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课程设计研究
Research on Curriculum Design of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English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Based on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Concept
摘要: 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领域面临多元文化融合的挑战,文化认同与语言能力的深度融合成为关键议题。当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上存在不足,侧重语言技能而忽视本国文化教育,影响学习成效和文化自信。为此,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英语教学成为解决之道,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同感,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实现此目标,教师应基于新课标理念,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技术,设计创新教学模式,既提升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又强化其文化自信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推动教育质量全面提升,以适应全球化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求。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he education sector is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multi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and language proficiency has become a key issue. Currently, there are deficienci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English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 with a focus on language skills and neglect of domestic cultural education, which affects learning outcomes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Therefore, integrating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into English teaching has become a solution, which can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sense of identity, and improve thei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To achieve this goal, teachers should deeply explore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based on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combine modern educational concepts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design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ls. This approach will not only enhance students’ English language abilities but also strengthen their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thus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quality to meet the diversified needs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文章引用:王储楚, 李梦颖. 新课标理念下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课程设计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2): 53-59.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2084

1. 引言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教育的核心任务已远远超越了单纯知识的传授,它更加关注文化的交流与认同。然而,当前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缺乏足够的中华文化元素,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文化自信心的培养。2022年颁布的新课标明确指出,文化意识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育对于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以及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都具有重要意义[1]。在此背景下,将传统文化融入义务教育成为了教育改革的关键一环。因此,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英语教学,既是落实新课标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路径。本研究基于新课标理念,围绕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展开,探讨如何通过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促进语言与文化的协同发展,为中小学英语教学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为新时代教育改革贡献力量。

2.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背景与意义

在全球化浪潮不断推进的当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主要工具,其教学目标早已超越语言技能的传授,扩展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认知与沟通能力。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教学应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这一政策导向不仅为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清晰的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有机融入中华文化元素,并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

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当前中小学英语教学仍面临诸多难题。首先,教学内容过度侧重于英语语言知识的阐释,而缺乏将中华文化元素有效融入其中的策略;其次,课堂活动大多局限于文化知识的浅层次介绍,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的融合深度明显不足;再者,学生在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方面表现薄弱,这主要归因于文化积累的不足和理解的浅显[2];最后,教学资源的匮乏以及教学方法的单一性,进一步限制了教学效果的充分展现。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阻碍了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目标的顺利达成,而且对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与发展构成了显著的制约。

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还能增强其文化自信,使其能够更加从容地在国际交流中表达中国文化。同时,中华文化的融入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通过文化比较和跨文化理解,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中外文化差异,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文化融入教学还能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语言学习的实效性,从而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目标。这种语言与文化的协同发展路径,不仅能够满足新时代教育对人培养的需求,也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方向。

本文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提出了一种创新性的课程设计框架,旨在实现语言学习与文化意识培养的深度融合,并探索出一条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教学路径。

3. 教学设计与实施

3.1. 教学设计理念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论框架下,本研究聚焦于将丰富的中华文化元素系统性地融入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旨在实现英语语言技能提升与文化意识培养的双轨并进,同时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研究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创新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不仅深化学生的英语语言功底,而且拓宽其文化视野,培养其成为具备高度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全球化公民。在此过程中,我们尤为重视如何有效地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入语言教学之中,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本土文化,并在国际交流舞台上自信地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课程设计严格遵循以下几项核心原则:

1) 文化语言一体化:通过精心整合中华文化元素,旨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并同步提升其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实现语言与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

2) 循序渐进原则:课程设计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从基础的文化知识导入逐步过渡到深层次的文化理解与分析,以渐进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水平。

3) 互动参与性原则:通过设计多样化、互动性强的课堂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意愿,促进学生在积极互动中深化对文化的理解。

4) 实用性与创新性并重: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巧妙融入现代创新教学手段与丰富教育资源,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与实效性,推动教学模式的持续革新与优化。

3.2. 教学基本模式案例

基于上述课程设计理念,本研究以人教版九年级英语教材Unit 2 “I think mooncakes are delicious”为主题,精心设计了一个旨在展示新课标理念下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课程模式案例。图1为对该案例的详细阐述。

3.3. 综合教学实施策略与理论应用

在课程实施的关键阶段,本研究精心策划了一套综合性的教学策略体系,旨在精准平衡语言技能培育与文化意识提升的双重目标。该策略体系深受L.S. Vygotsky社会文化理论[3]的启发,紧密围绕中华文化的精髓主题,诸如传统节日、历史人物传记及民间故事传说,精心编排教学计划,着重于在具体且生动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嵌入语言学习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层次理解与情感认同。

Figure 1. Basic course model case

1. 课程基本模式案例

在教学内容的甄选与编排上,本研究充分借鉴了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4],精心筹备了多元化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涵盖精心策划的多媒体演示文稿、富含深厚文化底蕴的故事读本以及生动直观的视频素材。这些资源不仅为学生搭建起系统的英语知识体系框架,而且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深化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层次。

基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5],本研究创新性地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性课堂活动,如专题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体验及项目式学习等,旨在通过亲身参与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问题解决策略,实现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上,本研究严格遵循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框架[6],从知识记忆、理解领悟、技能应用、分析评价、综合创新及批判性思维六个层次出发,设计了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序列,旨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促进其高阶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在评估体系的设计上,本研究构建了涵盖课堂互动参与度、口语表达流畅度及书面作业完成质量等多个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以确保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客观且公正的评估。

