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聚焦镇江运河文化,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胥溪为雏形,后经各朝代发展成漕运、商贸与文化交流要道,历代文人留下诸多诗文。金山、焦山、北固山是其文化明珠,金山寺承载深厚佛教文化,与日本交流密切,且在文学艺术领域影响深远;焦山有江南第一碑林,书法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美,是5A景区;北固山因三国遗迹与诗词文化闻名。当下,镇江运河文化面临城市化、污染等挑战,亟需保护。为此,应从顶层设计、构建保护体系、挖掘传播、文旅融合等多方面着手,让其重焕光彩。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Zhenjiang Canal culture, which dates back to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s, with the Xu Xi as its rudimentary form. It later evolved into a vital route for grain transport, trade, and cultural exchange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dynasties, leaving behind numerous poems and literary works by scholars throughout the ages. Jinshan, Jiaoshan, and Beigushan are the cultural gems of this heritage. Jinshan Temple bears profound Buddhist culture, has close ties with Japan, and wields extensive influence in the realms of literature and art. Jiaoshan, home to the renowned Number One Stele Forest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boasts abundant calligraphic resources and picturesque natural scenery, earning it the status of a 5A scenic spot. Beigushan is famous for its Three Kingdoms relics and poetry culture. Currently, Zhenjiang Canal culture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urbanization and pollution, necessitating urgent protection. To this end, efforts should be made in top-level design, building a protection system, exploring and disseminating culture, and integrating tourism with culture to rejuvenate its splendor.
1. 引言
镇江,这座依偎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的江南古城,自古便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其运河文化,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记录着岁月的沧桑与辉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地域特色。从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开凿胥溪,勾勒出镇江运河的雏形,到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使其成为南北水运的枢纽,再到唐宋明清各朝代的繁荣发展,镇江运河见证了中国古代漕运的繁忙盛景、水利科技的精妙智慧以及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它不仅是物质运输的通道,更是文化交流的纽带,历代文人墨客沿运河往来,留下众多诗文佳作,为镇江运河增添了独特的文学韵味。
在镇江运河文化的璀璨星河中,金山、焦山、北固山三座山犹如三颗耀眼的明珠,熠熠生辉。它们不仅是自然风光的宝库,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镇江运河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金山寺的晨钟暮鼓,回荡着佛教文化的庄严神圣;焦山碑林的墨香,散发着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北固山的三国遗迹,诉说着历史的烽烟与豪情。这三座山,与镇江运河相依相偎,共同书写着一段段动人的文化篇章,成为镇江乃至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
然而,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镇江运河文化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让一些运河沿线的历史建筑和传统街区面临被拆迁、改造的风险;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威胁着运河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逐渐降低,运河文化的传承出现断层。因此,深入挖掘和传承镇江运河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责任。
2. 镇江运河文化概述
