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环游记》中关于死亡与记忆的隐喻认知研究
A Metaphorical Cognitive Study of Death and Memory in Coco
DOI: 10.12677/ml.2025.132135, PDF, HTML, XML,   
作者: 丁晓娅:喀什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 喀什
关键词: 《寻梦环游记》概念隐喻死亡记忆认知语言学Coco Conceptual Metaphor Death Memory Cognitive Linguistics
摘要: 讨论死亡的话语往往带有悲伤或恐怖的色彩,但电影《寻梦环游记》以死亡为主题,却吸引了包括儿童在内的广大观众,为死亡教育提供了优秀素材。电影通过巧妙运用一系列概念隐喻来精心构建电影情节与对话,从而让电影的情节脉络和人物语言更具深度与复杂性。在这部电影中,理解那些隐喻性的话语是把握电影整体意义的核心要点与关键所在。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为框架,深入分析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死亡与记忆话语的隐喻,揭示隐喻如何增强电影的情感深度与主题表达,探讨其背后复杂的情感和哲学内涵,为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主题提供认知依据。
Abstract: Discussions about death usually carry a sad or terrifying tone. However, the movie Coco, with death as its theme, has attracted a wide audience including children and provided excellent material for death education. The movie carefully constructs its plot and dialogues by skillfully using a series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thus making the plotline and characters’ language in the movie more profound and complex. In this movie, understanding those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is the core and key point to grasping the overall meaning of the movie. Taking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s a framework, this paper conduct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metaphors in the discourses about death and memory in the movie Coco, reveals how metaphors enhance the emotional depth and thematic expression of the movie, and explores the complex emotional and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behind them, so as to provide a cognitive basis for the audience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theme of the movie.
文章引用:丁晓娅. 《寻梦环游记》中关于死亡与记忆的隐喻认知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2): 116-12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2135

1. 引言

在当代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不仅是休闲娱乐的方式,更是文化精髓的传播媒介和思想情感的表达途径。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凭借其深刻的主题意蕴、精致细腻的画面呈现,在全球范围内收获了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其为电影的解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特别是概念隐喻理论,该理论着重指出了隐喻在人类认知结构与思维方式中的普遍渗透性。美国著名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一个观点:隐喻不仅是一种文学修辞,也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能力[1]。电影通过巧妙地运用隐喻手法,以更为直观且深刻的方式,传达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与思想,触动观众的心灵。影片对于死亡与记忆的诠释颠覆了传统认知,借助隐喻的巧妙构建,呈现出一个可以用认知语言学知识去解释电影主题表达的视角。本文将深入分析影片中有关死亡和记忆的隐喻,探讨如何增强电影情感深度与主题的表达,如何向观众传递死亡教育的意义。

2. 理论概述

本研究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概念隐喻理论由Lakoff和Johnson (1980; 1999)提出,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隐喻的本质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通过将源域(source domain)的概念结构映射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上,人们能够借助熟悉、具体的概念来理解抽象、复杂的概念。根据该理论,概念隐喻可分为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和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结构隐喻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如“TIME IS MONEY”;本体隐喻将抽象概念视为具体的实体,如“FEAR IS A MONSTER”;方位隐喻则以空间方位概念为始源域,映射到其他认知域以获得抽象意义的表征,如“HAPPY IS UP; SAD IS DOWN”。这些理论观点为分析《寻梦环游记》中死亡与记忆的隐喻提供了框架,帮助揭示影片中隐喻表达的认知机制和意义构建过程。

3. 死亡隐喻

3.1. 三种典型的隐喻

Lakoff & Johnso在1980年出版的Metaphors We Live by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用了大量的日常话语论证隐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甚至是行动的基本方式。根据隐喻的概念系统,他们把概念隐喻分成三大类。关于死亡话语的分析,笔者从三种典型的隐喻类型展开。

3.1.1. 方位隐喻

电影的死亡话语中方位隐喻主要通过视觉、文字和声音模态呈现,如“上下”、“内外”等。“生”是“上”,“死”是“下”,但在亡灵世界“死”也是“上”。通常在文化概念中,“生”与向上的、积极的方位概念相关联,“死”则与向下的、消极的方位概念相关。然而,在《寻梦环游记》的亡灵世界设定中,当米格通过万寿菊桥进入亡灵世界时,是从下往上走的,这里的“下”(人类世界的死亡)通往了亡灵世界的“上”(一个新的活跃的世界)。这种方位隐喻的反转,打破了传统生死观念中的空间认知,体现出电影对于死亡观念的创新诠释,即死亡不是简单地向下的坠落,而是进入另一个同样精彩的世界。

