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数智化转型的发展框架与建设路径
Development Framework and Construction Path of Library Digital Intelligence Transformation
DOI: 10.12677/ass.2025.142094,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祝璐颖*, 刘怡彤: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山东 青岛
关键词: 图书馆数智化转型发展框架路径Library Digital Intelligenc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Framework Path
摘要: 数智化技术驱动图书馆深层次拓展创新,实现图书馆与用户、资源、空间、技术与服务的价值共创。基于技术赋能与实践现状,从基础设施、算法技术、数据资源、服务应用、空间创新、运行管理6个方面构建图书馆数智化转型发展框架。图书馆在数智化转型中要多措并举,从创新办馆目的理念、做好技术支撑赋能、构建一体化服务平台、组建专业复合型人才队伍4个方面综合施策,推动数智技术和图书馆服务深度融合,促进图书馆数智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Digit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drives deep library expansion and innovation, realizing the value of co-creation between libraries and users, resources, space, technology and services. Based on technology empowerment and practice, the paper constructs a development framework for library digital intelligence transformation from six aspects: infrastructure, algorithm technology, data resources, service application, space innova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libraries should take multiple measures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innovating the purpose and concept of library management, doing a good job in technical support and enabling, building an integrated service platform, and building a professional and compound talent team, to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and library services, an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library digital intelligence services.
文章引用:祝璐颖, 刘怡彤. 图书馆数智化转型的发展框架与建设路径[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2): 39-4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2094

1. 引言

数智时代,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与落地,引发社会治理深层次变革,而数字化、智能化亦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手。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1]显示,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网络基础设施2023年市场规模同比增加了46.1%、13.9%与35.5%,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因此社会各行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将是必然趋势,而图书馆作为文化教育机构,具有社会教育、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功能价值。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在新技术驱动下,图书馆基于用户服务需求、业务创新需要,不断革新着图书馆发展形态,由数字走向智能,再走向智慧。如今,数智化革命的到来,也将推动图书馆向数智化发展转型和创新。

从现有文献来看,学者主要从数智时代、数智驱动、数智赋能、数智融合、数智素养、“云数智”、ChatGPT技术、AIGC技术等[2]-[9]背景下对图书馆发展进行探讨,对认识与建设数智化图书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基于此本研究构建图书馆数智化转型的发展框架,为数智技术和图书馆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支撑,也为推动我国图书馆数智化转型发展提供路径支持。

2. 研究现状

2.1. 数智化发展趋势

探索各行业数智化转型新模式、新业态的前提是要了解数智化的演变过程。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社会经历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到数智化的发展历程。① 信息化是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组织信息资源进行获取、传播、存储、处理与应用的过程,优化业务流程,提升决策能力,进而提高组织工作效率与资源配置能力。信息化是数字化的基础,数字化是信息化的高阶阶段。② 数字化是指将信息、数据等转换为数字(机读)格式的过程,强调从计算机化到数据化,利用数字技术重塑组织结构,实现内部资源优化配置,关注组织整体的赋能与创新。数字化能打通组织内部发展的信息孤岛,以数据为核心要素驱动组织创新变革。③ 网络化是指利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将不同地点的计算机与各类电子终端设备互联起来,遵循一定的网络协议,实现所有用户的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共享,强调由互联网到信息物理系统(CPS)。主要聚焦于通过人、机、物的开放互联,实现跨组织资源和能力的社会化动态共享和协同利用。④ 智能化是指具有感知、连接和驱动等智能意识的智能产品(智能设备)通过收集各类型数据并处理成智能数据[10]。以数字孪生、机器学习、AI等为核心要素,主要聚焦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智能交互与赋能,支持全要素、全过程、全场景资源、能力和服务的按需精准供给。⑤ 数智化是指数智技术思维与应用[11]。大数据与AI深度融合,形成新一代数智技术,组织核心能力逐渐转变为数智化能力。数智化是数字化发展到AI更高阶段的产物,是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融合[12],即“数智化 = 数字化 + 智能化”[13]。通过运用数字与智能技术,实现数智化的管理与分析。数智化强调利用数字化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获取见解和创造价值。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已有资源相结合,系统解释组织内外部数据资源,从数据中学习、整合和利用学习成果连接智能目标。

