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中国非遗文化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of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DOI: 10.12677/ml.2025.13215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于靖童: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非遗外宣翻译策略跨文化传播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of IC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摘要: 在数字化转型的时代大背景下,非遗外宣翻译策略与新兴数字技术的结合对于探索与优化非遗外宣的有效路径具有指导性意义。本文旨在探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非遗外宣翻译策略的数字化创新,通过分析非遗文化外宣翻译的研究现状、与数字技术结合的实践应用、技术优势及当下的困境与挑战,深入探讨非遗数字化外宣翻译策略,力求为非遗文化外宣翻译策略的数字化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帮助译者实现非遗文化内涵的精准传播,提高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力与影响力。
Abstract: In the era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CH) with emerging digital technologies holds significant guidance for exploring and optimizing effective pathways for such promotion.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digital innovation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of ICH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translation for the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of ICH, practical applications combined with digital technologies, technical advantages, as well as existing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this paper delves into digit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of ICH. It strive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digital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of ICH, assisting translators in achieving accurate dissemination of the connotations of ICH and enhancing the global dissemination power and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文章引用:于靖童.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中国非遗文化外宣翻译策略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2): 233-24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2151

1. 引言

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广泛的当下,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愈发突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反映国家、民族和地区风俗习惯与文明智慧的瑰宝,其传播对推动文化输出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翻译标准缺失,人才与技术匮乏、文化差异较大等因素,非遗文化外宣翻译的效果往往停留在语言转化的表层阶段,难以实现文化内涵的深层传递,未能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而数字化转型凭借独特的技术优势为我国非遗文化外宣翻译带来了革命性的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与各种新兴数字技术结合,非遗外宣翻译的策略及方法得以不断发展与完善,大大提高了翻译效率和翻译质量。对非遗外宣翻译策略的数字化研究,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非遗文化的外宣形式,也为翻译过程的优化与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

2. 数字化转型概述与非遗文化外宣翻译的研究现状

2.1. 数字化转型概述

对于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学者们虽各有侧重,但普遍认同数字技术是其核心驱动力。总的来说,数字化转型是指企业或组织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5G等前沿数字技术,将传统业务模式转变为数字化运营模式的过程,旨在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同时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体验。相关学者亦对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特征进行了深入阐述。孙忠娟和卢燃指出,数字化转型以新一代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数据资源为核心并涉及多重属性的转变,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变革过程[1]

新兴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亦推动文化领域迈向数字化转型。在文化服务方面,数字技术可对传统文化服务进行改造和创新,以提供更高效、便捷、个性化的文化服务体验:以中国茶叶博物馆为例,其“数字茶韵”互动展览巧妙融合信息可视化技术与实时交互功能,对那些濒临消失的传统制茶工艺及民间茶俗进行了详尽的视频记录与数字化保存,为茶文化的深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故宫博物院推出的“云游故宫”小程序,则引领观众踏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上展览之旅,使观众在浏览数字资源的同时,能够细致入微地观赏到展馆内文物的高清细节,仿佛身临其境;湖南省博物馆携手芒果数智共同打造的“山海”平台,显著缩短了文物数据采集的时间成本,让观众只需轻触屏幕,便能自如穿梭于文物内外,享受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在文化产业方面,以《黑神话:悟空》为例,开发者通过应用虚幻引擎5改编《西游记》这一经典文化IP,对《西游记》中丰富的文化符号进行了极为逼真且富有想象力的视觉呈现,展现了数字技术为文化产业赋能[2]。数字技术作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工具,亦催生了众多新颖的文化传播途径。除了传统的文字和图片形式,音频、视频以及直播等新兴媒介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流,显著增强了文化传播的实时性和互动性。例如,2024年11月12日,知名文化类视频创作者李子柒时隔三年多正式回归,并发布了一条聚焦于非遗漆器的短视频。该视频在发布后的短短1小时内,即在微博平台上获得了超过759万次的播放量。由此可见,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实现了文化传播的双向互动与全民参与,如此显著的传播效果也归咎于数字技术的即时性与高速性、广泛性与无界性。

