与方法的运用,旨在为用典翻译研究提供有益参考,助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与国际交流。
Abstrac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 this paper conducts an in-depth study of allusion translation. Firstly, it elaborates on the basic concepts and core points of adaptation theory, and then analyzes in detail the significant importance of allusions in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communication. Subsequently, it delves into how translations adapt to various factors at the levels of language structure, cultural context, dynamic adaptation, and salience of awareness to achieve the accuracy of allusion translation, the transmission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the attainment of communicative effects. Through abundant case analys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it aims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n allusion translation and contribute to the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文章引用:王昌琴. 顺应论视角下的用典翻译探析[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2): 54-5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2126

1. 引言

典故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广泛存在于各类文学、历史及文化作品之中。它们凝聚着特定文化的智慧、价值观与历史记忆,以简洁而富有深意的形式传递着丰富的信息[1]。然而,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典故翻译成为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由于不同文化间在语言结构、文化内涵以及社交规范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如何在翻译过程中精准地传达典故的意义与韵味,成为译者亟待解决的难题。顺应论的出现为应对这一挑战提供了视角与思路。将顺应论应用于用典翻译研究,有助于译者深入理解典故翻译中涉及的各种复杂关系,从而在源语与译入语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使译文既能忠实反映典故的原始内涵,又能符合目标文化读者的接受习惯,进而推动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让世界各地的读者都能领略到典故所蕴含的独特魅力与文化价值。

2. 顺应论概述

在著作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一书中,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正式提出了“顺应理论”,随后,其又于专著Understanding Pragmatics里对该理论予以系统阐述。此理论指出,语言运用是持续开展语言选择的一个进程,这种选择在语言的内外部众多因素限制之下,基于对各异的交际意图、语境以及文化等方面的顺应而形成。顺应论强调语言的三种特性:商讨性(negotiability)、变异性(var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这三种特性相互关联,以顺应性为主要特征,从语言结构顺应、语境顺应、动态顺应以及意识凸显等维度阐释了语言的顺应[2]。语言结构顺应包括语音、词汇、句法、篇章等层面,译者要根据源语和目标语在这些结构层面的特点和差异,选择合适的目标语结构来表达源语的意义;语境顺应则分为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要求译者充分考虑社会和文化因素;动态顺应指语言使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交际时间、场景、参与者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意识凸显是指在认知过程中,某些信息或概念由于其重要性而在意识层面被突出显示。顺应论指出,语言使用者于言语交流活动里,需不断进行选择、协商与顺应,对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做出恰当的选择,以此实现理想的交际成果,达成有效沟通的目的[2]

3. 典故的分类及其意义

典故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一个历史事件、文学作品、神话传说和民俗文化背后都蕴含着特定时期的文化记忆。通过代代相传的典故,后人能够了解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生活、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

3.1. 分类

“典故”一词的最早论述见于《后汉书》,而国内不同学者对其界定各有差异。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里提到:“有时典故会被融化为一个词或词组,从表面上难以察觉出用典痕迹,但作者实则是有意用典”[3]。《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则将典故释义为:“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4]。依据这一解释,可将典故中引用的古代故事与有来历的词语大致可归为三类:其一为成语类典故,其二为诗词歌赋类典故,其三为俗语俗话类典故。

3.2. 意义

其一,用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浓缩,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哲学、道德等多方面的智慧结晶。典故的运用,使得古老的文化传统得以延续,让后人能够铭记和传承先辈们的思想遗产[5]。其二,用典能够使表述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让读者理解其中涵盖的复杂理念,增强了话语的说服力和传播效果。其三,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用典作为中国文化独特标识的一部分,能够向世界展示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塑造积极正面的中国国际形象,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软实力。

4. 顺应论视角下用典翻译分析

4.1. 语言结构顺应

语言结构顺应强调,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对语言结构各个层面进行选择和调整,如词汇、语法、句法、语篇等层面,以适应不同的交际需求[2]

例1: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译文:The green mountains share the same clouds and rain, and the bright moon has never been a divider between our two hometowns.

此典故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诗人所作的《送柴侍御》,其意思是“青山一路相连,共沐风雨,头顶同一轮明月,如同还在同一个地方”[6],体现出诗人对友情不受距离阻隔的坚定信念。译文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完整地保留了“青山”、“云雨”、“明月”这些重要的自然意象。通过准确的词汇翻译,如“Green hills”,“cloud and rain”,“The bright moon”,将这些在原诗中富有感染力的意象在译文中生动地展现出来,顺应了英语读者的阅读体验,使他们能够接触到和汉语读者相似的自然元素,为理解诗句背后的情感和意境奠定了基础。

例2:适己而忘人者,人之所弃;克己而立人者,众之所戴。

译文:Those who only seek to satisfy themselves while ignoring others will be abandoned by people; those who can restrain themselves to help others establish themselves will be respected by the masses.

