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外翻译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身份重构与传播
Reconstr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Guizhou Ethnic Minority Cultural Identity Based on External Translation
DOI: 10.12677/cnc.2025.131004, PDF, HTML, XML,   
作者: 田小园, 赵足娥: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柳州
关键词: 民族文化对外翻译文化身份重构National Culture External Translation Cultural Identity Reconstruction
摘要: 重塑民族文化身份是实现翻译目标的核心。然而,翻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常限制民族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不利于树立国际文化形象。贵州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文化发展需重视其多彩的民族文化,这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需从对外翻译视角探讨翻译对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影响,以及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身份在翻译过程中的重构与传播,并通过翻译实践策略实现文化身份的重构。
Abstract: Reconstructing ethnic cultural identity is central to achieving the goals of translation. However, uncertaintie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often limit the expansion of ethnic culture’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nd hinder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ternational cultural image. As a region with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Guizhou’s cultural development must emphasize its diverse ethnic cultures, which are not only integral to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exemplify cultural diversity. It is essential to expl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ternal translation, the impact of translation on ethnic cultural identity recognition, as well as the reconstr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Guizhou’s ethnic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By employing translation practice strategies, the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can be achieved.
文章引用:田小园, 赵足娥. 基于对外翻译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身份重构与传播[J]. 国学, 2025, 13(1): 19-25.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5.131004

1. 引言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的地区,全省拥有49个民族,境内有18个世居民族,各民族在这片大地上留下深厚的文化底蕴,全省共有苗族、侗族、布依族、仡佬族等多种少数民族,这些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1]。翻译作为连接不同文化和社群的桥梁,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提升其国际认知度。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化,民族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外来文化的冲击可能使得原本就脆弱的民族文化边缘化、同质化,但同时全球化的交流也为其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如何通过对外翻译有效地重构与传播民族文化,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对外翻译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身份重构的影响,如何在保持文化多样性和原真性的同时,平衡忠实性与适应性,以确保民族文化独特身份的持续传承与重塑。在维护和弘扬民族文化自身特性的过程中,如何在对外翻译中对文化多样性与原真性的维护,力求在忠实性与适应性之间找到平衡,进而维系并重塑民族文化的独特身份。

2.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现状分析

贵州拥有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其文化身份鲜明突出。少数民族的服饰色彩斑斓、图案多样,如苗族妇女佩戴的银饰和精美刺绣,侗族的织锦和蜡染等,这些服饰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的象征。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代表性元素不仅展示了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各民族在与自然和社会互动中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些文化元素在全球化背景下,既需要保护和传承,也需要通过对外翻译和交流,让世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

文化身份,又称文化认同,是后殖民语境中的一个重要文化概念,指在特定区域内某一民族或多个民族共同拥有的文化印记。这种文化身份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文化不断交融与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例如,东西方文化因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境而呈现出差异性,而不同民族也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身份[2]。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本民族的民众通常通过多种外在表现形式来维系自身的文化属性和身份认同。然而,这种努力往往也会引发文化或风俗习惯与价值观念的冲突。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矛盾在贵州少数民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少数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习俗常常与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发生碰撞,导致文化身份的困惑和矛盾。他们在保持传统文化与适应现代生活之间面临艰难的抉择,这可能导致文化身份的分裂和弱化[3]。此外,对外翻译中对于文化身份也面临同样的挑战。译者的文化身份,包括其语言背景、社会文化环境和个人经验,深刻影响其对原文的理解和诠释方式。例如,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对同一文本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并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做出不同的选择。有些译者倾向于直译以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元素,而另一些则注重意译以方便目标读者理解。另外,译者的文化身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翻译策略。有些译者可能倾向于直译,以保留原文中的所有文化元素;而另一些译者可能更注重意译,使文本更容易被目标读者理解[4]

3. 对外翻译中民族文化身份重构与传播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文化身份是指少数民族从文化视角进行的身份定位,只有确定了文化身份,少数民族才能具有和其他文化平等交流的资格。对外翻译中民族文化身份重构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3.1. 翻译中民族文化身份失真现象

翻译,作为一种跨越语言边界的实践,不仅涉及文字的转换,更关乎文化的传承与再创造,而民族文化身份的失真现象是一个常见且复杂的问题。这种失真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偏差,更是文化内涵和价值观的扭曲或流失,影响了原文化的真实传达和接受。然而,在翻译过程中,这些语境和背景信息往往难以完全传达,导致原文化内涵的扭曲和误解,文化特有概念在翻译中找不到直接对应的表达,导致信息缺失或误读。所以这就需要译者的主观判断,以及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性,保证译文的准确性,从而强化了文化身份的真实性。

