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宁波,作为中国最早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拥有160年的工业历史,其丰富的工业遗产不仅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工业变迁,也构成了宁波文化的核心部分。工业遗产这一特殊的历史文化遗产,记录了城市的发展脚步,与天一阁和老外滩一同成为宁波的文化名片。然而随着城市的现代化进程,这些珍贵的遗产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迫切需要有效地保护与合理地开发。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宁波特定的地域背景下,制定新的保护策略和开发模式,以保留这一独特的工业文化遗产,实现其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发展。
2. 案例分析
2.1. 主题性艺术展览模式
2.1.1. 案例地情况
宁波美术馆的原址,系宁波港客运站码头,1844年1月1日,江北岸轮船码头被列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宁波港正式开埠。从此,江北岸轮船码头成为对外开放的“通商码头”;成为大批宁波籍人士走向世界的“人生码头”;亦成为海内外文化交流的“文化码头”,成为现代宁波港变迁的缩影与宁波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的见证。
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高速公路的建设和铁路的提速,宁波江北轮船码头的客运业务持续萎缩。在航线全面停运后,王澍将江北轮船码头改造为博物馆模式的美术馆,这是工业遗产改造中保留城市记忆的最常见的模式。
2.1.2. 理论分析
(1) 记忆符号凝聚场所精神
美术馆的内涵与精神保留在城市记忆符号中,起到象征与承载的作用。城市记忆符号凝聚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发现美术馆记忆符号的过程,也是场所精神更加清晰的进程[1]。场所精神在当代的语境中,是一座建筑物所有物质和象征价值的总和,而不同的时代赋予了同一场所不同的精神内涵[2]。
美术馆作为工业遗产改造场所,其内部的循环包括举办各种藏品展览,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外部循环包括宁波老轮船码头建筑中航运文化要素的保留,符合宁波港口文化的发展背景,和城市形成共生关系[3]。
(2) 内部构建地方史
“立足本土,面向全国,突出当代,兼顾历史”是宁波美术馆进行艺术品收藏和学术研究的方向。宁波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环境,培育和造就了诸如虞世南、吕纪、姚燮等书画名家。馆内以百年来宁波籍艺术家的优秀美术作品为收藏和研究的重点,逐步开展长期的、系列的、以宁波籍艺术家系列课题研究的学术研究活动。
展览形式分为自主展、申请展、邀请展三大类,馆内藏品以宁波籍艺术家的优秀美术作品为基础,同时涵盖浙江当代名家作品,凸显地域文化特色。美术馆致力于梳理宁波地方艺术史,构建美术历史地标,已获市政府批准牵头实施从河姆渡文明起的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并收藏全部作品,展现对地方美术历史的宏伟构建。
(3) 空间设计展新篇
美术馆由工业遗产改造,拥有博物馆中少见的内部大型候船空间,适合大型作品的展出;外部设计中融合码头、登船栈桥、信号塔、立方体外形等航运文化要素[4],保留了原来候船大厅的主体结构、标志性的塔楼以及水泥码头。运用高大的松木板门、砌墙的青砖以及南宋的石刻造像等地域特有的材料和标志,改造方式延续城市工业记忆,为游客带来别致体验。
美术馆毗邻甬江,与外滩大桥建筑群相连,实现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处以及情感记忆的传递。改造过程中融合场景化、景观化体验与社会力量,通过文博活动增强市民幸福感,促进空间可持续利用,建立人与环境情感连接,赋予原有的改造空间情感价值,实现延续城市记忆的目标[5]。
2.2. 城市景观模式
2.2.1. 案例地情况
宁波文创港曾是港埠三区的深水码头和老北站货场,拥有12条长短铁轨、8个大型仓库,沿江沿路服务着宁波市内三四十家大中型企业,见证了宁波舟山港的发展历程和工业遗址的辉煌。这里依托水陆转运、公铁联运的交通优势,曾是物资中转交易的重要场所。如今,它是宁波市政府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平台和核心区域,工业“锈带”变“秀带”的优秀典例。
城市景观空间模式的改造通常位于工业建筑群中,保留原有绿化和工业设备,结合现代文化元素将废弃工厂和矿区改造成社区公园或文化活动场所,满足休闲、娱乐和学习需求,同时解决工业衰退带来的问题。
2.2.2. 理论分析
(1) 将浓厚的工业底色进行碎片化留存
