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时代高校教师数字素养能力提升路径
The Path to Enhancing Digital Literacy Competence of College Teachers in the New Liberal Arts Era
DOI: 10.12677/ve.2025.14208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杨 勇, 罗奕霏: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浙江 海宁
关键词: 新文科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路径New Liberal Arts College Teachers Digital Literacy Enhancement Path
摘要: 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文科建设对教师数字素养水平提出新的要求。但是,目前高校教师仍面临着数字素养水平不高、应用和创新能力不足等困境,数字素养能力的提升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基于此,本文提出助力教师数字素养水平和应用能力提升的路径,如加强数字素养培训,改进评价机制等。旨在通过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培育出大量具备信息化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文科人才。
Abstract: In today’s era of rapidly advancing digital technology,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poses new demands on the level of teachers’ digital literacy. However, college teachers currently face challenges such as low levels of digital literacy and insufficient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digital literacy being restricted by multiple factor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proposes paths to assist in improving teachers’ digital literacy levels and application capabiliti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digital literacy training and improving evaluation mechanisms. The aim is to enhance teachers’ digital literacy capabilit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ultivate a large number of liberal arts talents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kills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文章引用:杨勇, 罗奕霏. 新文科时代高校教师数字素养能力提升路径[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2): 40-46.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2087

1. 引言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迫切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大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1]。新文科建设是大势所趋,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在新时代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新文科建设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更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素质与能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如何适应新文科建设的要求,培养出具备信息化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文科人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

数字素养是指个人通过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安全、适当地获取、管理、理解、整合、沟通、评价和创造信息的能力[3]。在新文科背景下,数字素养的内涵更加丰富,不仅包括基础的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还涵盖了跨学科融合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数字社会责任等维度。2022年2月,《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了“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23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提出“强化数据赋能,提升教书育人效力”;2023年3月,由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从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和专业发展等维度对未来教师应具备的数字素养提出新要求[4];2024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以“数字教育:应用、共享、创新”为主题,围绕教师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提升等话题进行讨论。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改革所向,强教必先强师[4]。在新文科大背景下,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升,有利于更好地培育出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学生。但是当前学术界却未对此展开深入研究,未能提出新文科时代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有效提升的路径。

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当前学者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数智化这一时代背景下不同人群数字素养能力的提升。第一,从数字素养提升困境出发。平静(2024)学者指出,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育仍然面临着自身数字化意识不强、内外部驱动力不足以及保障机制不健全的现实困境。肖永贺、邹玉梅(2024)等学者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外语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因素展开调查,发现数字化应用和专业发展在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方面发挥重要性作用,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停滞不前主要受制于这两方面。余征(2024)学者指出职教美术教师的数字素养普遍不高,缺乏有效的数字教学资源和工具,难以满足现代美术教学需求。第二,从数字素养提升路径出发。孙艳春(2024)学者从不同主体的角度提出如何提升高职教师数字素养的路径,教育行政部门做好政策支持和保障,高职院校做好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激励和考核工作,高职教师努力提升自身数字素养。苏韦(2024)学者根据乡村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存在本源性、生源性、校源性及社源性阻塞,提出以下措施:构建教育体系促进教师能力提升,使用智慧平台提高教师数字意识;搭建素养体系实施学生培育工程,借鉴生态系统提升学生数字技能;共建培训体系提升教师研修定位,借助资源平台解决数字动力不足;精建评价体系撬动教师评价难题,推进社会公平助力数字鸿沟弥合。杨娟、顾海明(2024)等学者则是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这一主体提出要多方联合提升教师的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优化投入助力教师数字化应用。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国内学者对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已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等相关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但是目前学者较少从新文科建设这一大背景出发,研究高校教师数字素养能力的提升路径。基于此,本文根据新文科建设要求对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困境进行研究,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以期提出一系列有效的提升路径,从而助推教师的数字素养能力提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育出大量具备信息化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文科人才。

2. 新文科时代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困境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学科间进行交叉、重组、融合,学生对数字素养的需求与日俱增,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5]。因此,高校教师需加强数字素养,深化数字赋能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信息化技能。但是高校教师仍面临着数字素养提升意识不强、数字技术储备和应用能力薄弱、数字素养培训资源不足、评价和激励机制不足等困境。

2.1. 数字素养提升意识不强

数字技术能否有效赋能课堂教学,能否真正培育人才,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数字化意识[6]。在当前高校中,教师探索新兴教育技术的动力不足且在提升过程中面临一定困难,使得教育方法仍停留在传统模式。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缺乏对数字化教育提升的兴趣、数字技术掌握不足,并且科研工作和教学任务繁重使得他们无暇顾及。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缺乏对跨学科融合和创新思维重要性的认识,未能充分理解数字素养在新文科背景下对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作用,此现象的发生会对培育创新型人才产生消极影响。其次,大部分高校在数字教育资源的配置与整合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尽管不少高校已经认识到教育数字化的重要性,但在现实中,资金、技术等因素往往会产生约束作用,使得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从而对教师数字素养的整体提升产生限制性作用。再者,学校对教师数字技术方面缺乏系统的培训与支持,导致部分教师在提高数字素养时感到迷茫和无助。