此句出自明代方孝孺的《逊志斋集·杂铭·食器》。意思是:意在强调只考虑自己、不顾及他人的人会被大家厌弃,而能够克制自己、成全帮助他人的人会受到众人的爱戴[6]。由于英语和汉语行文习惯有所差异,中文习惯用主动语态,而英语常用被动语态,故在汉译英过程中,应顺应英语句子在句法方面的差异,对句子结构进行灵活调整。因此,译文通过将“所弃”和“所戴”分别译为“be abandoned”和“be respected”,强调动作的被动性,顺应了英语的行文表达和语言结构。

4.2. 语境顺应

中国传统典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观。对于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读者来说,直接翻译会让他们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因此,译者需根据双语语境的社交环境、文化语境,灵活进行语言选择,以达到文化顺应[2]

例3: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

译文:A sovereign who shares the benefits of the people will be supported by them; while a sovereign who monopolize the benefits of the people will be plotted against by them.

该典故出自《管子·版法解》,意在传达一种以民为本、共享利益才能获得支持,独占利益则会遭人反对的理念[6]。原文中的“天下”一共出现了四次,译文并未进行直译,而是紧密结合上下文语境,采用了语义具体化的翻译技巧,将其分别具体到“A sovereign (统治者)”和“the people (人民)”,让英语读者很自然地理解到这里是在讲统治者和民众之间围绕利益产生的不同情形以及后续影响,使译文在英语语境下能够准确、流畅地传达出原句在汉语语境中所表达的关于统治之道与民心所向的重要道理。

例4: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

译文:Without achieving the good of one hundred various schools, the uniqueness of one individual cannot be achieved.

此句出自清代学者刘开的《与阮芸台宫保论文书》,其意思是“如果不充分汲取众多学派不同的优点,就无法造就自己独特杰出的成就”[6]。原文“百家之美”涉及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百家争鸣这一文化背景,因此“百家”并非是“家”的意思,而是指代春秋战国时期众多的思想流派。译文结合语境,采取意译的翻译方法,将其译为“one hundred various schools”(各种各样的学派),准确传达了原句信息,顺应了英语读者的文化思维,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原句蕴含的文化氛围,实现跨文化交际。

4.3. 动态顺应

不同国家的受众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典故承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西方受众可能缺乏相应的文化知识储备。在翻译这些典故时,译者就需要动态顺应受众的文化背景,帮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典故所传达的内涵[2]

例5: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译文:Those skilled in warfare will always put themselves in an invincible position and never let slip any opportunity to defeat the enemy.

此句出自《孙子兵法·军形篇》,表明了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做到未雨绸缪。只有这样,才能在危机来临时,迅速做出反应,立于不败之地[6]。原句是古代军事战略思想的表达,译文采取意译的翻译方法,将“善战者”处理为了“Those skilled in warfare”,这种表述在现代英语中能够被理解为对擅长战争之人的一种普遍描述。另将“立于不败之地”译为“invincible”(不可战胜的),将“不失敌之败”译为“never let slip any opportunity to defeat the enemy”,跨越了文化空间,在英语文化中有其特定的语义范围和使用场景,使得原句中的军事概念能够在英语空间里得到合适的表述。

4.4. 意识凸显

意识凸显性的顺应,应注重突出译者主体性。译者依据自身对源语文化的理解以及对目标语读者的把握,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须利用意识凸显性,灵活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有意突出某些语言成分或结构,将典故传达的价值观等凸显出来,实现文化交际[2]

例6: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译文:The unfirm cannot be wise; the dishonest cannot be successful.

此句出自《墨子・修身》。其意思是志向不坚定的人,智慧就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言语不诚信的人,做事就不会有好的结果[6]。原句是古汉语的句式结构,比较简洁且富有节奏感。译文通过句式重构,将其转换为主系表“The unfirm cannot be wise; the dishonest cannot be successful”的结构,凸显了英语语法规则意识。这种语法结构的运用使得译文在形式上更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让英语读者能够更自然地理解句子的逻辑关系。

例7:天地之大,黎元为本。

译文:In a country, the peopl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此句出自唐太宗李世民所作《晋宣帝总论》,其意思是天地虽然无限广阔,但黎民百姓才是国家的根基[6]。在原文“天地之大,黎元为本”中,“黎元”在此句语境中指的是百姓,即强调在广阔的天地之间,百姓是根本。译文明确将其处理为“people”,并使用“the most important”这一最高级表达,有意识地凸显了人民的核心地位这一语义重点。这种翻译方式将原句蕴含的以民为本的理念在译文中得到强调,便于西方读者理解和接纳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5. 结论

综上所述,顺应论视角下的用典翻译研究有助于提升典故翻译的质量与效果,促进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与深入交流,让更多国际读者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为推动中外文化的交融互鉴开辟了有效路径,也为未来的翻译实践与研究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借鉴与启示,期望能有更多译者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探索出更多优质、高效的用典翻译策略与方法,使中国文化的瑰宝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徐佳奇. 古诗文中典故英译的语用翻译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23.
[2] Verschueren, J. (2000)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75-95.
[3] 郭锡良. 古代汉语[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1139-1141.
[4] 汪梦珂, 黄雯怡.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经典诗句翻译[J]. 英语广场, 2021(16): 33-35.
[5] 孙有中. 理解当代中国: 高级汉英翻译教程[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23: 20-30.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2: 293-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