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跨境电商研究热点与进展可视化分析
Visual Analysis of Research Hotspots and Progress in Cross-Border E-Commerce Based on CiteSpace
DOI: 10.12677/ecl.2025.142512, PDF, HTML, XML,   
作者: 钱立辉, 宋瑾钰*:浙江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跨境电商数字经济国际贸易CiteSpace知识图谱Cross Border E-Commerce Digital Economy International Trade CiteSpace Knowledge Graph
摘要: 跨境电商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形式,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推动下迅速发展,其相关研究对于行业实践与学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作者及机构合作分析等方法,全面梳理了跨境电商领域的研究进展。一方面,通过对关键词共现、聚类和突现分析,展现了跨境电商研究主题的演变轨迹、热点变化以及不同阶段的特点;另一方面,通过分析作者分布,探讨了学术合作网络的层级结构、复杂性以及机构间的合作模式。研究表明,跨境电商的研究呈现出多维度交织且动态发展的态势,作者与机构合作具有不同特点并发挥各自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在理论构建中融合多学科视角、在实践应用中关注新兴技术的影响,以及加强作者与机构间的合作等方向,以期进一步深化跨境电商研究,推动行业的持续发展,并为国际贸易的进步贡献力量。
Abstract: Cross border e-commerce, as an important form of international trade, has rapidly developed under the promotion of globalization and digitization. Its related resear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ndustry practice and academic progress. This study comprehensively revie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field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using methods such as CiteSpace based knowledge graph visualization analysis and author institution collaboration analysis. On the one h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keyword co-occurrence, clustering, and emergence, the evolution trajectory, hot topic chan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research themes at different stages have been demonstrated; On the other hand, by analyzing the distribution of authors,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complexity, and inter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patterns of academic collaboration networks were explored.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e study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presents a multidimensional and dynamic development trend, and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ha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plays their respective roles. On this basis, this article looks forward to future research and proposes directions such as integrating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in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impact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nd strengthening cooperation between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in order to further deepen cross-border e-commerce research,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and contribute to the progres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文章引用:钱立辉, 宋瑾钰. 基于CiteSpace的跨境电商研究热点与进展可视化分析[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2): 198-209.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2512

1. 引言

跨境电商作为全球化和数字化发展的产物,以其迅猛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经济影响,正逐渐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力量。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其对商品流通、信息共享和资本运转的优化促进了全球价值链的重塑[1]。近年来,得益于5G、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赋能,跨境电商平台正提供着更智能、更个性化的服务,引领消费升级,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2]

跨境电商的持续发展,得益于政策支持的强大驱动力。《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和完善基础设施,为贸易便利化奠定了制度保障。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借助跨境电商开拓了新兴市场,并在全球贸易规则重构中展现了独特方案[3]

在政策大力支持下,学术界逐步围绕跨境电商有关贸易模式重塑、可持续发展路径、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首先,针对跨境电商对国际贸易模式的重塑,学者们普遍认为,跨境电商通过缩短贸易链条、降低成本、提升匹配效率,推动了国际贸易模式的创新[4]。其次,跨境电商的可持续发展同样受到广泛关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学者们强调跨境电商需兼顾环境保护和劳动权益,实现双赢[5]。最后,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跨境电商通过技术与服务创新,促进了资源流动与要素融合,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动力[6]。这些研究领域共同揭示了跨境电商的多元价值和广阔前景。

尽管跨境电商前景可期,却面临多重挑战。合规经营、数据安全及隐私保护日益成为焦点[7]。跨境支付和物流体系的不成熟亦成制约因素[8]。因此,深度研究跨境电商成果,探索其发展路径及优化策略,既是学术研究的必需,也是推动行业实践和政策制定的关键参考。这将对跨境电商的未来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2. 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依托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 (WOS)核心合集数据库,通过严格筛选文献确保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在国内文献筛选中,采用“跨境电商”等关键词,结合SCI、CSSCI等权威来源类别,以保证文献质量。在国外文献筛选中,设计多义关键词检索式(如“Cross-border E-Commerce”),限定语种为英语,文献类型为Article,并排除中国文献的重复计入。研究时间范围为2014~2024年,以反映跨境电商的最新发展动态。最终获得国内文献841条,国外文献1183条,为跨境电商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和学术依据。