2.2. 非遗文化外宣翻译研究现状

目前,非遗文化的外宣翻译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国内学者们秉持多元化视角,广泛涉猎传播学、翻译学等多个领域,同时聚焦于富含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并积极探索其外宣翻译策略。国外研究在跨文化传播领域已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相关学者亦从多学科视角出发研究非遗文化外宣,此外,众多国际组织和机构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也积极投身到非遗文化外宣翻译项目当中。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非遗文化外宣翻译研究在整体上仍存在诸多不足。目前,我国相关研究领域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系统的翻译策略体系,专业人才的培养也略显滞后。翻译人员在对非遗文化的深度理解上存在一定局限,这使得外宣传播的实际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此外,相关的语料资源较为匮乏,专业出版物的数量也相对稀少,亟需进一步的完善。同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非遗文化外宣翻译策略与数字技术的延展融合还需进一步加强,以便更有效地推动非遗文化在国际范围内的广泛传播。

2.2.1. 国内研究现状

梁惠慧曾对广西非遗刘三姐歌谣文化外宣翻译策略进行研讨,致力于提升译文的可读性与审美价值[3];游灼梅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方法,并提出非遗外宣英译改进策略,致力于构建非遗外宣语料库和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英译外宣话语体系,以提升非遗翻译的质量和传播效果[4];杨娟指出在进行外宣翻译时,既要译出非遗所传达的深层内涵,又要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这就需要多方合力、政校合作和数字赋能[5];王诗宇和程建山在非遗外宣翻译实践中,赞同巴斯奈特的观点,认为译者应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如直译、音译、直译加注、音译加注和意译等,以移植源语的“文化因子”,实现两种语言文化间的动态交流[6]

2.2.2. 国外研究现状

在跨文化传播这一领域,国外已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根基。其中,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极具代表性,它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以及传播效果等多个维度出发,为非遗文化外宣翻译研究提供了全面的分析框架;国外学者亦从多学科视角出发研究非遗文化外宣。以西班牙著名的非遗文化弗拉门戈舞为例,相关研究人员深入探究其文化内涵,从历史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视角,细致剖析其起源、发展及演变历程,从而为该非遗文化的外宣翻译积累了更为多元且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极大地增强了其在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底蕴;此外,众多国际组织和机构在推动非遗文化于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例如,欧盟大力资助Creative Europe项目,积极助力文化机构打造多语言版本的非遗文化宣传资料,有效拓宽了非遗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广度与深度,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交流。

综上所述,翻译策略研究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积极态势。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该领域均已构建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通过学科交叉融合,致力于提高外宣翻译的精确度、广度与深度。然而,在翻译实践及翻译理论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方面,尚存在明显的不足。在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非遗文化外宣翻译策略与数字化技术的延展融合亟待进一步加强,力求以更加高效和精确的方式,推动我国非遗文化走向国际舞台。

3. 数字化翻译策略的实践应用与技术优势

3.1. 实践应用

数字化翻译策略在非遗文化外宣中有多方面的实践应用,如机器翻译与人工审校结合、非遗双语语料库建设、社交媒体与在线平台翻译和多模态翻译等。

3.1.1. 机器翻译与人工审校结合

该实践应用即先采用机器翻译引擎对非遗文化文本进行初步翻译,再由译者进行译后编辑,对译文进行润色和优化。正如徐鑫涛,翟风杰等人的观点,机器翻译对翻译过程中充满哲学性意义思考的处理影射了技术处理的不足[7]。但机器翻译能在短时间内构建大致的翻译框架,为后期工作奠定基础。译者凭借对非遗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相关专业知识,能够有效补充机器翻译中缺失的文化内涵。