文创港区域因其曾是宁波港航和工业经济中心而扬名,部分遗址被碎片化保留。该区域是宁波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也是江铁联运的重要集散地。宁波港最早的港区遗存和近现代工业遗存,如老火车北站、海洋渔业公司、港埠三区码头等特色标志作为记忆碎片保留改造[6]。这些作为城市记忆的载体,为人们认识城市提供前提,成为宁波文创港的独家记忆碎片。
(2) 空间布局的多元化和规划度高
宁波文创港占地约100万平方米,分为南、北两区。南部为文创产业园区,包括多个产业园,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办公、生产和展示场所;北部为创意生活区,设有文创商业街、创客广场和艺术展览馆等,为公众提供文化创意产品购物、休闲娱乐和艺术交流场所。文创港以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通过优质环境和服务吸引优秀企业入驻,形成多元化、专业化产业集群。
(3) 人地和谐植入场地情感
人类对环境的需求逐渐提升,从物质索取到精神追求[7]。场所精神作为建筑现象学概念,强调稳定性并随时代诠释。设计的目的在于延续人们对环境体验所产生的“意义感”。
在城市景观改造方面,文创港注重场所精神所表现的整体氛围,它由人的主观意识所决定,体现在人们处于场所中所获得的特定的、富有亲切归属感的空间感受[8]。在改造过程中,文创港依托“有故事、有智慧、有生活”三大设计理念,将码头、铁路、吊轨等工业记忆与艺术雕塑、运动主题等新型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9]。既保留工业遗存,又赋予新的精神气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同时该景观注重功能性和生态性改造原则,满足基本需求并布局多样活动空间。公园通过创新性地上跨白沙路,实现与滨江绿地的无缝衔接,与江岸建筑形成立体水岸空间。这样的设计提升公园景观层次丰富性、生态功能和休闲体验,使人们与场地产生情感共鸣[10]。这样的改造不仅实现了遗址的有机更新,还为市民提供了文化价值和休闲体验。
2.3. 商业办公模式
2.3.1. 案例地情况
大昌1885时尚数字产业园地处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孔浦街道,由一家纺织工厂的老厂房改造而成,总面积约三万平方米。园区以时尚产业为中心,保留了纺织特色文化,拥有办公、商业、科研、摄影直播等多种业态,是一个集时尚、创意和数字产业于一体的创意办公园区。
2.3.2. 理论分析
(1) 物质空间:空间重塑与功能置换
在工业遗产改造过程中,保护原有的建筑风貌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大昌1885时尚数字产业园在改造过程中注重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结构和外立面的特色,建筑中原有工业景观等物质空间是表征、再现和建构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11]。这些载体承载着城市工业发展的历史和记忆,通过保护、修复和利用它们,城市可以将工业的记忆传递给后代,并形成具有特色和魅力的新形象。
同时,大昌1885时尚数字产业园配备先进信息技术和办公设备,以满足时尚和数字产业需求。这一改造不仅保留了历史记忆,还实现了工业区向商业办公区的功能置换,打造了一个融合怀旧与现代的创意办公园区,为城市注入了新活力和特色。
(2) 情感环境:地方认同与主体感知
由集体记忆建构的情感空间都具有其特定的历史时代性和文化主体性,而对这种文化和历史背景较为熟悉的人则更容易产生认可并形成认同。大昌1885时尚数字产业园通过保留原有建筑外立面的建筑外表存留了工业时代的鲜明特点,其过去熟悉的生活场景及文化环境得以留存,成为记忆与现实的交融点,不仅建构了其附近居民与员工的身份认同,更构建了地方群体的认同感。
建筑最能唤起人们对城市历史的记忆与感知。大昌1885时尚数字产业园作为工业文明的遗产地,表现出了浓郁的工业气息并营造出了浓厚的历史怀旧氛围,成为了城市集体记忆的留存。记忆的形成依赖于个人的情感体验,而情感体验则需要自身的身体实践[12]。大昌1885时尚工业园的居民与员工在生活与工作实践中亲身参与,通过日常的体验、实践与感知来唤起和创造记忆,并赋予这个怀旧空间特殊的情感意义和价值。
(3) 多元博弈:群体建构与城市共生
在重塑工业遗产记忆的过程中,不仅仅是遗产自身内在的历史和文化要素在发挥作用,从社会层面来看,权力、资本以及群体不论是自顶向下还是自底向上的影响同样扮演着关键角色。《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等政府出台的政策推动工业文化建设,大昌1885时尚数字产业园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园区结合周边文化资源,如江北老街和天一广场,增强文化氛围与吸引力,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2.4. 文创空间模式
2.4.1. 案例地情况
一部百年和丰史,与中华民族的屈辱与奋起的历史所联系,1905年,鄞县商人戴瑞卿联络沪甬等地宁波商人发起创办和丰纱厂。创办以来,和丰历尽坎坷,甚至厄运不断,但在顾元琛、俞佐宸等人的苦心经营下也有不俗的表现,一度成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佼佼者,浙江省内屈指可数的“工厂王”。上世纪90年代末,和丰响应有关部门的号召,这家近代宁波最早的股份制企业通过重组与改制,成为宁波维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组成部分而功成身退。
