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升青年文化自信的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Enhancing Youth Cultural Confidence through Public Digital Cultural Services
DOI: 10.12677/ass.2025.142104,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欣雨: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公共数字文化公共文化服务青年文化自信Public Digital Cultur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Youth Cultural Confidence
摘要: 公共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对提供公益性的优质文化服务、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公共文化服务正面临数字化转型,文章通过明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相关概念内涵,剖析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升青年文化自信的价值与困境,并从资源整合、协同传播、空间打造和平台建设四方面阐述建设路径,以期为推动青年文化自信自强提供助益。
Abstract: As a part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public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viding high-quality cultural services for public welfare, enriching people’s spiritual lives, and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At present,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are fac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By clarifying the relevant concepts and connotations of public digital cultural servic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value and dilemma of public digital cultural services to enhance youth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expounds the construction path from four aspects of resource integration, collaborative communication, space building and platform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help for promoting youth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文章引用:张欣雨.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升青年文化自信的路径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2): 132-13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2104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事业不断蓬勃发展,公共文化关系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关系到青年一代文化自信的进一步增强,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因此,党在2022年5月《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1]。当今数字化时代为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2]。因此,立足国家文化数字化的战略高度,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角度探究青年文化自信的提升路径,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对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理论和实践的推进起积极作用。

2. 相关概念内涵与外延

2.1. 公共数字文化

2016年12月2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详细界定了公共文化服务及设施的概念内涵,其中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其中,公共文化是所有成员都可以参与的文化,但还需要满足由公共财政支持和能够合法出现在公共领域两个要求[3],即:公共文化是指发生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活动场所等公共空间里,关于文化资源的展示、传播和共享[4]

随着数字技术与公共文化的融合共生,“公共数字文化”的概念也逐渐形成:即公共文化和数字文化交融的产物,可被理解为“公共文化的数字化”,即以数字形态存在和发展的公共文化[5]。2011年11月15日,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公布《文化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包括数字化平台、数字化资源、数字化服务等基本内容,是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传播范围的重要途径,并强调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具有辐射面广、传播速度快、资源广泛共享等特点[6]

2.2. 文化自信

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7]。”文化自信中的“自信”,已经超越了《辞海》中“自己相信自己”的字面解释,上升到了民族和国家的自信心。有学者指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增强文化自信关系紧密,是在新时代中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和固本之举,能够为增强和发展文化自信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8]。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增强了公共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新兴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需切实承担起“以文化人”作用,不断激发和增强人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升青年文化自信的价值

伴随现代科技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公共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给民众带去了全新的体验,极大地丰富了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提升青年文化自信赋予了新的生机。

3.1. 树立核心价值观念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是培育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首先,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以拓展共享信息的覆盖面,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增强青年对国家发展的全面了解。通过向青年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经典文学、艺术作品、历史故事等,帮助他们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从而形成文化共识,树立文化信仰,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其次,在数字化时代,青年人更容易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够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观念,学会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防止受到有害信息与错误思潮的影响。最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以通过在线平台搭建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鼓励他们关注国家大事、参与公共事务,增强民主意识和责任感。促进社会成员间的文化融通,实现公众共享公共文化发展成果的局面,促使不同阶层和群体的社会成员确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自信[9]

3.2. 提供优质文化设施与产品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设施与产品能够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其外观风格、表达方式、环境氛围等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青年的文化自信生成。一方面,数字化文化资源平台能够为青年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包括电子图书、音频、视频、艺术品等,使青年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优质文化资源,满足文化需求。通过提供数字化的文化体验,举办在线文化活动和展览,如虚拟现实艺术展、在线音乐会等,通过网络直播或虚拟展览的形式,让青年能随时随地参与到高质量的文化活动中。同时通过现实与虚拟相融合的交互途径,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供了更加丰富且具有深度的内容,使青年获得情感、认知等方面的精神性交互体验[10]。另一方面,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也为青年提供个性化的文化产品推荐服务,根据其兴趣和偏好推荐适合的文化产品,提高文化消费的满意度和体验感。