2.2. 图书馆数智化转型

数智化是以数字化为基础,以智能化为手段,是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升级与再配置。主要是指图书馆以各种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驱动,动态跟踪用户需求和偏好,使用户深度参与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改善用户使用体验,提高服务效率,进而实现用户与图书馆的价值共创。利用信息技术连接现实空间与数字空间,基于用户需求重构业务模式与服务方式,本质上是图书馆、用户等主体、资源、空间和技术等要素的不断互动和迭代。图书馆数智化是与数字图书馆、智能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的有机结合和创新,特别是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进行改造,能够转变发展方式,创新运行模式,创造数智化发展新空间,实现图书馆、用户、资源、空间与技术等要素的价值共创。

2.3. 图书馆数智化发展现状

目前图书馆从资源建设、技术应用、空间再造到用户服务,智能化手段无处不在,在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的挑战下,如何从实际发展中找到增长点,促进图书馆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因此,下文将从资源、技术、空间、服务四方面的实践现状进行阐述。

2.3.1. 资源数智化

图书馆资源数智化,主要表现为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将馆内外资源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加工,形成数字信息资源、智能管理系统运行数据、用户行为数据等资源,将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深度挖掘、识别、描述、重构不同类型数据,形成图书馆全资源数据体系。例如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搜索系统整合共享馆藏元数据超过3.8亿条,包含各级图书馆馆藏,关联文本、图像、音视频等不同形态的资源数据,各级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能力和共享服务水平显著提升[14]。同时,智能数据在数智化图书馆建设中重要性需要凸显,如用户使用图书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细节、零数据(零借阅数据、零到馆数据、零访问数据、零阅读数据、零被引数据、零咨询数据、零认证数据等),关注更细粒度、更深层次的数据与可见数据共同形成的全数据体系[15],如复旦大学图书馆依据OPAC日志进行流通数据分析、馆藏资源分析等。此外,智能技术设备应用空间建设也是资源智能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图书馆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挖掘物理空间资源,创新适应智能化场景的服务新体验,如智能化阅读空间等,提高用户资源利用效率。

2.3.2. 技术数智化

数智时代,智能技术广泛应用到图书馆业务和管理中,利用RFID、物联网、VR/AR/MR、AI等技术,构建智能图书管理、智能信息服务、智能楼宇管理等智慧化模块,以为用户提供智慧服务。① RFID图书管理。该技术集图书编目、上架、检索、定位、自助借还、移动盘点、24小时智能还书、设备监控管理等智能应用于一体,实现图书借还、盘点、查询、防盗等功能模块综合应用。② 空间管理。通过馆内预约、官网预约、手机预约等方式进行选座或预约,含阅览室、研讨间、多媒体空间等。③ 智能管理。通过自助借还机、智能索引、电子馆员、虚拟现实等技术将馆内布局、馆藏资源、阅读空间等资源虚实结合,通过多媒体等技术再现图书馆空间,提供资源检索、资源定位、虚拟空间等可视化服务和全景漫游场景。例如天津大学虚拟图书馆包含真人讲解、分馆、智能导航、3D阅读、VR漫游、服务号等栏目,沉浸式体验“云游图书馆”的乐趣;安徽省图书馆官网登录AR导览服务,开展可持续的线上服务,用户可享受全景导览、线上展厅、馆藏检索导览、虚拟人讲解等沉浸式体验,使得图书馆服务从传统的网页展示等“平面形态”转变成“能听会说”的智能形态。④ AI驱动。AI技术的赋能,使得图书馆从“硬智能”向“软智慧”发展,如图书馆机器人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大语言模型等训练后,与用户进行交互问答,解答相关问题;或根据用户使用数据进行挖掘分析,识别用户兴趣、行为模式与潜在需求,提供智慧化、个性化推荐等。