镇江运河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吴国为加强水运交通,开凿了连接长江与太湖的胥溪,这可视为镇江运河的雏形。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使镇江成为南北水运的枢纽,漕运文化在此兴起。唐代,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对外交流的频繁,镇江运河的商贸功能进一步凸显,成为“东南第一商埠”。宋代,镇江运河的水利设施得到完善,运河两岸的农业灌溉和城市发展受益匪浅。明清时期,镇江运河的漕运制度更加成熟,同时,运河沿线的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运河经济文化带。镇江运河不仅是物质运输的通道,更是文化交流的纽带。历代文人墨客沿运河往来,留下众多诗文佳作,如唐代诗人张祜的《题金陵渡》、宋代词人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等,这些作品丰富了镇江运河的文学内涵,使其成为文人墨客心中的“诗意运河”。
金山、焦山、北固山,这三座坐落在运河边的名山,不仅是镇江自然风光的宝库,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金山寺始建于晋代,寺庙依山而建,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艺术。焦山则以丰富的碑刻而闻名,被誉为“书法之山”,其碑林题刻的字体多样,珍品如林。北固山因承载丰富的三国故事而千古流传,其山势峻峭,甘露寺傲立于山巅之上,与三国时期孙刘联姻等历史佳话紧密相连,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三国遗迹的足迹。
3. 金山的佛教文化与艺术宝库
3.1. 金山寺与佛教文化
金山寺始建于东晋时期,初名泽心寺,后因开山得金而得名金山寺。寺庙依山而建,形成了独特的“寺裹山”景观,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金山寺不仅是佛教徒朝拜的圣地,也是研究中国佛教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场所。金山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禅宗的重要道场,金山寺吸引了众多高僧大德前来驻锡传法,如唐代的法海禅师、宋代的佛印禅师等,他们在此弘扬佛法,培养了大批弟子,推动了禅宗的发展与传播。同时,金山寺还与日本佛教界有着深厚的渊源,许多日本留学僧人曾在此学习,促进了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金山寺的佛教文化内涵丰富,其水陆法会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水陆法会全称“十方法界四圣六凡冥阳两利水陆普渡大斋法会”,是中国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综合性大型法会,已有1500多年历史,并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法会分为超度、消灾两部分,旨在为死者超度、为生者祈福,体现了佛教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精神。此外,金山寺的建筑风格也蕴含着深厚的佛教文化意蕴。寺庙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和谐共生,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宗教氛围。寺内的佛像雕塑、壁画、经幢等佛教艺术品,工艺精湛,造型生动,展现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3.2. 金山的文学艺术影响
金山不仅是佛教文化的圣地,也是文学艺术的沃土,对历代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领域,金山寺及其周边的自然景观成为文人墨客创作的灵感源泉。唐代诗人张祜的《题金陵渡》、宋代词人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等著名诗篇,都描绘了金山的美景,抒发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慨。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的“水漫金山”章节,更是将金山寺作为重要场景,通过这一故事,金山寺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文化符号。在艺术领域,金山寺的建筑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山被寺裹”、“塔拔山高”的建筑风格,在北京颐和园的万寿山、承德避暑山庄的“天宇咸畅”以及扬州瘦西湖的“小金山”等著名景点中都有所借鉴。这种建筑风格巧妙地将寺庙建筑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创造出独特的宗教空间,为后世的园林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金山寺的碑刻艺术也颇具特色。寺内保存着大量历代碑刻,如唐代的《金山寺碑》、宋代的《金山寺重修记》等,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金山寺的历史变迁,也展现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风采,为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4. 焦山的文化特色
4.1. 焦山碑林与书法艺术
焦山被誉为“书法之山”,其碑林是江南第一大碑林,拥有丰富的书法艺术资源[2]。焦山碑林分为摩崖石刻和碑林园两大部分。摩崖石刻位于焦山西侧的峭壁之上,现存石刻80余方,上起六朝,下至民国,绵延数百米。其中,六朝时期的《瘗鹤铭》被誉为“大字之祖”,它是南朝时期一篇哀悼家鹤的书法作品,大约在南朝梁天监十三年被镌刻在焦山后山的岩石上。《瘗鹤铭》的书法艺术被认为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具有坐标意义的实物遗存,是书体由篆、隶向楷书演变过程中的代表[3]。其书法风格古朴庄重,笔触峻拔飘逸,虽为楷书,却巧妙融入隶书与行书的韵味。刻字大小不一,结构错落有致,笔画强健灵动,方圆兼备,布局多变,展现出一种疏朗深远、沉稳华美的艺术风貌。其书法之美,不仅在于技法的高超,更在于其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被认为是隋唐以来楷书的典范之一。碑林园内则展出有400余方碑石,包括魏法师碑、米芾临《兰亭序》等名家名作。这些碑刻不仅展示了历代书法名家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焦山碑林的书法艺术,不仅吸引了众多书法爱好者前来观摩学习,也为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4.2. 焦山的自然景观与旅游文化
