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李战子是最开始把多模态的概念以及使用方法引入到国内,并开始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进行使用,开启了国内多模态教学的先河[1]。自从引入多模态理念,国内众多学者开始对多模态的理念、方法、使用方式等进行深入研究[2]。从国外引入以及国内学者研究,多模态分析理论主要是在中小学等基础教育阶段,对于大学特别是高等教育阶段,多模态分析教学的成果和成就还比较少[3]-[5]。就目前而言,大学或者高等教育学校的学生对于“人工智能”课程既感兴趣又陌生,原因在于“人工智能”课程即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为AI,AI在身边处处都被使用。如,扫码支付、拍照识物等,但对其工作原理知之甚少。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对AI中的概念,如卷积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难以理解[6] [7]。这就导致在学习“人工智能”课程之前就已经对“人工智能”产生抵触,认为其难于学习、“高大上”、枯燥、难于理解。实际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稍不留意就会成为“一个人的狂欢,一群人的寂寞”或者是都不理解,甚至教育者是一知半解。引入的多模态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是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进行改良、添加、创新的教学模式,更符合人性、符合学习的规律。多模态教学为“人工智能”课程注入新鲜血液,将新理念和“人工智能”知识相结合,打破学生和教育者对教育教学的认知。在全国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的背景下,使用多模态教育教学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人工智能”课程当中,全面加速我国学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推动国家对人才的培养以及以大学“人工智能”课程为典范推动大学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目标建设具有深刻且重要的意义。
2. “人工智能”课程“1 + 1 + 1”教育教学对策的内涵意义
“人工智能”课程、思政和多模态教育教学共同构成了“1 + 1 + 1”教育教学模式。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全国所有的高校、所有的学科、所有的专业进行全面推进,将思政的理论和实践的知识全部融入到课程知识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8] [9]。“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和知识传授从根本上回应了“怎样培育人、培育什么样的人、为谁培育人”等重大问题。因此,把思政融入到大学课程之“人工智能”课程中,在“人工智能”课程教育教学的全环节中将思政进行融入是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价值观、能力塑造的重要体现。因此,大学或者高等教育教学学校“人工智能”课程具有两重属性。一是传授“人工智能”课程专业知识,提高受教育者的专业知识;二是将思政融入到每位受教育者生命中,帮助引导受教育者塑造正确的“三观”。两者共同完成了国家所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图1为“1 + 1 + 1”教育教学策略的组成方式。
Figure 1. “1 + 1 + 1”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trategy
图1. “1 + 1 + 1”教育教学策略
多模态教学是指使用三种或者三种以上的感官进行教学的方法。多模态教学是凭借图像、动作、语音、语言等模态进行教学的过程,使用多模态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帮助受教育者获得知识并深刻理解知识、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效率[10]。因此,在高等教育教学的学校中开设的课程之“人工智能”使用多模态教育教学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事实。将“人工智能”课程教育教学多模态分成语言、环境、肢体、听觉、视觉五种模态[11]。下面为“人工智能”课程构造多模态教学模式,如图2。
Figure 2. Multimodal composition
图2. 多模态构成
多模态教育教学对大学课程之“人工智能”课程来说是一种新颖的、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将“人工智能”课程的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出色地完成“人工智能”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在多模态教育教学的运作下以及思政的渗透下“人工智能”课程更符合学习的规律以及认知过程。与此同时,更符合“怎样培育人、培育什么样的人、为谁培育人”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的需求[12]。
3. “人工智能”课程“1 + 1 + 1”教育教学实践路径
3.1. “人工智能”课程“1 + 1 + 1”教育教学模式的结合路径
“人工智能”课程“1 + 1 + 1”教育教学模式是在多模态教育教学策略的运作下将思政和“人工智能”课程进行结合。下面围绕着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学习方式、教育教学评价三个重要方面进行。
在教育教学内容方面,将思政和“人工智能”课程相结合。由于“人工智能”课程的特点是具有科学的前沿性、以及落地的实用性,结合“人工智能”课程的独特之处,优化“人工智能”课程的教育教学内容,将思政和专业知识输入到教育教学中。“人工智能”课程属于除“人工智能专业”的专业普识课程,主要是介绍“人工智能”课程是什么?原理是什么?怎么去使用的?如何帮助自身构架知识体系的课程。同时“人工智能”课程属于大学的课程,而大学使用的教材大部分是自撰写的情况。因此,“人工智能”课程需要结合当地和发展的实际,积极地将思政的特色发掘出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体系。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思政的重要性,进一步促进人的发展,为人才强国储备高素质人才。与此同时,使用多种感官模式使学生既能学习到教育的知识,同时学习体验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在教育教学学习方式方面,“人工智能”课程和思政相结合的背景下,积极使用多模态教育教学模式。同时要不断地探寻全新的模态使用到教育教学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合作能力。因此,不仅仅要求学校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多种资源,同时将教育教学延伸到课程之外。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由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最终促进学生可以自主性、目标性、合作共赢性的学习。