2.3.3. 空间数智化

在技术手段加持与用户需求驱动下,图书馆出现了虚拟与实体相融合的新型学习空间形态,满足用户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而空间数智化主要表现在图书馆空间的功能升级与设计重构过程中,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空间价值对资源与服务进行赋能。例如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图书馆是围绕具体学科建立服务空间,包括分布式自修研讨空间、信息共享空间、美术/音乐特藏装饰性空间、借阅文献分隔式空间、绿色生态花园式空间等,通过交互式屏幕、3D投影、虚拟现实技术、沉浸式体验等设备营造超高艺术体验[16];宁波图书馆创客空间提供科普魔幻屏、知识屏、投屏电视、3D 打印机、VR等设备,倾心打造创意交流与实践空间[17];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设有智慧学习空间,包括外语写作中心、研讨间、互动体验空间、数字阅读体验空间,还设有信息素养培训空间[18];厦门大学图书馆将教参资源、信息素养课程等嵌入在线教学服务平台[19];重庆大学图书馆使用SNS技术构建虚拟知识社区[19]、天津大学图书馆设有3D空间导航[18]等,实体与虚拟空间的融合能够丰富图书馆服务体验,推动图书馆数智化发展。

2.3.4. 服务数智化

服务智能化是图书馆、技术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关系,服务从线下迁移至线上,通过电子邮件、网页、微信公众号、虚拟馆员等提供在线检索、在线咨询、在线预约、在线问答等功能。例如四川省图书馆携手电子科技大学研发虚拟智能服务机器人,提供“人工智能 + 导读咨询”服务[20];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上线“书易得”读者直购平台将原有线下图书荐购、借还等流程迁移至线上,设置“瀑布墙”等智能设备使读者快速匹配所寻目标书籍,节约时间成本等。同时,AI技术也逐渐渗透图书馆的各项服务中,如南京大学图书馆交互机器人“图宝”探索智慧化参考咨询服务模式,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构建大数据推荐系统,兰州大学图书馆应用专家系统,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设置自主学习智慧服务平台,天津大学图书馆门禁人脸识别技术,清华大学图书馆应用通还智能小车“智行者”等都通过AI技术为用户提供资源、技术与服务三合一的用户体验。

3. 图书馆数智化转型发展框架

图书馆数智化转型的目标在于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数智化技术的应用赋能,推动图书馆“用户–资源–技术–空间–服务”要素的有机结合,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高效、精准、智慧的服务体验。在实际转型过程中,图书馆要立足全局视角,协同多主体参与运作,以用户为中心、资源为基础、技术为手段、空间为场所不断促进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整体提升,从而推动图书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基于技术赋能与实践现状,从基础设施层、算法技术层、数据资源层、服务应用层、空间创新层、运行管理层6个方面构建图书馆数智化转型发展框架,如图1所示。

Figure 1. Library digital intelligenc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

1. 图书馆数智化转型发展框架

3.1. 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施层是构建图书馆数智化转型发展框架的关键部分,是图书馆运行的基础设施平台。既包括硬件的设施,也包括软件的支持。在硬件设施方面,利用大数据、物联网采集信息,通过设备接入后对基础设施与数据平台进行整理融合。基于物联网、5G等技术搭建智能终端,使得用户通过屏幕等交互方式查询馆藏资源、操作自助设备等;引入传感器、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等设施,提高对用户信息、数据的识别与获取能力,如传感器监测收集学习空间环境数据、人脸识别技术进行身份认证、自助借还,VR/AR/MR头戴式设备体验个性化服务等;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加以算法支持,研发机器人,提供智能问答、精准推荐等服务。在软件设施方面,图书馆的资源平台、智能终端等要依托高性能的服务器与操作系统,需具备稳定性、兼容性与安全性,以保障资源整合、数据处理等工作的稳定运行;应用软件应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与用户交互能力,以满足各层次用户的多元需求。