3.1.2. 非遗双语语料库建设

语料库是经过科学取样与精心加工所形成的大规模电子文本集合,在非遗翻译研究领域引入这一新型研究范式,其必要性与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构建非遗双语语料库,翻译工作者能够快速检索到精确的翻译文本,进而显著提升其翻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王佳与杜习举致力于构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平行语料库,旨在提高江西民俗汉英翻译的水平,并进一步推动赣鄱文化的国际传播[8]

3.1.3. 社交媒体与在线翻译平台

社交媒体与在线翻译平台在非遗文化传播中占据关键地位。搭建在线翻译平台与社区,可以有效整合资源、促进文化交流,实现高效运作与协同创新,极大拓展了非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王紫怡提出在满族“非遗”的传播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制定不同策略,如在微博发起关于满族“非遗”的话题讨论,在抖音发布满族民俗活动场景的短视频[9]。南京农业大学推出的全国首个非遗大语言模型,支持中英文双语模式,可实现非遗文化的智能化传播与知识普及。

3.1.4. 多模态翻译

多模态是指在交际过程中,除了语言之外,还运用包括视觉、动态视频内容及声音效果等多种符号模式[10]。多媒体翻译通过视觉文本、动态视频以及音效等手段,对外宣翻译进行补充和丰富。王辉、王晓龙提出的互动再现、图像再现和元素凸显等方法,能够弥补译文在语言形式、传统文化信息和意境表达上的不足[11]。以视频博主李子柒为例,她回归油管仅一天多,发布的三个新作便迅速累积超过970万次播放量,且数字仍在攀升。尽管她的视频鲜有旁白与字幕,却凭借清晰的视觉语言和富含中国传统特色的背景音乐,赢得了外网粉丝的青睐,被誉为“东方缪斯”。

3.2. 技术优势

在数字化翻译模式下,各种实践应用展现了多方面的技术优势。傅琳凌和计文策认为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工具是人类译者的重要辅助工具,能协助译者创造出更准确、生动的译文。他们在对比“Finding the words for a world in crisis (2020)”的标语译文“精准表达危机中的世界”与一些机器引擎的译文时发现,通过笔者追加formal的提示词后,ChatGPT突破了英语句型限制,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将“finding the words”灵活译为“表达”,表述方式接近官方译文[12];岳颀和张晨康的研究表明,多模态信息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中的应用,使得AIGC能够理解和生成包括文本、图像、视频在内的多模态高质量内容,满足外宣翻译多元化的需求[13];王永平和沈敏认为通过汉英平行语料的对比研究,译者可以探索两种语言之间的各种差异点,如结构差异、语义差异和文化差异,从而深入理解两种语言的特点和翻译难点,从而助力翻译质量的提高[14]

4.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非遗文化外宣翻译的困境与挑战

4.1. 翻译标准缺失

为推动中国非遗文化走向世界,翻译标准缺失的问题亟待解决。例如,中医药作为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历史悠久但理论研究尚浅,有关翻译方法和标准的讨论也引起了相关部门和人员的重视。因此,在跨文化传播中,积极建立统一的中医药翻译标准,规范中医药翻译活动,对于促进中医药的一致认识和国际化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国家对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问题愈发重视,并积极探索各种途径和措施,以扫清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阻碍[15]

4.2. 人才与技术匮乏

非遗外宣翻译领域面临着人才和技术两方面的挑战。在人才方面,以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目前四川从事非遗外宣翻译的工作者多为外语院系毕业生,而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不够,人才类别单一,且高校未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训练平台和机会[16]。在技术方面,尽管非遗数字化应用不断推进,但目前其对外传播研究还未引起有关人员的重视。相比之下,国外已关注到数字化与非遗对外传播融合的时代特征,如Dimitropoulos 等运用传感器和ICT技术开发I-treasures多模态应用系统动态储存非遗文化,构建能实现非遗活态化对外传播和学习的平台。然而,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仍显不足,亟待深入挖掘[17]