在教育教学评价方面,“人工智能”课程和思政结合以及多模态教育教学的背景下,对于教育教学的评价,要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过程、测试以及教师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更要分成过程评价和总评价。如根据平时的学习表现、阶段性考试、课堂互动等,建立一个良好的评价体系,包括多层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同时将思政评价纳入进来,如学生是否可以将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思政知识结合,逐渐改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认知,让学生了解到,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和实际相结合起来。特别是思政知识,帮助学生思想上的转变,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考察。
3.2. “人工智能”课程“1 + 1 + 1”教育教学的协同路径
“人工智能”课程“1 + 1 + 1”教育教学的协同路径是在“人工智能”的教学中,基于“人工智能”课程和思政形成多模态教育教学协同发展。国务院提出对学校课程中添加思政,并且在多种新颖的教育教学模式下,结合各个高等院校自身的特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职业规划等[13]。在多模态教育教学的方式下,对多模态进行规范化,构建“人工智能”课程标准,同时探究“人工智能”课程在大学其他专业的推广,以及其他课程和思政的具体适应问题,总结出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之间的不同点和相似点。在受教育者的不同教育阶段使用不同的方法将思政和课程进行有效的结合,探寻不同课程的最佳教育教学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热情。同时要发挥好教师榜样、立德树人的作用,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优质的人才。“人工智能”课程内容应为经典的框架,如卷积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模型。同时将身边使用的人工智能纳入到学习案例之中,将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的案例渗入学生学习当中。从而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树立自己的目标、树立伟大的理想,如雷军之武汉大学图书馆《硅谷之火》帮助其树立了一个伟大的目标。报效祖国,回报社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协同发展的多模态教育教学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工智能”课程知识和思政的发展,是“人工智能”课程“1 + 1 + 1”教育教学的保障。
“人工智能”课程教育教学中需要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多模态教育教学模式,明确多模态教育教学中多种模态的选择所产生的教学影响,形成良好的多模态之间的教育教学方法。多模态主要由语言、视觉、听觉、肢体、环境模态组成[14]。在传统教育教学静态、模式、单一、教条的背景下,依据多模态教育教学,将思政和“人工智能”课程知识共同输入到受教育者的知识大楼中,发挥多模态的优势、形成科学的机制、促进“人工智能”课程和思政的协同发展。
3.3. “人工智能”课程“1 + 1 + 1”教育教学的关键路径
“人工智能”课程“1 + 1 + 1”教育教学模式的关键路径是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人工智能”课程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程中,教师是实施授课的人。因此,思政主要是由教育教学实施者向受教育者传播,教育教学实施者是将思政融入到“人工智能”课程的关键。不容乐观的是,由于“人工智能”课程属于工科范畴,大多数工科教育教学实施者属于“理工男”对思政不敏感或者说对思政的了解不够,缺乏思政知识、或未受过相关的培训,对“人工智能”课程思政缺乏,教育教学实施者思政知识储备不足等问题,导致在“人工智能”课堂上很难融入思政,无法实现“人工智能”课程和思政的结合,无法传递给受教育者,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叙述。
首先,“人工智能”课程教育教学实施者自身要具备良好的思政素质和“人工智能”专业的知识。与此同时,需要对国家的主要指导思想有深刻的认识,同时教育教学实施者要了解最新国际前沿的情况和国家的主要国策。由此,才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和微观的角度向学生传递专业的知识和良好、正确的思政内容。因此,要求教育教学实施者,要传递扎实的专业知识,也要传递正确的思想。
其次,教育教学者应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贯彻落实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由此,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的学习兴趣,同时把思政和专业知识穿插在课堂和生活中,并且运用到生活中,帮助自身、提高自身、发展自身。
最后,在“人工智能”课程“1 + 1 + 1”的教育教学方法中,人工智能知识和思政融为一体,上课的过程中,协同两者。在教育教学的背景下,尽最大可能传递专业知识和思政知识,同时传递思政的过程中不能不相干,必须是自然传递,否则弄巧成拙,还会影响教育教学。
4. 结语
“人工智能”课程“1 + 1 + 1”的教育教学模式可以高效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人工智能”课程教学中,通过引进新颖的、具有高效的多模态教育教学方法构建良好的教学体系,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人工智能”课程专业知识和根本任务之立德树人的完成。
基金项目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院级建设项目(2023bzjyxmyb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