3.3. 提升青年文明素养

数字时代,青年常常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交流和互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够推广文明礼仪教育,帮助青年提升文明素养。首先,通过数字化平台传播公共精神和文明价值观,引导青年热爱国家、尊重法律、关心环境,通过组织公益活动,鼓励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慈善捐助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提升文明素养。其次,通过网络平台传播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引导青年文明上网,自觉维护网络秩序,形成良好的社交习惯,提高网络文明素养。最后,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作品和活动,培养青年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使他们懂得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同时能够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之间的多元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尊重和理解,拓展视野。

4.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升青年文化自信的困境

数字技术促进了公共文化资源配置、表达形态和服务方式的变革,推动了公共文化设施的升级和公共文化服务的优化,丰富了青年的日常文化生活,但随之出现的新问题也亟待解决。

4.1. 资源配置机制不健全

现有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缺乏明确的资源配置标准和评估机制,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导致资源配置过程缺乏科学性和透明度。首先,缺乏独具特色的数字文化资源,大部分资源内容雷同,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等特色资源的挖掘和传播不足,导致文化多样性受到忽视。其次,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力度还不够,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能不足,缺乏有效的融合与互动。最后,数字文化资源的覆盖面不广,地区间、城乡间资源配置不均衡,数字鸿沟问题突出,导致一些地区和群体难以享受到优质的文化服务。

4.2. 场景空间吸引力不足

公共文化数字化体验的在场感知不仅包括现场的真实体验,而且包括数字化体验情境中用户的具身参与,如以视频会议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现场,用户以数字人身份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过程等[11]。一来,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缺乏具有吸引力的场景设计和用户体验,使得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缺乏融入感和参与感,导致用户流失率较高。二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缺乏针对不同年龄段、群体特点和需求的服务定位,对青年群体特点和思想需求的深入了解不够,导致服务内容较为单一,难以匹配青年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最后,传统文化服务机构转型存在阻力,缺乏相关技术和人才,无法适应数字化服务的需求和发展趋势。文化服务机构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滞后,难以适应数字化服务的灵活性和快速响应的特点。

4.3. 融合发展格局尚未形成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融合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近年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逐渐深入各个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面临新形势和新要求,仍需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推动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融合发展格局。首先,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重要一环,许多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尚未充分利用,缺乏有效的数字化整合与推广,传统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在数字化全景呈现上缺乏深度,无法充分吸引青年一代。其次,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广泛传播和交互的渠道,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仍与一些主流平台缺乏合作或有效利用,即使一些公共文化机构和平台入驻新兴媒体,其内容制作仍缺乏创新,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此外,新媒体强调用户的参与和互动,但很多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与用户的交互性不足,用户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提升。最后,青年是文化创新创造的重要力量,但目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多样化参与渠道不健全,缺乏青年文化创意成果的展示窗口,以鼓励和支持青年参与文化创作和交流。

5.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升青年文化自信的建设进路

如今,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不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增强公共文化的资源联通、设施升级和惠民利民水平,才能不断提升青年文化自信。

5.1. 整合优质文化资源

通过整合优质文化资源,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还可以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首先,优质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包括经典文学、艺术作品、历史文献和遗迹等,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妥善整理和保存。同时,挖掘当代优秀文化资源,例如新兴艺术家的作品、优秀影视剧、音乐作品等,通过合作或征集的方式进行收集和整合。引入少数民族文化、地方非遗文化、革命文化等多元文化资源,促进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其次,通过数字技术和手段创新,将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如数字化展览、虚拟现实体验等。产品形式不局限于传统的图书、音乐、电影等形式,可以开发文化衍生品、文化主题游戏等,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消费需求。并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开发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性的文化产品,如在线文化活动、社交平台上的文化讨论等,增强用户体验和参与感。最后,鼓励和支持跨界合作,与科技企业共同开发文化产品,充分利用其技术优势和创新能力,创造出具有前瞻性和竞争力的文化产品。与教育机构、旅游机构、文化创意产业等跨行业合作,共同开发跨界文化产品,拓展文化产品的市场空间和受众群体。