4.3. 文化差异的挑战性

4.3.1. 非遗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性

非遗文化彰显着丰富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色。如西畴县妇女太阳节,是滇桂壮族聚居地区一个别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体现了壮族先民对太阳的敬畏与崇拜,其祭祀仪式和活动在中国众多崇拜祭祀太阳文化的民族中独树一帜,是壮族世代相传、特色鲜明且影响深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掘并展现非遗的独特魅力,紧密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以促进非遗的发掘、保护与传承[18]

4.3.2. 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接受程度

一方面,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常导致误解与歧义,影响词汇、句子、语境乃至非言语信息的准确传达。因此,深入了解和掌握中外文化差异对提高翻译质量至关重要。通过加强文化学习、利用辅助工具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式,翻译者能更精准地把握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从而提高翻译的质量,使国外受众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中国非遗文化[19]。另一方面,随着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和对外文化推广策略的实施,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力度显著增强,这极大地激发了国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为他们提供了更多认识和体验、学习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机会。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这对国外受众接受非遗文化的行为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20]。如通过数字化平台和媒介,许多东南亚留学生有了更多机会认识和体验中国非遗文化。频繁的媒介接触激发了他们对非遗文化的兴趣,促使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并愿意将中国非遗文化推广开来。

4.4. 技术应用的挑战

尽管数字化为非遗外宣翻译提供了便利的传播平台,但仍需警惕大数据时代的潜在风险。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数字平台储存了大量数据,若处理不当,极易导致隐私被非法获取和泄露,使数据安全无法得到切实保障,进而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因此,必须积极采取应对策略:首先,加大网络安全技术保障力度,不断更新和升级网络安全技术,以提升数据安全管理水平;其次,积极推进网络安全法律保护工作;此外,还需增强数据加密与访问控制力度,做好网络安全监管与防护工作,并建立完备的数据备份和恢复体系[21]

5.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非遗文化外宣翻译策略探讨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中国非遗文化的外宣翻译面临着数字化技术革新、文化适应性调整、多元化翻译需求以及多元受众背景等多重挑战。面对这些难题,我们提出要采取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旨在确保翻译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和传递中国非遗文化的独特韵味与魅力,从而有效实现外宣目标。

5.1. 文化适应性策略

文化适应性策略是非遗外宣翻译策略中的关键一环,中国非遗文化蕴含丰富的地方性、民族性和历史性元素,这对外宣翻译的质量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单纯的语言转换往往难以传达这些文化的深层含义与精髓,难以让国际读者真正理解其文化内涵。因此在选择翻译策略时,必须充分考虑目标语言受众的文化背景、认知习惯和接受能力。

基于这一背景和考量,应主要采用归化这一翻译策略。归化翻译需要译者深入考虑源语言与目标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力求在将源语言文化内容转化为目标语言时,找到一种能被读者理解和接受的表达方式。归化翻译的核心在于确保非遗内容在尊重原文化的基础上,能够转化为目标语言并被目标受众所接受。使用归化策略,旨在消除目标语言和源语言在语言、文化及表达习惯上的障碍,以确保目标语言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原文意图,避免误解的产生。此外,归化策略还会根据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进行调整,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源语言的内容,从而增强目标语言读者的亲近感和认同感[22]。通过归化翻译,文化概念可以被转化为目标文化中读者更为熟悉的形式。例如,将“中国年画”翻译为“Chinese New Year paintings”,这样的翻译不仅传达了具体的艺术形式,还在目标语言文化中建立了清晰的认知关联[23]。归化翻译有助于使非遗元素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认知方式和文化习惯,让他们能够自然地接受和理解这些文化元素。通过此种方式,能够有效地让非遗的概念和价值被不同文化的读者所认同和吸收,进而实现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传承。

5.2. 多种翻译方法的应用

然而,非遗文化涵盖的领域广泛并且内容复杂,单一的翻译方法往往难以全面精准地传达其丰富内涵。因此,我们需要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以提升翻译的效果和准确性。

