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痛点”与应对举措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University, Middle School and Elementary School Curricula in the New Era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Pain Points” and Response Initiatives
摘要: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新时代背景下,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诸多“痛点”,针对这些“痛点”问题,从课程思政的内容、课程思政的教材、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的创新、评价和监督机制、保障体系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的举措,旨在为推动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提供实践参考,促进各学段课程思政协同发展,以契合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与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
Abstrac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morality and nurture people, and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the curriculum in universities, middle schools and elementary school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nurturing peo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ny “pain points” that exis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the curriculum in universities, middle schools and elementary schools, and in view of these “pain points”, it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responses from the content of the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the curriculum, the teaching materials of the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the curriculum,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evaluation and supervision mechanism. In response to these “pain points”, a series of measures are proposed. The aim is to provide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promoting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the curriculum in universities, middle schools and elementary schools, and to promote the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of the Civics and Politics of the Curriculum in various school segments, so that it can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the strategic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文章引用:孔祥强. 新时代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痛点”与应对举措[J]. 教育进展, 2025, 15(2): 238-24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2233

1.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大中小学都肩负着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然而,在当前教育体系中,课程思政在不同学段之间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一方面,各学段课程思政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和协同,难以形成连贯的教育链条;另一方面,随着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学生面临复杂的思想文化环境,需要一套一体化的课程思政体系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此外,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教育理念与方式不断变革,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成为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力保障[1],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和提高教育效率,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2. 新时代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的深刻内涵

新时代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系统性工程,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整体性目标出发[2],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中小学各学段的全部课程体系之中,实现思政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

2.1. 理念的协同性

大中小学都秉持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理念,将思政元素贯穿于各学段课程体系中,让思政教育从始至终滋养学生成长,只是不同学段会依据学生年龄、认知差异等,对这一理念进行各具特点的践行,共同营造全学段连贯的思政育人氛围。

2.2. 内容的连贯性

课程思政内容安排上讲究循序渐进、逐步拓展与深化。小学阶段从基础的文明礼貌、良好的习惯等入手开展思政教育;中学阶段在此基础上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文化、国家发展等内容,拓宽思政视野;大学阶段进一步结合专业学科,深入探讨行业发展与国家建设中的思政要点,形成一个连贯且不断进阶的内容链条。

2.3. 方法的衔接性

各学段的教学方法是相互承接的。小学阶段注重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儿歌、简单活动等吸引学生,在轻松氛围里渗透思政教育;中学阶段利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始主动思考思政相关问题;大学阶段更多借助专题研讨、实践调研等,提升学生对思政与专业融合的深度理解,确保不同学段教学方法的无缝对接。

2.4. 资源的整合性

对大中小学各类思政教育的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包括教材、课外读物、网络课程、实践基地等,实现资源的共享共建。小学阶段的优质故事资源可为中学思政案例做铺垫;大学的专业实践基地也能对中小学起到拓展素质教育的示范作用。整合后的资源能够共同服务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达到提升整体育人的效果和目的。

2.5. 师资的共建性

打造涵盖大中小学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鼓励不同学段的教师相互交流学习,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小学教师可从中学、大学教师那里汲取长远的育人思路,大学教师也能了解小学阶段思政教育的基础要点。通过队伍共建,保障课程思政一体化在各环节的有效落实。

3. 新时代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的政策依据

近几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大中小学课程思政实现一体化的进程。

1994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整体规划学校德育体系”的任务。2000年以后,《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陆续发布,这些文件对整体构建大中小学的德育体系指明了方向。2010年以后,相继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强调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为课程思政一体化明确了总体要求和方向指引。2020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在高等教育阶段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并鼓励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体现了不同学段课程思政建设的连贯性和进阶性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3]

国家发布的政策和文件为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撑,为各学段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并落实课程思政一体化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动力。

4. 新时代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的“痛点”分析

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的建设面临着诸多难题。

4.1. 各学段思政课程目标缺乏系统性规划,衔接不顺畅

一是缺乏系统性规划。各学段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各自为战,不能很好的从整体上考量不同学段目标之间的关联与逻辑顺序,无法形成有机的、逐步深化的目标体系。

二是目标重复与断层并存。部分思政教育目标在不同学段反复出现,但教学的深度和侧重点并没有明显的区别;一些关键的思政素养培养在学段过渡时出现断层现象。

三是难以精准定位进阶性和侧重点。各学段在制定课程思政目标时,未能充分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和社会阅历等因素,不能做到精准定位和精细化设计,导致各学段课程思政目标的进阶性不明显,侧重点不够突出。

4.2. 各学段思政内容缺乏连贯性,一体化欠佳

一是思政元素挖掘不够均衡。各学段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存在明显差异,如小学阶段多局限于课本中的小故事,缺乏对生活中丰富思政资源的深入挖掘;中学阶段存在过度依赖历史、政治等特定学科的情况,在其他学科中思政元素融入不足;大学阶段在专业课教学中未能充分挖掘与专业知识紧密相连的思政元素,各学段的思政元素未能形成有机的整体。

二是深度与广度把握不够。部分学段片面追求深度,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或者片面追求广度,导致大量思政元素的堆砌,缺乏深入的剖析,无法达到思政教育的预期目标。

三是教学内容跨学段衔接困难。各学段在内容衔接上存在困难,内容之间缺乏连贯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思政教育是零散的、跳跃式的,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体系。教学内容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特点,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不高,影响了学习效果。