焦山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旅游文化而闻名。焦山位于长江江中,因满山苍翠欲滴,宛若碧玉浮江,被称为“江中浮玉”。山上的寺庙建筑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形成了独特的“山裹寺”景观。焦山的自然风光四季俱佳,春有繁花似锦,夏有绿树成荫,秋有红叶满山,冬有白雪皑皑。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览。同时,焦山也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游览区,其旅游文化内涵丰富。游客在游览焦山时,不仅可以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体验到深厚的文化底蕴。焦山的旅游文化,不仅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领略自然与人文交融之美的绝佳场所。
5. 北固山的文化特色
5.1. 北固山的历史遗迹与军事文化
北固山因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而名扬千古,其历史遗迹与军事文化是其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4]。北固山的名字源于其地理位置,北临长江,三面悬崖,山势险固,故名“北固山”。三国时期,这里是东吴的重要军事要塞,刘备与孙权的联姻故事就发生在北固山的甘露寺。甘露寺始建于三国东吴甘露元年,寺内建筑如大殿、老君殿、观音殿等,见证了北固山悠久的历史。北固山上的亭台楼阁、山石涧道,无不与三国时期孙刘联姻等历史传说有关。例如,祭江亭是传说中孙尚香遥祭刘备的地方。此外,北固山还保留有铁塔等古建筑,铁塔始建于唐代,后经多次修缮,现存塔基为唐代石塔遗存,塔座及塔身一、二层是北宋铁塔。这些历史遗迹不仅展示了北固山的军事文化,也使其成为游人寻访三国遗迹的向往之地。
5.2. 北固山的诗词文化与文人墨客
北固山被誉为“诗词山”,其诗词文化与文人墨客的赞颂密切相关。历史上,许多文人如辛弃疾、苏轼、陆游等都曾到过北固山,留下了许多篇章[5]。辛弃疾的“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等词句,使北固楼名噪天下。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篇,描绘了北固山下的长江景色,展现出江面的辽阔与壮美。这些诗词作品不仅赞美了北固山的自然美景,也表达了文人对历史的感慨与思考。北固山的诗词文化不仅反映了其自然景观的壮美,也映射出深厚的历史情感和文化积淀。如今,北固山公园还定期举办经典诗词吟诵活动,如“跟着课本游北固”、“非遗进景区”等,使诗词文化在当代得以传承和发扬。同时,北固山的诗词文化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和感受。
6. 镇江运河文化面临的挑战与保护策略
6.1. 镇江运河文化面临的挑战
6.1.1. 城市化影响
据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报告,过去十年间,镇江运河沿线有超过30%的历史建筑面临拆迁或改造风险。例如,京口闸作为古代江南运河第一闸,是重要的标志性水工设施,堪称漕运咽喉、交通枢纽,但民国时期被填埋为路,如今仅剩下半边遗址[6]。此外,镇江古运河段从江南运河原入江口小京口到谏壁运河口共16.69公里,留下了众多文化古迹,但部分古迹因城市化建设面临被破坏的风险。
6.1.2. 环境污染
根据镇江市环保局的数据,2020年运河有40%的监测点水质未达到国家三类水标准,主要污染物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古运河及其支流的水质受周边污染源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例如,玉带河因水流缓慢、水动力不足,且周边存在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排入,导致河水长年发黑发臭。此外,古运河沉积物中的总氮(TN)和氨氮(NH4 + -N)含量较高,这表明沉积物受到了严重的氮素污染。特别是玉带河的沉积物污染最为严重,其中TN含量最高[7]。
6.1.3. 公众文化传承意识淡薄
文化传承意识淡薄是镇江运河文化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在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导致对运河文化等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8]。一项针对镇江市居民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对运河文化的了解较少,且参与运河文化活动的频率较低。例如,尽管镇江市有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如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大运河文化带研学游等,但居民的参与度和认知度仍然较低。
6.2. 保护策略
6.2.1. 提升公众文化保护意识