3. 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结果

3.1. 演进脉络与研究热点分析

3.1.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在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跨境电商研究的可视化分析时,我们首先将时间切片设定为“1年”,旨在细致描绘跨境电商研究领域的年度变化脉络。此外,选择“keyword”作为节点类型,旨在凸显研究主题的核心关键词,从而快速捕捉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趋势。为优化图谱结构,我们特别在Pruning选项中勾选“Pathfinder”、“Pruning sliced networks”和“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确保在去除冗余信息的同时,能够清晰展现关键词间的关联及其演化趋势。这些设置不仅有助于我们发现研究的深层次结构和内在规律,还确保了分析结果的稳定性与准确性。

图1图2的关键词知识图谱直观展现了跨境电商研究的内在结构。图中,节点的大小象征着关键词与研究主题之间的紧密程度,而连线的粗细则代表着关键词间的共现强度。此外,不同的颜色区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动态,清晰地勾勒出了该领域的发展轨迹与研究热点。这种可视化的展现方式不仅为深入研究跨境电商领域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更为后续的学术探讨和数据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经过对图1图2中高频关键词的综合分析,跨境电商作为国际贸易的新兴形态,其研究主题展现了技术、经济和政策三者交织的发展脉络。从国内外的关键词共现图谱中,可见学术探索在该领域既不断深化,也趋于多元化。初期研究主要集中于基础概念和框架的搭建,而后逐步向具体应用与挑战层面延伸。最终,研究领域不断拓宽,涵盖了技术、政策、文化等多维度视角,体现了跨境电商研究的广泛性和深入性。

Figure 1. Domestic cross border E-commerce research keywords knowledge graph

1. 国内跨境电商研究关键词知识图谱

Figure 2. Foreign cross border E-commerce research keywords knowledge graph

2. 国外跨境电商研究关键词知识图谱

主题演化——技术、经济与政策交织的研究历程:跨境电商作为国际贸易的新兴领域,其研究主题呈现逐步深化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概念与框架的构建,国外学者以“cross-border e-commerce”和“trade”为核心,探讨其在全球贸易中的新兴作用;国内研究则围绕“跨境电商”和“数字经济”,强调其对我国经济转型和出口贸易增长的推动作用。随着跨境电商领域的快速扩展,研究逐渐深入到应用与挑战层面,国内关注“物流”和“供应链”的优化,特别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协同效应[9];而国外的研究则更加注重“last-mile delivery”的改进,以及“absorptive capacity”和“innovation”在技术驱动中的作用。近年来,研究视角进一步扩展至技术、经济与文化等多维方向,国内强调“政策”和“协同发展”,国外则更多探讨“geography”和“knowledge transfer”,研究商业模式与管理策略的适配性。这一过程展现了跨境电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未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研究范式——理论深化与实践探索的双轮驱动:跨境电商研究领域呈现出理论与实践并行的特色。国外研究侧重理论深度,以“strategy”、“performance”和“knowledge”为核心,深入探讨战略管理、绩效评估以及知识传递等方面的学理基础,采用“absorptive capacity”分析技术吸收能力或通过“business groups”探讨企业间的协同效应。这些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深度和通用性。国内研究则更加关注实践探索,涉及“对外贸易”、“出口贸易”、“产业链”和“协同发展”等关键词,探讨跨境电商在产业链整合、区域经济发展及企业竞争力提升中的路径,具有较强的实践导向。国外倾向于采用定量分析和数学建模,国内则更多运用案例分析和政策建议,结合产业背景探讨发展对策。两者在方法和视角上互补,共同推动跨境电商研究的深入发展。

3.1.2. 关键词聚类和时间线分析

共现时间线图展示了同一聚类文献的时间脉络,直观呈现领域研究的历时性[10]。关键词聚类图则通过直观的图形揭示研究内容的结构,节点大小体现了关键词的出现频次,便于快速把握研究焦点。二者共同构成了深入探索特定领域研究的有力工具。

借助关键词共现图谱,我们运用LLR算法进行深入的关键词聚类分析。为了更清晰地呈现研究成果,我们选择Layout模块中的“Timeline”时间线模式,绘制了跨境电商研究的关键词时间线图,如图3图4所示。这些时间线图不仅展示了跨境电商研究的国内外动态,更通过模块值和轮廓值的精准数据,证明了聚类的有效性。具体来说,国内外聚类的Modularity Q值分别为0.7375和0.6586,远超0.3的阈值[11],这证明了聚类结构显著且有效;Silhouette S聚类的平均轮廓值分别为0.9851和0.8692 [11],证明聚类结果是令人信服的。

