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英语课堂学生沉默现象
An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of Student Silence in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rooms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越来越受到关注。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许多学生普遍存在害怕回答问题的现象,尤其在公开场合或面对教师时,这种情况尤为突出。该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还对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在我国,英语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课堂学习,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地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知识,才有可能掌握英语这门语言。新一轮课改中,国家也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这就要求英语教育更加重视这个问题,尽管高中教育知识难,任务重,许多高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往往会忽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目标,导致学生不愿回答问题,最终导致课堂氛围低沉,互动性差,教学效率低下。本文重点研究了何为沉默和课堂沉默,以及高中英语课堂中学生沉默现象的背后原因,并对此提供了多项有效对策和建议。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educational reform,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the classroom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 focus. In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many students exhibit a general fear of answering questions, especially in public settings or when facing the teacher. This phenomenon not only affects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oral English skills but also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classroom atmosphere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China, the primary mode of English learning is through classroom instruction. Only when students actively engage in learning and participate in the classroom can they master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the new round of curriculum reform, the country has placed greater emphasis on student-centered education. This requires English education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is issue. Despite the challenging nature of high school education and heavy academic tasks, many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heir pursuit of completing teaching goals and objectives, often neglect the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 leading to students’ reluctance to answer questions. As a result, this leads to a lack of engagement, a poor classroom atmosphere, and low teaching efficiency. This paper focuses on studying the concept of silence and classroom silence, as well as the underlying reasons for the phenomenon of student silence in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rooms, and provides several effective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to address this issue.
文章引用:袁加康, 王洪刚. 浅析高中英语课堂学生沉默现象[J]. 教育进展, 2025, 15(2): 367-37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2250

1. 引言

在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沉默现象已成为普遍存在且日益突出的教学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育理念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仍然较低,尤其是在口语表达和课堂互动方面,学生的沉默表现尤为显著。根据教育学和语言学的相关研究,学生沉默现象不仅仅是课堂交流的缺失,更是影响学生语言学习效果、课堂氛围和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具体而言,学生沉默现象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不敢回答问题、避免与教师或同学互动、在小组讨论中缺乏发言等。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许多学生在面对英语口语表达时存在较强的心理障碍,普遍害怕犯错、害怕在同学面前丢面子,导致他们选择沉默或仅依赖书面作业来完成学习任务。这一现象与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密切相关,在应试教育体系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书面测试为主,口语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视,课堂互动的机会较少。此外,高中英语教学内容繁重、任务紧张,许多教师过于关注知识点的传授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导致课堂氛围紧张、教学互动不足,进而加剧了学生的沉默倾向。

学生的沉默不仅是课堂交流的障碍,还直接影响到英语学习的效果。语言学习是一项高度互动的过程,尤其在口语表达方面,学生只有通过实际的语言输出和交流,才能提高语言能力。然而,在面对沉默的学生时,教师往往感到困惑和无力,进而影响教学策略的调整和课堂管理。学生沉默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既包括心理因素,如焦虑、害怕犯错、缺乏自信等;也包括社会文化因素,如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发言的空间;还涉及到教学方法和课堂氛围的塑造等方面。因此,研究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学生沉默现象,不仅能够深入了解这一教学困境的根源,还能为改善教学策略、优化课堂互动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综上所述,学生沉默现象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广泛存在,并且已成为制约教学效果和学生语言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目前的高中英语教育背景下,如何有效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打破沉默困境,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高中英语课堂学生沉默现象的分析,探讨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为改善当前高中英语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 文献综述

2.1. 沉默的定义

沉默是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无声行为[1]。沉默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不言语、不参与交流的行为表现。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沉默不仅仅是语言交流的缺失,它还反映了个体内心的情感、认知及社会互动的状态。沉默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情绪、心理状态、社交障碍、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沉默既可以是自愿选择的沉默,也可以是被迫的无言以对;既可以是短暂的沉默,也可以是持续的长期沉默。

2.2. 课堂沉默的定义

课堂沉默是一种常见的教学现象,王崇文认为课堂沉默具有“整体性”和“共时性”两个特征[1]。课堂沉默则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面对教师提问、课堂互动或小组讨论时,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不发言、不参与讨论的现象。这种沉默现象不仅局限于语言表达的缺失,还可能表现为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回避、参与的消极态度或情感上的疏离。目前,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大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较低,以被动参与为主。学生在课堂中的沉默由教师、学生、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它们都会对学生的言语表达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1]。在语言学习特别是英语学习的课堂中,学生的沉默往往会影响到语言的实际输出和交流,从而阻碍语言能力的提升。