5.2.1. 直译与意译的结合

在非遗文化的翻译实践中,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大基本策略,直译能够保持原文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而意译则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思想和感情。如何巧妙平衡直译与意译,是我们做非遗外宣翻译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直译法,顾名思义,是在翻译时忠实于原文的字面意思,力求与原文的语言形式和风格保持一致。直译法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的特点和风格,让翻译更接近源语言的表达方式,因此在那些可以通过直译准确传达原文意思,同时不会造成误解或歧义的情况下,我们优先选择直译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保持原文的语言特色,还能让读者感受到源语言的文化韵味和美感。以武平民俗绝技表演为例,“上刀山”和“过火海”被直译为“climbing a mountain of swords”和“crossing a sea of flames”,这种翻译方式生动地保留了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并为目标语言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而对于那些在目标语言中已有对应表达的文化词汇,直译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言的语言特点和文化风格,从而实现文化信息的等值转换。

然而,在非遗外宣翻译中,针对富有文化内涵的特色词汇,译者应根据目标语言读者的认知范围,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词义,灵活运用意译法,而非拘泥于字面对等。这样可以准确传达原词的含义,提升文本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达到有效传递文化内涵的目的。例如,在下文中:“泉州闹元宵……还有‘敬公’(祭祖)、‘听香’等祈福习俗”,其对应译文为:“…There are also the folk customs to offer sacrifices to ancestors and to pray for good luck on the day of Lantern Festival.”泉州地区的传统元宵习俗“敬公”和“听香”富有地方文化特色。“敬公”是指元宵节期间举行的祭祖活动,彰显了对先辈的尊崇与缅怀之情;“听香”则是女性手持香火、聆听他人无心之言以占卜吉凶的传统,寄托了民间信仰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译者在处理这些文化特色词汇时,不拘泥于语言形式,转而采用意译法,以生动形象的笔触,再现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底蕴,实现了文化功能的等值传递。通过此种方式,译者不仅传达了习俗的外在表现,还引领读者领略其内在的文化精神。

5.2.2. 直译加注

此外,中国的非遗文化有着深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例如,广东的粤剧、四川的川剧、福建的木偶戏等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将这些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准确传达给国际受众,无疑是一项挑战。对此,加注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即通过精确的注释、背景介绍以及文化阐释,既保留了地域特色,又避免了文化冲突与误解。

例如,在翻译“粤剧”时,可采用“Cantonese opera”这一专业术语,并附加说明:“Cantonese opera, a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style from Guangdong Province, known for its elaborate costumes, facial makeup, and powerful vocal techniques.”这样的翻译,有助于国际受众了解粤剧的文化背景和艺术形式。又如“泥人张”如果单纯翻译成“Clay Figure Zhang”很难让国际受众知道了解它背后的文化内涵,因而我们可以加注The “Clay Figure Zhang” is a kind of folk painted sculpture which is popular in Northern China, and deeply appreciated by local people。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加注的方式说明“泥人张”这一艺术的文化背景,更方便理解。

5.2.3. 音译与音译加注

音译是翻译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指的是将源语言中的词语按其发音直接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拼写形式。音译不仅适用于地名、人名或品牌名等专有名词的翻译,也常用于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和术语。对于众多独特的中国文化元素,尤其是那些在其他文化中难以找到完全对应词汇的情况,音译往往成为不可或缺的翻译方法。因此,对于非遗中这类特色鲜明的词汇,音译法成为了一种有效的选择。例如,“浦城闽派古琴”译为“Pucheng Minpai Guqin”,“泉州笼吹”则译为“Quanzhou Longchui”。

