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社团思政协同培养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探索
Exploring the Collaborative Cultivation of Safety Engineering Talents through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OI: 10.12677/ces.2025.132100,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陈瑾雯, 黄 辉, 庄春吉, 孔 松:宁波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浙江 宁波;张 威:北京象新力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关键词: 安全工程社团育人思政Safety Engineering Societies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课堂、社团分别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重要阵地,课程思政和社团思政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有效举措。为了进一步提升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初步探讨了课程思政与社团思政的内涵,从进行顶层设计、加强组织领导、打造协同内容、抓好载体建设等四个方面介绍了课程思政与社团思政协同育人的实施过程,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效,为进一步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不断丰富实施路径与思路。
Abstract: Class and clubs are respectively the main channels and important positions for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lub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effective measures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safety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in the new era.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the conno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community ideology was explored, and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community ideology was introduced from aspects of top-level design, strengthening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creating collaborative content, and focusing on carrier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achieved. This continuously enriches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and ideas for further constructing a lar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ersonality bureau.
文章引用:陈瑾雯, 黄辉, 庄春吉, 孔松, 张威. 课程思政与社团思政协同培养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探索[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2): 169-173.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2100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社会的主要矛盾[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美好生活必然包含着对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需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些命题既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2]。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了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方向指引。先后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 1号)、《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 3号)、《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办法》(教党[2020] 13号)、《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教社科[2022] 3号)等文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将课堂教学这个主要载体用好,要坚持在改进过程中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方面持续发力,来满足广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与期盼,其他每一门课程也都要作为责任阵地,让所有课程协同而行,实现叠加效应[3]。另外,将学生社团工作纳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整体格局中进行谋划部署也有明确要求,学生社团也已逐渐成为了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兴载体,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发挥着不容轻视的重要作用[4]。如何发挥好课程思政、社团思政的育人作用一直以来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4] [5]。宁波工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于2015年开设的专业,在参考借鉴其他同类高校、专业和社团的经验基础上,如何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与社团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也是摆在面前亟待探索的新课题。

2. 课程/社团思政内涵

高德毅等[6]将高校里的所有课程划分成为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如高校的各类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如高校的综合素养类课程以及所有专业课程。其中,各类思想政治理论课侧重于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引领作用,综合素养类课程则偏重根植理想信念于通识教育中,专业课程注重实现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与价值观树立过程的相辅相成。所以,课程思政就意味着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类课程的教学和改革的所有方面和所有环节。

刘建军[7]认为高校课程既可以指的是各类思想政治课在内的全部课程(广义而言),也可以指的是各类思想政治课之外的其他所有课程(狭义而言),所以课程思政也可以相应地存在广义与狭义的区别。课程思政就是借助高校的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等教育过程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目前的大多数情况下,课程思政已从广义演变到狭义,指的都是把思想政治课之外的其他课程利用起来,发挥其育人的思想政治功能。

胡颖蔓[8]认为社团思政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所有的学生社团以及社团活动的整个过程、所有环节,达到以德育德、树人筑根、润心无声。林树集等[9]认为广义上的课程可以理解为是教育的实施者为了达到相应的教育目的而为之进行的带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的所有教育行为要素的合集,而学生社团一直以来被作为学生成长教育的第二课堂,也应纳入教育行为要素的范畴。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而言,社团思政是从属于课程思政的,它只是细化、具体化了课程思政的理念。

因此,本文明确课程思政中的课程是指各类思想政治课之外的专业相关课程,且社团思政是指与课程思政形成有效互补的专业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出的“课程思政 + 社团思政”协同模式也等同于架构了“第一课堂 + 第二课堂”、“课中 + 课后”、“显性 + 隐性”的整体综合教育观,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也是一脉相承的,强调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知识传授全过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而协同理论强调不同系统间的互补与合作。在协同育人模式中,课程思政侧重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引导,社团思政侧重课外实践中的价值认同,通过两者有机结合,提高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而对于安全工程专业而言,安全工程专业涉及生产安全、职业健康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高风险、高责任的特点。未来的职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风险识别与管控能力,同时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在课程思政与社团思政中,必须突出“责任”与“安全”两大核心主题。