2.3. 课堂沉默的表现形式

课堂沉默不仅仅是外在行为表现,它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学生内心的思考和态度[2]。课堂沉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通常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2.3.1. 回答问题时的沉默

学生在教师提问时,尽管知道答案或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选择沉默或不回答问题。这种沉默通常与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对错误的恐惧或对课堂环境的不适应有关。

2.3.2. 不参与课堂讨论

在小组合作学习或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常常选择沉默,不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观点。这种沉默通常表现为回避与他人互动,甚至在小组讨论中也选择旁观,而不是参与到语言输出的活动中。

2.3.3. 对教师指令或任务的忽视

在某些课堂活动中,学生可能对教师布置的任务或指令没有反应,表现出明显的沉默。这种沉默可能是由于对任务的理解困难、对任务的抵触情绪,或者对课堂氛围的不适应所导致。

2.3.4. 身体语言上的沉默

除了语言上的沉默,学生在课堂中的身体语言也可以表现出沉默。例如,学生避免与他人眼神接触,身体向后靠或低头,显得沉默寡言,不愿参与互动。尽管没有言语上的回避,但身体语言同样传递了学生对课堂交流的消极态度。

2.3.5. 课后沉默

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沉默,但在课后与同学或教师的私下交流中,能较为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类沉默表明,学生可能在公共场合或面对课堂氛围时感到压力较大,缺乏表达的勇气或信心。

2.4. 影响课堂沉默的因素

在中国英语课堂上,学生的课堂沉默现象较为常见。这种沉默现象不仅影响了课堂的互动性,也可能影响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影响学生课堂沉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心理因素、语言能力、教学方式、课堂氛围等。

2.4.1. 语言能力不足

许多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面临着词汇量不足、语法不熟练、发音不准确等问题。尤其是在初学者或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中,这些问题更加突出。学生可能在课堂上感到自卑或害怕犯错,因此选择保持沉默。这种沉默往往源于对语言使用的焦虑和自我怀疑,担心自己说错英语被同学或老师批评。在中国的英语课堂上,教师通常侧重于语法和词汇的讲解,缺少足够的口语练习和互动机会。因此,学生在面对需要表达自己的时候,常常缺乏信心,害怕自己的语言能力无法正确表达意思,从而选择沉默。

2.4.2. 课堂教学方式的单一性

中国英语课堂传统上较为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教师常常采用讲解式教学,较少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性较强的活动。这种教学方式可能使学生缺乏参与感,从而导致课堂上学生表现出较为沉默的态度。中国的英语课堂大多以“应试教育”为导向,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多偏向于语言知识的传递,而不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课堂互动较少,学生较少有机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种情况下,课堂沉默现象就会更加明显。

2.4.3. 课堂文化和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教育注重师生之间的权威关系,学生习惯于听从教师的指示,且对教师有较高的尊重。很多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发言。这种文化背景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意愿。尤其是在一些较为传统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可能更加倾向于默默听讲而不是主动发言,认为自己如果没有完全正确的回答,可能会被老师批评或同学笑话。在中国文化中,尊重长辈和权威的观念非常强烈,许多学生往往会把教师视为唯一的知识来源和权威,因而在课堂上不太敢主动发言,尤其是在不确定自己答得是否正确的情况下。此外,一些学生害怕英语表达不流利,会因此选择沉默。

2.4.4. 考试压力和对错误的恐惧

中国学生面临较大的学业压力,尤其是英语科目常常与考试成绩挂钩。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往往只关注正确答案,而忽视语言的实际运用。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害怕发言,担心自己说错英语导致分数受影响。这种对错误的恐惧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沉默,避免犯错。

2.4.5. 课堂气氛的单调和封闭

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单调,缺乏活跃的互动和鼓励,学生往往会感到紧张和压抑,从而不愿发言。例如,在一些较为传统的英语课堂上,教师讲解时可能较少互动,学生在课堂中缺乏自由表达的空间,长时间的单向讲授容易导致学生的参与感下降,产生沉默的现象。