Figure 3. Domestic cross border E-commerce research key words time diagram

3. 国内跨境电商研究关键词时间线图

Figure 4. Foreign cross border E-commerce research key words time diagram

4. 国外跨境电商研究关键词时间线图

在CiteSpace共现图谱获得的聚类名称中,国内关于跨境电商的研究关键词共聚成8个类别,分别为“#0跨境电商”、“#1数字经济”、“#2对外贸易”、“#3一带一路”、“#4 供应链”、“#5 国际贸易”、“#6 电子商务”和“#7 人才培养”;国外关于农村电商的研究关键词共聚类成9个类别,分别为“#0 samll business”、“#1 cross-border acquisitions”、“#2 e-commerce policy”、“#3 market-power internationalization”、“#4 cross-border e-commerce”、“#5 emerging market”、“#6 cross-border knowledge”、“#7 exploring cross-border e-commerce”和“#8 value constraining”。

在CiteSpace共现图谱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将国内外跨境电商的研究热点整合为一个连贯的叙述,以展现其发展脉络和研究趋势。

在2014年至2018年的初期阶段,国内外研究都集中在电商的基础建设和理论框架上。国内研究主要关注“#0跨境电商”,探讨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跨境交易潜力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而国外研究则着眼于“#0 small business”和“#1 cross-border acquisitions”,强调小型企业在电商领域的重要性以及跨境并购的战略意义。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电商研究都在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基础,探寻其潜力和战略作用。这些研究为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从2019年到2021年这段时间里,人们开始关注电商模式的创新和物流体系的完善。在国内,研究者们逐渐将注意力转向“#1数字经济”和“#4供应链”这两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反映出数字化转型对电商模式创新的推动,以及供应链管理对提升电商效率的重要性。而在国外,研究重点则集中在“#2电子商务政策”和“#3市场力量国际化”上。他们探讨了政策环境对电商发展的影响,以及市场力量在电商国际化进程中的角色。这些研究成果为电商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指导。在这一中期阶段,电商行业正经历着新的变革和发展,不断探索创新之路,努力建立更加高效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和市场竞争的挑战[12]

2022年以来,电商发展的研究逐渐深化和拓展,国内外学者们都集中探讨着电商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以及可持续性。在国内研究中,“#5国际贸易”和“#6电子商务”等关键词凸显出了对电商国际化和创新模式的重视。同时,“#7人才培养”一词更是强调了专业人才对电商发展的至关重要性。而在海外研究领域,关注点则主要集中在“#5新兴市场”和“#6跨境知识”等核心议题上。这些研究着重探讨新兴市场在电商领域中的潜力,以及跨境知识传播的重要性。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们对电商发展的研究逐渐趋向全面和多维化,致力于为电商行业的发展提供更为深入和全面的分析和支持。在电商行业不断繁荣兴起的今天,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具备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电商行业才能够持续稳健地发展。

在这一阶段,国内外研究都开始关注电商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以及物流和政策问题。国内研究中的“#8价值制约”关键词,反映了对电商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的探讨。国外研究则通过“#7 exploring cross-border e-commerce”和“#8 value constraining”的关键词,进一步强调了对跨境电商深入探索的必要性,以及价值链优化在电商发展中的重要性。