3. 协同育人的实施过程

一是进行顶层设计。学校层面:专门制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从搭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平台、选树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设立课程思政研究专项、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实施课程思政“四个一”工程等五大方面明确具体任务,明确构建协同联动、评价激励、成果推广等三大机制加强措施保障;出台校级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办法,从基本任务、注册登记、日常管理、指导老师配备、组织建设、活动管理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专业层面:以OBE教育理念为引领,以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为着力点,把课程思政贯穿于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全过程,把育人的目标、要求、支撑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各环节;课程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增列“课程思政”子目标,然后根据“课程思政”子目标设计对应的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合到学生的相关学习任务中、体现在课程的教学评价方案中;每年重点建设至少1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引领和推进其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每年至少开展1次课程思政示范课堂观摩听课,促进专业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提高。并且充分考虑安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和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准入制度2个标准,通过课程内容及体系改革,多元化实践基地建设,长效型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4个模块内容的设计,实现企业与高校多样化资源的有机对接,可以有效推动教育资源向服务区域主导特色产业方向发展[10]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学校层面:成立由学校党政一把手共同担任组长,分管思政的副书记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共同担任副组长,校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共同为成员的校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全校性课程思政工作,研究制定课程思政相关政策与措施。专业层面:成立由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专业负责人、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组成的协同育人小组,不定期共同商讨确定工作目标、实施计划,评估效果,及时持续改进;同时,利用组织优势,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与保障。

三是打造协同内容。整合《专业导论与学业规划》《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安全系统工程》《应急管理与救援》《安全工程专业实验》等通识、专业课程相关内容和仿真、实操教学资源,将课程的理论学习、实践教学与安全专业学生社团活动相融合,培养学生坚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引导学生科学认识现阶段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深刻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达到“五育并举”格局和“三全育人”格局,认真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增强学习安全科学理论知识、应用安全应用技能的责任感和主观能动性,勇于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担当奉献,以实现构建稳固安全防线、保障人民幸福安全为目标,为维护人民群众的生产财产安全而贡献力量。

四是抓好载体建设。不定期由专业教师指导开展社团主题沙龙活动,围绕安全领域时事热点开展交流互动,必要时邀请业内专家共同参与,帮助学生分析,引导树立正确价值观;借助防灾减灾宣传周、安全生产月、消防安全宣传月等政府引导营造的社会氛围下,开展专题实践活动,开拓学生视野,提升专业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开展学科性竞赛选拔活动,以赛促学、以点带面,提升用专业知识解决安全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公益志愿服务,培育和践行新时代志愿服务理念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以达到个人、社会、国家层面的提升。倡导以实际行动学习践行雷锋精神,让青春在奉献、提升公民安全素养方面绽放光彩。

4. 取得的初步成效

通过“课程思政 + 社团思政”的协同,宁波工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初步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

一是打造了2门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微课,借助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已完成一轮的教学实施,学生的课程评学结果良好。立项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1项,校级高教研究课题2项,3位教师获校级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

二是申请获批院级课程思政项目2项,专业课程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发表教研论文3篇,其中1篇论文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相关成果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完成的燃气泄漏报警装置安装与使用的状况调研报告获全国城镇燃气安全与服务状况调研活动三等奖,并将报告提交相关属地监管部门参阅;完成的属地街道沿街店铺安全状况调查与安全知识宣传活动,获得了应急消防管理部门的好评及区级新媒体的肯定性报道。

四是依托安全协会举办全国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浙江省大学生安全文化摄影比赛等学科性竞赛的校级选拔赛,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参赛面和参与热情,相关赛事成绩获得历史性突破,以赛促学成效初显。

五是由专业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牵头,安全协会协助并依托安全工程实验中心打造的安全素养提升“加油站”获评为校级“一支部一品牌”党建特色品牌活动,同时不定期向校内外人员举办开放日活动,得到属地街道的认可,并已挂牌成为应急(安全)宣传教育体验场所。

六是将劳动教育与社团的志愿服务融合,与宁波市公共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合作共建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生们通过专业讲解、实物展示、资料发放、有奖问答等方式向市民普及安全应急常识。不定期组织以校园安全为主题的隐患大巡查活动,通过查找安全隐患、向责任部门反馈等方式,为平安校园建设贡献安全志愿者力量。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31106707062733);宁波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课程思政项目(202204)。

参考文献

[1] 徐水华, 张昭. 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三重逻辑[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40(3): 246-252.
[2] 林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22.
[3]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001).
[4] 陈力钧.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学生社团课程建设研究[J]. 宿州学院学报, 2023, 38(4): 10-14.
[5] 邱伟光.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17(7): 10-14.
[6] 高德毅, 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1): 43-46.
[7] 刘建军. 课程思政: 内涵、特点与路径[J]. 教育研究, 2020, 41(9): 28-33.
[8] 胡颖蔓. 高校“思政社团 + 社团思政”的研究与探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6): 72-74.
[9] 林树集, 罗紫薇. 社团思政: 新时代劳动教育改革的突破点[J]. 大学教育, 2022(9): 175-177.
[10] 付净, 刘虹, 刘辉, 等. 新工科引领下地方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2, 39(4): 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