3.1.2. 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提供了基于一个概念构建另一个概念的可能,比如电影中以音乐梦想为旅程,将抽象的音乐梦想与具体的旅程相联系;再比如家庭是“羁绊的绳索”,电影将家庭隐喻为一根绳索,把家庭成员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尽管米格和家人在他追求音乐梦想的问题上产生了矛盾,但这根“绳索”始终存在。即使米格来到亡灵世界,家人也追随着他,试图把他带回去,体现了家庭的紧密联系。而且,这根“绳索”还具有引导作用,就像在电影结尾,家庭观念引导米格重新审视自己的梦想,让他明白可以在家人的支持下追求音乐。

3.1.3. 本体隐喻

本体隐喻表现在通过电影中的具体角色或物品象征抽象概念,如记忆是 “亡灵的生命之源”。记忆在电影里被隐喻为亡灵存在的关键因素。如果在活人的世界中没人记得某个亡灵,这个亡灵就会经历“终极死亡”。例如,埃克托一直担心自己会因为被女儿可可遗忘而消失。这种隐喻把抽象的记忆概念转化为如同生命能量一样的实体,记忆成为可以维系亡灵“生命”的物质基础,强调了记忆的强大力量。

3.2. 死亡元素分析

影片对死亡元素的表达十分温馨,破除了对死亡悲伤或恐惧的传统心理,构建了一个绚丽多彩、充满活力的亡灵世界,甚至连儿童都感受不到亡灵的恐惧。元素分析见表1。

Table 1. Though dead, still alive: An interpretation of death

1. 虽死亦生:对死亡的解读

万寿菊桥

影片中对亡灵世界的展示从万寿菊桥开始,这座桥通过绚丽多彩的万寿菊花瓣搭建而成,充斥着太阳般的光芒,是连接现实世界与亡灵世界的通道,寓意着生与死并非是完全割裂的两个极端,而是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的沟通,传达着生死之间存在着某种延续性和互动性

骷髅形象

骷髅是死亡的典型象征,影片中大量出现骷髅形态的亡灵角色,如埃克托等,他们虽只剩骨架,但被赋予了鲜明个性与情感,有自己的生活和故事,改变人们对死亡的固有印象

色彩

导演对色彩的使用极为丰富,与现实世界构成了鲜明对照。绚烂明亮的色彩以及精妙的光影效果,破除对亡灵世界阴森幽暗的传统印象。色彩鲜艳浓烈的亡灵世界,以墨西哥传统元素为蓝本,橙黄暖色调为主导,但当米格被亡灵世界众人追赶时,场景多为冷蓝,象征他梦想受阻、孤立无援的处境,强化了他所面临的危机与内心恐惧

亡灵节

亡灵节是墨西哥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逝去的人被家人供奉照片,被记住的亡灵都可以通过万寿菊花瓣搭成的桥进入人间

祭祀传统

米格家祭台上装饰着鲜花和蜡烛,摆放着已故亲人的照片和他们生前喜欢的食物,这些祭祀元素展现了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也是与亡灵世界沟通的一种方式,体现了死亡与记忆、亲情之间的紧密联系

亡灵世界

亡灵世界车水马龙,色彩斑斓,建筑造型奇特,生活无忧,与现实世界形成鲜明对比,暗示死亡并非是黑暗冰冷的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

三次死亡的定义

影片提出人的一生要经历三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理上的死亡,即心跳停止、呼吸消逝;第二次是社会意义上的死亡,下葬时人们宣告其在社会上不复存在;第三次是终极死亡,当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把他忘记,他才真正地死去,强调了记忆对于死亡的重要意义

亡灵世界的存在是依赖于现实世界人们的记忆。如果亡灵在现实世界中没有被人记住,他们就会逐渐消失。这隐喻着记忆的重要性。影片中的“遗忘消失”概念还进一步强调了记忆与存在之间的关系,提醒要珍惜每一个被爱的瞬间,因为只要被记住,就永远不会真正消失。

关于影片生死观的探讨,传达出死亡教育的意义。影片通过亡灵世界的设定,探讨了生死之间的微妙关系,告诉观众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如“一次死亡”与“二次死亡”。导演创造性地提出“终极死亡”这一新概念,颠覆了“肉体死亡即生命结束”的传统死亡隐喻观[2]。影片对死亡的解释是“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即真正的死亡是被人彻底遗忘,而非肉体的消逝。引导观众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和死亡教育的意义。

4. 记忆隐喻

4.1. 记忆的重要性

电影中的死亡话语反复强调记忆的重要性。例如,“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和“如果在活人的世界里没人记得你了,你就会从这个世界消失,我们把这叫做终极死亡。”这些话语都在传达一个信息:记忆是逝去的人与这个世界保持联系的唯一纽带。它跨越阴阳两界,维系着人世间与幽灵世界微妙而深沉的羁绊。

