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性别角色、共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ender Roles, Empathy and Prosocial Behavior among College Students
DOI: 10.12677/ap.2025.15206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 莉*, 徐应红:盐城师范学院儿童认知发展与心理健康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江苏 盐城
关键词: 大学生性别角色共情亲社会行为College Students Gender Roles Empathy Prosocial Behavior
摘要: 本研究利用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对33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研究,考察了其性别角色与共情、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性别角色分为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两个维度,根据维度的高低水平,可分为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四类群体。研究具体包括两个目标:(1)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在共情能力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差异表现。(2) 共情能力在性别角色特质与亲社会之间是否存在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 四种性别角色类型中,双性化群体在共情能力和亲社会行为上的水平最高,未分化群体最低。(2) 男性特质、女性特质分别与共情能力、亲社会行为之间呈现两两显著正相关,而且,共情能力在两种性别角色特质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Abstract: This study used an onlin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ender roles, empathy, and prosocial behavior among 333 college students. Gender role included two dimensions, which were male traits and female traits. According to the level of these two dimensions, participant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androgyny group, masculine group, feminine group, and undifferentiated group. The research specifically includes two objectives: (1) the differences in empathy and prosocial behavior among the four gender role types; (2) whether empathy played a mediating role between gender role traits and prosocial behavio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Among the four gender role groups, the androgyny group had the highest levels of empathy and prosocial behavior, and the undifferentiated group was the lowest of these two measurements. (2)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male traits/female traits and empathy ability and prosocial behavior, and empathy ability partially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gender role traits and prosocial behavior.
文章引用:张莉, 徐应红 (2025). 大学生性别角色、共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心理学进展, 15(2), 58-66. https://doi.org/10.12677/ap.2025.152061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性别角色体现了个人的社会性别认同,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和表现的与自己生理性别相关的行为规范,是个体在社会化活动中逐渐形成与生理性别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和观念(刘电芝等,2011)。性别角色分为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两个维度,男性特质包括沉着、勇敢、自主、自制力等,女性特质为文雅、温柔、亲和等。

根据上述两个维度,Bem将性别角色分为四个类型:双性化、女性化、男性化和未分化(Bem, 1974)。性别角色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双性化群体(即男女特质得分均比较高的群体)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性(卢勤,2010鲁梅佳等,2011),此外双性化大学生有更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同龄人中更受欢迎(李雪平,刘月,2016Ivan, 2017),也更容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研究发现,双性化大学生所表现的利他行为得分最高(佘玙圭,2015Ma, 2005),未分化(男女特质得分均较低)大学生表现的亲社会行为最少(何娟,2020)。

以往研究还发现,共情能力是个体产生亲社会行为最重要的影响和预测因素之一(丁凤琴,陆朝晖,2016Yin & Wang, 2023),个体的共情水平越高,其发生的亲社会行为也更频繁(安连超等,2017Ding & Lu, 2016)。共情是其他因素作用于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中介变量(何宁,朱云莉,2016)。而双性化个体则拥有较强的共情能力(韦凤美,韦凤琴,梁耀军,白凤霞,2012王梦露,2017Ivtzan, Redman, & Gardner, 2012Yarnold, Martin, Soltysik, & Nightingale, 1993),这一关系与双性化群体的女性特质较高有关(韦凤美等,2012)。因此,双性化群体可能因为其具备较高的共情能力,进而表现出较高水平的亲社会行为。

1.2. 问题提出与假设

为了进一步探究性别角色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揭示共情能力在性别特质与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本研究考察了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在共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上的表现,并将性别角色区分为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分析了共情能力在两种性别特质与亲社会行为水平上的作用。

本研究假设,(1) 双性化角色的共情能力和亲社会行为最高,未分化群体在两种能力上的得分最低;(2) 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而共情能力则在其中起中介作用,且这一作用在女性特质与亲社会行为关系之间更为明显。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被试为随机选取在校大学生,通过问卷星线上收集的方式,共收集333份。排除了填写时间少于150秒的问卷以及存在连续22道题目连续选择同一选项等明显不符合要求的无效问卷,最终筛选出有效问卷30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约为92.2%。被试情况见表1