然而,在处理一些具有特殊文化背景的词汇时,单纯的音译可能难以充分传达其背后的文化知识,对国外受众来说,理解上可能存在障碍。因此,我们还需要结合音译加注的方式,即在音译的基础上附加对词汇的简要解释或描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种方式既能保留原词的音韵美感和文化色彩,又能有效传达其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例如,当翻译中国的传统菜肴“宫保鸡丁”时,我们可以采用音译法直接将宫保鸡丁翻译为“Kung Pao Chicken”,但为了帮助外国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菜肴的背景和特点,我们需要通过加注的方式进行说明:“Kung Pao Chicken, a famous Chinese stir-fried dish, originating from Sichuan Province, featuring diced chicken, peanuts, and vegetables in a savory, spicy sauce”。通过此种方式,外国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Kung Pao”是一道四川名菜,还能清楚认识到其主要食材和独特风味,从而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识。再如,翻译中国的“龙井茶”时,仅凭音译“Longjing Tea”难以充分展现其文化底蕴。此时,可借助加注法,提供更为详尽的信息:“Longjing Tea, also known as Dragon Well Tea, is a renowned Chinese green tea from Hangzhou, famous for its delicate aroma and sweet flavor.”这种结合音译与加注的翻译方式,既保证了文化的原汁原味,又便于国际受众领略其独特魅力。

在跨文化交流中,音译加注的翻译策略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让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得到有效缓解,它不仅仅是对词汇的音译与解释,更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递方式,让国外受众在享受语言魅力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其文化背景。

5.3. 与新媒体技术融合

近年来,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非遗文化外宣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前沿技术的蓬勃发展,为非遗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天地。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得非遗文化的表现形式变得愈发丰富多彩、生动鲜活,极大地增强了其文化传播给人们带来的沉浸感和互动性的体验。

VR和AR技术的应用使得非遗文化的外宣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字的传达,而是通过数字化的沉浸式体验,让受众群体能够更直接、深入地领略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借助VR技术,国外观众可以“亲身”参与到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中,或是沉浸在一场场精彩绝伦的京剧演出中;而AR技术则以其独特的互动性,将文化展示与实时翻译完美结合,为观众提供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在国外的文化展览上,观众只需轻轻一扫手机,便能借助AR技术,瞬间将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乐器或服饰呈现在眼前,同时获取详尽的翻译和背景解读,甚至还能观看到制作过程的视频或动画。这种创新的互动式翻译模式,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便捷的语言转换服务,更让他们在沉浸式的体验中,直观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韵味与深厚底蕴。例如,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基于VR技术的虚拟故宫博物院展示系统可以推动故宫文化的传播并提升游客的参观体验,该系统通过Unity平台构建了虚拟故宫的游览场景,并在其中加入了动态水面、光照效果和全景天空等三维元素,增强了虚拟环境的真实感和沉浸感。该虚拟故宫游览系统亦为用户提供了三种观赏模式:使用键鼠控制的虚拟漫游、通过体感控制的VR观看模式,以及基于AR技术的3D文物展示[24]。游客使用AR设备可以看到一些已经消失或不可见的历史场景,甚至“与历史人物互动”,这些增强现实功能使得游客能够更加生动、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博物馆的展览增添了现代感和科技感,极大提升了观众的沉浸体验。

5.4. 构建非遗双语语料库

双语语料库是现代翻译技术中的重要工具,它为翻译工作提供了大量的例句、术语和上下文,有助于提高翻译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在非遗文化外宣的翻译中,构建专门的非遗文化双语语料库至关重要。

5.4.1. 语料库的构建

非遗文化的翻译工作纷繁复杂,其中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和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词汇。因此,在构建双语语料库时,需要广泛搜集与非遗文化紧密相关的各类文本,涵盖中国的传统艺术、手工艺、节庆活动等众多领域。在此过程中,应着重关注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如国粹京剧、丝绸刺绣等,这些文化瑰宝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而且其相关术语和表达方式往往包含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信息,因此在进行翻译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文化的特殊性和地域性,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语料库的构建还需要结合不同语言和文化环境中的翻译需求,这要求在搜集文本时,应注重双向翻译材料的均衡性,既包括中文到外语的翻译,也要涵盖外语到中文的翻译,这样可以确保语料库涵盖广泛的语言场景,从而增强其在不同语言对比中的实用性和应用价值;此外,面对翻译中频繁出现的专业词汇、地名、节庆活动名称以及传统技艺描述等,应进行精确标注,并提供详尽的背景信息,以便译者能够在翻译过程中更加准确地把握文化差异和语境特征,进而提升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5.4.2. 语料库的应用与推广