2.4.6. 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心理因素

每个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状态都不同,一些学生天生较为内向,不愿在公共场合发言,尤其是在英语这种他们觉得自己不够熟练的领域。内向的学生可能会对英语课堂产生恐惧感,担心自己不能表达清楚,或者因为害怕别人听不懂而选择沉默。此外,学习英语的动机差异也会影响学生的课堂表现,缺乏兴趣的学生可能对课堂内容缺乏积极的反应,进而导致沉默。

2.4.7. 教师的反馈方式

秦银国和郭秀提出,课堂提问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3]。教师的反馈方式对学生是否愿意发言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如果过于严格或者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过度批评,会让学生产生负面情绪,甚至产生“发言就会犯错”的恐惧心理。相反,如果教师能够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即使他们说错,也能从中学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会有所提高。教学活动由教师和学生组成。新课程标准(2017)强调要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4]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探究高中英语课堂中的沉默现象及其原因,分析沉默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并总结出有效策略应对学生沉默。

3.2.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扬州大学附属中学高一2班和高一3班共100名学生。

3.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数据收集。通过设计自制问卷,调查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沉默的表现、原因及其对课堂互动的看法。问卷包括封闭式和开放式问题,确保能够获得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数据。

4. 数据收集与分析

4.1. 数据收集

在本研究中,数据收集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进行。问卷的设计基于研究目的,旨在探究高中英语课堂中的沉默现象及其原因,并分析沉默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为了确保数据的代表性和广泛性,研究对象为扬州大学附属中学高一2班和高一3班的100名学生,涵盖了不同性别、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

4.2. 数据分析

4.2.1. 学生沉默现象频率分析

在100名学生中,关于沉默现象频率的问题得到了以下结果:

从不沉默:10% (10名学生)

偶尔沉默:30% (30名学生)

经常沉默:45% (45名学生)

总是沉默:15% (15名学生)

这些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60%)存在不同程度的沉默现象,其中45%的学生表示在英语课堂上“经常沉默”,而15%的学生“总是沉默”。

4.2.2. 沉默的表现类型分析

针对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沉默的表现类型,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不举手回答问题:75% (75名学生)

不参与课堂讨论:60% (60名学生)

完全不说话,仅听讲:40% (40名学生)

表现出焦虑、不安的沉默:35% (35名学生)

其他(例如故意逃避):10% (10名学生)

可以看出,不举手回答问题和不参与课堂讨论是最普遍的沉默形式,分别占到了75%和60%。这反映出学生主要在互动中保持沉默,可能是因为缺乏自信或对语言表达的担忧。

4.2.3. 沉默的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学生沉默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调查结果如下:

缺乏语言自信:85% (85名学生)

语言能力不足(语法、词汇等):78% (78名学生)

担心犯错、害怕同学评价:70% (70名学生)

课堂氛围过于严肃或压力过大:55% (55名学生)

教师教学方式不够互动:50% (50名学生)

文化背景差异或对英语文化的不理解:35% (35名学生)

这些数据显示,学生沉默的主要原因是语言自信心缺乏和语言能力不足。此外,害怕犯错和课堂氛围也对学生参与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4.2.4. 沉默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分析

在调查中,学生对于沉默对其英语学习的影响有不同的看法,结果如下:

对听力理解有负面影响:65% (65名学生)

对口语表达有负面影响:80% (80名学生)

对写作能力有负面影响:55% (55名学生)

沉默影响英语学习的信心:70% (70名学生)

沉默对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有负面影响:75% (75名学生)

可以看出,沉默主要影响口语表达(80%)和课堂参与度(75%)。虽然沉默对听力理解和写作能力也有一定影响,但相对而言,这些影响较为间接。

5. 总结与讨论

5.1. 沉默现象的普遍性与表现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沉默现象。超过60%的学生表示自己经常或总是沉默。沉默的主要表现为不举手回答问题和不参与课堂讨论,这反映了学生在互动中缺乏积极性和信心,尤其是在语言表达上。

5.2. 沉默原因的多样性

通过对沉默原因的分析,发现学生沉默的主要原因是语言能力不足和缺乏自信,这表明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和语言能力上的障碍。此外,课堂氛围和教师教学方式也对学生的参与度产生了影响,这提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需求。

5.3. 沉默对学习的负面影响

沉默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口语表达和课堂参与度方面。沉默不仅影响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还会削弱他们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这表明,需要采取有效策略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课堂互动。