比如,牛角酒是一种独特的苗族传统酒器,由水牛角制成。除了其直译名Horn Wine外,它在苗族文化中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牛角酒是苗族最隆重的酒礼之一,每逢重大喜庆时节,苗族人用它在门口或路上迎接客人,并敬酒以示欢迎。只有当客人喝过牛角酒后,才能进入村寨或房门。所以,译者将牛角酒译为Horn Wine (The grandest courtesy of the Miao people is to serve guests with horn wine. Guests are not allowed to enter the village or house until they drink the wine from the horn)。这样的翻译不仅体现了苗族人的热情好客,也展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尊重。

3.2. 关系民族文化国际形象重建与强化

由于少数民族文化影响力较弱且人口数量较少,外界对其文化的认知往往不够清晰,关注度也不够积极。许多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不够深入,常常以“原始”和“落后”等词汇来形容[3]。这些负面的刻板印象不仅影响了少数民族在国际上的认可和发展,也阻碍了他们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被接纳。对于少数民族而言,这种负面的文化形象显然是有害的,亟需通过积极的文化展示和对外翻译来改变这一现状。

类似地,通过将《苗族古歌》翻译成其他语言,如英语和汉语,不仅可以使外界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苗族文化,还可以为苗族文化的保存和传播提供重要支持。这种翻译工作有助于保护这部史诗免于遗忘,同时也为苗族文化的重建和强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苗族古歌》是一部重要的口头史诗,记载了苗族的起源、迁徙、战争和生活方式,是苗族文化的精髓所在[5]。当《苗族古歌》被翻译并在国际上得到传播和认可时,苗族人民会感受到外界对他们文化的尊重和重视,这种外部的认可可以增强内部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4. 对外翻译中少数民族文化身份重构策略

在少数民族文化对外翻译中,文化身份的塑造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过程,它涵盖了个人对自己角色的认识、自我的接纳,以及社会对他人的认可,并且文化身份重构不可避免,文化重构的发生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丰富和完善,有利于在翻译中建构起更为全面的民族文化形象,同时还有助于目标语受众接受民族文化信息。但同时,对外翻译少数民族文化身份重构也很容易使得经过翻译的民族文化信息不一致,或者是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客观形象建构[6]。对外翻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身份的重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点出发,精心构建和传达我们的文化身份。

4.1. 端正译者文化价值取向

端正译者的文化价值取向至关重要,因为这不仅确保了文化的准确传达,还维护了文化尊严,促进了跨文化理解,并增强了文化认同感。译者需要具备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敏感性,深入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文化的差异与共性,保持中立和客观,不在翻译过程中加入个人偏见或主观评价[7]。译者,作为一个拥有独立文化视角的个体,他们在翻译过程中的参与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个人色彩。他们的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和审美偏好都会影响翻译的最终呈现,使得原文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转化为译者所理解或期望表达的意义[8]。此外,翻译策略和技巧的选择也对文化意义的传达产生重要影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文化信息的不同解读,使得翻译后的文本中的文化意义不再纯粹,而是融入了更多的外部元素。为了确保民族文化在翻译后仍能保持其鲜明的文化身份,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积极重建或再现民族文化特征。这要求译者不仅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要对源文化和目标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以促进译本形成明确的民族文化归属感,并采取多层次、多维度的翻译策略,可以减少文化身份失真现象,促进真实、有效的文化交流[9]。所以,端正译者的文化价值取向不仅是对翻译职业伦理的基本要求,更是确保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被准确、尊重和有效地传达的关键,这样才能促进跨文化理解,维护文化多样性,推动公平对话,确保文化传承和提升翻译质量。

4.2. 引入本土化翻译策略

在对外翻译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采用本土化翻译策略显得尤为关键。这样的策略不仅能够加深外界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同,还能有效维持文化的独特性。本土化翻译策略的核心在于,将源语言文化中的独有元素巧妙地转化为目标语言文化中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形态,使得目标受众能够更为直观地把握和认同翻译文本中所蕴含的文化身份,避免文化误解和曲解的发生[10]。在翻译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时,本土化策略的具体应用可以通过以下例子来说明。

4.2.1. 音译与注释结合

音译是将源语言中的词语按照其发音直接翻译成目标语言的词语。这种方法通常用于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以保留原文的独特性。注释是在文本中添加解释或背景信息,帮助读者理解特定词语或文化概念。这些注释可以放在文中括号内、脚注或尾注中。音译与注释的结合尤其适用于翻译包含独特文化元素的文本。该方法不仅保留了原文中专有名词和文化术语的音译,同时通过注释提供背景信息和解释,使目标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些术语的文化内涵。