2.4.2. 理论分析
迈克尔·波特提出产业集群效应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13]。文化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理论在文化特定产业中的体现,在文化聚集区中鼓励文化运用和一定程度的生产和消费的集中。
和丰创意广场作为创意生态圈的典型代表,引进了意大利、荷兰、英国、美国、中国香港地区等设计创意类企业近百家,形成地理空间范围内的产业集聚。设计类创意产业集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创意思维的碰撞与交互,同时企业的产品推广及市场深耕也会在产业集聚的带动下发挥更大的价值园区系统内部的多样性特征也使其秉承兼容并包的态度包括了多种业态,该创意生态圈内部生态位多样。
德国著名工业布局学者韦伯提出的工业区位论指出一个工业园区的选址因与其所生产的产品原料有关,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和丰创意广场文化产业园区坐落于和丰纱厂的工业遗址上,具有一套完整“和丰史”的记录体系。与历史一同沉积的不只有斑驳的锈迹还有文化的烙印,和丰创意广场将老旧工业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相结合,利用原有的产房打造“和丰文化园”,利用现代化技术与产业集聚效应打造现代产业园。
和丰创意广场历经百年转型,虽已具现代化产业园区规模,但仍存在规划不合理、产业链模糊、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文化创意产业以创意为核心,需政府支持,制定战略,促进创意汇聚。在和丰产业园建设中,应因地制宜,加强规划,挖掘“和丰文化”内涵,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明确发展重点,突出文化主题,推动园区健康发展。
2.5. 社区居住空间
2.5.1. 案例地情况
在宁波市民心中,郎官巷享有盛誉。由于《鄞县通志》中“旧称郎官第,即郎官巷。”其也被称作“郎官第”,现称郎官驿。此地原为博洋集团老工厂区,历史悠久。1940年,后勤部门与斑马牌眼药水厂在此兴起;1994年,“博洋”品牌诞生,后中丰、华丰等厂并入,共同铸就了今日的博洋。2021年7月,郎官驿经旧厂房改造后焕新,集青年艺术家工作室、名画公寓、民宿、咖啡店等于一体的多元化文创新业态。
2.5.2. 理论分析
郎官驿社区以创意园与社区居民共享的设计理念,对成本低的城市厂房和空间功能再一次尝试,重新定义了各厂房间的新功能关系,实现了创意园与社区更新的融合,成老城区厂房更新的示范。该更新旨在过去和未来、园区与社区间构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以传承历史文化。从1940的军分区斑马牌眼药水,后勤部,到近现代的纺织厂和制线厂,再到后来博洋品牌,这片土地见证了各个时代的辉煌,不断变化出新时代的身影。
工业遗产社区化崛起源于内部文化认同、习惯、空间布局、建筑环境及市场业态的驱动力,以及外部政策与制度的支持。不同利益主体,如居民、政府及开发商,均寻求满足自身需求。郎官驿作为实例,通过优化改进,转型为创意社区,旨在解决养老问题及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在内外动力与各方需求间寻找平衡,形成了现有的遗产社区模式。
城市更新的核心在于空间革新与产业链晋升的融合,传承与翻新的交融,追求幸福感与土地尊重,实现从工业遗产到文化创意的转型。在“厂址”到“城市未来”的转变中,老厂房革新为城市革新提供新路径,如郎官驿改造所示。基于原空间与生态,重组旧建筑与社区,让博洋旧厂区的精华重现,确保城市发展不断层,为当代建设注入延续性。
3. 结论与展望
工业遗产见证了城市发展、变迁、更新、再发展的过程,承载了一代代市民的城市记忆,倒映出每一个时代的不同风貌,是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象征。近年来,工业遗产的更新与保护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发展改造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宁波市也正在一步步走上发展的道路。关于工业遗产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在得到妥善处理,部分产业园区中出现的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和产业园区经营管理者的重视。在注重效益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工业遗产保护中更有意义的信息和实物,提高文化含量,赓续历史血脉,使之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基金项目
校级崇本基金项目202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