2.2. 数字技术储备和应用能力薄弱

数字技术知识和技能是高校教师开展数字化教学的基础。在教学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对教学环节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获取、存储、清洗和筛选分析等既是高职教师数字素养的体现,又是开展数字化教学的必备条件[4]。部分教师的数字化教学知识和技能现阶段仍处于较低水平。例如,他们仅仅只会利用软件进行点名签到和上传资源以开展在线教学,却不能充分利用数据来进行学情分析、对教学流程进行重新构建以及开展教学评价等工作。同时,部分教师对在线教学平台、在线课程设计、多媒体教学以及虚拟仿真这类数字化教学技术的熟悉程度不够,对多样化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缺乏认识,难以做到灵活运用这些工具来为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并且在教学设计方面缺乏创新性,不能有效地将数字技术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就算是应用了数字技术,也不过是简单地将其作为传统工具的替代,没有发挥出数字化教学的优势。教师教学数字化应用和创新能力薄弱使得课堂教学创新性不足,进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不能更好地培育出文科人才。

2.3. 教师数字素养培训资源不足

数字素养培训是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一种重要方式。当下,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未能契合广大教师的实际需求。首先,培训内容往往泛泛而谈,缺乏精确性和实用性。部分培训课程仅停留在数字技术基础知识的普及层面,未能深入依据院校教学的实际状况和应用场景予以细致指导。虽然这些培训内容能使教师初步认识数字技术,然而在实际教学应用中收效甚微,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其次,培训内容更新滞后,难以跟上技术发展的最新潮流和教育需求,与高校教师的实际需求脱节,进而导致培训效果不尽人意,无法满足教师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的需求。此外,线下培训在当前的培训中仍占据主导地位,灵活性和互动性问题较为突出。由于高校教师平时科研和教学工作繁重,线下培训若持续时间长且难度大,往往难以持续下去,这会严重影响培训效果。另外,培训资源面临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匮乏等挑战。主要表现为缺少专业的培训师,这严重影响培训质量。综上所述,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限制教育数字化发展的重要瓶颈。高校亟需依照院校教学实际的需求和特色,制订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培训课程;探索更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灵活性和互动性;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学资源,从而为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

2.4. 评价和激励机制不足

当前数字素养已成为高校教师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之一,数字素养考核不足的问题逐渐暴露。首先,对数字素养考核的认识不足。这种困境源于对数字素养内涵理解不足及考核机制的缺失,部分高校将数字素养视为一种辅助工具或附加技能,未能深刻领悟其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数字素养考核缺乏清晰、具体的考核标准,导致难以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7]。其次,部分高校对数字素养的重视程度不够,未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到数字化技术学习的进程中。例如缺乏适当的奖励机制等情况。另外,现存的考核方法存在不少缺陷。在当前的数字化素养考核中,仍旧采取传统的笔试和面试作为考核方式,且考核内容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不能较为全面展现教师在实际教学里运用数字素养的能力。例如对实践性操作、案例分析、项目评估等多元化方面的考核方式还不够完善,考核结果往往很难准确地反映教师数字素养的实际水平。再者,系统性的培训与指导相对缺乏。由于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和专业的引导,高校教师在应对数字化教学的挑战时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难以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水平。基于此,高校需要深入挖掘数字素养的内涵与要求,制订明确、细致的考核标准和指标,并不断地完善考核机制和方法。通过强化培训和指导来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进而为培养具有数字化能力的高素质文科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3. 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路径

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依靠教师个人、院校部门乃至行业企业的共同努力来实现[6]。首先,教师在思想上应不断提升数字化意识,行动上增强技术应用能力。其次,学校应为教师的数字素养能力提升过程保驾护航,加强技术培训,完善考核机制。助力学生成为具备信息化技能的文科人才,推动教师将“教书”和“育人”相融合,达成理实一体,促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实现对接。

3.1. 教师提升数字化意识,增强技术应用能力

高校文科教育要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数字化意识。数字素养并非仅限于基础数字技能的掌握,而是涵盖了高效数据处理、信息安全意识培养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提升等多方面的素养[7]。首先,教师应提升对数字化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增强对数字化教育的兴趣。在新文科时代,教师应养成终身学习这一习惯。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学习需求以及教育数字化转型方向,提升自己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和意识,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在教育范围中的最新运用情况。其次,教师应主动寻求校内外的学习机遇,尤其是积极参与数字化教育理念、数字化教学模式以及数字化教学管理等相关的培训项目。同时,教师应积极参与跨学科的数字化教学研讨和研究项目,以增强其跨学科融合能力。最后,教师应积极尝试把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与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进行有效的融合,不断加强“内容/模式/环境 + 技术”的融合效果。通过构建“学习–应用–学习–……”这样的良性循环,实现数字技术应用对教学主体数字化意识的强化目标,从而提升数字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赋能效果。教师数字化意识提升路径见图1