Table 1. Participants’ basic information

1. 被试基本信息

变量

类别

频率

有效百分比(%)

性别

男生

124

40.4

女生

183

59.6

独生

独生

75

24.4

非独生

232

75.6

年级

大一

57

18.6

大二

74

24.1

大三

77

25.1

大四

99

32.2

总计

307

100

2.2. 测量工具

2.2.1. 性别角色量表

性别角色量表(CSRI-50),由刘电芝等人于2011年修订,共计50道题,每道试题的评分采用7点计分,从“完全不认同(1分)”至“完全认同(7分)”(刘电芝等,2011)。主要分为男性特质量表(如决断力、领导力),共16个题目;女性特质量表(如温柔、同情心),共16个题目;中性特质量表不计分,其干扰起填充作用,共18个题目。根据个体在男性化特质量表的得分(M)和女性化特质量表的得分(F)的中位数,将性别角色分为四类,主要为未分化、女性化、男性化、双性化。本研究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4。

2.2.2. 亲社会行为量表

亲社会倾向量表(PTM)由Carlo等人提出,中文版由寇彧等人进行了四次修订(寇彧,洪慧芳,谭晨,李磊,2007Carlo & Randall, 2002)而成,与Carlo修订的结果较为相近。这份量表共包括26个项目,参与者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判断所描述的内容与自己的符合程度,使用5点计分(1 = 非常不像我,5 = 非常像我),分为情绪、依从、利他、匿名、公开与紧急这6个维度,将所有题目得分相加,得分越高代表亲社会行为水平越高。该量表经修订后具有良好的心理学测量指标,六个分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71、0.78、0.76、0.74、0.73、0.56,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分别为0.49、0.76、0.80、0.80、0.79、0.80。本研究该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5。

2.2.3. 共情能力

当前研究采用了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IRI-C)量表来测量共情能力,当前版本为Davis编制,张凤凤等人修订的(张凤凤,董毅,汪凯,詹志禹,谢伦芳,2010)。该量表共有22个项目,采用五点计分法(0 = 不恰当,4 = 很恰当),参与者需判断该句子所描述的与自己的符合程度进行打分,总得分越高说明被试的共情能力越强。该量表分为观点采择、想象、共情关心以及个人痛苦四个维度,其中观点采择分量表为测量认知共情的工具,共情关心分量表为测量情感共情的工具。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具有较好的信度及效度,比较适合测量中国人群的共情能力。本研究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0。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使用SPSS26.0对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与分析处理等。本研究分析思路如下:对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在共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上的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使用PROCESS宏程序检验共情能力在性别角色与亲社会行为之间是否存在中介效应。

3. 结果

3.1.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比例

依据性别角色量表(CSRI-50)计分方式以及Spence中位数分类法对被试的性别角色进行分类。本次调查中男性化量表得分和女性化量表得分的中位数分别为5.06和5.19,据此将性别角色分为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其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根据表2可知:四种性别角色分布不均衡,在被试中分布比例由低到高依次为男性化(9.4%)、女性化(11.4%)、未分化(38.1%)和双性化(41%)。

Table 2. The distribution of gender role types (n = 307)

2. 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情况(n = 307)

性别角色类型

双性化

男性化

女性化

未分化

人数

126

29

35

117

比例

41%

9.4%

11.4%

38.1%

3.2. 亲社会行为、共情能力在性别角色类型上的差异比较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四种性别角色类型在亲社会行为和共情能力上的差异。结果显示,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在共情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F = 56.50, p < 0.001)。事后比较(LSD)得出,未分化大学生的共情能力显著低于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而双性化与男性化、女性化群体之间的差异都不显著。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在亲社会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F = 96.37, p < 0.001)。通过事后比较(LSD),在亲社会行为上,双性化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群体。具体结果见表3