3.1.3. 关键词突现分析

CiteSpace软件中的Burst Detection功能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特定时间内频繁出现的关键词,展示不同研究主题在不同时间段的关注度。研究表明,突现词的强度值越高,对应主题的研究关注度也越高。通过分析整理,我们发现国内和国外分别有6个和11个具有突现特征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对应的时间范围变化较大。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主题在不同时期的研究热度,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图5所示,近十年来,国内一些关键领域的研究热度呈现出明显的变化。2015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跨境贸易的蓬勃发展,“跨境物流”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在2019年至2020年间,其研究强度达到了3.01,凸显其在这一时期的重要性[13]。到了2021年,随着国家经济战略的调整,“双循环”经济格局备受关注,研究强度达到了3.9,反映了学术界对新经济模式的关注。同时,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的研究自2020年起迅速发展,2022至2024年其研究强度分别达4.09和3.58,显示出数字化转型对全球贸易的深远影响[14]。从2020年开始,对中介效应的研究强度逐渐增加,2022至2024年间达到了3.08。这反映了学术界对于研究方法的深入应用和探讨。最后,在2022年,“扩大开放”政策相关研究成为新的关注点,其研究强度为2.87。这些研究热点的变化,不仅反映了学术界对于新问题和新挑战的关注,也为未来的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而如图6所示,在2014~2024年期间,国外各领域研究热点呈现多样化发展。2014年,“market”成为突现关键词,强度为3.65,反映了对市场动态分析的需求;“economy”也在同年出现,强度为2.92,凸显了经济研究的重要性。2015年,“cross-border acquisitions”、“growth”、“absorptive capacity”和“networks”等话题成为研究焦点,分别表现为3.54、2.93、2.81和2.86的强度,反映了企业全球化、创新和互联网技术的重视。2017年,“national culture”强度为2.65,显示出对国家文化的关注。2019年,“internet”强度为2.73,体现了互联网研究的持续热度。2020年,“cross-border e-commerce”成为新热点,强度为4.38,推动了全球电商市场的发展。2022年,“adoption”和“trust”分别表现出2.69和2.58的强度,表明对新技术采用和商业合作信任的关注。

Figure 5. Mutation word map of domestic cross border E-commerce research

5. 国内跨境电商研究突变词图

Figure 6. Mutation word map of foreign cross border E-commerce research

6. 国外跨境电商研究突变词图

3.2. 作者机构合作分析

3.2.1. 发文作者分布分析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境电商正在对国内外商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国内跨境电商领域蕴藏着许多独特的学术价值,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分析。其发展轨迹与全球跨境电商趋势相互交织,同时也受到国内经济政策、消费文化和市场竞争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本土特征。研究国内跨境电商的作者分布格局就像绘制战略地图,有助于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力量和合作关系,发现潜在的研究空白和发展方向,为推动理论深化和实践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分析国内跨境电商领域的841篇核心论文发现,共有292位作者参与其中,并且61组作者存在合作关系。利用CiteSpace软件构建的作者间合作网络(见图7),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这些合作关系的分布和强度。此外,我们还整理了发文量排名前10的作者名单(见表1),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该领域内的主要贡献者。

Figure 7. Distribution of authors on domestic cross-border E-commerce research

7. 国内跨境电商研究发文作者分布

结合图7表1,我们得以一窥跨境电商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合作模式。

国内跨境电商研究领域的作者分布图清晰展示了合作网络的层级性与复杂性。马述忠和张夏恒作为核心节点形成了研究的主干,他们不仅是高产出学者,也是推动学术网络扩展的关键力量。张夏恒展现了广泛且多方向的合作模式,表明他可能专注于跨境电商的多领域交叉研究,具备强大的协作能力和领域整合力。相比之下,马述忠的合作更加集中且深度较高,可能更专注于该领域核心理论或方法的深层研究。这两位学者共同构建了领域的主要框架,为未来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础。他们的合作网络呈现出一种互补和协同的关系,为国内跨境电商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跨境电商研究领域中,小规模协作群体的存在是一种显著现象。像杜志平与付帅帅等学者之间的合作,即体现了围绕特定问题深入钻研的情形。这些群体往往聚焦于诸如技术支持、消费者行为或供应链优化等专门研究主题。它们内部连接较为密切,不过与核心网络的关联相对薄弱,这一状况反映出该领域在研究方向上的分化态势与多元发展格局。与此同时,处于外围的作者,以陈铭达、杨坚争为例,他们呈孤立分布状态,这却也彰显出独立研究者在该领域中所蕴含的创新潜能。尽管因合作网络的局限,他们的影响力或许受限,但通过对小众主题的探索,也能为学术研究提供补充性成果。

Table 1. Top 10 authors in terms of domestic cross-border E-commerce research publication volume

1. 国内跨境电商研究发文量前10作者

作者

发文年份

发文数量(篇)