此外,本研究高度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机制建设,鼓励教师积极收集学生反馈、深入分析教学效果,并据此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教学活动的科学性、有效性与针对性。通过这一系列综合措施的有效实施,本课程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而且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与高度认同,为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4. 课堂教学效果数据分析

为验证将中华文化元素融入英语教学课程设计的实际效果,本研究采用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数据、课堂参与记录以及问卷反馈,以期全面归纳该课程在提升学生语言技能与文化认同感方面的具体成效。

具体而言,在量化分析层面,本研究首先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了细致的统计分析,包括英语语言能力测试成绩以及与文化相关的知识测试成绩,旨在客观评估课程设计对学生语言掌握程度及文化知识理解的直接影响。通过对比实施课程设计前后的成绩变化,本研究揭示了课程设计在语言能力提升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质性分析层面,本研究深入分析了学生的课堂参与记录,包括小组讨论的活跃度、角色扮演的投入度以及项目制作的质量等,以观察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表现及其文化意识的体现。这些记录不仅展示了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的参与度,还反映了他们对中华文化主题的兴趣与热情。

此外,本研究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学生的主观反馈,内容涵盖对课程内容的满意度、学习体验的感受以及文化认同感的变化等。问卷结果揭示了课程设计在激发学生文化学习兴趣、增强文化认同感方面的显著成效,以及学生对课程设计的整体满意度。

4.1. 语言学习效果提升

4.1.1. 语言能力分析

通过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细致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实验班学生的英语成绩实现了显著提升,平均进步幅度达到10分之多。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以文化主题为核心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方面展现出了尤为突出的进步。例如,在围绕“传统节日”的课堂讨论活动中,学生们能够精准地运用英语语言来描述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并呈现出条理清晰、连贯流畅的表达,这充分彰显了他们在语言实践能力上的显著提升。

4.1.2. 文化认同感分析

问卷调查的结果进一步揭示,约有75%的学生通过参与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课程活动,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得到了显著增强。在角色扮演、文化故事创作等互动性极强的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展现出了高涨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还纷纷表达了对本国文化传播的浓厚兴趣与热切期望。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更激发了他们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4.1.3. 跨文化交际能力分析

问卷调查显示高达83%的学生认为本次课程极大地帮助他们树立了用英语表达中华文化的自信心。他们纷纷表示,在未来的国际交流中,自己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展示自身的文化特色,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与推广者。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学生们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上的显著提升,更为他们未来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个人价值与梦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本次课程设计与实施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4.2. 基于数据的课程设计优化

经过实践验证,该课程设计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更加丰富的语言技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与表达;还在文化认知和表达能力方面获得了全面提升,能够深刻理解并传播中华文化,展现出强烈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结合深入的数据分析结果,本研究对课程设计进行了全面且细致的优化,最终构建了一种以新课标理念为引领、文化与语言协同发展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以下是对该教学模式的详细阐述。

4.2.1. 主题选择与设计

在主题选择上,我们紧扣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元素,如节日庆典、艺术瑰宝、历史人物等,以此为主线设计了一系列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的教学单元。这些主题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确保文化学习与语言学习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和感悟中华文化的精髓。

4.2.2. 任务导向型教学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法,通过项目设计、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理解力。这些任务不仅具有挑战性,而且富有创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实现语言与文化的双重提升。

4.2.3. 多维度评估体系

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教学效果,我们建立了包含语言能力测试、文化认同感调查及课堂表现记录在内的多维度评估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语言技能掌握情况,还重视他们在文化认知、情感态度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表现。通过定期收集和分析评估数据,我们能够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的持续优化。

这一基于新课标理念的课程设计,不仅为中小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而且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它表明,通过精心设计的主题、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及科学的评估体系,我们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这一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推广和应用。

5.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设计并验证了一种创新的课堂模式,该模式将中华文化系统性地融入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旨在评估其对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自信的实际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在语言学习能力、文化意识及课堂参与度方面均实现了显著提升,特别是在文化认同与跨文化沟通技能上取得了显著进步。这一模式的成功应用,有效满足了全球化背景下学生对文化自信与认同的迫切需求。

首先,将中华文化融入英语教学显著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通过引入传统节日、历史人物与文化故事等丰富内容,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本国文化的理解,还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加自信地表达自我。这种文化深度的体验,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学习的文化根基,促进了语言与文化的双重提升。

其次,该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中华文化元素的巧妙融合,为英语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与主动性,进而优化了整体学习成效。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育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填补了当前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空白,而且在实践层面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操作的教学方案,推动了新课程标准下文化融合教育的深化。未来研究可进一步验证此模式的普适性,并探讨不同文化背景、地域特征下文化元素在英语教学中的最佳融合策略,以丰富和完善现有的教学理论体系,为教育改革提供更加全面的实证支持。

基金项目

青海师范大学2024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参考文献

[1] 高燕.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文化自信的培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23.
[2] 华瑛. 从中国文化失语症反思外语文化教学[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6(3): 108-111.
[3] (苏)维果茨基, 著. 思维与语言[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4] (美)布鲁纳. 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 邵瑞珍, 等,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5] (美)杜威.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6] (美)布卢姆. 教育目标分类学[M]. 罗黎辉, 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