例1:

原文:鼓藏节是苗族最为隆重、最为庄重、最为神圣的祭祖盛典,同时也是苗族传统文化最主要的传承方式。苗族的宗教观念和宗教意识,苗族的哲学观和社会观,苗族的伦理观和价值观,苗族的历史观以及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愿望等民族的心理都要通过“吃鼓藏”活动得到完整的传递和传承[11]

译文:“Guxang Festival” (a traditional celebration of the Miao people, established to honor ancestors, pray for favorable weather and family safety. It reflects the Miao’s agricultural lifestyle and their reverence for nature and ancestors.) is the most grand, solemn, and sacred ancestor-worship ceremony of the Miao people and also serves as the most important means of passing down their traditional culture. Through the “Eating Guxang” ritual, the Miao people’s religious beliefs and consciousness, philosophical and social views, ethical and value systems,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and aspirations for a better future are fully transmitted and preserved.

“牯藏”是苗族文化中特有的词汇,没有直接对应的英文词汇,因此采用音译法“Guxang”保留其文化特色,同时利于国际读者辨识,同时加上注释,解释节日的具体内容和意义,其能够保留原文中特有的文化元素,使目标读者感受到源语言文化的独特性,避免了因翻译而失去文化特色,增强了文化传承和传播的真实性也降低了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增强了读者对文化内容的接受度和兴趣。

4.2.2. 文化替代翻译法

文化替代翻译法是一种翻译策略,是指通过从译语中借用词语或短语来翻译原文。巴斯奈特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它是被接受的功能,而不是替代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词语本身和语言元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常常会遇到原文中包含地方习语或难以理解的表达方式。为了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译者可以根据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采用更符合他们语言习惯的真实、生动的表达。这种方法能让译文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通过用目标文化中具有类似功能或意义的元素替换源文化中的特定文化元素,译者能够实现跨文化间的有效沟通,从而更好地架起理解的桥梁[12]。因此,源文化中的独特概念和传统可以被更广泛地传播和理解,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例1:

原文:打铁花起源于古代冶铁技艺,它将传统工艺与表演艺术巧妙结合,不仅是布依族祈福迎祥的重要仪式,更是独具震撼力的视觉盛宴。

译文:“Iron Art Performance Festival”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performance of the Buyi people features iron craftsmanship, showcasing metalworking skills while also serving as a cultural celebration symbolizing prosperity and good fortune.) originated from ancient iron-smelting techniques, blending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with performing arts. 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ritual for the Bouyei people to pray for blessings and good fortune but also a visually stunning spectacle.

布依族的“打铁花”是一种传统文化表演,以铁艺加工为特色。在这个节日活动中,人们通过锻铁技艺创造出各种精美的铁制品,如花朵、动物等形态,展示了布依族人民的工艺技能和艺术才华[13]。在翻译时采用文化替代,如果目标文化有相似的活动或节日,可以用相近的名称进行替代,并在翻译中进行解释,类似“铁艺表演节”这样的翻译,并附上注释解释这是布依族的传统文化表演活动。

4.2.3. 拼音与注释结合

拼音是一种罗马化的汉字拼音方案,用于表示汉字的发音,而注释则是在文本中对某些文化特定词汇或概念进行解释或说明。注释可以提供文化、历史和背景信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文化背景。通过保留原词的拼音,翻译可以保留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而不需要将其完全转化为目标语言的词汇,这有助于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和真实性。这种方法在对外翻译中既保持了文化的独特性,又增强了读者的理解和记忆,是传播和重构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有效工具

“背扇”是西南少数民族妇女用来背孩子的工具,从少女时期起,她们就开始一针一线地绣制背扇,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繁荣昌盛地延续下去。从韦努蒂的异化观来看,不仅有文化上的考量,还有政治上的考虑,所以译文采用了拼音与注释结合翻译“背扇”,文化上,重视文化差异,生成陌生化的译文;政治上,抵抗英语霸权现象[14]。因此在翻译时直接采用拼音,直译为“bēi shàn”。肖唐金认为,拼音表达不仅反映了汉译英语篇中的意识形态,还能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展示[15]。这种拼音加解释的翻译方法不仅传播了源语文化和贵州文化现象,使读者倍感兴趣,同时也让他们了解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另外,译者采用拼音的同时,在以后增加了“embroidered swaddle”来加以说明背扇的用途。这种翻译技巧应用于民族文化翻译时,既能避免文化误读,又体现了译者的创造性,还保留了源文本的独特性。因此,我们可以将其译为“bēi shàn”(“bēi shàn” is an embroidered swaddle, or wrap, that women of the southwestern ethnic minorities use to carry babies on their backs. Starting from their girlhood, they painstakingly embroider each stitch, hoping for their descendants to prosper and thrive.)类似包含布依族特色文化意象的表达,也可以采用这种翻译方法[11]