Table 3. Differences in empathy ability and prosocial behavior among gender role types (M ± SD)

3. 共情能力及亲社会行为在性别角色类型上的差异比较(M ± SD)

1双性化

2男性化

3女性化

4未分化

F

LSD

共情能力总分

57.96 ± 6.07

54.86 ± 7.24

59.94 ± 6.32

44.15 ± 12.32

56.497***

4 < 1, 2, 3

2 < 3

亲社会行为总分

105.97 ± 8.47

97.03 ± 16.72

98.57 ± 9.27

72.05 ± 22.18

96.365***

4 < 1, 2, 3

2, 3 < 1

注:*p < 0.05,**p < 0.01,***p < 0.001,下同。

3.3. 性别角色特质与共情能力、亲社会行为之间的相关分析

将性别角色量表的男性化特质、女性化特质两个维度与共情能力、亲社会行为分别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

根据表可得出,男性特质、女性特质与共情能力及亲社会行为两两之间分别存在显著正相关(ps < 0.001)。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的得分越高,个体的共情能力和亲社会行为也会更强。

Table 4.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gender role traits, empathy, and prosocial behavior (r)

4. 性别角色特质、共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r)

男性特质

女性特质

共情能力

亲社会行为

男性特质

1

女性特质

0.84***

1

共情能力

0.70***

0.80***

1

亲社会行为

0.84***

0.85***

0.81***

1

3.4. 共情能力在性别特质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中介作用是研究X对Y的影响时,是否会先通过中介变M,再去影响Y;如果存在此种关系,则说明具有中介效应。通过相关分析可知,大学生性别角色(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共情能力、亲社会行为三者之间两两显著相关。

本研究将进一步考虑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考察共情能力是否在性别角色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将性别角色量表分为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量表,探究共情能力在男性特质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女性特质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发挥的作用。

3.4.1. 共情能力在男性特质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为了检验男性特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是否显著,以亲社会行为作为结果变量,男性特质作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路径c的标准回归系数是显著的(β = 0.84, t = 27.09, p < 0.001)。接着检验男性特质与共情能力的回归系数a以及共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的回归系数b。以男性特质为预测变量,共情能力为结果变量做回归,得到标准回归系数a显著(β = 0.70, t = 17.18, p < 0.001)。以男性特质、共情能力为预测变量,亲社会行为作为结果变量,得到标准回归系数b显著(β = 0.44, t = 12.29, p < 0.001);同时得到对亲社会行为的标准回归系数c’显著(β = 0.53, t = 14.97, p < 0.001)。具体结果见表5图1

经过进一步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法分析,共情能力在特定路径中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值为0.31,95%置信区间为[0.24, 0.37],不包含0,共情能力的中介效应显著。这表明男性特质能对亲社会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且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共情能力的影响,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36.54%。具体结果见表6

Table 5.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between male trait and prosocial behavior

5. 男性特质与亲社会行为的回归分析结果

结果变量

预测变量

R2

F

β

t

亲社会行为

男性特质

0.71

733.86

0.84

27.09***

共情能力

男性特质

0.49

295.04

0.70

17.18***

亲社会行为

男性特质

0.80

623.01

0.53

14.97***

共情能力

0.44

12.29***

Figure 1. The mediating effect role of empathy between male trait and prosocial behavior

1. 共情能力在男性特质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作用

Table 6. The Bootstrap analysis of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empathy between male trait and prosocial behavior

6. 共情能力在男性特质与亲社会行为间中介效应的Bootstrap分析

效应值

Boot标准误

上限

下限

相对效应值(效应占比)