3.2. 算法技术层

在图书馆数智化转型发展框架中,算法技术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算法技术层必须了解数据平台所需的算法、模型与技术,主要是利用算法和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以推动数智化流程,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不仅涵盖常用的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算法,同时也包括自然语言处理、大语言模型、ChatGPT等模型与VR/AR/MR、图像处理、生物识别等技术,满足业务运行与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多元数据分析需求。例如ChatGPT主要是基于自然语言处理设定聊天机器人程序,并根据指令完成问答、撰写、导航等交互任务;图像处理与生物识别主要是运用物联网、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对人物、空间、物品等进行感知和识别,可用于人脸识别、身份认证、场景体验等。同时在上述基础上,图书馆还要利用专业领域数据与用户数据进行模型预训练,形成图书馆专有的算法技术支撑体系,推动图书馆优化馆藏结构,提升服务效能。

3.3. 数据资源层

数据资源层是图书馆数智化转型发展中所有服务开展的基石,涵盖了图书馆所需的数据信息和资源类型,主要是用户数据、业务数据、纸质资源、数字资源、空间资源与多模态资源等。用户数据包括专业、学历等基本信息,阅读时间、频次、兴趣偏好、移动设备等使用数据;纸质资源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工具书、学位论文等类型;数字资源包括但不限于电子图书、学位论文库、音视频、古籍特藏、地方资源等特色资源,还包括中外文数据库、专题资源等电子资源;空间资源是指感知设备、公共设施、移动终端、门户网站、阅览空间、交互空间等资源;多模态资源主要是各类型资源以文本、图片、音/视频、3D、立体、虚拟现实等形式与在虚拟现实、大数据、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下产生的虚实交互的多模态资源,以支持知识内容生成、特色馆藏开发。

3.4. 服务应用层

服务应用层通过算法技术的支撑与数据资源的开发对图书馆数智化服务与应用进行创新,是图书馆数智化转型发展的重点。传统的图书馆可以提供包括但不限于借阅服务、阅读推广、信息检索、学科服务、资源推荐、教育培训等服务,数智化驱动下图书馆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例如,通过收集用户使用行为描绘用户画像,挖掘用户需求,提供资源的精准推荐;使用自然语言处理与预训练模型,以智能问答的形式理解并回答用户的问题,涵盖借阅、数据库使用、馆藏资源检索、智能推荐等服务内容;由可穿戴设备、互动白板、手写终端等智能交互设备开展虚拟全景、阅读导览、裸眼3D大屏、全息投影等沉浸式、场景化服务;基于用户数据、资源使用数据等进行清洗、标注、关联、抽取等步骤,从而开展辅助决策、知识推荐、可视化分析、知识库构建等知识发现与服务;通过上线“AI”学习专栏、开发AI项目、AI培训课程等实践来推动AI素养教育的普及与改革。此外,还开发机器人、智能终端等来辅助图书馆进行各项服务。

3.5. 空间创新层

图书馆空间为数智化服务提供场所,对空间的规划更是图书馆资源利用与服务的重要推手,因此空间的创新布局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包括自助空间、学习空间、虚拟空间、智能书库、智能安防等,保障用户利用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便捷性、高效性、安全性。例如,由自助打印、自助借还、3D打印机、VR设备、智能机器人等自助智能设备组成的自助空间,为用户提供快捷而又方便的基础服务。学习空间上可通过学习研讨间、信息素养空间、个人学习空间、多媒体创作空间、文化展示空间、朗读空间、交互体验空间等划分实现整体布局,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学习使用环境,满足用户交流使用的需求。在虚拟空间方面,除以门户网站、移动服务终端、特色资源数据库为代表的资源交互空间外,图书馆还应积极参与VR教学平台、学科服务平台建设,将3D建模、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支持,并通过微信、微博、视频号等社交媒体矩阵建立虚拟学习共享空间,提供在线学习支持服务与教学实践,构成完整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智能书库是基于大数据、自动化、物联网技术,由分拣系统、机器人、穿梭车等智能设备组成,根据用户借阅需求指令,利用智能分拣设备与机器人将分拣图书送达用户自助取书点;图书归还时通过智能分拣设备与分类规则快速分类图书方便上架。智能安防主要是通过人脸识别、智能终端、传感器等设备进行身份识别、信息采集,或利用温度、湿度、光线等环境传感器实时感知空间,监测环境与用户安全,此外也包括服务器网络安全、硬件设备安全等。