6. 应对课堂沉默的有效策略

课堂教学关系的产生与发展,是我们正确认识师生主体间交往与互动的必要前提,也是探究课堂沉默有效应对策略的认知依据[1]。因此想要获得应对课堂沉默的有效策略,就必须要做到充分认识课堂教学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所以,本文提出的应对策略主要集中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

6.1. 教师方面的应对策略

6.1.1. 创造一个积极的课堂氛围

教师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参与的重要前提。教师应该尽可能创建一个温暖、宽松、包容的环境,让学生觉得课堂是一个可以自由表达观点的地方。建立信任关系: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心学生的情感需求,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这种关系能够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从而降低课堂沉默的发生。鼓励多样化表达方式:有些学生可能不擅长用语言表达,而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中可能表现更好。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学生参与。

6.1.2. 设计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

课堂互动是应对沉默的关键之一。通过设计多样化的互动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破沉默。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合作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交换意见,促进思维碰撞,从而减少课堂上的沉默。提问技巧:教师提问时,应该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与开放性,避免一味地提问“是”或“否”问题。开放性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并给予他们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6.1.3. 积极反馈与表扬

积极的反馈能够激励学生参与。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及时给出肯定与鼓励,避免批评性的语言,使学生感到自己能够在课堂上有效地表达观点。对于勇于发言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即使学生的回答有缺漏,也要关注其努力和积极性,给予正面的反馈。

6.1.4. 多样化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让课堂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灌输。通过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提出从基础到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可以逐步参与进来,避免因问题过于难或过于简单导致学生沉默。提问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课堂行为,它与其他课堂行为有着直接的联系。教师提问与学生的口语表达有直接关系[5]。但也应注意,教师提问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由思考,许多老师提出问题后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6],这就会造成学生紧张、局促的情绪,从而导致沉默现象的发生。

6.1.5. 调控课堂节奏与气氛

教师应当调控课堂的节奏,避免一味快节奏的推进而忽视学生的反应。适当的提问、停顿以及留出反思的时间有助于学生思考问题。教师应避免全程主导课堂,过度控制会让学生失去表达自我的机会。适当的放手和倾听学生的声音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感。

6.2. 学生方面的应对策略

6.2.1. 提升自信心与表达能力

课堂沉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自信,担心自己回答错误或表达不清。学生需要通过提升自信来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学生可以通过自我激励、正面的自我评价来增强自信,告诉自己“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权利”,不必过于担心错误。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模拟练习等方式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简短的发言来锻炼自己的口才和自信。

6.2.2. 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学生应主动参与课堂中的各种互动活动,勇于提问、回答问题,分享个人观点。提前做好学习准备,预习课堂内容,了解相关知识点。这样能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更有发言的信心。学生要认识到,课堂发言并不是为了展示完美的答案,而是为了共同探讨问题。学生可以选择从小问题开始逐渐培养自己发言的勇气。

6.2.3. 与同伴合作讨论

小组讨论是克服课堂沉默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通过与同伴的互动,能够增强自信,并提升表达的流利度。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学习、互相支持,能够消除孤立感,提高参与度。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6.2.4. 主动向教师求助

如果学生有疑问或不理解某个内容,主动向教师求助是避免课堂沉默的一种方式。向教师请教能够有效消除学生的困惑,也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调整教学策略。学生不必害怕提问,因为提问本身就是一种积极参与的表现。教师一般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的解释。

6.2.5. 培养批判性思维

课堂沉默有时来源于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思考问题的多个角度,有助于增加他们的参与感。学生应学会质疑课堂上呈现的观点和内容,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思考和分析,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突破沉默。

7. 结语

应对课堂沉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从教师角度出发,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设计互动性强的活动、及时反馈和鼓励都是有效的策略。学生则需要增强自信、主动参与、与同伴合作以及培养批判性思维。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可以有效减少课堂上的沉默,提升课堂的互动性和参与度,进而达到更高效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席俊, 任文洁, 李倩. 基于教师和学生层面, 打破沉默课堂的策略[J]. 食品工业, 2024, 45(10): 167-169.
[2] 乐星宇. 课堂沉默: 表现形式、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4, 38(11): 47-58.
[3] 吴姝. “搭支架”与“多讨论”对英语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影响的行动研究[J]. 校园英语, 2022(3): 39-41.
[4] 江润琪. 关联理论视角下高中生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
[5] 晏姝玮. 高中英语教师提问类型对学生口语输出的影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4.
[6] 吴春霞. 对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积极性的探讨[J]. 新课程(下), 2016(9): 130.