4.3. 各学段教师协同合作不到位,教师素养存在差异

一是教师思政素养差别较大。各学段教师之间由于学科背景、教育经历、个人素养之间存在差异,导致思政素养水平也有较大差异。部分教师自身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不深入,在教学中就无法将思政教育与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融合,不能很好的开展课程思政。

二是缺乏合作交流的常态化机制。各学段教师之间缺乏常态化的、制度化的交流合作平台与机制。各学段的隔阂使得教学经验无法共享,优质资源无法有效流通,制约了课程思政的一体化建设。

4.4. 各学段评价体系方式单一,标准不统一

一是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没有真正的建立。大中小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各自为政,缺少统一的规范与标准。各学段评价指标的不统一,使得无法对学生在整个大中小学阶段的思政素养提升情况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衡量,难以判断课程思政的具体成效。

二是各学段主要以结果性评价为主,通过单元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进行,缺少具体的过程性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仅对学生知识的记忆和领会进行了考查,没有涉及到知识领域的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较高层次的目标,忽略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社会实践等诸多方面的表现,导致评价结果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思政学习全貌,同时也不利于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5. 新时代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的应对举措

大中小学课程思政实现一体化,是各学段共同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4]。针对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中的“痛点”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5.1. 构建课程思政的课程体系

梳理各学段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挖掘思政教育资源,依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进行有机整合,凸显区域特色和优势,打造一套完整的、体现一体化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建立思政元素数据库,按照学段、学科、主题等分类梳理,方便教师的查阅与应用,并不断进行更新与完善;建立独具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库,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教育要求[5]。如数学课程在不同学段都能挖掘出数学家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等思政点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5.2. 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教材体系

组织编写一体化的教学大纲,明确各学段教学内容的衔接要点。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需求,科学规划思政课程以及其他各类课程中思政内容的占比和呈现形式,确保从小学到大学思政教育层层递进。如小学课程可多设置趣味性的品德与生活类课程,大学则要在专业课程里系统融入思政元素。

组织编写大中小学相衔接的课程思政教材,使教材内容连贯且难度逐步提升,保证思政知识的系统性传递。开发跨学科的课程思政教材和教学辅导读物,可以案例集、专题读本等形式呈现。比如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小学教材可以用简单故事体现,中学教材则深入解读文化内涵,大学教材探讨其在当代社会及国际交流中的重要价值。

5.3. 构建协同合作的教师队伍体系

大中小学教师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经常性的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和跨学段教师课程思政专项培训活动,分享课程思政的教学经验和典型案例,共同探讨各学段的有效衔接问题,达到提升教师整体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的目的。

组织搭建跨学科教师交流平台,通过教研活动、教学观摩等形式,让大中小学教师相互之间学习借鉴。如开展同主题的课程思政教学观摩,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分别展示教学过程,共同研讨如何更好地衔接各学段思政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5.4. 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创新体系

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讲授式教学基础上可以融入合作式探究、启发式教学、模块化教学[6]、实践教学等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小学阶段可以多采用讲故事、玩游戏等形式;中学阶段可运用主题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大学则开展专题讲座、社会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等。让思政教育更贴合学生的实际,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5.5.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体系

建立涵盖各学段的课程思政一体化的多元评价体系,制定涵盖学生思政素养发展、课程思政效果等多维度的评价指标,在关注学生对思政知识掌握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表现等方面的变化。小学阶段可侧重考察日常行为规范、品德表现;中学阶段可增加对思政知识掌握及参与实践活动的考量;大学阶段可着重关注在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通过定期对课程思政开展情况进行考核的方式,强化考核的反馈作用,将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学校、教师和相关教育部门,便于各部门之间调整和改进思政教育工作,推动课程思政一体化不断完善和优化。

从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维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一是内部监督维度。学校需建立课程思政专项监督小组,定期检查课程思政的开展情况,包括教案审核、课堂观察等,确保思政元素在教学内容中的有效融入。教师之间相互听评课,形成同行监督的良好氛围。

二是外部监督维度。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学校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宏观监督,通过检查、评估等手段,促使学校落实相关政策及要求。畅通家长和社会的监督渠道,让家长和社会力量参与到监督中,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符合社会价值导向。

5.6. 构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推进保障体系

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等要清晰界定在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中的职责,明确部门的职责分工,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建立跨部门、跨学段的协调沟通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商讨在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过程遇到的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使得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得以顺利推进。

6. 结语

本文重点梳理了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中的“痛点”问题,并针对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各学段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课程思政育人网络。教育政策的不断调整、教师发展体系的不断改进、教学资源的持续优化、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才能使得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道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

致 谢

本文衷心感谢审稿人提出宝贵意见。

基金项目

本文受2024年菏泽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24_ZC_4):新时代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架构与路径研究——以菏泽市为例资助。

参考文献

[1] 张浩, 刘海莲, 张锐. 新时代大中小学课程思政衔接问题与对策研究[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1, 37(12): 11-14.
[2] 冯刚, 刘嘉圣. 新时代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内涵要素及优化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22(1): 9-11.
[3]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4] 谭红岩, 孟钟捷, 戴立益. 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路径分析[J]. 教师教育研究, 2022, 34(2): 92-95.
[5] 何欣颖. 地方高校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 科教导刊, 2023(29): 95-97.
[6] 郭德侠, 王玉.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的四个着力点[J]. 中国教师, 2023(6): 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