直接效应

0.53

0.036

0.46

0.60

63.46%

中介效应

0.31

0.034

0.24

0.37

36.54%

总效应

0.84

0.031

0.78

0.90

3.4.2. 共情能力在女性特质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为了检验女性特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是否显著,以亲社会行为作为结果变量,女性特质作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则路径c的标准回归系数是显著的(β = 0.85, t = 28.23, p < 0.001)。接着检验女性特质与共情能力之间的回归系数a以及共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的回归系数b。以女性特质为预测变量,共情能力为结果变量做回归,得到标准回归系数a显著(β = 0.80, t = 23.27, p < 0.001)。以女性特质、共情能力为预测变量,亲社会行为作为结果变量,得到标准回归系数b显著(β = 0.37, t = 8.00, p < 0.001);同时得到对亲社会行为的标准回归系数c’显著(β = 0.56, t = 12.21, p < 0.001)。具体结果见表7图2

经过Bootstrap检验,在女性特质与亲社会行为中,共情能力的部分中介作用显著;中介效应值为0.29,95%置信区间为[0.20, 0.37],不包含0,说明共情能力的中介效应显著(见表8)。这表明女性特质既能对亲社会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且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共情能力的影响,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34.38%。

Table 7.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between male trait and prosocial behavior

7. 女性特质与亲社会行为的回归分析结果

结果变量

预测变量

R2

F

β

t

亲社会行为

女性特质

0.72

797.13

0.85

28.23***

共情能力

女性特质

0.64

541.65

0.80

23.27***

亲社会行为

女性特质

0.77

512.96

0.56

12.21***

共情能力

0.37

8.00***

Figure 2. The mediating effect role of empathy between female trait and prosocial behavior

2. 共情能力在男性特质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模型

Table 8. The Bootstrap analysis of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empathy between female trait and prosocial behavior

8. 共情能力在女性特质与亲社会行为间中介效应的Bootstrap分析

效应值

Boot标准误

上限

下限

相对效应值(效应占比)

直接效应

0.56

0.046

0.47

0.65

65.62%

中介效应

0.29

0.042

0.20

0.37

34.38%

总效应

0.85

0.030

0.79

0.91

4. 讨论

4.1. 共情能力、亲社会行为在性别角色类型上的差异

大学生的共情能力在四种性别角色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双性化得分最高,未分化类型的得分最低,女性化得分显著高于男性化群体。双性化类型是融合了男性化和女性化特质的综合体质,这类人既表现出男性的理智和果敢,又兼具女性的温柔和细腻。因此,他们在与他人交往时更容易产生理解和共鸣,故而表现出更高的共情能力。而未分化群体表现出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都较弱,既不具备男性化的理性,也不具备女性化的善解人意,所以更难准确感受到他人的情感及各种情绪。

在亲社会行为上,性别角色类型存在显著差异。双性化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种性别角色(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女性化和男性化个体也高于未分化个体。这表明具备明显的男性特质或女性特质,均有利于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发生。这和以往研究发现双性化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结果相一致(李雪平,刘月,2016佘玙圭,2015Ivan, 2017)。上述结果和本研究中的假设1相一致。

需要注意的是,未分化群体在共情能力和亲社会行为上的水平均比较低,这表明男女特质不明确会影响个体认知能力和社会行为的正常发展(王中会,王晶,2008)。而本次实测中,未分化人群比例高达38.7%,因此,这提示,相关主体应重视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对个体进行性格塑造,增加其社会性活动,重视对其勇敢、毅力、互助、理解等方面品质的培养。

4.2. 共情能力在性别角色特质与亲社会行为间的中介关系

本研究发现,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均可预测亲社会行为,这与以往研究相一致(Ma, 2005),并与上述研究所发现的双性化群体亲社会行为最高的结果相一致。引入共情能力这一变量后,男性特质、女性特质对亲社会行为的直接预测能力减弱,共情能力在两种特质与亲社会行为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因此,大学生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得分较高时,其本身综合性的性别特征有助于其更好地适应社会,产生更多的良性社交。此外,由于两类性别特质的水平较高,其共情能力也较高,能够较好地理解他们的处境,体会他人的感受,进而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的发生。这一结果支持了本文的第二个假设,即共情能力在两种性别特质与亲社会行为关系上存在中介作用。