3.6. 安全管理层

安全管理层置于图书馆数智化转型发展框架中的最后一环,但其直接渗透在图书馆各项业务的运行和管理中,主要侧重数据管理与安全、知识产权管理、用户隐私管理、评估与评价等方面。随着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其生产、存储、加工、使用、公开、传播等流程中出现的存储分散、追踪监管、权责约束、伪造泄露等问题不断,对图书馆数据的组织、管理、利用与安全提出新的要求。而用户需求行为的复杂性、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广泛性都导致了图书馆知识产权风险的增加,涉及到资源建设、知识服务、机构知识库、开放教育资源、音视频资源、馆藏服务、灰色文献等多方内容[21],图书馆也应做好权益风险的有效防范。技术的进步同样伴随着隐私泄露的风险,主要存在于第三方技术的缺陷与滥用、数智设备使用的用户隐私风险、用户数据的隐私政策与使用准则、用户的隐私保护意识等方面,这需要图书馆在高效服务与隐私管理之间寻求平衡点。同时,在业务运行、服务过程中,用户、教育教学等评估与评价也很重要,在制度规范体系、文献资源建设、阅读推广活动、信息素养课程、数据库建设、新技术赋能服务等方面发挥着作用。

4. 图书馆数智化转型发展的建设路径

借助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的赋能,图书馆数智化转型发展是必然趋势。基于前文的图书馆数智化转型发展框架,可以发现图书馆转型离不开办馆理念的创新、新兴技术的赋能、服务平台的集成、智慧馆员的服务等,因此本文从办馆理念、技术赋能、平台集成、馆员队伍4个方面综合施策,从而推动数智技术和图书馆服务深度融合,促进图书馆数智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4.1. 创新办馆目的理念

数智时代图书馆体现出转型发展的共识,但配套相关的战略规划、法律条文稍显缺失,对于新兴技术理解与使用的相关文本出现较为宏观、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导致大多数图书馆数智化转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欠缺。对此,在政策层面上要出台配套的政策法规,加大数智技术赋能在条文中的体现,使得图书馆数智化转型有法可循,为图书馆数智化转型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顺应数智化转型趋势,创新图书馆办馆理念,以资源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转变为以用户服务与体验为中心,构建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化图书馆员队伍,实现用户、资源、服务、运行协同管理,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提高用户体验。

4.2. 做好技术支撑赋能

图书馆发展历程中,传统图书馆逐渐从数字图书馆、智能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发展到如今数智技术赋能的数智图书馆,均是技术驱动下衍生的不同的图书馆形态。而技术在图书馆服务开展中扮演着工具、手段的角色,是为图书馆员、用户所使用的。目前图书馆建设中技术、系统、设备等大多采用外包或引进购买的方式,受市场影响较大,容易出现价格昂贵、设备不兼容等弊端;且大多图书馆受经费限制影响,在设备采购、技术引进方面出现不齐全、半智能的状态。对此,图书馆要主动追踪新兴技术前沿,吸收专业技术型人才,根据馆内实际业务自主研发、合作开发新系统、新技术与新设备;优化经费分配方案,根据馆内建设所需的重要程度以及与其他系统、技术与设备的组合搭配等情况确定购买或引进的先后顺序;并对购买或引进的系统、技术与设备做好迁移与兼容、本地化改造等工作,使其匹配馆内实际业务发展需求。此外,技术渗透在图书馆服务的方方面面,不应只存在于“幕后”,更应主动走到“台前”,让馆员、用户实际体验技术赋能的益处。如体验VR/AR/MR头戴式设备、线上座位预约、机器人智能问答、人脸识别等,引导用户在技术场域下利用资源、沉浸体验。