Figure 1. Pathways for enhancing teachers’ digital awareness

1. 教师数字化意识提升路径

除此之外,数字技术在为学生发展提供新动力、给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搭建新平台的同时,也带来了数字伦理问题,对此我们需积极应对。例如虚拟数据与隐私泄露这类现象屡有发生,所以教师要及时开展数字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字品德,构建理性的数字技术观与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在专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中稳步前行,避免迷失方向。

3.2. 高校加强教师技术培训,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加强高校教师的技术培训是提升数字化能力的有效策略。教师在系统的技术培训中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可以提升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度[8]。培训内容应全面覆盖教师的数字化意识、数字化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化社会责任、专业发展等方面,实现其数字素养和数字化教学能力的提升[9]。学校应以严谨细致的态度确保培训内容具备系统性、前沿性和实用性,鼓励教师学习和掌握数据分析工具、虚拟现实技术等前沿数字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文科教学实践中,以提升教学创新性,且要以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为核心目标采用多样化培训形式,从而助力教师更好地适应新文科时代对数字化教育发展的需求。

首先,明确培训核心目标。数字素养专业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对数字工具的熟练操作能力、提升数据分析能力、掌握数据可视化技能以及养成数字时代的创新思维与教学方法,所以培训必须依据核心目标精心设计并实施。并且培训要深入结合院校教学实际特点与应用场景对教师进行精细化的指导,内容需具备系统性、前沿性与实用性,以更好匹配教师的实际需求,使得更好促进文科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其次,在培训方式选择上,学校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需求与学习特点。可以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培训形式,这样既能使教师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又能保证在培训中有互动和交流机会。同时,学校应邀请业内专家担任讲师,凭借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教学素养为高校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培训内容。另外,重视培训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的构建。通过设置科学的考核环节以全面、客观地评估教师学习成果。并建立有效的反馈渠道,鼓励教师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有助于高校不断完善培训内容和方式。最后,关注培训的后续支持与服务。由于数字素养这一领域是处于不断发展更新之中的,学校应为教师提供持续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助力教师提升数字素养水平。另外,学校还应定期组织相关活动以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数字化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高校加强教师技术培训路径见图2

3.3. 高校完善教师考核机制,优化数字技能评估

完善教师考核机制是提升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关键策略之一[8]。在教师数字素养的考核与评价工作推进过程之中,需秉持科学性和严谨性的评价原则。以审慎的态度衡量每位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基于

Figure 2. Pathways for strengthening technical training for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2. 高校加强教师技术培训路径

理性的考量来评价成果,从而为学校数字化建设提供保障。首先在设定考核标准时,应参照官方指导文件与教育实践,细致明确对教师在数字技术运用、数据分析、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各项要求。标准应兼顾前瞻性与当前教育教学实际需求的贴合性,以保障考核结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其次,在考核方式的选择上,学校宜采用多元化手段,例如笔试、实践操作、课堂观察等,全方位、客观地测评教师数字素养水平。同时,也要保障考核的公正性,确保每位教师在平等的条件下接受考核。另外,关于考核激励设置环节,学校应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对考核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相应奖励和荣誉,并且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等的评价依据,凸显数字素养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最后,在考核结果反馈方面,学校应重视反馈的及时性,助力教师明晰自身数字素养的短板与提升空间。同时,学校要依据考核结果制定提升计划,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针对性指导。高校完善教师考核机制路径见图3

Figure 3. Pathways for improving teacher evaluation mechanisms in universities

3. 高校完善教师考核机制路径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困境的分析,提出了加强培训、改进评价机制等多方面的提升路径。这些路径的实施,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的创新性和实效性。然而,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需要高校、教师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高校应不断完善培训体系和评价机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教师自身也应积极转变观念,主动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和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新文科建设中实现教育的创新发展,培养出更多具备信息化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文科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金项目

2024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重点课题“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教师数字素养能力培养模式探索”(项目编号:KT2024021)。

参考文献

[1] 陈洁. 跨越数字鸿沟, 为文科学生技术赋能[J]. 大学教育, 2024(2): 138-141.
[2] 秦伟娜, 王敬斋, 孙墨. 新文科视域下高校智能会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 对外经贸, 2024(10): 137-141.
[3] Nancy, L., David, W., Jimmy, D.L., et al. (2023) A Global Framework of Reference on Digital Literacy Skills for Indicator 4.4.2.
https://uis.unesco.org/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s/ip51-global-framework-reference-digital-literacy-skills-2018-en.pdf
[4] 孙艳春. 数智时代高职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 机械职业教育, 2024(10): 33-37.
[5] 马松林, 宁开运. 新文科背景下河南省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路径研究[J]. 江苏科技信息, 2024, 41(1): 104-107.
[6] 平静. 数智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数字素养要求及提升路径[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 28(5): 102-108.
[7] 刘文韬, 任志江, 王青春. 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多维审视: 价值、反思与进路[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4(27): 53-66.
[8] 李正超, 高明, 王会. 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现状与影响因素[J]. 公关世界, 2024(21): 103-105.
[9] 肖永贺, 邹玉梅, 冯文勤, 姜雄鹰. 高校外语教师数字素养能力的评价分析与提升路径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24, 34(10): 8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