语料库的应用价值远不止于作为翻译实践中的辅助工具,它更应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播平台,在非遗文化的国际交流和外宣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大规模的非遗文化双语语料库,不仅可以提供精准无误的翻译支持,还能够为文化的传递提供更加丰富的语境和背景信息,使外国读者能够深刻领悟非遗项目的内涵与价值所在。

依托这样的非遗双语语料库,研究者得以在非遗项目的翻译策略、翻译批评、翻译规范以及翻译质量评价体系等多个维度上开展相关研究。比如:通过对比分析语料库中的中英文平行句对,研究者能够系统地归纳出在非遗项目的翻译过程中被广泛采用的翻译策略,为后续的翻译实践提供宝贵的参考;通过对语料库中的翻译品质进行全面评估,分析其中的亮点和不足,研究者能够进一步探讨提高非遗项目翻译质量的有效途径,为翻译实践的持续改进指明方向;研究者还可以借助科学的数据统计方法,深入对比汉、英非遗文本在语言特征、语篇功能等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性,探索非遗翻译中语言运用、语篇构建等内在规律,为非遗翻译领域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25]

综上所述,构建一个全面而完善的非遗双语语料库,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我们非遗翻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更能有效促进非遗文化的全球传播和跨文化理解。

5.5. 提高翻译人才的专业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非遗翻译中,提高翻译人才的专业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尤为重要。非遗翻译不仅是语言的传递,更是文化内涵的展现,因此翻译人才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能力与敏锐的跨文化意识。培养高素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人才,需着重提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一方面,非遗翻译涉及的语境通常很复杂,充满了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因此翻译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要精通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法、词汇、表达方式和句式结构,这样才能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在非遗翻译中,尤其当需要处理专业术语和地方特色语言时,这更要求翻译人员对相关术语有着充分的理解,并能够在不同语境中准确地传达出来;此外,传统技艺或民俗活动可能有特定的地方方言或俚语,翻译时需要特别谨慎,避免造成误解或失真。另一方面,翻译人员还需要加强专业领域知识的积累,如文化遗产学和民俗学等相关学科,以拓宽视野,深化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同时,实践经验的积累也至关重要,翻译人员应通过参与实际翻译项目,不断提升翻译技能和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在非遗翻译领域,尽管机器翻译的准确性尚无法完全达到人工翻译的标准,但通过机器翻译辅助,翻译人员可以快速完成初步的翻译草稿,并进一步修正和优化,这对提高整体翻译效率至关重要,因而掌握现代翻译工具,如计算机辅助翻译(CAT)和机器翻译等,也需成为翻译人员的必备技能,这样翻译效率和质量将得到大幅提升。最后,非遗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化,更是对文化的创造性再现。在面对文化表达难题时,翻译人员应具备创新思维,灵活运用上述提到的翻译策略,以实现源文化与目标文化的有效沟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许多表达方式难以直接翻译或很难用简单的对应词替代,此时翻译人员还需要联系具体语境,采取更符合目标文化理解习惯的方式进行调整。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非遗翻译人才的专业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培养和实践,以更好地传承和传播非遗文化,促进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共享。

6. 结语

非遗文化自身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在跨语境传播中面临的诸多挑战,使得非遗文化外宣翻译成为一项既重要又艰巨的任务。深入探究与分析非遗文化外宣翻译策略,能够为翻译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与方法建议。与此同时,数字化技术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拓宽了非遗外宣翻译策略的研究视野与思路。通过融合新兴数字化技术于外宣翻译策略之中,可以充分利用其技术优势,辅助译者更好地应对传播受众的多元化翻译需求,提高翻译内容的精确度与可接受性,从而实现文化的深层次传递,并优化传播效果。本文以数字化转型为背景,探讨了非遗数字化外宣翻译策略的研究现状、技术优势、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方法与建议,旨在借助数字化技术的力量,推动非遗文化外译策略的革新与发展,提升译文的跨文化传播效能与交际功能,进而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基金项目