4.3. 构建一体化服务平台

在图书馆开展服务以及用户使用图书馆的过程中,不仅包含了文献资源、用户使用、业务运行等数据,还包括纸质、数字、空间、多模态等资源,涉及了文本、图片、音/视频、3D、虚拟现实等形式,具有较强的技术交互性、服务多样性、用户关联性,推动着图书馆在资源集成、服务创新、运行管理上转型升级,驱动着图书馆积极打造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平台,以达到整合资源、管理数据、服务用户的目的。在平台资源集成方面,要注重开发数字资源、多模态资源等虚拟馆藏,基于纸质资源、空间资源等实体馆藏,利用数智化技术将实体资源进行数字化、虚拟化、关联化、全媒体化,依托网站、微信、微博、抖音、视频号等媒体矩阵搭建场景化、交互化的线上资源集成模块,并嵌入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接口,提高资源建设的利用与共享。在数据管理方面,利用数据挖掘、语义分析、知识图谱等技术提取、标引、关联元数据,实现数据资源的结构化存储与利用,或通过模型算法、图像处理、虚拟现实等技术赋予数据资源视听触等多种感知形式,直观地提高用户在平台中发现资源、利用资源、分享资源的参与度。在用户服务方面,除了嵌入资源精准推荐、智能问答、场景服务、知识发现与服务、AI素养教育等服务模块,还要拓展服务活动的多样性,如依托信息技术布置虚拟展览、视频直播、线上社群、虚拟交互等活动,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增强用户的体验感。同时,还要嵌入意见反馈窗口,鼓励用户进行建议与评价,引导用户改善图书馆服务,强化用户作为图书馆服务主体的心理认同。此外,平台建设要加强数据资源安全与隐私保护,严格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并采用必要的技术手段进行防范,确保用户隐私与数据管理的安全。

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建设思路是多元开放的,除了自我研发以外,还可以积极加强与企业的横向合作,利用图书馆、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通过技术引进、合作开发等多种形式合力打造,如与维普、同方知网、方正阿帕比、远望谷等企业合作探索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建设方案。还可以基于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技术,将图书馆服务平台嵌入上层智慧管理平台,与智慧校园、智慧社区、智慧城市有机结合,提供全面、连通的知识服务。

4.4. 组建专业复合型人才队伍

阮冈纳赞说过“一个图书馆成败的关键还在于图书馆工作者”[22]。图书馆的发展并不仅是依靠技术、设备和空间就能开展服务的,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图书馆员的智慧。数智技术的赋能一定程度上将图书馆员从繁琐、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替代其完成一些问题答疑、图书借还、文献推荐等基本业务,但是技术、系统、设备的训练与开发以及深层次的服务依旧要依赖馆员的智慧,需从人机协同的角度出发为用户提供智能且契合需求的服务。图书馆数智化转型发展涉及多元技术应用,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持,因此要建设一支专业型、高水平的智慧馆员队伍来保障图书馆数智化的转型创新。为此,图书馆应多措并举,首先要明确岗位设置与分工、考核与激励等制度,根据馆员专业技能与发展规划匹配合适的岗位,制定针对性的考核指标体系,激发馆员能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其个人发展与图书馆发展目标一致,增强馆员对图书馆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其次是响应数智化转型要求,围绕图书馆资源、技术、服务三大方面构建阅读推广、信息素养、学科服务、知识发现、技术研发、社媒运营等团队,以高水平、复合型人才队伍保障服务的高质量开展。最后是构建系统性、普及性的馆员培训教育体系,通过会议讲座、交流交换、调研进修等多元化形式进行合作沟通协调、业务知识技能、学术科研能力等培训,了解业界先进技术与前沿信息,实现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两手抓,做好馆员队伍的人才培养与能力提升工作,以满足用户复杂、多元、个性的服务需求。