是否合作

张夏恒

2015

19

马述忠

2018

19

张洪胜

2019

7

杜志平

2019

7

薛朝改

2019

7

付帅帅

2018

6

曹武军

2019

6

何江

2016

5

丁慧琼

2016

4

刘会政

2021

4

从整体布局审视,跨境电商研究的学术网络展现出一种双重特性:一方面是核心驱动所带来的高度集中性,另一方面则是外围贡献所呈现的多样性与开放性。其中,桥梁型作者如张洪胜、刘建辉,在众多协作组中承担起连接各方的关键角色,有力地促进了学术资源与研究成果的共享及整合,为知识的广泛传播构筑了良好基础。而像曹武军与薛朝改这样双向紧密连接的节点,则可能意味着他们在长期合作进程中构建起了稳固的研究合作关系,进而推动着该领域特定方向的持续深入发展。这种分布模式深刻地揭示出跨境电商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质,其研究范畴从宏观政策延伸至微观行为,从技术创新拓展到文化适应,各个方向多元发展且相互支撑。

未来,随着研究网络的扩展和更多边缘作者的融入,领域的协作将更为开放,研究深度与广度也将进一步提升。核心作者的引领作用和外围作者的多样性贡献将共同推动跨境电商研究的全面进步,助力领域迈向更加成熟和系统化的发展阶段。

从2014至2024年,跨境电商领域的研究重点经历了明显的转变,从传统的基础理论迈向了数字经济和供应链管理等新兴领域。这一转变不仅仅体现在学术论文中,还体现在研究者之间紧密的合作网络中。他们不仅共同发表论文,还积极参与共同研究项目并在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这种合作模式为知识的传播和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正是通过这种紧密的合作模式,跨境电商领域的学术研究得以不断深化。这种深化不仅为实践提供了指导,还推动了学术界对这一领域更全面的理解。研究者们通过分享资源和经验,共同探讨和解决领域内的难题,为跨境电商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

3.2.2. 研究机构分布分析

国内跨境电商研究的机构分布呈现显著的区域集中和多层次合作特征,如图8所示。表2为国内跨境电商研究发文前10研究机构。据统计数据显示,浙江大学中国数字贸易研究院以18篇高产量位居榜首,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和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分别以16篇和12篇紧随其后。这说明浙江地区在跨境电商领域具有主导地位,特别是浙江大学相关机构的合作研究推动了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义乌作为中国重要的跨境电商试验区,为这些研究提供了真实的应用场景和丰富的数据支持。这种区域集中性反映了资源与需求之间的高度契合,为跨境电商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Figure 8. Distribution of domestic cross-border E-commerce research institutions (frequency > 2)

8. 国内跨境电商研究机构分布(频次 > 2)

Table 2. Top 10 research institutions for domestic cross-border E-commerce research publications

2. 国内跨境电商研究发文前10研究机构

研究机构

发文量(篇)

研究机构

发文量(篇)

浙江大学中国数字贸易研究院

18

西北政法大学商学院

8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16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6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12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5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10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5

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

9

南京大学商学院

5

据图谱显示,浙江大学相关研究机构与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之间展现出紧密的合作关系,主要聚焦在政策制定、产业发展和跨境电商生态构建等关键领域。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凭借其优势在政策研究领域,与多所高校保持合作,促进了跨区域研究的发展。另外,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和西北政法大学商学院在跨境电商管理与法律框架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中西部高校在该领域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种跨区域的协同研究促进了理论与政策之间的双向互动,同时也拓展了跨境电商研究的范围。高校之间的合作有助于共同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为产业提供更多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从而推动产业发展和政策完善,为跨境电商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15]

4.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跨境电商在全球化与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下快速兴起,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本文揭示了2014~2024年间跨境电商研究的演化脉络与热点趋势,并通过技术、经济与政策多维度的交织视角,分析了其内在发展机制与关键驱动因素。

跨境电商的发展体现了多阶段的演变轨迹:初期以概念框架构建为主,随后聚焦于应用探索与挑战应对,最终扩展至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研究。结合国际贸易理论,可以发现跨境电商在缩短贸易链条、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的突出作用,进一步推动了贸易模式的创新与优化。同时,数字经济理论表明,跨境电商的发展深受技术创新驱动,尤其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在提升供应链敏捷性、优化物流网络和保障数据安全方面的广泛应用。关键词聚类与时间线分析进一步揭示,不同阶段研究热点各有侧重:从基础建设和物流体系优化到双循环经济格局,再到数字经济驱动下的全球贸易结构重塑。