本文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北林业大学大学生省级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名称:《基于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我国非遗外宣路径与翻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202410225102。

参考文献

[1] 孙忠娟, 卢燃.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述评与展望[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23, 25(6): 93-108.
[2] 王超越, 吕拉昌. 文化产业数字化驱动与创新路径: 以《黑神话: 悟空》为例[J/OL]. 当代经济管理, 1-7.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241224.1427.002.html, 2025-01-03.
[3] 梁惠慧. 广西非遗刘三姐歌谣文化外宣翻译研究[J]. 中国民族博览, 2024(15): 222-224.
[4] 游灼梅. 生态翻译视域下闽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研究[J]. 绥化学院学报, 2024, 44(11): 70-72.
[5] 杨娟. 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张家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J]. 文化产业, 2024(32): 166-168.
[6] 王诗宇, 程建山. 文化翻译理论视角下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J]. 今古文创, 2024(44): 108-111.
[7] 徐鑫涛, 翟风杰, 杨立学. 翻译伦理视域下机器翻译伦理体系建构的应然与举措探究[J]. 对外经贸, 2024(11): 103-105, 140.
[8] 王佳, 杜习举. 江西非遗民俗平行语料库的建设意义研究[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2): 151-153.
[9] 王紫怡. 满族“非遗”数字化展示与传播的创新路径[J]. 文学艺术周刊, 2024(20): 80-82.
[10] 张美芳, 潘韩婷, 陈曦, 等. 语篇分析途径的翻译研究: 回顾与展望[J]. 中国翻译, 2015, 36(5): 25-32.
[11] 王辉, 王晓龙. 外宣翻译中的语义缺失与多模态补偿模式[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10): 133-136.
[12] 傅琳凌, 计文策. 人工智能赋能标语翻译的优势与劣势探赜——以国际翻译日主题的汉译为例[J]. 中国科技翻译, 2024, 37(4): 17-20.
[13] 岳颀, 张晨康. 多模态场景下AIGC的应用综述[J].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2025, 19(1): 79-96.
[14] 王永平, 沈敏. 《传习录》汉英平行语料库建设与应用展望[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10): 165-167.
[15] 王慧华. 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制约因素分析[J]. 航空航天医药, 2009, 20(11): 19-20.
[16] 张瑜. 新文科背景下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人才培养探索[J]. 新西部, 2024(7): 147-151.
[17] 刘佳. 数字化赋能非遗对外传播多模态语料库平台构建研究[J]. 上海翻译, 2023(6): 34-39.
[18] 桂榕, 李炜. 地方性区分与民族性整合的互动: 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管理的田野考察与思考[J].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2015(2): 85-91.
[19] 朱学博. 文化背景知识在汉英翻译中的重要性分析[J]. 汉字文化, 2024(18): 163-165.
[20] 曹凌静, 李绍曦. 东南亚留学生中文社交媒介使用与汉文化接受研究[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4, 40(4): 121-127.
[21] 徐炎.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下数据安全的风险及应对策略[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24(12): 57-60.
[22] 徐倩, 马慧. 目的论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策略探究[J]. 济宁学院学报, 2023, 44(2): 52-57.
[23] 胡微.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化英译策略研究[J].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4, 33(4): 44-48.
[24] 陈枫, 王峰. VR/AR技术在虚拟博物馆游览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以故宫博物院为例[J]. 大众文艺, 2020(4): 61-62.
[25] 马静, 郑丽伟. 内蒙古非遗汉英平行语料库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 品位·经典, 2024(7): 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