5.2. 多元协同以促进文化传播

通过企业、高校和政府三方的协同合作,可以共同推动文化传播事业的发展,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利用,提升文化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提高青年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同。从企业角度看,企业可以提供资金、技术和平台支持,与文化机构合作共同开发文化产品,打造青年文化品牌,并利用企业的营销渠道和品牌影响力,将文化产品推广至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提高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通过文化传播活动塑造企业的文化品牌形象,提供多样性文化服务,普及中华文化知识、讲好中国故事,也能够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影响力。从高校角度看,高校可以开展文化传播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创新实践,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培训项目,培养文化传播领域的专业人才,推动文化传播事业的持续发展。通过组织文化艺术活动、展览和讲座,为青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促进文化传播和交流。从政府角度看,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传播的创新,提供税收优惠和资金扶持。通过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外国文化机构的合作关系,推动本土文化走向国际,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5.3. 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

通过线上线下空间的拓展与融合,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丰富、更便捷、更高品质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一方面,拓展线下空间,建设数字文化中心、文化艺术馆等文化场所,提供线下展览、演出、讲座等文化活动。组织线下文化体验活动,如手工艺制作、非遗文化体验等,让用户亲身参与文化传承和创造。海淀区文化馆就针对青年人的特点和需求,举办青年歌手竞秀赛、“青春在云端绽放”、青春歌会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热情参与的特色文化品牌活动,在青年人群中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12]。此外,还可以设立数字文化学习中心,为用户提供文化知识培训、技能培训等服务,丰富用户的文化学习体验。另一方面,融合线上线下空间,通过线上平台和线下活动相结合,促进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用户参与感和满意度。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资源优势,整合政府、文化机构、高校等资源,共同推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发展和创新。

5.4. 融合性数字平台建设

建设一个融合性数字平台,提供系统性和专业性的数字信息文化服务,为用户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和服务。首先,整合各种形式的文化资源,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内容,涵盖传统文化、当代文化、跨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结合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增加用户粘性和满意度。并设计用户友好的界面和操作方式,提升用户体验,促进用户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其次,开放平台接口,吸引第三方合作伙伴加入,共同丰富平台内容和功能。同时保证平台的跨平台兼容性,支持多种终端设备的访问,如PC端、移动端、智能电视等,确保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平台内容。最后,应畅通人民的文化创作渠道,激发青年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形成全民文化共建共享格局,并加强平台的安全性管理,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和隐私,防止数据泄露和侵权事件发生。

6. 结语

数字技术与文化的结合大大加强了公共领域精神文明建设的协同力,构建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贯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时代举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背景下,应通过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进一步适应社会文化需要,提升青年文化自信。

基金项目

2024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 (KYCX24_1074)。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EB/OL].
https://www.gov.cn/xinwen/2022-05/22/content_5691759.htm, 2024-12-09.
[2]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 2022-10-26(001).
[3] 高丙中. 公共文化的概念及服务体系建设的双元主体问题[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6): 74-80.
[4] 王平, 李舒杨. 公共文化研究: 从概念出发[J]. 图书馆论坛, 2022, 42(5): 79-85.
[5] 刘佳静, 孙红蕾, 张婷, 郑建明. 国内外公共数字文化研究现状与展望[J]. 图书馆论坛, 2024, 44(4): 70-83.
[6] 文化部, 财政部. 文化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
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zcfg/gfxwj/202012/t20201204_906206.html, 2024-12-27.
[7]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12-01(002).
[8] 祖晨阳.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升之道[J]. 人民论坛, 2018(9): 138-139.
[9] 崔剑峰. 文化自信视域下公共文化治理的展开维度与行动策略[J]. 理论探讨, 2023(2): 62-68.
[10] 李桂霞, 马海群.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社会教育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J]. 情报科学, 2022, 40(2): 105-112.
[11] 徐延章. 场景理论视域下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的创新维度[J]. 图书馆学研究, 2023(11): 25-32.
[12] 陆丽明. 新时期文化馆对青年群体的服务路径探析——以北京市海淀区文化馆为例[J]. 大众文艺, 2023(14): 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