为了强化公众对镇江运河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意识,我们可以通过现代多媒体平台,全面深入地讲述运河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从而唤起公众的情感共鸣和积极参与,进而提升他们对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具体措施包括利用5G等先进技术开展线上虚拟展览,生动呈现运河的历史文化精髓;定期组织大运河文化保护志愿者日活动,邀请志愿者们共同参与保护工作。在提升文化传承意识的同时,我们还应关注运河面临的环境挑战,如历史建筑的保护和运河水质的污染问题,通过增强环保意识来共同守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6.2.2.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为充分挖掘镇江运河文化的潜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是关键策略。首先,打造特色主题游线,以运河文化为核心,精心设计线路,串联金山、焦山、北固山等文化地标,并开发结合民俗体验与研学的旅游产品。例如,“运河文化研学游”项目通过实地考察与课堂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为游客提供深度文化体验。其次,强化三山景区的文化元素整合,打破各景点之间的隔阂,形成协同效应,优化游客的整体体验。具体措施包括复建袁公义渡、溧阳码头、丹阳码头等重要人文景观,重现古时运河的繁荣景象。最后,利用现代技术如亮化工程,开发夜游项目,如解放桥下的“京口二十四景”灯光秀,不仅美化了夜间环境,更吸引了游客在夜晚欣赏运河之美,从而提升运河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6.2.3. “三山”运河文化的保护策略
金山寺的保护措施包括对寺内古建筑如大雄宝殿、法海洞等进行保护和修复,确保其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得以传承。水陆法会的定期举办也是必要的,传承佛教慈悲普度的精神,并通过现代媒体直播扩大其影响力。此外还可以建立碑刻博物馆,集中展示金山寺内的历代碑刻,如《金山寺碑》《金山寺重修记》等,以保护和研究这些珍贵的书法资料。
焦山的保护与发展策略着重于维护其碑林、提升自然景观质量以及拓展旅游体验。具体而言,对焦山碑林的维护工作重点关注《瘗鹤铭》等关键碑刻的保护,以抵御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确保这些文化瑰宝得以长久保存。景区还可以通过加强生态保护,种植隔声绿化林带来降低船舶噪声,优化游客的游览环境。焦山还可以积极开发一些夜间旅游项目,如“江中浮玉”夜景灯光秀等,巧妙融合自然景观与文化内涵,为游客提供独特的夜间游览体验,增强焦山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北固山的保护与发展策略聚焦于历史遗迹的维护、诗词文化的传承。具体措施包括对甘露寺、多景楼等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复,以恢复其历史风貌,并加强对三国遗迹的保护与展示。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诗词吟诵活动,如“跟着课本游北固”和“非遗进景区”,传承和弘扬北固山深厚的诗词文化。
7. 结论
7.1. 多元价值
本研究聚焦镇江运河文化,通过深入探究其历史脉络,剖析金山、焦山、北固山的文化特色,以及审视当下面临的挑战,得出以下关键结论:镇江运河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多元价值。其历史演进从春秋战国的胥溪发端,经隋朝大运河贯通后的蓬勃发展,贯穿唐宋明清各朝,沉淀了深厚的漕运、商贸底蕴,成为文化交流融合的关键纽带,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丰富诗文佳作更是赋予其独特的文学魅力,为地域文化传承与民众文化滋养筑牢根基。
7.2. 重要代表及特色
金山、焦山、北固山作为镇江运河文化的突出代表,各自特色鲜明且内涵深远。金山寺的佛教文化不仅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推动禅宗发展、促进中日交流,其水陆法会承载着慈悲普度精神,还在文学艺术领域影响广泛,独特建筑风格启迪后世园林创作,碑刻艺术留存珍贵书法资料;焦山以江南第一碑林展现书法艺术的传承脉络,摩崖石刻与碑林园汇聚历代名家墨宝,同时其“江中浮玉”的自然景观与“山裹寺”格局,依托5A景区优势,融合自然与人文,极大促进当地文旅发展;北固山因三国历史遗迹与险峻地势,承载着厚重军事文化记忆,诸多古建筑见证岁月变迁,又凭借历代文人的诗词佳作,打造出独有的诗词文化名片,如今通过特色活动延续文化传承,吸引游客感受历史余韵。
7.3. 挑战与保护策略
面对现代化进程冲击,镇江运河文化暴露出诸多脆弱性。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威胁着运河沿线历史建筑与传统街区的存续,工业污染与生活污水侵蚀运河生态根基,快节奏生活下公众对传统文化关注度的降低,致使运河文化传承面临断代危机,保护工作迫在眉睫。本文重点强调的保护策略是深挖文化内涵与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深挖文化内涵方面,要借助现代媒体多元渠道,全方位传播运河故事,从历史脉络、文化特色等多维度展现镇江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公众共情与参与,唤醒文化保护自觉,让民众深入了解并珍视这一文化瑰宝。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方面,以运河文化为灵魂,精心打造特色主题游线,串联起金山、焦山、北固山等文化地标,开发民俗体验与研学产品,让游客在游览美景的同时,沉浸式感受运河文化的厚重底蕴。尤其要强化三山景区文化元素整合,打破景点间的壁垒,形成联动效应,优化游客体验,让游客在移步换景间深度领略运河文化的多元风采,从而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为镇江运河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镇江运河文化保护是一项复杂而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唯有秉持科学严谨态度,全方位落实保护举措,才能确保这一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延续镇江城市历史文脉,为地域文化繁荣与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注入持久动力。
基金项目
江苏大学校级大创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2410299105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