此外,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反映了国内跨境电商研究的复杂层级性与多样性。核心学者如张夏恒与马述忠在领域框架构建和实证研究中发挥关键作用,而小规模协作群体则聚焦技术优化与政策实施等具体问题。外围独立研究者尽管影响力有限,但其针对小众议题的研究为领域提供了重要补充。这种合作模式符合创新理论中知识共享与协同创新的核心原则,通过核心与边缘互动共同促进学术生态系统的发展。研究机构分析则进一步显示,区域经济集聚效应显著,浙江大学与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机构在政策制定与实践支持方面形成协同效应,而中西部地区的高校通过理论建构与人才培养为领域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4.2. 未来展望

鉴于当前跨境电商研究的现状与态势,未来研究可沿以下重要方向深入掘进与拓展。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借助国际贸易理论和创新扩散理论,探讨跨境电商如何通过技术集成与商业模式创新重塑全球价值链。这包括研究技术创新对贸易流动效率提升的具体机制,以及不同区域经济体在跨境电商发展中的竞争与协同关系。数字经济理论中的“平台经济”视角可进一步用于分析平台主导型跨境电商对中小企业赋能的路径及其在全球化中的角色转变[16]

在推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方面,专家学者们可以聚焦新兴技术赋能下的优化路径。这包括利用人工智能优化物流和库存管理,以及通过区块链技术完善跨境支付和数据隐私保护体系,并设计可量化的评价指标衡量这些技术对企业绩效的实际影响。如阿里巴巴通过人工智能优化物流和库存管理,提升了全球供应链效率,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改善跨境支付,增加支付安全性并降低成本[17]。同时,也可以通过试点项目探索跨区域协作机制的具体应用效果,为企业和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参考。

在跨学科协同与国际交流中,现有理论研究可借鉴协同发展理论,构建跨学科研究框架,集经济学、管理学和技术科学于一体。同时,以搭建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的方式,也可促进中外学者在跨境电商领域的深度合作。这种开放包容的协同模式可对推动知识的多维共享和创新融合,助力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复杂挑战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为跨境电商的持续发展注入创新动力。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 全球化经济模式与跨境电商发展[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1-10.
[2] 张明. 数字技术在跨境电商中的创新应用[J]. 电子商务研究, 2021(5): 34-40.
[3] 王斌. “一带一路”倡议与跨境电商发展机遇[J]. 国际经济合作, 2020(3): 15-22.
[4] 李晓. 跨境电商对国际贸易模式的重塑[J]. 国际贸易论坛, 2019(2): 27-35.
[5] 吴琳琳.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跨境电商研究[J]. 现代经济学刊, 2022(4): 49-56.
[6] 张瑜, 陈伟. 跨境电商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协同发展[J]. 区域经济研究, 2023(1): 20-29.
[7] 高璇. 跨境电商平台的合规性问题探析[J]. 电子商务法与实践, 2021(6): 13-19.
[8] 李慧. 跨境支付与物流体系的优化策略[J].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2020(7): 41-48.
[9] 彭焘, 史恩义. “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境供应链协同模式优化[J]. 商业经济研究, 2021(2): 130-133.
[10] 唐青. 基于CiteSpace的计算机程序类课程思政文献的计量分析[J]. 现代信息科技, 2024, 8(3): 132-138, 142.
[11] 李杰, 陈超美. CiteSpace: 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7: 30-38.
[12] Chen, Y., Li, M., Song, J., Ma, X., Jiang, Y., Wu, S., et al. (2022) A Study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Research Trends: Based on Knowledge Mapping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3, Article 1009216.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22.1009216
[13] 姜宇. 跨境电商物流供应链优化分析[J].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23, 43(12): 196.
[14] 徐金海, 李銮淏. 全球数字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应对策略[J]. 学习与探索, 2022, 42(10): 149-156.
[15] 袁胜军, 蔡丹, 王海舰, 苏鑫. 基于CiteSpace的中国数字经济研究热点与趋势[J]. 改革与战略, 2021, 37(3): 51-57.
[16] 王晓涛. 数字化引擎驱动中国跨境电商5年增长10倍[N]. 中国经济导报, 2022-08-16(005).
[17] 贾奥胜. 阿里电商变阵: 重整消费供应链[N]. 现代物流报, 2024-12-09(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