4.3. 忠实传递民族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包含了独特的符号、象征和深层的意义再者[16]。贵州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苗族,最初是没有文字的。他们用神秘的苗绣符号记录和传承自己的历史。如果译者不了解“苗家十二古祖”、“蝴蝶妈妈”、“修狃”等这些古老的苗族故事,就很难准确地传递出苗族文化的内涵和元素,从而实现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理解。正如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谭载喜所说:“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某段文字理解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相关文化的了解。对译者而言,如果缺乏对两种文化的比较性知识,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表达语言文学的内涵。所以,忠实传递民族文化意象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它直接关系到文化身份的准确再现、文化尊严的维护、跨文化理解的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以及全球文化对话的实现。如侗族的“风雨桥”(Wind and Rain Bridge),它是侗族特有的木结构桥梁,不仅用于通行,还兼具避雨和社交的功能,是侗族村落的标志性建筑,其不仅是一种实用的交通设施,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17]。通过介绍其结构、功能和文化意义,并与目标文化中的类似结构进行比较,译者架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增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

5. 结语

贵州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构成中国民族特色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作为连接民族间和国际间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对外翻译已成为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身份重构与传播的关键途径。并且,对外翻译有效地将贵州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观念传递给了世界各地的受众,促进了文化身份的认同与再造。但翻译过程中的挑战不容忽视,如文化差异的处理、语言风格的转换以及文化内涵的准确传达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优化。通过采用多样的本土化翻译策略,再结合现代传播技术,我们能够更好地克服这些障碍,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翻译工作将持续深化,不仅要追求语言上的精确与流畅,更要注重文化内涵的深刻表达。我们期待通过翻译的力量,让贵州的民族文化在全球文化地图上占据更加显著的位置,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谭厚锋, 杨山白. 马克思主义与贵州民族文化相结合的路径研究[J]. 多彩贵州文化学刊, 2023: 3-15.
[2] 莫婉妮. 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与文化身份的塑造研究——以广西少数民族为例[J]. 中国民族博览, 2020(2): 124-125.
[3] 黄兴国. 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译介的思考[J]. 贵州民族研究, 2013(3): 75-78.
[4] 冯辉. 不同翻译范式下少数民族典籍的英译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 2016, 37(3): 129-132.
[5] 周杰, 汤浩. 苗族古歌对外译介效果研究[J]. 民族翻译, 2022(1): 43-52.
[6] 吴裴. 异化翻译观下的贵州民族民俗文化译介与传播[J]. 贵州民族研究, 2014, 35(10): 121-124.
[7] 肖燕, 文旭. 语言认知与民族身份构建[J]. 外语研究, 2016(4): 7-11.
[8] 宋引秀, 郭粉绒. “文化翻译”观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J]. 贵州民族研究, 2015, 36(4): 88-91.
[9] 刘汝荣.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与翻译的多维思考[J]. 广西民族研究, 2014(2): 123-128.
[10] 赵军. 基于文化交流的少数民族文化对外翻译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 2018, 39(9): 140-143.
[11] 龙泓燕. 翻译行为理论视角下贵州苗族节日宣传汉译英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贵阳: 贵州民族大学, 2018.
[12] 王梦雪, 刘丽. 文化翻译观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以纪录片《一带一路》字幕为例[J]. 现代商贸工业, 2024(6): 54-56.
[13] 郭园园. 文化旅游视角下打铁花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J].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 13(3): 1-3, 20.
[14] 蒋骁华, 张景华. 重新解读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兼与郭建中教授商榷[J]. 中国翻译, 2007, 28(3): 39-44.
[15] 肖唐金. 名词化、汉译英拼音表达与文化软实力彰显[J]. 求索, 2014(9): 174-177.
[16] 蒋领敏. 少数民族文化翻译中的意象重构与策略选择[J]. 贵州民族研究, 2018, 39(9): 144-147.
[17] 单谊. 文化意象与民族文化身份构建[J]. 河南社会科学, 2014(5): 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