4.2. 爱与遗忘的对立

电影中的死亡话语还传递了爱与希望的信息。例如,“永远别忘了你的家人们有多爱你。”和“在爱的记忆消失以前,请记住我。”这些话语都在强调爱和亲情的重要性,以及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时光。电影通过精心构建的亡灵世界,展现其温馨与美好的一面,传递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同时电影中的死亡话语还探讨了家庭与梦想的关系。例如,曾曾祖父埃克托为了追求音乐梦想而选择离开了家庭,但最终他意识到过去回忆的美好和家庭的重要性,因此渴望回家。而曾孙米格则希望在追求音乐梦想的这条道路上得到家人的祝福和支持。这些话语都在传达一个信息:家庭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梦想也应该在家庭的支持和理解下实现。影片中将被遗忘作为不爱的宣告,与爱相对立,从而凸显了爱在生命延续中的重要性,传达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即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被爱和记忆。由于终极死亡是被所爱之人遗忘的界定,遗忘作为不爱的代称,是爱的消散[3]。通过爱与遗忘的对立关系,让观众深刻体会到爱的力量以及记忆在生命延续中的关键作用。

5. 隐喻对电影情感深度和主题表达的增强作用

笔者从视觉、听觉以及文化等维度来分析,全面理解影片所传达的主题与情感。分析各个模态隐喻在该影片中的使用特点以及这些隐喻是如何协调配合从而达到自己想要表现的主题效果[4]

5.1. 色彩与光影

墨西哥亡灵节期间,到处是明亮的彩灯和鲜花,充满了明亮的光线,代表着希望、喜悦和温暖,象征着对亡灵节的积极态度,体现墨西哥文化中对死亡的独特理解,即死亡并非终点,而是新的开始,人们应该怀着喜悦和希望去迎接与逝者的团聚。金色象征着希望、美好和启示,提示米格在亡灵世界历险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也暗示即使在死亡的阴影下,依然有着希望和美好存在,引导着米格不断成长和领悟。

在故事开头,米格生活的家庭环境较为狭窄、阴暗,暗示家族对音乐的禁止以及米格内心的压抑和挣扎,体现了传统与个人梦想之间的冲突和隔阂。而当米格拨动曾曾祖父德拉库斯的吉他时,吉他的声浪振起满地菊瓣,在昏暗的教堂里绽出了明亮的金光,暗示着米格被家人所否定的音乐梦想被再一次点燃。

色彩和光影的运用方式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视觉表现,还通过隐喻和象征意义深化了电影的主题表达,提升了电影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5.2. 场景与建筑

亡灵世界的建筑和场景设计独具特色,既有繁华的宫殿,也有简陋的棚屋,反映了亡灵们生前的身份和地位。街道和建筑充满了墨西哥文化元素,如色彩鲜艳的装饰和独特的建筑风格,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死后世界。

5.3. 音乐与音效

影片中的音乐不仅与情节紧密配合,还起到了渲染氛围和推动情感发展的作用。如《Remember Me》这首歌曲,不仅是父爱和亲情的象征,还在影片的关键时刻响起,加深了观众对主题的理解。音效的运用也极为巧妙,如亡灵世界的骷髅们走路时骨骼碰撞的声音、万寿菊花瓣飘落的声音等,都增强了亡灵世界的真实感和奇幻感。

5.4. 墨西哥文化元素

电影中融入了墨西哥的亡灵节文化元素。亡灵节作为墨西哥极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民众对逝去亲人深切的思念与美好的祈愿,人们相信在这一天,逝去的亲人会跨越阴阳界限,重返人间与家人团聚。而电影所构建的亡灵世界,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气息。绚丽多彩的剪纸、熙熙攘攘的大街小巷,弥漫着尘世的喧嚣与温情。这些元素相互交融,赋予了电影中的死亡话语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鲜明的民族特色。

从视觉、听觉以及文化等多模态的隐喻认知视角分析有利于理解电影是如何通过隐喻展现对死亡的哲学思考,增强电影的情感深度和主题表达。

6. 结语

该电影中的死亡话语具有深刻而独特的特点,它们不仅展现了死亡的本质和意义,还融入了墨西哥的文化元素,使得电影成为了一部充满温情和感动的作品。这些隐喻在影片主题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还深刻传达了关于生命、记忆、亲情等主题的思考,构建了一个富有深度和内涵的隐喻体系,使观众对死亡和记忆有了全新的认知。这些隐喻不仅唤起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深化了电影的主题内涵,还引导观众对生命、亲情和记忆等人生重要议题进行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and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 郑红莲. 《寻梦环游记》隐喻叙事分析[J]. 现代语文, 2018(4): 100-104.
[3] 汪俭倩. 遗忘与死亡——哲学视角下《寻梦环游记》对死亡的再定义[J]. 现代交际, 2018(8): 116-117.
[4] 杜颖. 《寻梦环游记》中的多模态隐喻建构[J]. 作家天地, 2023(15): 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