5. 结语

数智化浪潮加速了全社会各行业的数智化进程,作为文化教育领域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早已在信息技术的驱动下逐渐实现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数智技术的出现加快了图书馆转型创新的步伐。本研究从图书馆数智化现状中识别发展要素,构建图书馆数智化转型发展框架,提出图书馆数智化转型发展的建设路径,以期为图书馆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引。虽然我国图书馆数智化转型发展挑战重重,但信息技术的落地、数据资源的开发、服务平台的构建、用户需求的多元、馆员能力的培养都为图书馆转型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未来研究需聚焦在转型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效果等方面,逐步完善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3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海洋大学图书情报研究基金项目“图书馆智能问答系统研究”(项目编号:202353003)研究成果。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正式发布[EB/OL].
https://www.isc.org.cn/article/21390688419704832.html,%202024-09-20, 2024-09-20.
[2] 陈炎. 数智时代内源驱动的基层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策略研究[J]. 图书馆, 2024(6): 53-58.
[3] 于兴尚, 刘月, 谭洪, 等. 数智驱动下智慧图书馆的场景应用与模型体系建构[J]. 图书与情报, 2023(2): 95-102.
[4] 杜希林, 王宇, 车宝晶. 数智赋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创新的理论思考及实现路径[J]. 图书情报工作, 2024, 68(7): 3-10.
[5] 董同强, 丁世强. “数智”融合驱动下智慧图书馆服务场景与体系设计[J]. 图书馆学研究, 2022(1): 2-8.
[6] 李惠娜. 图书馆员数智素养及其培育路径研究[J]. 图书馆, 2023(9): 47-52.
[7] 张艳丰, 高明泽. “云数智”融合视域下数字孪生图书馆场景化服务模式研究[J].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22, 31(6): 70-79.
[8] 孙鹏, 王宇, 刘新勇. ChatGPT赋能图书馆: 现实基础、逻辑方向与应用场景[J]. 情报资料工作, 2024, 45(5): 100-106.
[9] 蔡子凡, 蔚海燕.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的演进历程及其图书馆智慧服务应用场景[J]. 图书馆杂志, 2023, 42(4): 34-43+135-136.
[10] 陈岩, 徐玢. 智能服务、生产要素替代机制与绿色转型——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45(4): 89-103.
[11] 孙建军, 李阳, 裴雷. “数智”赋能时代图情档变革之思考[J]. 图书情报知识, 2020(3): 22-27.
[12] 金华, 陈佳鹏, 黄匡时. 新业态下数智化劳动: 平台规训、风险生成与政策因应[J]. 电子政务, 2022(2): 75-87.
[13] 陈剑, 刘运辉. 数智化使能运营管理变革: 从供应链到供应链生态系统[J]. 管理世界, 2021, 37(11): 227-240.
[14] 熊远明. 围绕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积极推进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22, 48(4): 5-9.
[15] 杨新涯, 文佩丹, 卓应忠. 智慧图书馆的全数据体系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23, 67(13): 29-35.
[16] 邹萍, 黄世晴, 董颖, 等. 用户需求视域下大学图书馆空间服务框架体系重构——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图书馆空间服务创新实践[J]. 图书馆杂志, 2022, 41(2): 84-88.
[17] 黄燕娟. “数智”赋能下公共图书馆空间建设新动向——IFLA2021年度公共图书馆奖研究与启示[J]. 图书馆学研究, 2021(23): 20-26.
[18] 王焕景, 孙港. “数智”赋能下高校图书馆智慧化空间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 2024(1): 38-45+85.
[19] 徐璐, 邵波. 面向学习过程的高校图书馆虚拟学习共享空间构建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23, 67(23): 49-57.
[20] 陈君有. “人工智能+导读咨询”的虚拟智能服务机器人系统构建——以四川省图书馆为例[J].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0(4): 58-62.
[21] 贾毓洁, 刘静羽. 图书馆知识产权风险评估方法分析和选择研究[J]. 图书馆建设, 2023(4): 79-87+99.
[22] 阮冈纳赞. 图书馆学五定律[M]. 夏云, 等, 译. 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