另一方面,本研究并未发现共情能力的中介作用在女性与亲社会行为之间更为明显(其中介效应值为,男性特质–亲社会行为:0.31,女性特质–亲社会行为:0.28),这可能是因为当前的共情量表包括了认知和情感共情两个成分,而认知共情对应于男性特质的理智特征,情感共情则对应女性特质里情感丰富的特征,因此,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均可通过共情这一认知结构影响到亲社会行为的产生。这也表明,通过训练个体的共情能力,可以提高其亲社会水平。

5. 结论

(1) 在共情能力和亲社会行为上,双性化类型大学生显著高于其他三种性别角色类型,而未分化群体表现最低。

(2) 共情能力在男性特质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女性特质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均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基金项目

本研究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3JYC011)的资助。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安连超, 耿艳萌, 陈靖涵, 李春梅, 赫英娟(2017). 大学生共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5(9), 1369-1371.
[2] 丁凤琴, 陆朝晖(2016). 共情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元分析. 心理科学进展, 24(8), 1159-1174.
[3] 何娟(2020).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利他行为的关系: 认知共情的相对中介作用.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30(5), 40-44.
[4] 何宁, 朱云莉(2016). 自爱与他爱: 自恋, 共情与内隐利他的关系. 心理学报, 48(2), 199-210.
[5] 寇彧, 洪慧芳, 谭晨, 李磊(2007). 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的修订. 心理发展与教育, 23(1), 112-117.
[6] 李雪平, 刘月(2016).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人际关系的相关性.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7), 1020-1024.
[7] 刘电芝, 黄会欣, 贾凤芹, 龚茜, 黄颀, 李霞(2011). 新编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揭示性别角色变迁. 心理学报, 43(6), 639-649.
[8] 卢勤(2010).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4), 276-280.
[9] 鲁梅佳, 刘哲佳, 李晗薇, 訾非(2011).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大学生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9(8), 994-996.
[10] 佘玙圭(2015). 性别助长及性别角色对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影响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
[11] 王梦露(2017). 情绪共情与认知共情的性别角色差异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北大学.
[12] 王中会, 王晶(2008). 双性化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心身症状及大学适应状况.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2(11), 811-815.
[13] 韦凤美, 韦凤琴, 梁耀军, 白凤霞(2012). 110名女护生的性别角色与共情能力分析. 护理学报, 19(13), 63-65.
[14] 张凤凤, 董毅, 汪凯, 詹志禹, 谢伦芳(2010). 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的信度及效度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8(2), 155-157.
[15] Bem, S. L. (1974).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2, 155-162.
https://doi.org/10.1037/h0036215
[16] Carlo, G., & Randall, B. A. (2002). The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of Prosocial Behaviors for Late Adolescent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31, 31-44.
https://doi.org/10.1023/a:1014033032440
[17] Ding, F., & Lu, Z. (2016). Association between Empathy and Prosocial Behavio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4, Article 1159.
https://doi.org/10.3724/sp.j.1042.2016.01159
[18] Ivan, L. (2017). Sex Role Identity,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Group Popularity. Roman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Relations, 19, 19-28.
https://doi.org/10.21018/rjcpr.2017.2.236
[19] Ivtzan, I., Redman, E., & Gardner, H. E. (2012). Gender Role and Empathy within Different Orientations of Counselling Psychology. Counsel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 25, 377-388.
https://doi.org/10.1080/09515070.2012.711520
[20] Ma, H. K. (2005). The Relation of Gender-Role Classifications to the Prosocial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of Chinese Adolescents.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66, 189-202.
https://doi.org/10.3200/gntp.166.2.189-202
[21] Yarnold, P. R., Martin, G. J., Soltysik, R. C., & Nightingale, S. D. (1993). Androgyny Predicts Empathy for Trainees in Medicine.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77, 576-578.
https://doi.org/10.2466/pms.1993.77.2.576
[22] Yin, Y., & Wang, Y. (2023). Is Empathy Associated with More Prosocial Behaviour? A Meta-Analysis.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6, 3-22.
https://doi.org/10.1111/ajsp.12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